觉醒自由人生的标志性文本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ba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绍振点评:我向来以为教中学语文比之数理化,要难得多。因为数理化有标准答案,有些答案是两千年前就有了的,有些答案则近些,也是一两百年前就获得公认的。就是最新的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写在权威的著作或者论文里。数理化老师比之学生无非就是提前学得了,只要把这些东西提供给学生,学生就信服了。而语文课则不然,它没有标准答案,它的好处,就在答案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随着时代智慧的演进而演进。经典文本可以说是时代智慧的祭坛,每一个时代都要把聪明才智奉献给这个祭坛。一些不明于此的老师,以为教参就是标准答案,照搬一番,学生照例并不买账。终生不悟者不但误人子弟,而且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那些写教参的人士,除了个别的例外,大多数并没有多少真知灼见,常常满足于东抄西抄,结果就不能不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
  理想的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是对经典文本,前人解读了几十年,甚至上千年的文本,拿出自己的见解来,用自己的生命和学养读出深层的奥秘来。因而理想的语文老师应该有研究能力,有大学问,有比较多的学术资源,能对经典文本作出独特的解密。但是,这样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
  文勇先生的这堂课,让我相信,我的理想并不是空想。一般的老师,把课堂时间绝大部分用来作文字和典故的梳理。但是,文勇只用了很少的时间。我想,他这样的处理有道理的。因为这些文字上的,语法上的,文化背景上的问题,没有难度,不需要太强的理解力。
  文勇把最大的精力,最长的时间,用在了对文本的解读上。他的解读,没有拘泥于文本,最大的特点是,既扣紧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通过文本,把苏轼当时的处境,当年的思想境界还原了出来。不但读通了文字,而且读通了苏轼的思想和境界。他调动出来的学术资源很是丰富,从康德到林语堂,从中国佛学史到苏轼的官职待遇,左右逢源。从一开始,他就提出,把《赤壁赋》的开头当作“写景”的论述是表面的,这里的写景不是一般的抒情,而是某种哲学性的写景。这就抓住了文本解读的纲领。以下的解读,表现了他对苏轼的生命传记,苏轼的思想的熟悉,尤其精致的是对他的禅、道的生命观,苦乐观,有限与无限,逝与不逝,盈虚与消长,取与非取,作出了相当深邃的分析,其中不少是他的发现和独特体悟,例如,他对林语堂的批判,因而带着很强的学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课,不是一般的好课,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更像是一场学术报告。然而,学术并没有妨碍课堂的交流,原因是他把苏轼的生存状态还原得那样生动,那样具体,那样地细致入微。这样就把课堂的感性与学术的抽象水乳交融地结合了起来。
  从这里,是不是可以得到某种启示,要进入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就要像文勇这样,既有广博的学术资源,又有相当的研究能力。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凌万顷之茫然。”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渺渺兮予怀。”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屏显1:间、 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 酌、藉、白。
  关于课文内容,我们把它归结一下,第一节写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最后两节是关键,也是这篇文章启迪后人的关键段落。
  师:前面讲到的都是基础性的东西,需要重视,但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探讨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上。要把这篇文章读懂不是一件容易事,可以说千年以来作者苏轼一直都在等待知音,但是真正的知音没有几个,他应该是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他在这个时候心情、心境的人。我们就是要尝试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去当苏轼的知音!真正地去理解苏轼在黄州五年炼狱般的生活,以及他灵魂升华的过程,这就是这篇文章重点和价值所在。
  师:先看第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这样的写景方式与一般人写景有什么不同?上一节课我校黄敏老师已经给大家作了一些讲解:“寥寥几笔勾勒了秋江月夜泛舟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但仅仅这样讲还不够,文老师给这种写景方式取了个特别的名字,叫做“哲学意义上的写景”。为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写景”呢?有没有同学能够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生:这里,客观描写的景象和自己内心情感引起了共鸣,笔下的景物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心声来抒写的,是一种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描写。
  师:但是这种写景的哲学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哲学意义上的写景是说苏轼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哲学上的一些特点。比方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正常情况下刮风的时候水应该是动的,而“水波不兴”,这就是哲学上的含义了。
  师:有风时水波不动,这是哲学吗?
  生:我认为作者是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哲学性的景物进行了描写。
  师:哲学性的景物是什么呢?
  生:一些景物的自然现象可以揭示他所认为的哲学的道理。
  师:“自然揭示哲学的道理。”这句话说的很在行!也就是对自然和人的关系作了哲学思考或者哲学处理之后,再进行写景,这就叫哲学意义上的写景。这里的写景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突出了人的渺小,江天月夜的浩渺。哪一句特别突出了这一点?
  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人在宇宙当中显得多么的渺小啊!
  下面我们来看林语堂先生,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对这段的文字的鉴赏,他说: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林语堂用欣赏中国美学写意画法的目光为苏轼笔下的月夜江景作了总结。
  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东坡的朋友善吹箫,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箫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
  苏东坡也为箫声所动,问朋友何以箫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樯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遨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箫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至此为第二节。
  接下来进入词的第三节,并逐层展开苏轼的人生理念。
  要研究苏轼在这里写景的深刻含义,伟大在什么地方,我们得先从唐宋文化的精神与传承讲起,来研究一种人生形式与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奥妙!
  唐代诗人对世界有一个认知“框架”,就是一种宇宙的胸襟,就是青山、明月,就是青山与明月共同构筑起来的宇宙背景。
  有一个研究中国唐诗的日本专家宫崎市定说:唐代诗人首先发现了“无限”这个感念,唐代诗人从感性经验的角度发现了空间的无限,从而进一步认识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追求。
  有诗为证: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的意象涵盖无穷,还有后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句子,这都是将人安放在茫茫宇宙中间来进行考察、定位、思考,进而创作出来的诗;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亦是。
  到了苏轼的时代,有一个整体性的发现,主要是和尚们的发现,他们的伟大发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继承了唐人的发现,并进一步从理性思辨的角度拓展了它的宽度,把人与宇宙的关系搞清楚了——人就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禅宗一派将自然与人的生命境界结合起来,将人与自然通体融通,造就了禅道真人随缘万化、满眼风光、水流花开的气概与境界。
  苏轼积极呼应了这种伟大发现,用文学为后人表现了这种风光,了不起!请看宋代的一个和尚留下的千古流传的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顺便说一句,宋代的和尚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深度最有魅力的和尚啊!苏轼就喜欢跟这些人玩!(笑)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唐代的和尚唱不出来的!当然清代还有人继续这个思路写出更优美的诗句:“秋空一碧无今古”。这句诗妙在时间上感觉不到今天和古人的区别,在空间上“我”和宇宙,“我”和深秋的天空是融为一体的,这已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最完美的体现了。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宋代这位和尚所吟唱的这句话的妙处。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一叶一菩提,一物一有情”。也许,在常人眼中,一花,一鸟,一叶,一物,都是极其微小事物,何以一花便成就一世界,一鸟便坐拥一天堂,一叶便有一菩提,一物便生一情?“心中有便是有,心中无,即是有也无”,佛淡然回之。佛的回答不免让人想到了唯心主义,无中生有,有也说无!可佛的真意是这样吗?抬头,佛睿智的脸上仍旧是露出一丝淡定的微笑:那是一种心境,淡然亦超然!
  千江有水千江月,心似水若镜,自然能如千江映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心空灵无物,自然能见碧天万里。
  这亦是一种境界,淡然乎?超然乎?
  行走于纷繁的世界中,我们不免有浮躁的时候,心里也难免时有丝丝尘埃。我们脚步匆匆,身影也匆匆。人很忙碌,心很茫然。虽然一直在赶路,可是路在哪儿?是不是世界太喧嚣,而不能定然望前方?是不是行走得太匆匆,而忘了思考?抑或是背负的行囊太重,让心灵无法驻足?但无论如何,我们确是需要停一停了,望望前方,静静思考,也让心灵歇息歇息。”
  这里我们要知道这样的一个背景知识,大家知道苏轼到了黄州后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吗?他在一个道观里打坐,修炼禅宗七七四十九天。苏轼一到黄州时没有安排正式工作,虽说是官府里的团练副使,但后面括号里注明“不得签署文件”,因此他没有资格去官府工作。官府也没有为他安排住房,他就只好住在庙里,一家人大大小小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乎,他昏天暗地地睡觉,睡醒了就与和尚、道士们来往,他曾有一段时间专门研读佛经,这一时期也是他真正深入佛教的时期。无聊的时候,他就去江边捡鹅卵石,与人比赛在江面上打水漂,据资料记载,他一共收藏了从江面捡回的那种很漂亮的鹅卵石298颗。
  一个小偷光顾了一位禅师的禅房,可是实在找不到可偷的东西。正要离去,却遇见了禅师,顿时惊慌失措。禅师却和悦地说:“你大老远的走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啊。”说着脱下了身上的衣服,说道:“夜里凉,你带这件衣服走吧!”在月光下看着小偷的背影渐渐远去,清凉的山风吹来,禅师感慨道:“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够送一轮明月给你。”
  认识“一轮明月”的意义是需要悟性的,明月需要你送吗?它其实是暗喻,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无尽的宝藏,“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境界也自然是不必求的,也不能求的。因为它们本来就在悠悠天地中。我们每时每刻都拥有它们,我们不能感觉到,只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没有为它们留出一个角落。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生齐读)
  夜半垂钓,水寒无鱼,但得道之人与凡夫不同,岂有一般的盈亏得失?这是何等的潇洒!抛却俗世葛藤纠缠,本自具足的一个世界!我们需慧眼悟得心中的那一轮明月,那轮具有一切的智慧,一切的光明,亘古不变,独朗独照,湛然灵寂,永远不离不弃我们的“明月”。明月朗照于心,心中有江,便有千江皓月;心中无云,便有蓝天万里。
  把“明月朗照于心,心中有江,便有千江皓月;心中无云,便有蓝天万里。”这句话记下来,这就是宋代那个和尚吟唱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内在含义。
  师:文中苏轼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里苏轼已经把自我和宇宙大化合为一体,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是那么的渺小,暗含了一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处世观。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随缘,正如庄子讲的要“安时处顺”。当一个人鸿运当头的时候,当然可以尽情发挥,可以去成功事业,收获爱情,创造美好,尽情的去享受,但是,如果噩运灾难来临,也得安然处之。这是苏轼到了黄州以后觉悟到的伟大!
  师:我们来看第二段,苏轼与客两人一起到船上去喝酒,非常高兴,于是就唱起了歌,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呢?
  请看苏轼在《寒食贴》里写的话,他说:“苦雨搅着湿柴,泪水拌着忧伤,独上层楼,浩虚苍茫,静观自我,归路何在?”这说明这段时间苏轼在黄州是非常苦闷、忧伤的,而且他所有的积蓄也仅仅只够一年的生活费,真是内外交困啊。苏轼从来不管钱的事,也从来没想到自己还需要攒钱,等到被贬到黄州以后没钱了,他才发现一大家子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每月初一,苏轼便取出四千五百个大钱,分成三十份,每份一百五十个钱,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挑取一份,即藏起叉子,将挑下的钱当作一天开销,如有盈余,则放置一大竹筒内存起来,以待来了宾客招待之用,算算手头全部积蓄,尚可支撑一年有余。”
  苏轼是这样做的,这段时间他开始感觉到了生存的压力,并产生了一种紧张感,而在这种紧张感的背后,他当然想到了“美人”,“美人”是什么?是他心中渴望实现的理想。在这个苦闷的非常时期,只有客最理解他,这个客不是一般的人,文老师说这个客是个哲学家,他是苏轼老家四川绵竹五都山上的一个叫做张世昌的道士。他听说苏轼被贬了,作为老朋友,他决定去看望苏轼。于是,他专门从四川到了湖北,去庐山玩了一段时间后,来到黄州时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只带了一支竹箫来。苏轼很欣赏他的才华,他也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来的时候,苏轼说:“我家里没有地方住呀,江边有条破船我们看能不能住那里。”道士说:“我泥行路宿,一任天然。”一住竟然住了一年多。
  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文老师说他是个哲学家,你们想想他“哲学”在哪里呢?
  生:他最能理解苏轼,苏轼一开腔唱歌,他就知道苏轼要唱什么调子。
  师:所以他“倚歌而和之”,且和得非常准确,苏轼深为感动。“愀然”,什么叫“愀然”啊?伤心动情啊,被深深的感动了。客为什么会反乐为悲而为他伴奏呢?悲从何来呢?
  生:悲人生之短暂,悲世人之渺小,悲功业之虚幻。
  师:对!曹操这么伟大的人物现在又如何呢?这倒有点虚无主义的色彩,就像《三国演义》开头写的“浪花淘尽英雄,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他感叹人生的虚无!
  师:但是他的感叹对苏轼有什么影响呢?苏轼是不是也跟着他一起感叹虚无呢?
  生:没有,一问一答,苏轼的回答使得客最后又改变了态度,由悲又转喜,这说明苏轼和客的观点不一致。
  师:那么苏轼是什么态度呢?
  生:随遇而安。
  师:“随遇而安”,说得很好!苏轼大讲了一番变与不变的道理,取与不取的道理,这反而给客上了一课,所以使得客后来通达了、觉悟了。苏轼的话里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变与不变的道理,另一个是取与不取的道理。
  从变的角度来说,天地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把自己与整个宇宙化为一体,这样就同宇宙一样具有永恒的存在。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讲,“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难道能说“我”这个人穷吗?“我”今天被贬,生活上没有着落了,“我”一家人都养不活了,但是“我”不是一个穷人,而是个富人,“我”是精神贵族。“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就是说造物者的宝藏全部归“我”所有,难道“我”不富裕吗?
  师:“客喜而笑”,客也觉得先前的观点是错的,便与主同喜,逍遥陶醉,坦然面对,进入“不知东方之既白”的高妙境界。两个人陶醉其间,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山川日月,忘记了时间,这是一种绝对的轻松,绝对的陶醉,这种连自我的形体都忘记了的陶醉,这才是真正的陶醉。
  “山水随缘好,乾坤日夕宽。”
  “偶然成一偈,万事不相干。”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三间茅屋从来住,
  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把是非来辩我,
  浮生穿凿不相关。
  ——宋代《碧岩录》卷九
  幸为福田衣下僧,数声清磬一闲人。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百丈怀海
  看一看宋代人的潇洒与美丽,全在这儿!
  师:《赤壁赋》最后一段写得最好,在文中至关重要,你能看出来吗?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向我们作了何种暗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是很难的。我们下节课再讲苏轼这样写的哲学背景,讲他的读书经历!
  (待续)
其他文献
狒狒杰克身材不高,但它的听觉灵敏,目光锐利,两条长臂十分有力。干起农活来,比他的主人马尔还勤快。平时它是马尔的好助手。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又成了主人马尔的好卫兵。  马尔应征参加了蒂尔斯上尉的军团,奔赴比利时的西佛兰德地区。士兵们虽然觉得狒狒十分有趣,但总认为让它打仗纯属胡闹。一个士兵开玩笑地把步枪交给杰克,对它说:“毛胡子,开一枪给我看看!”  杰克确实不会拉枪栓、上子弹那一套,但它马上抱
冯小刚电影《芳华》上映,女主角苗苗给自己饰演的“何小萍”写了一封长信。  小萍你好,我叫苗苗,在《芳华》电影中我饰演你。第一次见到你是在冯小刚导演的工作室,只有一段很短的试戏片段,你的室友们在宿舍门外围堵你、质问你,她们骂你是骗子,说你是撒谎精,一句又一句地戳在你的心里,你终于爆发了,但也仅仅只是一句“我没撒谎”。这便是与你的初次相遇,我却似乎触摸到了你的灵魂。  我6岁学习舞蹈,那时理由很简单,
听说曾经有一个来自马云的 offer被你拒绝了,拒绝了马云之后的你过得怎么样?  2001年,马云来我校做演讲,我作为学校筹建中的电视台记者,要对他进行采访。  演讲台有些高,可以绕到边上走臺阶上去,我是白羊座O型血,急性子,看他演讲一结束,就直接蹦上了台。  问了哪些问题,现在已经记不得了,记得最清楚的是,在采访结束的时候,马云说:“你挺有意思,有台阶不走,直接跳上来,很有冲劲,这样吧,我给你一
以梦为船,驶向星辰大海!  3月29日,“寻找少年航天员——我的月球家园”征文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举行。该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航天基金会支持,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承办。科协系统、航天系统、教育系统的领导专家和来自北京、山东、河北等地区的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启动仪式。仪式结束后,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研究员为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别
夕阳,古道,残柳边,瑟瑟秋风,将落叶碾成碎片。且听风吟,曲表,曲水流觴处,一曲倦天涯。因为在乎,纸鸢从未断线;因为在乎,旋律从未停止;因为在乎,梦从未搁浅。  ——题记  (一)在乎叶落的声音  年华在不觉中逝去,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一切都遗忘,但受伤的翅膀没有忘,迷路的心儿没有忘。抛开水中望月的迷茫,还有新的梦想要翱翔。苍茫的雨夜,濡湿了那么遥远而宁静的旋律。尽头,落叶的枝头,点亮了谁的眼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   一个小男孩喜欢每天来到树下围着它玩耍。   他爬上树梢,吃苹果,在树阴下打盹……他爱这树而这树也喜欢和他玩。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男孩已经长大,他已经不再每天围着树玩。   一天,小男孩回到树前,神情忧愁。  “来吧,来和我玩”大树邀请小男孩。  “我不再是个孩子,我再也不围着树玩了”男孩应道,“我要玩具,需要钱来买”“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
谷物加工农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摩擦”用力为代表的研磨式加工农具,和以“舂捣”用力为代表的击打式加工农具两种模式。本期内容首先向大家介绍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最早出现的“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是石磨盘和石磨棒。其组合形式由一块扁平的石板和一根圆柱形的石棒组成,研磨谷物时,直接将谷物置于石板之上,然后手握石棒进行滚动式研磨。  依出土文物,以山西吉县柿子滩出土者为最古,距今约2.5万年
1969年美国登月计划开始实施。  当年7月16日6时30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斯和柯林斯三名宇航员走进巨大的“阿波罗”号飞船的舱内。指挥中心的四千多名科学家、工程师紧盯屏幕,紧张地工作着。  9点30分,随着10秒钟的逆计数开始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发射!一声巨响,月球火箭射向天空,等了整整一夜的人们兴奋得挥手喝彩。  飞船内压力巨大,宇航员们卧在躺椅上看着仪器。火箭以每小
中国空军今日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航空的发展史上都堪称不可思议的奇迹,像耀眼的星辰一样闪亮在历史的天空中。这是因为,这个奇迹是在近乎一张白纸般的基础上创造的。  回到70年前,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所谓的空军四分五裂地分散在各地军阀手中。飞机型号不一,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最大的一支空军——东北军空军的100多架飞机全部被日军俘虏。  落后就要挨打。大战在即,中
2月21日媒体报道,美国研究称可借助太阳风在月球上制造水。那么,什么是太阳风,利用其在月球上造水有何意义呢?  威力强大的太阳  大家都知道,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吸引着多个天体如行星等围绕着它运转,形成单个恒星系统。地球就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人类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太阳供给的能量。了解和认识包括太阳风在内的能量情况,对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科技能力都大有帮助。  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