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来看一组数据,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火爆及增长速度都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2010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800万辆,同比增长达到32%。2011年,我国全年产销量涨幅有所回落,接近1850万辆,连续三年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从2011年开始,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告别高速狂飙的飞速增长时代,步入稳健的理性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11月底,国内汽车保有量为1.06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到2.36亿人,其中汽车驾驶员接近1.5亿人。
201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及用品生产企业超过6万家。其中,玉环一个县零部件生产企业就接近2000家,台州市接近3000家:作为县级市的天台市,汽车用品生产企业超过1500家:浙江省汽车零部件产生企业保守估计就超过1万家。
2011年,我国汽配及用品专业市场800余家,北京、上海和广州都超过了30家。其中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年交易额在30亿元以上的品牌市场占比约30%:年交易额在20亿元以上的中型市场约占50%;其余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的市场占20%左右。
2011年,我国汽车维修业的产值达到3000亿元,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我国维修企业在30万家左右,具有二类资质以上不到1/3。北京现有8000多家汽修企业,其中具有一类资质的不到600家,二类企业2278家。我国汽车维修业现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以城市为依托、一类企业为核心、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汽车检测站为质量保证的汽车维修网络和市场格局。
2011年我国全年汽车用品市场销量达到4300亿,2012年有望突破5500亿。其中,汽车美容养护领域可DIY的产品将增速明显,预计全年销售将达1480亿,气车电子由于不是消耗品,爆发性增长后将进入平缓期,全年销售预计将在1800亿元左右:太阳膜需求也在放缓,预计仅为390亿元;汽车内饰精品将占全年总量的30%,达到1650亿:汽车外饰产品预计达到60.5亿:至于改装类产品,由于其消费过程中对技术等要求较高,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全年销量约为214,5亿。
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时代已经来临,每一位车主都是汽车后市场的潜在消费者,汽车后市场因此也日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由此形成了1.5万亿元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与其配套的汽车售后市场更是迎来新的曙光,井喷行情推动汽配市场更快更稳发展,从制造到创造,从产品到品牌,迎来了汽车后市场的高速发展时代。
据了解,仅北京就有31家汽配用品专业市场,8000多家汽车维修企业,12000家零部件经销企业,机动车保有量(京牌)超过500万辆,加上军牌及各省驻京、过境车辆整体超过700万辆,由此,不少人开始说汽车后市场的春天来了,关键在于努力不努力。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希望行业的同仁们好好把握商机,毕竞一年之季在于春。你懂的。售后市场利润高,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行业急盼拔掉“杂草”
国家发改委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汽车用品与改装技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总量达到4300亿元,2012年汽车用品市场总量预计将突破5500亿元,汽车用品行业经销企业超过十多万家。有媒体做过粗略统计,在汽车用品市场,车载汽车产品利润率为50%左右;车蜡、座椅垫利润为90%~110%;车用香水的利润率更高达500%。
车市连续下挫,“卖车不赚钱,修车赚钱”成为汽车流通行业从业者的共识,但是潜力巨大的汽车后市场却因长期散乱差而遭遇无法做大的尴尬。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汽车的利润将转移后市场,因为车市进入“寒冬”之际,后市场却一片春意融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于元渤近日公开表示,售后服务的利润是整车销售利润的三倍,预计中国汽车后市场到2012年将增至约49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9%,而到2016年将突破7000亿元。
新车销售增速放缓,正在催生中国的汽车经济由销售型向服务型转型,汽车经销商大多已意识到汽车后市场消费将迎来高峰期。现在不少4s店的负责人表示,经销商新车销售的利润在下降,未来汽车经销商的出路是以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为基础,打造金融保险和汽车改造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国外成熟的市场中,整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而50%至60%的利润是在服务领域中产生的。而目前国内汽车销售额中,整车制造商的占比约为43%、配件占37%,而服务的比重过小,经销商零售占8%、服务仅占12%。由此可见,汽车服务市场上升空间巨大。
业内专家更是预测,目前中国首次购车比例高达80%,一旦中国的首次购车比例下降到50%,“汽车后市场”的容量将会更大。
“4s店在售后这块利润很高,我的货跟4s店货源一样。”高松称,单以脚垫为例,同样的产品,在品牌4s店里,标价1000元左右,而在他的连锁店里,只卖600元。而汽配城、路边汽修店里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价格也有高有低。“看着差不多样子的脚垫,卖100元的也多得是。”
价格混乱是汽车后市场一大突出的顽疾。一方面由于汽车消费者对相关产品认知度不高,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更重要的是汽车维修方面的法规和标准极不健全,整个国内的汽车后市场处在一个法规真空状态。
据记者了解,在汽车配件领域,连行业性质的指导规范都没有,而在汽车美容、汽车用品领域,更是标准全无,无论质量标准还是定价标准。“之前各方对于汽车后市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家没有政策扶持,行业又缺乏统一的标准,正规企业在混乱的市场中很受打击,汽车后市场并没有随着汽车市场的壮大而产生规模效益。”高松对记者坦言。零部件销售、售后保养缺乏规范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汽车后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顾翔华表示,汽车后市场的产业结构过于分散,急需调整,但“整个行业的规范和业态整合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汽车用品遭质量考验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汽车后市场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中国现在的汽车后市场大体上可分为四大行业:一是汽车保险行业;二是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三是汽车精品、用品、清洗、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四是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汽车市场保有量的大幅增长给汽车后市场带来巨大商机,“钱”途无限。但与此同时,汽车后市场质量纠纷和投诉也在不断地增加。汽车产品由于具有技术性高、问题复杂等特点,在维权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每到春天、冬天换季的时候,很多车主就会更换汽车内饰或者汽车用品。有的车主会选择去4s店或者比较有名的汽车装饰店,有的人则为了方便去光顾马路边上的汽车装饰小店。一些无良的经销商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利用假冒伪劣的汽车产品欺骗消费者,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对消费者经济上造成了影响,而且质量也不过关,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同样存在危害。 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汽车贴膜遭遇“狸猫换太子”。劣质膜一般都是简易塑料染上较深的颜色,不但容易掉色,并且也没什么隔热隔紫外线效果,更要命的是劣质膜含甲醛,有刺鼻的味,贴上后直接危害驾乘人员的人身健康。第二,汽车玻璃叫人“步步惊心”。专家指出,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假冒伪劣玻璃容易影响驾驶员的视觉,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甚至还会头晕。另外,假冒伪劣的玻璃很难挡住突然的冲击力,还会对乘坐者的生命构成威胁。第三,切勿被添加剂“忽悠”了。这些劣质产品不仅无法提升车辆动力,还会腐蚀管道,缩短各种零部件的寿命,它们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添加剂的购买意向。
总体说来,中国汽车后市场这四大行业,哪个行业都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汽车清洗由于商业水费和电费的价格较高,洗车是赚不到钱的;而汽车美容、改装行业较为不规范,没有一个行业标准,特别是汽车改装,很多时候是违反我国的法规条例的,位置较为尴尬;汽车保险行业存在的硬伤较多,关于赔偿范围、尺度不明确,感情因素较重。而且骗保行为习以为常,人们认为骗保就是占便宜,而不是违法;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中4s店依靠着汽车保险生存,由于价格比汽车修理厂高出几倍,大多数车主往往选择在修理厂维修保养。而修理厂维修质量实在令人担心;汽车用品行业则保持了山寨风,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松散;至于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由于全国各地二手车政策不同,买卖二手车早已经不在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车办个手续这么简单的事了。汽车租赁存在时间交长,不过近一段时间才兴起,稳定性还有待考察。
(长春晚报记者金琳)
2012年,中小品牌如何应对价格战
随着2011年车市的理性回归,汽车电子后市场也逐渐显露出疲软态势,市场竞争已然走到了“剩者为王”的阶段。2012年寒意还未褪去,便有主流品牌亟亟发难,率先发起了新一轮价格战。
这一轮价格战不同以往,表现为几个显著特点:一、大品牌发起;二、力度大;三、参与的品牌广泛;四、生死战;五、影响行业格局。
面对纷扰严峻的国内市场形势,以及咄咄逼人的价格战,不少业内人士对2012年车机市场的前景忧虑重重。究其原因,“价格战”的根源在于逐步发生变化的市场供求关系、车机产品同质化、过度竞争等因素造成的。那么,中小品牌如何应对价格战,求得一席之地呢?
笔者有以下文字,供广大业内人士交流、参考。一、从企业心态及战略选择上。要积极应对,尽早谋划,找准定位,转移决战地。
首先企业的心态非常重要,在对待“危机”上,决策者是看到“危”还是“机”,关乎不同的结局。
其次,预则立。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对于企业未来将要面对的风险与危机,应该能从行业发展的规律以及市场的变化中捕捉敏感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预见式储备足够的筹码和资源来应对市场风险。
还有就是企业不要盲目进行竞争,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市场细分、产品细分、渠道细分,差异性定位,找准与主要竞争品牌的决战地,扬长避短,最大程度降低过度竞争所带来的风险冲击。
二、采取产品差异性战略。
1、对现有产品/平台/技术进行升级、或者技术创新。在产品上实现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从技术层面上拉开与竞争品牌的距离,避免价格战所带来的冲击。
2、增加产品功能和附加值。有时或许这些功能的作用不是太大,但却能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减少因价格战带来的不利。
3、推出副品牌进行有效阻击。为保护企业核心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可以适时推出副品牌,以价格、渠道、产品差异等参与正面竞争。
三、渠道定位及布局。
1、对渠道进行精准定位,选择细分市场。
2、试行推进深度分销。下沉渠道,缩短流通路径,减少价格压力。
3、大力推进终端建设,加强与终端的良性互动,发展会员店形象店等,提升终端忠诚度。四、推进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事实证明,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抵御价格战最有力的武器。五、价格战策略。
1、主动发动“价格战”。审时度势,有条件的企业主动发动价格战,是对“价格战”最好的防御。所以,中小品牌也可以发动有准备的“价格战”来获得发展的机会或是抵御其它竞争对手的攻击。主动发动或应对“价格战”的必要前提是需要精心准备,选择好战场,(或选择优势车系或单款产品或选择局部业务区域),不打没把握之仗。
2、价格不变,加强非价格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网点,加强广告攻势,强化售后服务,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在包装、功能、促销、渠道政策等方面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3、部分或完全跟随竞争者的价格变动,采取较稳妥的策略,维持原来的市场格局,巩固取得的市场地位,在价格上与竞争对手保持同一频率。
4、以优越于竞争者的价格跟进,并结合非价格手段进行反击。比竞争者更大的幅度削价,强化非价格竞争,形成产品差异,利用较强的经济实力或优越的市场地位,居高临下,给竞争者以毁灭性的打击。但一般适用于综合实力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
5、采取分级定价的策略,鼓励核心经销商的积极性,增强重点业务区域的整体防御能力。
综上所述,中小品牌应对“价格战”,首先要有敢于应对“价格战”的决心和意志,然后要有应对“价格战”的策略。如果能高超运用“价格战”的长处,中小品牌完全有可能通过“价格战”来一战成名,来使自己发展壮大。
纵观人类商业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价格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必然伴随的产物,是市场表现其活力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愿所有的中小品牌都能积极的面对和迎接“价格战”,愿“价格战”不再成为弱者的呻吟。
正鼎科技阚宝辉
201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及用品生产企业超过6万家。其中,玉环一个县零部件生产企业就接近2000家,台州市接近3000家:作为县级市的天台市,汽车用品生产企业超过1500家:浙江省汽车零部件产生企业保守估计就超过1万家。
2011年,我国汽配及用品专业市场800余家,北京、上海和广州都超过了30家。其中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年交易额在30亿元以上的品牌市场占比约30%:年交易额在20亿元以上的中型市场约占50%;其余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的市场占20%左右。
2011年,我国汽车维修业的产值达到3000亿元,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我国维修企业在30万家左右,具有二类资质以上不到1/3。北京现有8000多家汽修企业,其中具有一类资质的不到600家,二类企业2278家。我国汽车维修业现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以城市为依托、一类企业为核心、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汽车检测站为质量保证的汽车维修网络和市场格局。
2011年我国全年汽车用品市场销量达到4300亿,2012年有望突破5500亿。其中,汽车美容养护领域可DIY的产品将增速明显,预计全年销售将达1480亿,气车电子由于不是消耗品,爆发性增长后将进入平缓期,全年销售预计将在1800亿元左右:太阳膜需求也在放缓,预计仅为390亿元;汽车内饰精品将占全年总量的30%,达到1650亿:汽车外饰产品预计达到60.5亿:至于改装类产品,由于其消费过程中对技术等要求较高,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全年销量约为214,5亿。
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时代已经来临,每一位车主都是汽车后市场的潜在消费者,汽车后市场因此也日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由此形成了1.5万亿元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与其配套的汽车售后市场更是迎来新的曙光,井喷行情推动汽配市场更快更稳发展,从制造到创造,从产品到品牌,迎来了汽车后市场的高速发展时代。
据了解,仅北京就有31家汽配用品专业市场,8000多家汽车维修企业,12000家零部件经销企业,机动车保有量(京牌)超过500万辆,加上军牌及各省驻京、过境车辆整体超过700万辆,由此,不少人开始说汽车后市场的春天来了,关键在于努力不努力。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希望行业的同仁们好好把握商机,毕竞一年之季在于春。你懂的。售后市场利润高,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行业急盼拔掉“杂草”
国家发改委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汽车用品与改装技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总量达到4300亿元,2012年汽车用品市场总量预计将突破5500亿元,汽车用品行业经销企业超过十多万家。有媒体做过粗略统计,在汽车用品市场,车载汽车产品利润率为50%左右;车蜡、座椅垫利润为90%~110%;车用香水的利润率更高达500%。
车市连续下挫,“卖车不赚钱,修车赚钱”成为汽车流通行业从业者的共识,但是潜力巨大的汽车后市场却因长期散乱差而遭遇无法做大的尴尬。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汽车的利润将转移后市场,因为车市进入“寒冬”之际,后市场却一片春意融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于元渤近日公开表示,售后服务的利润是整车销售利润的三倍,预计中国汽车后市场到2012年将增至约49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9%,而到2016年将突破7000亿元。
新车销售增速放缓,正在催生中国的汽车经济由销售型向服务型转型,汽车经销商大多已意识到汽车后市场消费将迎来高峰期。现在不少4s店的负责人表示,经销商新车销售的利润在下降,未来汽车经销商的出路是以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为基础,打造金融保险和汽车改造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国外成熟的市场中,整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而50%至60%的利润是在服务领域中产生的。而目前国内汽车销售额中,整车制造商的占比约为43%、配件占37%,而服务的比重过小,经销商零售占8%、服务仅占12%。由此可见,汽车服务市场上升空间巨大。
业内专家更是预测,目前中国首次购车比例高达80%,一旦中国的首次购车比例下降到50%,“汽车后市场”的容量将会更大。
“4s店在售后这块利润很高,我的货跟4s店货源一样。”高松称,单以脚垫为例,同样的产品,在品牌4s店里,标价1000元左右,而在他的连锁店里,只卖600元。而汽配城、路边汽修店里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价格也有高有低。“看着差不多样子的脚垫,卖100元的也多得是。”
价格混乱是汽车后市场一大突出的顽疾。一方面由于汽车消费者对相关产品认知度不高,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更重要的是汽车维修方面的法规和标准极不健全,整个国内的汽车后市场处在一个法规真空状态。
据记者了解,在汽车配件领域,连行业性质的指导规范都没有,而在汽车美容、汽车用品领域,更是标准全无,无论质量标准还是定价标准。“之前各方对于汽车后市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家没有政策扶持,行业又缺乏统一的标准,正规企业在混乱的市场中很受打击,汽车后市场并没有随着汽车市场的壮大而产生规模效益。”高松对记者坦言。零部件销售、售后保养缺乏规范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汽车后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顾翔华表示,汽车后市场的产业结构过于分散,急需调整,但“整个行业的规范和业态整合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汽车用品遭质量考验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汽车后市场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中国现在的汽车后市场大体上可分为四大行业:一是汽车保险行业;二是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三是汽车精品、用品、清洗、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四是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汽车市场保有量的大幅增长给汽车后市场带来巨大商机,“钱”途无限。但与此同时,汽车后市场质量纠纷和投诉也在不断地增加。汽车产品由于具有技术性高、问题复杂等特点,在维权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每到春天、冬天换季的时候,很多车主就会更换汽车内饰或者汽车用品。有的车主会选择去4s店或者比较有名的汽车装饰店,有的人则为了方便去光顾马路边上的汽车装饰小店。一些无良的经销商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利用假冒伪劣的汽车产品欺骗消费者,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对消费者经济上造成了影响,而且质量也不过关,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同样存在危害。 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汽车贴膜遭遇“狸猫换太子”。劣质膜一般都是简易塑料染上较深的颜色,不但容易掉色,并且也没什么隔热隔紫外线效果,更要命的是劣质膜含甲醛,有刺鼻的味,贴上后直接危害驾乘人员的人身健康。第二,汽车玻璃叫人“步步惊心”。专家指出,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假冒伪劣玻璃容易影响驾驶员的视觉,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甚至还会头晕。另外,假冒伪劣的玻璃很难挡住突然的冲击力,还会对乘坐者的生命构成威胁。第三,切勿被添加剂“忽悠”了。这些劣质产品不仅无法提升车辆动力,还会腐蚀管道,缩短各种零部件的寿命,它们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添加剂的购买意向。
总体说来,中国汽车后市场这四大行业,哪个行业都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汽车清洗由于商业水费和电费的价格较高,洗车是赚不到钱的;而汽车美容、改装行业较为不规范,没有一个行业标准,特别是汽车改装,很多时候是违反我国的法规条例的,位置较为尴尬;汽车保险行业存在的硬伤较多,关于赔偿范围、尺度不明确,感情因素较重。而且骗保行为习以为常,人们认为骗保就是占便宜,而不是违法;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中4s店依靠着汽车保险生存,由于价格比汽车修理厂高出几倍,大多数车主往往选择在修理厂维修保养。而修理厂维修质量实在令人担心;汽车用品行业则保持了山寨风,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松散;至于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由于全国各地二手车政策不同,买卖二手车早已经不在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车办个手续这么简单的事了。汽车租赁存在时间交长,不过近一段时间才兴起,稳定性还有待考察。
(长春晚报记者金琳)
2012年,中小品牌如何应对价格战
随着2011年车市的理性回归,汽车电子后市场也逐渐显露出疲软态势,市场竞争已然走到了“剩者为王”的阶段。2012年寒意还未褪去,便有主流品牌亟亟发难,率先发起了新一轮价格战。
这一轮价格战不同以往,表现为几个显著特点:一、大品牌发起;二、力度大;三、参与的品牌广泛;四、生死战;五、影响行业格局。
面对纷扰严峻的国内市场形势,以及咄咄逼人的价格战,不少业内人士对2012年车机市场的前景忧虑重重。究其原因,“价格战”的根源在于逐步发生变化的市场供求关系、车机产品同质化、过度竞争等因素造成的。那么,中小品牌如何应对价格战,求得一席之地呢?
笔者有以下文字,供广大业内人士交流、参考。一、从企业心态及战略选择上。要积极应对,尽早谋划,找准定位,转移决战地。
首先企业的心态非常重要,在对待“危机”上,决策者是看到“危”还是“机”,关乎不同的结局。
其次,预则立。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对于企业未来将要面对的风险与危机,应该能从行业发展的规律以及市场的变化中捕捉敏感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预见式储备足够的筹码和资源来应对市场风险。
还有就是企业不要盲目进行竞争,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市场细分、产品细分、渠道细分,差异性定位,找准与主要竞争品牌的决战地,扬长避短,最大程度降低过度竞争所带来的风险冲击。
二、采取产品差异性战略。
1、对现有产品/平台/技术进行升级、或者技术创新。在产品上实现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从技术层面上拉开与竞争品牌的距离,避免价格战所带来的冲击。
2、增加产品功能和附加值。有时或许这些功能的作用不是太大,但却能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减少因价格战带来的不利。
3、推出副品牌进行有效阻击。为保护企业核心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可以适时推出副品牌,以价格、渠道、产品差异等参与正面竞争。
三、渠道定位及布局。
1、对渠道进行精准定位,选择细分市场。
2、试行推进深度分销。下沉渠道,缩短流通路径,减少价格压力。
3、大力推进终端建设,加强与终端的良性互动,发展会员店形象店等,提升终端忠诚度。四、推进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事实证明,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抵御价格战最有力的武器。五、价格战策略。
1、主动发动“价格战”。审时度势,有条件的企业主动发动价格战,是对“价格战”最好的防御。所以,中小品牌也可以发动有准备的“价格战”来获得发展的机会或是抵御其它竞争对手的攻击。主动发动或应对“价格战”的必要前提是需要精心准备,选择好战场,(或选择优势车系或单款产品或选择局部业务区域),不打没把握之仗。
2、价格不变,加强非价格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网点,加强广告攻势,强化售后服务,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在包装、功能、促销、渠道政策等方面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3、部分或完全跟随竞争者的价格变动,采取较稳妥的策略,维持原来的市场格局,巩固取得的市场地位,在价格上与竞争对手保持同一频率。
4、以优越于竞争者的价格跟进,并结合非价格手段进行反击。比竞争者更大的幅度削价,强化非价格竞争,形成产品差异,利用较强的经济实力或优越的市场地位,居高临下,给竞争者以毁灭性的打击。但一般适用于综合实力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
5、采取分级定价的策略,鼓励核心经销商的积极性,增强重点业务区域的整体防御能力。
综上所述,中小品牌应对“价格战”,首先要有敢于应对“价格战”的决心和意志,然后要有应对“价格战”的策略。如果能高超运用“价格战”的长处,中小品牌完全有可能通过“价格战”来一战成名,来使自己发展壮大。
纵观人类商业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价格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必然伴随的产物,是市场表现其活力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愿所有的中小品牌都能积极的面对和迎接“价格战”,愿“价格战”不再成为弱者的呻吟。
正鼎科技阚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