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翊峰] 让梦逆行现实回返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甫读完高翊峰的长篇新作《幻舱》,好一阵子都觉得自己周围的时间变得软绵绵的,仿佛还沉浸在那个果冻般的、充满球藻、失去时间坐标的地下避难室里。当连报章杂志的日期都被剪下,只能依靠主角手上残存的笔记索求往事记忆,不断询问坏去手表上的指针位置,在这样的空间里,还有什么是可靠的?曾出版过《肉身蛾》、《伤疤引子》、《一公克的忧伤》等短篇小说集,经过了这些被他自诩为“十年练习”的时光,自台湾迁徙北京又返回,高翊峰交出了异于先前作品的长篇小说《幻舱》。他从2007年就有了这本小说的原始构想,在2008年正式启动,到2010年年底定稿完成,大概花了三年时间来建构这部作品,而这部《幻舱》所到达的小说世界,是我们未曾想象过的光景……
  
  写作时光之始
  “我的第一篇小说是在当兵时写的。”回顾过往的写作历程,高翊峰如此说。当时他还只是个随性写着三四百字短文的普通青年,当过酒保、爵士舞老师的他,原来根本不是个正统文艺青年。当兵无聊,随手拿了部队休息室架上的《悲惨世界》翻翻,才第一次觉得故事好看、有趣,而那一本简易版的《悲惨世界》如今还放在他的书架上。因为念法律出身,属文组,长官要他去参加军中“文艺金像奖”的比赛,他就去写,甚至没有想过自己能不能写小说,躲在冷气房里不用出操,每天只是写,就这样写了一个多月去参赛,便得了首奖回来。
  在我眼中总是沉稳、优雅、简直完美无敌的小说家高翊峰,不但是文艺少女们心中的好情人、好丈夫,更是许多年轻写作者仰慕的前辈,偶尔听他随口提起那些浸泡在酒精里的轻狂时光,凌晨四点醉卧街道的冰冷气味,只觉得又是某篇小说的段子,从未把这些和眼前的儒雅型男联想在一起。但他的人生仿佛从那时开始真正启动,高翊峰在退伍之后陆续拿了几个重要的文学奖,也在尔雅出版社出了他的第一本书《家·这个牢笼》,暂时开启了专心写作之路。因为当时的女友不希望他继续醉醉醒醒的酒保生涯,于是他辞去工作,继续写着仿佛无望的小说,而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有一天竟成为他小说里某部分的重要场景。
  直至接到那一通电话。当时在《FHM男人帮》杂志任职的小说家袁哲生,因为在文学奖评审时读过高翊峰的文字,觉得这家伙能写,文字细腻,“就来帮我写吧!”袁哲生简单丢出这么一句话,就此改变了高翊峰之后的路。他们从未谋面过,只单纯靠着文字建立信赖感。高翊峰淡淡地说着这段往事,我相信在此之前他必定也曾向人多次描述起,这位在他人生中无比重要的小说家,而我也毫无理由地明白,高翊峰对年轻写作者总是特别照顾的原因,某部分必定得自袁哲生的真传。那个已过世的作家,写过《送行》、《秀才的手表》等重要作品,拥有温柔笑意和古怪幽默的小说家,不只给了高翊峰一个足以糊口的工作,也就此将他拉进写作的世界里,这一拉,再也离不开了。
  
  盛装灵魂以及梦的容器
  仿佛和过去作了彻底的告别,从那一通电话开始,高翊峰的人生就转变了,他真正地踏入了小说的世界,也把他从以前就具备的“多才多艺”的性格发挥到极致。他写专栏、写脚本、写迷你短剧、写广告文案,还写了一部偶像剧(《雪地里的星星》)!更特别的是,他曾经是《野葡萄文学志》(现已停刊)的总编辑,也当过时尚杂志《柯梦波丹》的副总编辑,现在则是《GQ》的副总编辑!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小说家本人却不是那么在意,处女座的他,遇上公事要求完美是理所当然的,但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那个不断累积、自成一体的小说宇宙。
  但仍是忍不住好奇发问:文学杂志和时尚杂志的思考逻辑与操作方式看来大不相同,他是怎么作切换的?对此,高翊峰自有一套优雅的处世哲学:“关键在于读者。”他慢条斯理地说,“这两者都要去思考一件事,读者在哪里?会掏钱买杂志的读者又在哪里?”同样都是读者,在买与不买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当然,能如此精准且快速地抓出重点,是长久的媒体训练所累积出来的经验。十多年都在从事文字工作的他,如今已能在这些角色间自在切换,却依然觉得并非如此轻易:“这些都是使用文字的框架,每次切换都是一次重大的人格分裂。”他如此坦承地形容,“从十二个字的文案到二十万字的小说,中间就是一种承载,他们都是一种‘载具’,需要一个‘内在开关’自由切换,指向任何一个我想要书写的对象。”
  高翊峰边说,边伸手轻敲咖啡杯缘,里面的液体轻微摇晃,一如灵感:“只要核心抓对了,那么只需要找到‘适合的容器’,内里便轮到我的拿手好戏了。”我盯着他面前的咖啡杯瞧,写小说不也正是如此吗?再巨大的小说核心或意念,也需要一个适合的容器来盛装,这就各凭本事与技艺了。经过了十年林林总总的书写时光,从台湾写到北京又返回,如今承载了高翊峰写作灵魂以及巨大幻境的容器,是将近十九万字的新作《幻舱》,从短篇跨入长篇领域的这一步,高翊峰一出手便气势惊人,而这不过是他下个十年的开始。
  
  失去坐标的路
  做杂志需要和读者交代,写小说却只需要跟“自己”交代,但要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对高翊峰来说,更是件严苛的事。读过《幻舱》的人一定会对小说中所描述的那间“地下避难室”印象深刻,隐身不露面的大楼管理者,刻意被剪裁丢弃的时间坐标,回不了家的怪奇人物流连其中,他们醒醒睡睡,找不到离开这里的方式,生命仿佛也无路可出……
  如此压抑、节制,且跳脱于现实之外的场景,投射在作者眼里最原始的雏形究竟从何而来?因为杂志工作的缘故,高翊峰搬离台湾,举家迁徙到北京过生活,虽说着相同的语言,也和工作上的伙伴相处愉快,但生活和熟悉的人事物全部重新大洗牌,以及与台湾自由气氛截然不同的种种落差,关于言论、关于生活、关于“下笔之前该考虑的事情”,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怪兽盘踞在每日行走的高楼围墙之外,只要是稍微细腻敏感的人便能轻易察觉,看不见听不得,可是知道“它”就在那儿,这股氛围让他的内心默默产生了某种无法言说的暗影:“在北京那两年的生活经验对我的写作影响非常大。”高翊峰如此坦言,“一旦察觉到这些事情的人,只要敏锐性够高,光是轻轻touch到边缘一点,都会忍不住毛骨悚然,心里知道在某些细细碎碎的小事上,是有多么大的机械怪兽在背后,才能造成这样子的回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气氛。”
  节制、压抑、克制自己,无法爆发的情绪,这些关键词都被高翊峰内化成《幻舱》里某些特殊的感受,也深刻地改变了这本小说的文字质地。人在异乡,与台湾之间的想念距离让压抑变得更重更深,眼前的路失去坐标,始终无法抵达一个确切的定点,仿佛可以藉此读出那个地下避难室的时空形貌,也像极书中人物戴在手腕上一再拿来对时,却始终坏去的那只表。这些或许都是北京生活带来的影响。“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说:北京改变了我思考世界的方式,以前在台湾,看世界是一种假想性的方式,可是去到北京,面对从世界各地来的人,却一下子把世界拉近了。”高翊峰说,“而另一层,是关于内在的。处在那个封闭的状态下,让我可以完完全全,用放大镜检视自己。”
  检视自己,进而和自己对话,或许是每个小说家一生中必做的功课,并以某种方式将内里的自我拉出,进而体现在文字里。北京提供了小说家高翊峰这样的思考点,拨慢生命里的指针,面对妻子、儿子、往生者……将某些生命里过不去的、无可言说的情感,深深埋在情节和字句里,让《幻舱》载着他们缓缓升空,前往超脱梦境的另外一层。
  
  梦绝非逃避现实的手段
  英国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Inception》(台湾译名:全面启动,大陆译名:盗梦空间)里有一桥段:主角的妻子过于眷恋梦境,进而深陷其中不愿回到现实世界,一旦清醒,梦里堆砌的现实便瞬间化为沙之幻影,如梦如幻,似假似真。《幻舱》里充满许多超出现实的情景设定,以及繁复紧密的文字质地,或许会令人联想众多角色皆尽陷梦境之感,但这部十九万字的小说里,除了扉页上来自小说家卡夫卡的引文——“在清醒的状态下,我们漫步于梦中,不过只是过去时代的亡灵。”以外,偏偏没有“梦”这个字。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小说家的刻意为之,他操控了“幻舱”里的大量幻境,却不甘于那只是梦的一种,如同主角达利不断书写的笔记本,往事与未来重重交迭,“此刻”仍然正在,不是没有梦的存在,正是因为梦境太过轻易了,绝非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我忍不住又想起好几年前高翊峰初次阅读我的小说的情景,那个生涩的故事里以梦境作为结尾,他留给我这么一句话:“不要用梦来逃避一切”,时过境往,他竟彻底体现了这一句话。
  他仍然是那个不回避现实的小说家,相信自己文字里的核心力量,坚定而温柔地,将自己创造出来的场景与人物,稳稳地引领到最后一个字落下。“幻舱”里没有梦境,有的是深埋时间刻度下的力量,小说家高翊峰伸手拨乱指针建构心底寓言,让梦境逆行,让现实悠悠回返其上。
其他文献
她在青春期就立定志向要成为广告人,搞创意,拒绝公式化的生活。大学一毕业就投入职场,在工作九年、夺得数个海内外广告奖后,忽然空虚了起来。于是她决定打破出生、上学、上班、退休、乃至进棺材的线性人生,将种田、写作、当义工、旅行引渡至生命的渠道,顺流而下,创造一个益发蜿蜒有致的人生。  经过一年的下乡巡礼,风尘仆仆归来,她以买买氏为名,出版《弃业日记》,笔调诙谐逗趣,透过引人入胜的田野笔记,带出近年渐趋受
期刊
书腰有时候是对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种保护,  因为它能保证书的装帧设计保持清爽,  多出来的文字不用印在书封上。  它本身就是一个宣传用的东西,  不需要被看成书籍设计的一部分。    朱赢椿,著名装帧设计师。2007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不裁》的设计者,南京书衣坊工作室主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中国版协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会员。先后有十几部装帧设计作品和论文在国内国际书籍装帧展获奖
期刊
吴思大陆著名作家、历史学者  跟贺卫方讨论任何事情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除了嘉宾的吸引力外,理想国沙龙这个活动本身就非常有想象力,是可以提升北京日常文化氛围的一件好事。    张铁志台湾知名乐评人、时评人、媒体人  以作者来说,有机会来大陆做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单就活动而言,两岸三地的读者和作者聚集在一起,有机会遇到很多心仪的作家,很多不同主题的讨论,两岸三地不同的观点,意义很深刻。  这样的活
期刊
在一个好的设计师手里,  书腰的作用是让书变得更好看。  它首先是一个设计的元素。    当年,聂永真因为不满工业设计的专业方向和一些现状,通过重考,以榜首之姿进入台湾科技大学商业设计系。学生时代即参加诚品商场文案创意比赛获奖,成为“特约文案”,以此出道。聂永真擅长用“自溺”跟“感觉”穿行于设计,并赋予诗意。屡获《诚品好读》年度出版报告“美术之最”与“最佳注目”;金蝶奖最佳封面设计首奖。香港Vic
期刊
2011年度的“理想国”文化盛宴落下帷幕。这是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二届“理想国沙龙”活动。今年主题为“打开:不管那扇门有多难开,甚至不管那里有没有门”。  去年北京贝贝特成立十周年,推出文化品牌“理想国”,并在中秋节前后举办了主题为“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第一届“理想国文化沙龙”。全国有五十多家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参与报道了理想国活动的盛况,更有许多媒体用了大篇幅、大版面报道。在北京贝贝
期刊
小说是民族记忆的延伸,然而,我们的民族记忆却经常是模糊的。  翻开《霜降》,就是翻开不久前的曾经:一个国家即将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而传统势力却如此地在顽抗着。程家大院里,一个功勋卓著的老将军,以及一批因享受了既得利益而睥睨一切的子孙,他们用醉生梦死的方式,在保护着自己的势力范围。没有人能改变这个酱缸,当名叫“霜降”的农村小保姆闯进这个世界时,她的美丽与单纯,仿佛为这个封闭的世界吹入了一丝崭新的空气
期刊
9月10日,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北京下起了秋雨。天安门前门东大街23号的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一大清早便挤满了人。这些冒雨而来的人们,大多二三十岁,他们是为“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活动而来。    谁说文化没有影响力?  九点半开始的活动,八点多的时候,等候入场的队伍已排成长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公司总经理,也是理想国文化沙龙的组委会执行主席的刘瑞琳,陪嘉宾去活动现场,车子经
期刊
《一个人的KTV》、《下楼谈恋爱》、《我想跟你走》、《我的不完美》,刘若英已经出了四本书。明星出书,似乎成为一种风潮。大多明星写的不是书,是画册,一下子就能从头翻到尾。可是刘若英不同——新书《我的不完美》,扎扎实实的52首诗,3篇小说,14篇散文,从文字与摄影作品中,你能窥见五年来她所行过的心情与旅行轨迹,在纸页上一点一滴汇聚成诚实又感性的奶茶。  作为明星的刘若英,出书其实是件有点尴尬的事情——
期刊
你的身边或许走过一些经岁月洗汰掉的朋友,他曾扑闪着明亮的眼睛,告诉你说他想当个作家。而你可能颇为震惊,这丫的水平也能写小说?语文成绩还不如我呢!你可能嘲弄,幻想家的食物总是残羹冷炙,到头来也只留个残山剩水的空梦。你也可能由衷赞叹,这家伙太有追求了,我要精神上绝对支持他。  李海鹏是成功的那一个,他年轻时想写小说的冲动终于在而立之年完整地释放出来。他的朋友为其作序,直言“换个姿势一样可以做天才”。 
期刊
对话 书香两岸X程三国    书香:您如何看理想国的活动?  程:理想国沙龙是人文性非常强的活动,有少数文化明星但多数不是明星,却有这样的号召力,与它对应的,是整个社会有一部分人已经超越了生存的阶段,他们对人文会有这样的需求。我觉得可以说,现在有一股人文小复兴的潮流,理想国正好赶上了这个需求。  从北京贝贝特这个公司的成长来说,这么多年来,它从来没有改变过方向,从来没有降低出版物的水准和要求,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