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鲁迅个人的阅读史和作品风格考证鲁迅在写作《野草》的时间前后对象征主义理论的自觉接受,还在厘清象征主义理论的不同形态的基础上,将《野草》语言的象征主义艺术特征分为“表达语言背后的深层隐喻词义”和“借助象征语言表达作者个人化的思想情绪”两种类型。继而通过对《秋夜》、《死火》、《颓败线的颤动》和《过客》等篇目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解读《野草》语言的象征艺术。
关键词:《野草》 鲁迅 语言艺术 象征主义
本文从鲁迅个人的阅读史和作品风格考证鲁迅在写作《野草》的时间前后对象征主义理论的自觉接受,还在厘清象征主义理论的不同形态的基础上,将《野草》语言的象征主义艺术特征分为“表达语言背后的深层隐喻词义”和“借助象征语言表达作者个人化的思想情绪”两种类型。继而通过对《秋夜》、《死火》、《颓败线的颤动》和《过客》等篇目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解读《野草》语言的象征艺术。
一.鲁迅对象征主义理论的自觉接受
在鲁迅个人的阅读史中,厨川白村所著的《苦闷的象征》一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时间的交集上看,这部象征主义的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对《野草》的创作极有可能产生影响。据鲁迅的日记所载,他于1924年4月8日购得《苦闷的象征》日文原版,9月22日着手翻译,10月10日翻译完成。[1]而正是在这段时间内,鲁迅完成了《野草》的创作。他于1924年9月15日开始写作《野草》的第一篇《秋夜》,1926年4月10日写作《野草》正文的最后一篇《一觉》。相隔一年多后的1927年4月26日,鲁迅又写作了《题辞》。[2]
从作品的风格上看,鲁迅也有意识的使自己的写作靠近其中的观点。厨川白村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通过象征主义的方法表现出来,而且他在《苦闷的象征》中认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强调梦是内心感受的反映。《野草》中不仅体现出了对象征主义的认同和借鉴,甚至将多篇作品置于梦境之中展开书写。正如李欧梵于《铁屋中的呐喊》曾经关注到这一点,并将《野草》中“梦”的特征与象征主义联系在一起。他是这样论述的:“他的散文诗却绝对地属于象征主义的结构,再加上许多小说和戏剧的手法,似乎是在讲述一个梦或寓言领域内的虚构的故事。”[3]此外,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对《野草》的影响也非常大,由于这个领域的相关成果比较丰硕,笔者在此不展开具体论述,仅作为论据之一佐证鲁迅在创作《野草》时对象征主义理论有比较明显的自觉接受过程。
由于西方世界象征主义的理论观点及创作风格都发生过一次大的转折,使得文学史上的象征主义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在分析《野草》语言的象征主义艺术特征之前,应当先厘清象征主义的不同形态。
前期的象征主义滥觞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以波德莱尔、兰波等人为代表,主要强调“展示隐匿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念世界,要求诗人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运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法,通过丰富和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暗示、透露隐藏于日常经验深处的心灵隐秘和理念。”[4]这种形态的象征主义更多是作为主观性的思想表达工具存在的。
后期的象征主义从马拉美开始,他赋予了文学语言更加丰富的意义,瓦莱里等人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象征主义音乐化,突出了音响和口语的效果,让文学语言不再是视觉上的文本。语言、意象、感情三者在象征主义的文本中形成和谐关系,这一步赋予了意象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得作家们意识到“衡量他们天才的尺度取决于他能否创造出一些超越抽象意义的超验意象,而不是把抽象思想个性化或具体化。”[5]完成了音乐化的变革之后,象征主义的文学不再是语言游戏,而是将要表达的内容置于深邃的隐喻中,从而一边为语言艺术开拓边界,挖掘语言的潜能;一边以语言的暧昧预示着人在世界中的不确定性。
《野草》语言的象征主义艺术特征也可以依据此分为两类。其一是表达语言背后的深层隐喻词义,其二是借助象征语言表达作者的个人化的思想情绪。
二.《秋夜》:象征主义的语言迷宫
《秋夜》这篇作品拥有丰富的意象,整篇作品就是一个象征的世界。仅《秋夜》的前半部分而言,从枣树开始,途径天空、小粉红花、到恶鸟结束,它们都是具有深层隐喻词义的意象。
例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正如例1所描述的,枣树不属于鲁迅自己院子里的植物,但是它们在“墙外”依旧突出,说明了它们的高大。后文里,它们刺向夜空,因此被赋予了“战士”的形象,也揭开了整篇文章战斗精神的序幕。
例2: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夜空是一个拟人化的反面角色,他对世间的一切都持以冷漠而傲慢的态度,是枣树斗争的对象,可以被视为对压迫力量的泛指。鲁迅的作品极富战斗性,但是描写的“恶”却未必那么具体,他很少针对某个人展开抨击,反对的往往是一种理念、习俗,甚至文化传统。
例3: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小粉红花”是一个弱小的形象,甚至不像枣树那样有具体的名字,和“野草”一样平凡、卑微。在“冷的夜气”的压迫之下,并未做出有效的反抗,最多的动作竟然是做梦。这一意象无疑象征着有理想却缺乏反抗能力的青年知识分子。鲁迅借用“小粉红花”这个意象指代他们,表现了他对青年一如既往的关心。同时,小粉红花虽然被冻得“红惨惨地”,可是依旧开着,也体现了鲁迅对他们的尊重。
例4: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恶鸟的一声怪笑,将《秋夜》室内和室外两个场景区分开来,关于这个词的象征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日本学者片山智行认为恶鸟是“夜空这一黑暗势力象征的附着物”[6],孙玉石认为是“枣树战斗胜利之后自我情绪的一种象征”[7],而张洁宇从“《野草》是鲁迅自画像”[8]的角度出发,认为恶鸟是鲁迅本人在文中的形象。比较这三种观点之后,笔者还是最赞同片山智行的说法,一方面是后两者有过度揭示之嫌,另一方面是恶鸟来自夜空又消失于其中,应和夜空属于同一势力。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以《秋夜》的前半部分为例解读了部分《野草》中的词语的隐喻象征含义。《野草》中富含象征艺术特征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死后》一文中的有意识的死尸,多次出现于《我的失恋》等作品中的“猫头鹰”,乃至书名“野草”本身都是象征主义的范例。
三.《死火》:鲁迅自我牺牲的战斗精神
《野草》的意象所象征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鲁迅本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在可查阅的最早的研究《野草》的文献中,作者就曾经陈述:“鲁迅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9]于是,在历时九十多年的《野草》研究史中,不计其数的解读者都相信,探究《野草》的意象所指,就是探究鲁迅思想和情绪的秘密。
《死火》一篇中的“死火”是一个从字面上看充满矛盾的意象,关于它的象征寓意,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同的观点。从《野草》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直至80年代后期,大部分声音都是持左翼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死火”形象是革命的象征。或者将“死火”看作在革命中因敌对势力的迫害而牺牲的革命者,以及在人民群众之间不灭的革命热情。
但是,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中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不能将“死火”单纯理解为革命者的象征,而应该向鲁迅的内心探寻,从鲁迅思想中的忧患之苦出发,原文是这样表述的:“‘死火’隐喻着鲁迅的内心状况,陷入自己心中那冷的、荒芜的深处是一种受难,他并不愿意永远蛰伏下去,因而呼唤一种有行动的生活。但是按照诗中矛盾的逻辑,这行动又终将导致灭亡。看来,这些诗篇是一种矛盾心情的反映;诗人一方面是消极的,抑郁的,另一方面又悸动不安地要求行动。”[10]
相较而言,笔者同意李欧梵的看法,前者将死火的概念解釋的太过狭隘,无法表现出“死火”所承载的鲁迅生命哲学的作用。
例6: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从“死火”的生命形态中可以看出来,“死火”处于冰山之中,这里的冰山本身也是一种象征,表现冷酷的社会带人的孤独感和虚无感,而“死火”位于冰山之下的冰谷中,出现时虽然美丽,但本身已经是死物,是“我”的体温使得“死火”复活。从中我们能感到鲁迅积极的心态,不甘在“冰山”和“冰谷”中永远被孤独感和虚无感笼罩下去。
例5:
“你的醒来,使我欣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带你去,使你永不冰洁,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继而,“死火”与“我”进行对话,我们从对话中可以见得拟人化后的“死火”内心的矛盾。如果随着“我”而走,它将烧完而死;如果留在冰谷之中,它将冻灭而死。但是当它感受到“我”一定要走出冰谷的决然态度之后,受到感染,决定选择烧完为自己的归宿,并且与象征着敌对势力的大石车同归于尽。这场对话本质上就是鲁迅内心矛盾声音的一次自我对话,最终的结果是下定了牺牲自我也要反抗绝望的决心。《野草》的另一篇文章《影的告别》中的影在黑暗里沉没与“死火”的自我牺牲所象征的精神是相同的,这从文本之间的关系印证了死火是鲁迅精神世界的象征。
四.《颓败线的颤动》和《过客》:鲁迅负面情绪的投影
如果说《死火》反映了鲁迅的战斗精神,那么《颓败线的颤动》就传递了鲁迅内心对于某些人和事的怨恨和渴望复仇的愿望。《颓败线的颤动》中有一段写到老妇被逐出家门之后的境遇和心情。
例6:她在深夜中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和: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
这篇作品着重描写了一个被生活蹂躏且被家人驱逐的老妇人形象,其象征意义包括反映当时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哀,更深层的意思是表达鲁迅内心的情绪。冯雪峰在《论
关键词:《野草》 鲁迅 语言艺术 象征主义
本文从鲁迅个人的阅读史和作品风格考证鲁迅在写作《野草》的时间前后对象征主义理论的自觉接受,还在厘清象征主义理论的不同形态的基础上,将《野草》语言的象征主义艺术特征分为“表达语言背后的深层隐喻词义”和“借助象征语言表达作者个人化的思想情绪”两种类型。继而通过对《秋夜》、《死火》、《颓败线的颤动》和《过客》等篇目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解读《野草》语言的象征艺术。
一.鲁迅对象征主义理论的自觉接受
在鲁迅个人的阅读史中,厨川白村所著的《苦闷的象征》一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时间的交集上看,这部象征主义的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对《野草》的创作极有可能产生影响。据鲁迅的日记所载,他于1924年4月8日购得《苦闷的象征》日文原版,9月22日着手翻译,10月10日翻译完成。[1]而正是在这段时间内,鲁迅完成了《野草》的创作。他于1924年9月15日开始写作《野草》的第一篇《秋夜》,1926年4月10日写作《野草》正文的最后一篇《一觉》。相隔一年多后的1927年4月26日,鲁迅又写作了《题辞》。[2]
从作品的风格上看,鲁迅也有意识的使自己的写作靠近其中的观点。厨川白村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通过象征主义的方法表现出来,而且他在《苦闷的象征》中认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强调梦是内心感受的反映。《野草》中不仅体现出了对象征主义的认同和借鉴,甚至将多篇作品置于梦境之中展开书写。正如李欧梵于《铁屋中的呐喊》曾经关注到这一点,并将《野草》中“梦”的特征与象征主义联系在一起。他是这样论述的:“他的散文诗却绝对地属于象征主义的结构,再加上许多小说和戏剧的手法,似乎是在讲述一个梦或寓言领域内的虚构的故事。”[3]此外,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对《野草》的影响也非常大,由于这个领域的相关成果比较丰硕,笔者在此不展开具体论述,仅作为论据之一佐证鲁迅在创作《野草》时对象征主义理论有比较明显的自觉接受过程。
由于西方世界象征主义的理论观点及创作风格都发生过一次大的转折,使得文学史上的象征主义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在分析《野草》语言的象征主义艺术特征之前,应当先厘清象征主义的不同形态。
前期的象征主义滥觞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以波德莱尔、兰波等人为代表,主要强调“展示隐匿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念世界,要求诗人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运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法,通过丰富和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暗示、透露隐藏于日常经验深处的心灵隐秘和理念。”[4]这种形态的象征主义更多是作为主观性的思想表达工具存在的。
后期的象征主义从马拉美开始,他赋予了文学语言更加丰富的意义,瓦莱里等人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象征主义音乐化,突出了音响和口语的效果,让文学语言不再是视觉上的文本。语言、意象、感情三者在象征主义的文本中形成和谐关系,这一步赋予了意象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得作家们意识到“衡量他们天才的尺度取决于他能否创造出一些超越抽象意义的超验意象,而不是把抽象思想个性化或具体化。”[5]完成了音乐化的变革之后,象征主义的文学不再是语言游戏,而是将要表达的内容置于深邃的隐喻中,从而一边为语言艺术开拓边界,挖掘语言的潜能;一边以语言的暧昧预示着人在世界中的不确定性。
《野草》语言的象征主义艺术特征也可以依据此分为两类。其一是表达语言背后的深层隐喻词义,其二是借助象征语言表达作者的个人化的思想情绪。
二.《秋夜》:象征主义的语言迷宫
《秋夜》这篇作品拥有丰富的意象,整篇作品就是一个象征的世界。仅《秋夜》的前半部分而言,从枣树开始,途径天空、小粉红花、到恶鸟结束,它们都是具有深层隐喻词义的意象。
例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正如例1所描述的,枣树不属于鲁迅自己院子里的植物,但是它们在“墙外”依旧突出,说明了它们的高大。后文里,它们刺向夜空,因此被赋予了“战士”的形象,也揭开了整篇文章战斗精神的序幕。
例2: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夜空是一个拟人化的反面角色,他对世间的一切都持以冷漠而傲慢的态度,是枣树斗争的对象,可以被视为对压迫力量的泛指。鲁迅的作品极富战斗性,但是描写的“恶”却未必那么具体,他很少针对某个人展开抨击,反对的往往是一种理念、习俗,甚至文化传统。
例3: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小粉红花”是一个弱小的形象,甚至不像枣树那样有具体的名字,和“野草”一样平凡、卑微。在“冷的夜气”的压迫之下,并未做出有效的反抗,最多的动作竟然是做梦。这一意象无疑象征着有理想却缺乏反抗能力的青年知识分子。鲁迅借用“小粉红花”这个意象指代他们,表现了他对青年一如既往的关心。同时,小粉红花虽然被冻得“红惨惨地”,可是依旧开着,也体现了鲁迅对他们的尊重。
例4: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恶鸟的一声怪笑,将《秋夜》室内和室外两个场景区分开来,关于这个词的象征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日本学者片山智行认为恶鸟是“夜空这一黑暗势力象征的附着物”[6],孙玉石认为是“枣树战斗胜利之后自我情绪的一种象征”[7],而张洁宇从“《野草》是鲁迅自画像”[8]的角度出发,认为恶鸟是鲁迅本人在文中的形象。比较这三种观点之后,笔者还是最赞同片山智行的说法,一方面是后两者有过度揭示之嫌,另一方面是恶鸟来自夜空又消失于其中,应和夜空属于同一势力。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以《秋夜》的前半部分为例解读了部分《野草》中的词语的隐喻象征含义。《野草》中富含象征艺术特征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死后》一文中的有意识的死尸,多次出现于《我的失恋》等作品中的“猫头鹰”,乃至书名“野草”本身都是象征主义的范例。
三.《死火》:鲁迅自我牺牲的战斗精神
《野草》的意象所象征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鲁迅本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在可查阅的最早的研究《野草》的文献中,作者就曾经陈述:“鲁迅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9]于是,在历时九十多年的《野草》研究史中,不计其数的解读者都相信,探究《野草》的意象所指,就是探究鲁迅思想和情绪的秘密。
《死火》一篇中的“死火”是一个从字面上看充满矛盾的意象,关于它的象征寓意,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同的观点。从《野草》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直至80年代后期,大部分声音都是持左翼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死火”形象是革命的象征。或者将“死火”看作在革命中因敌对势力的迫害而牺牲的革命者,以及在人民群众之间不灭的革命热情。
但是,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中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不能将“死火”单纯理解为革命者的象征,而应该向鲁迅的内心探寻,从鲁迅思想中的忧患之苦出发,原文是这样表述的:“‘死火’隐喻着鲁迅的内心状况,陷入自己心中那冷的、荒芜的深处是一种受难,他并不愿意永远蛰伏下去,因而呼唤一种有行动的生活。但是按照诗中矛盾的逻辑,这行动又终将导致灭亡。看来,这些诗篇是一种矛盾心情的反映;诗人一方面是消极的,抑郁的,另一方面又悸动不安地要求行动。”[10]
相较而言,笔者同意李欧梵的看法,前者将死火的概念解釋的太过狭隘,无法表现出“死火”所承载的鲁迅生命哲学的作用。
例6: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从“死火”的生命形态中可以看出来,“死火”处于冰山之中,这里的冰山本身也是一种象征,表现冷酷的社会带人的孤独感和虚无感,而“死火”位于冰山之下的冰谷中,出现时虽然美丽,但本身已经是死物,是“我”的体温使得“死火”复活。从中我们能感到鲁迅积极的心态,不甘在“冰山”和“冰谷”中永远被孤独感和虚无感笼罩下去。
例5:
“你的醒来,使我欣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带你去,使你永不冰洁,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继而,“死火”与“我”进行对话,我们从对话中可以见得拟人化后的“死火”内心的矛盾。如果随着“我”而走,它将烧完而死;如果留在冰谷之中,它将冻灭而死。但是当它感受到“我”一定要走出冰谷的决然态度之后,受到感染,决定选择烧完为自己的归宿,并且与象征着敌对势力的大石车同归于尽。这场对话本质上就是鲁迅内心矛盾声音的一次自我对话,最终的结果是下定了牺牲自我也要反抗绝望的决心。《野草》的另一篇文章《影的告别》中的影在黑暗里沉没与“死火”的自我牺牲所象征的精神是相同的,这从文本之间的关系印证了死火是鲁迅精神世界的象征。
四.《颓败线的颤动》和《过客》:鲁迅负面情绪的投影
如果说《死火》反映了鲁迅的战斗精神,那么《颓败线的颤动》就传递了鲁迅内心对于某些人和事的怨恨和渴望复仇的愿望。《颓败线的颤动》中有一段写到老妇被逐出家门之后的境遇和心情。
例6:她在深夜中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和: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
这篇作品着重描写了一个被生活蹂躏且被家人驱逐的老妇人形象,其象征意义包括反映当时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哀,更深层的意思是表达鲁迅内心的情绪。冯雪峰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