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旧中巴车自德钦县城出发,从梅里雪山下穿过,继而沿着奔腾的澜沧江一路南行。3个小时后,我跟随几个当地人下了车,一路小跑过了横跨澜沧江的吊桥,山脚的茨中村在雨里看上去很朦胧。
“茨”藏语意为“村庄”,“中”藏语意为“六”,旧时该村伙头管辖六村,故名。茨中多民族杂居,以藏族、纳西族为主,也有少量的汉族;130户人家中,超过60%信仰天主教,其余信仰藏传佛教;村子里既有教堂,也有白色的佛塔。
信奉藏传佛教的和长命
卖着天主教带来的葡萄酒
喝着喷香的酥油茶,落汤鸡的沮丧感渐渐散去。55岁的客栈女主人和长命告诉我,茨中的这座钢索吊桥是她的小儿子出生那年建造的,已经20多年了,之前只能靠溜索过江。
和长命是纳西族,但她说藏语、穿藏装、信仰藏传佛教,这几年因为开客栈而学会了说普通话,丽江的司机和导游来到茨中,和长命则会用纳西语同他们聊天。至于绝大多数纳西族年轻人,已经完全不懂纳西语了,比如她的女儿和玉仙。和玉仙原本也信藏传佛教,出嫁后,因为丈夫张永正是天主教徒而皈依了天主教。这在茨中也是普遍现象,用和玉仙的话说,茨中的女人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晚饭后,和长命从地窖里拿出一盘橘子和一瓶葡萄酒。橘子是上年秋天收的。茨中位于澜沧江河谷地带,海拔仅1900米,气候温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不落空。这与寒冷的德钦县城有天壤之别。葡萄酒则是自家酿的——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不但带来了天主教,也从故乡带来了葡萄种子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茨中的葡萄据说并不好吃,个小、偏酸,酿出的葡萄酒却非常好喝,口感醇而后劲足,远近闻名。据和长命说,女性游客格外青睐,常喝到酩酊大醉还浑然不觉。
和长命家有九分葡萄地,每年产的葡萄可以酿八九百斤葡萄酒。酿好的酒除了自己喝以及捎给德钦、中甸的亲戚们之外,都被装进矿泉水瓶,每瓶恰好可以装1斤,之后以10元一瓶的价格卖给游客。茨中完全算不得“旅游胜地”,冬季甚至人迹罕至,所以和长命家的葡萄酒总也卖不完。
张永正和陪他长大的老教堂
次日清早,在一片寂静里走出客栈,只见河谷中弥漫着无边的云雾,远处的山峦和村寨时隐时现,咫尺之外,大名鼎鼎的茨中教堂正在村子中央鹤立鸡群般矗立着:主体建筑是典型的巴斯利卡式,没有直插云霄的尖顶,钟楼的顶部却是惹眼的攒尖顶木结构,可以说是一座“西式为主,中西合璧”的教堂。这使我想起澜沧江沿岸另外两座著名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和小维西天主教堂,在建筑外观上都有“入乡随俗”的特点,滇西古城大理的天主教堂更酷似一座中国古代寺庙。看来,一个多世纪以前,天主教能够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地方化”或“本土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晌午,和长命的女婿张永正来了,看上去疲惫不堪。昨天恰逢纳西族三朵节,茨中的男人们聚在一起喝了半夜酒,他喝得太多,彻底醉了。三朵节是祭祀纳西族的守护神、源自玉龙雪山的“三朵”大神的节日,在丽江一带是非常隆重的,在纳西文化日渐模糊的茨中却简化成了一场酒宴。据张永正说,多年以前,茨中过三朵节也要由东巴举行一套繁琐的仪式,但他也是听老人们讲的,他自己从未见过。
张永正对茨中的历史非常熟悉,每每家里来了客人,热心的和长命都会让女婿带着客人到教堂里走一遭。“茨中教堂是1909年开始建造的,但它的原址在茨姑村,离这里也就三四公里吧,”作为茨中小学的老师,张永正说起话来温文尔雅。茨中小学与教堂相邻,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省立第一完小,也是德钦县的第一所小学,当时的校舍就是教堂,而在那以前,教会就已经在茨中开办学校了。这也许足以解释为什么茨中人文化水平比较高、村里出的老师特别多。
“破四旧”时期,茨中教堂作为校舍幸运地躲过劫难从而保留至今;实际上,30多年里教堂一直是学校所在地,直到现在的茨中小学建成。张永正正是在教堂里读的小学。“当时这些都是教室,”在教堂前院,张永正指着围成三合院的两层木楼说,“教堂是学生宿舍,用木板隔成一间一间的,现在还有痕迹。”
条石铺就的台阶,条石砌成的门廊,精心装饰了的殿堂,高大的石柱,绘制在天花板上的图案,已然无法点亮的水晶灯,十子架上的耶稣像,在这遥远的西南山野,它们似乎都有触动人心的无言力量。
停顿了半个多世纪的弥撒
1872年,法国神甫普德元和瑞士神甫余伯南从四川进入云南,在距茨中不远的茨姑兴建了云南藏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并以其为根据地,沿澜沧江传播天主教,先后在茨姑上游的德钦、下游的小维西等地建立了教堂,甚至向西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流域的丙中洛传教。
“你看,这两棵棕树就是建造教堂时栽下的,将近100年了,那边葡萄园里的桉树也差不多和教堂同龄,”离开教堂时,张永正望着教堂前两棵高高的棕榈树,出神地说。他还告诉我,茨中到德钦县城的公路因昨晚的暴雨发生多处泥石流,一两天内估计通不了,这在当地是司空见惯的,“你恐怕要再住一两天,明天正好是星期天,教堂里要做弥撒。”他补充说:“茨中多少年没有神甫了,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神甫,要不然也没法做弥撒。”
1951年,茨中最后一批外国传教士被遣返回国,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信徒们每次聚会只是祈祷和唱颂歌。半个月前,一位神甫从内蒙古来到茨中,教堂也恢复了弥撒。
星期天上午10点,信徒们陆续赶来,教堂里很快挤得满满当当的,大概有四五百人,女信徒的数量显然要多过男信徒。据说,每逢圣诞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相邻的茨姑、巴东两个村子的信徒也会来茨中教堂,人数有时会超过一千。
茨中教堂久违的弥撒与任何一座乡村教堂并没有太多不同:缺乏必要的肃穆,但绝对富于感染力——襁褓里的婴儿在哭,半大的孩子在上蹿下跳,赞美诗响起的瞬间,所有的嘈杂又戛然而止……
Tips
交通
茨中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可自昆明南窑汽车站乘车到香格里拉,票价150元左右;之后自香格里拉乘车前往德钦县,每天四班车,末班车12:00。德钦汽车站每日有多班车可至茨中,末班车15:00,但最好能乘德钦到巴东的中巴车,车主是茨中人,所以这趟车可以直接到茨中村;其他车次只到澜沧江边的茨中桥,下车后需要过吊桥,徒步约20分钟才到茨中村。德钦到茨中约80公里,票价25元。
住宿
茨中村有四五家农家客栈,简陋但干净,价格一律20元/人,吃饭5~10元/餐。推荐“游客之家”客栈,位置比较好,可以看到教堂和村子的全貌,还可以得到张永正老师的热情指引。
特产
到了茨中,就绝不能错过这里闻名遐迩的葡萄酒。茨中的葡萄酒酿造来自法国传教士的“真传”,味道十分地道,大多数村民家中都有“玫瑰红”,一概10元/斤。此外,由于气候、土壤的原因,茨中的橘子、蔬菜都很美味。
旅游时间
茨中地处河谷地带,气候比较温润,即便冬天也不算太冷,四季都适宜旅行,但要格外关注这里多变的天气,避免在雨季和大雪天前往,因为此时很容易因山体滑坡或塌方而导致道路中断。
特别提醒
每个星期日是茨中礼拜的日子,茨中村的傈僳、藏、汉、纳西族信徒们会聚集在教堂做弥撒,游客可以参观,但必须遵守教堂的规则。
“茨”藏语意为“村庄”,“中”藏语意为“六”,旧时该村伙头管辖六村,故名。茨中多民族杂居,以藏族、纳西族为主,也有少量的汉族;130户人家中,超过60%信仰天主教,其余信仰藏传佛教;村子里既有教堂,也有白色的佛塔。
信奉藏传佛教的和长命
卖着天主教带来的葡萄酒
喝着喷香的酥油茶,落汤鸡的沮丧感渐渐散去。55岁的客栈女主人和长命告诉我,茨中的这座钢索吊桥是她的小儿子出生那年建造的,已经20多年了,之前只能靠溜索过江。
和长命是纳西族,但她说藏语、穿藏装、信仰藏传佛教,这几年因为开客栈而学会了说普通话,丽江的司机和导游来到茨中,和长命则会用纳西语同他们聊天。至于绝大多数纳西族年轻人,已经完全不懂纳西语了,比如她的女儿和玉仙。和玉仙原本也信藏传佛教,出嫁后,因为丈夫张永正是天主教徒而皈依了天主教。这在茨中也是普遍现象,用和玉仙的话说,茨中的女人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晚饭后,和长命从地窖里拿出一盘橘子和一瓶葡萄酒。橘子是上年秋天收的。茨中位于澜沧江河谷地带,海拔仅1900米,气候温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不落空。这与寒冷的德钦县城有天壤之别。葡萄酒则是自家酿的——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不但带来了天主教,也从故乡带来了葡萄种子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茨中的葡萄据说并不好吃,个小、偏酸,酿出的葡萄酒却非常好喝,口感醇而后劲足,远近闻名。据和长命说,女性游客格外青睐,常喝到酩酊大醉还浑然不觉。
和长命家有九分葡萄地,每年产的葡萄可以酿八九百斤葡萄酒。酿好的酒除了自己喝以及捎给德钦、中甸的亲戚们之外,都被装进矿泉水瓶,每瓶恰好可以装1斤,之后以10元一瓶的价格卖给游客。茨中完全算不得“旅游胜地”,冬季甚至人迹罕至,所以和长命家的葡萄酒总也卖不完。
张永正和陪他长大的老教堂
次日清早,在一片寂静里走出客栈,只见河谷中弥漫着无边的云雾,远处的山峦和村寨时隐时现,咫尺之外,大名鼎鼎的茨中教堂正在村子中央鹤立鸡群般矗立着:主体建筑是典型的巴斯利卡式,没有直插云霄的尖顶,钟楼的顶部却是惹眼的攒尖顶木结构,可以说是一座“西式为主,中西合璧”的教堂。这使我想起澜沧江沿岸另外两座著名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和小维西天主教堂,在建筑外观上都有“入乡随俗”的特点,滇西古城大理的天主教堂更酷似一座中国古代寺庙。看来,一个多世纪以前,天主教能够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地方化”或“本土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晌午,和长命的女婿张永正来了,看上去疲惫不堪。昨天恰逢纳西族三朵节,茨中的男人们聚在一起喝了半夜酒,他喝得太多,彻底醉了。三朵节是祭祀纳西族的守护神、源自玉龙雪山的“三朵”大神的节日,在丽江一带是非常隆重的,在纳西文化日渐模糊的茨中却简化成了一场酒宴。据张永正说,多年以前,茨中过三朵节也要由东巴举行一套繁琐的仪式,但他也是听老人们讲的,他自己从未见过。
张永正对茨中的历史非常熟悉,每每家里来了客人,热心的和长命都会让女婿带着客人到教堂里走一遭。“茨中教堂是1909年开始建造的,但它的原址在茨姑村,离这里也就三四公里吧,”作为茨中小学的老师,张永正说起话来温文尔雅。茨中小学与教堂相邻,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省立第一完小,也是德钦县的第一所小学,当时的校舍就是教堂,而在那以前,教会就已经在茨中开办学校了。这也许足以解释为什么茨中人文化水平比较高、村里出的老师特别多。
“破四旧”时期,茨中教堂作为校舍幸运地躲过劫难从而保留至今;实际上,30多年里教堂一直是学校所在地,直到现在的茨中小学建成。张永正正是在教堂里读的小学。“当时这些都是教室,”在教堂前院,张永正指着围成三合院的两层木楼说,“教堂是学生宿舍,用木板隔成一间一间的,现在还有痕迹。”
条石铺就的台阶,条石砌成的门廊,精心装饰了的殿堂,高大的石柱,绘制在天花板上的图案,已然无法点亮的水晶灯,十子架上的耶稣像,在这遥远的西南山野,它们似乎都有触动人心的无言力量。
停顿了半个多世纪的弥撒
1872年,法国神甫普德元和瑞士神甫余伯南从四川进入云南,在距茨中不远的茨姑兴建了云南藏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并以其为根据地,沿澜沧江传播天主教,先后在茨姑上游的德钦、下游的小维西等地建立了教堂,甚至向西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流域的丙中洛传教。
“你看,这两棵棕树就是建造教堂时栽下的,将近100年了,那边葡萄园里的桉树也差不多和教堂同龄,”离开教堂时,张永正望着教堂前两棵高高的棕榈树,出神地说。他还告诉我,茨中到德钦县城的公路因昨晚的暴雨发生多处泥石流,一两天内估计通不了,这在当地是司空见惯的,“你恐怕要再住一两天,明天正好是星期天,教堂里要做弥撒。”他补充说:“茨中多少年没有神甫了,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神甫,要不然也没法做弥撒。”
1951年,茨中最后一批外国传教士被遣返回国,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信徒们每次聚会只是祈祷和唱颂歌。半个月前,一位神甫从内蒙古来到茨中,教堂也恢复了弥撒。
星期天上午10点,信徒们陆续赶来,教堂里很快挤得满满当当的,大概有四五百人,女信徒的数量显然要多过男信徒。据说,每逢圣诞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相邻的茨姑、巴东两个村子的信徒也会来茨中教堂,人数有时会超过一千。
茨中教堂久违的弥撒与任何一座乡村教堂并没有太多不同:缺乏必要的肃穆,但绝对富于感染力——襁褓里的婴儿在哭,半大的孩子在上蹿下跳,赞美诗响起的瞬间,所有的嘈杂又戛然而止……
Tips
交通
茨中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可自昆明南窑汽车站乘车到香格里拉,票价150元左右;之后自香格里拉乘车前往德钦县,每天四班车,末班车12:00。德钦汽车站每日有多班车可至茨中,末班车15:00,但最好能乘德钦到巴东的中巴车,车主是茨中人,所以这趟车可以直接到茨中村;其他车次只到澜沧江边的茨中桥,下车后需要过吊桥,徒步约20分钟才到茨中村。德钦到茨中约80公里,票价25元。
住宿
茨中村有四五家农家客栈,简陋但干净,价格一律20元/人,吃饭5~10元/餐。推荐“游客之家”客栈,位置比较好,可以看到教堂和村子的全貌,还可以得到张永正老师的热情指引。
特产
到了茨中,就绝不能错过这里闻名遐迩的葡萄酒。茨中的葡萄酒酿造来自法国传教士的“真传”,味道十分地道,大多数村民家中都有“玫瑰红”,一概10元/斤。此外,由于气候、土壤的原因,茨中的橘子、蔬菜都很美味。
旅游时间
茨中地处河谷地带,气候比较温润,即便冬天也不算太冷,四季都适宜旅行,但要格外关注这里多变的天气,避免在雨季和大雪天前往,因为此时很容易因山体滑坡或塌方而导致道路中断。
特别提醒
每个星期日是茨中礼拜的日子,茨中村的傈僳、藏、汉、纳西族信徒们会聚集在教堂做弥撒,游客可以参观,但必须遵守教堂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