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有幸处在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始终在读一部中国的“天书”。如何读懂中国奇迹?我采取了“天天读、天天写、天天讲”的方式:一是天天读他人写的文章和著作;二是天天写自己的文章和著作;三是天天讲自己的课程和讲座。即使如此,我们仍感到当代中国这部“天书”读不尽、写不尽、讲不尽。真正读懂它,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读了之后就写下来,写了之后再读,才有自己对当代中国认识和研究的著作,给人民留点文,给中国留点书。由此才有了自己关于国情研究的系列著作。
本书是作者所编著的一部书评集。什么是书评?为什么要写书评?怎样写书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题目。我把写书评视为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又是推动学术交流的过程。因为没有学术交流就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没有学术研究就没有高质量的学术交流。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
写作自己的专著或合著,是为了总结自己的学术研究,也是与同行交流,与读者交流。而书评则是了解和理解他人的学术研究,是与作者交流,与同行交流。没有自己的学术研究,就无法理解作者的学术价值;没有了解作者的学术成果,就无法推进自己的学术探索。这是“知己知彼”的过程,但是不同于战争,也不存在“零和博弈”,因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都是为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而知识本身是公共产品,既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既增加了自己的知识,也增加了他人的知识,扩大了社会知识,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更是一个“水(指社会知识)涨船(指个人知识)高”的过程。
当然,书评本身不是一部学术专著,是对学术著作价值的简洁分析和评价的文章,既是自己读书学习的体会,更是对作者创造学术价值的尊重,就像我一样希望得到同行或读者的尊重。写书评是“二次写作”,在作者的起点上更进一步,在尊重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新知识。
本书收集了我十几年的书评稿,大体可以分为几类评论:
一是对我所培养的学生专著的评论,大都是以该书的序言形式体现,主要介绍该书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研究的宗旨和目的、研究的创新点和特点,同时也会接受他们的成长过程和背景。这是我最擅长的评论,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指导他们如何选题、如何开题、如何研究、如何写作。实际上,他们完成该书写作的过程是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和若干阶段的,先是写作比较短的学术论文,更体现了专业化的深度,能够经过同行评议、匿名评审正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接着就要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更体现了专业化的深度与知识化的广度相结合,能够经过匿名评审、正式的论文答辩,以及申请公共管理学院或清华大学优秀论文等程序;最后就是正式完成自己的专著,更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学术代表作和学术水平。我作为指导老师,有责任向学术界简要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客观评价他们的学术创新,更多地激励他们不断进行学术探索。这是老师对学生专著的书评,是我参与他们的学术创作过程,我亲眼见证了他们艰辛的创作过程,也分享了他们获得学术成果的喜悦。
二是对我所敬佩的同行学者专著的评论,大多是我读书的体会和认识。因为读书本身并不是目的,是要寻找智者和知己,能够直接地进行学术交流、知识分享、思想碰撞,他们的著作就是最好的沟通桥梁,也成为我在新作中重要的参考书目,我读他们的书,是为了写自己的书。只有真正读懂了他们的书,才能写好自己的书。因此,写作书评是与作者最好的交流与对话。这是学者对同行专著的书评,既是学习,又是吸收,还是再创作的重要来源。三是我对国际发展理论和实践前沿著作的评论,其中大多数是我主持翻译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报告的分析介绍文章。一方面,我在给博士生授课时,希望能够介绍当今国际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显然除了国际学术刊物更加专业化的文献之外,比较综合又是最新的研究还是世界银行报告,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各种学术文献的“集大成”,1985年我做博士生时,就长期阅读世界银行报告。我在书评中会更多地介绍这些前沿性国际理论为中国提供了哪些国际背景、国际经验、国际借鉴。另一方面,我会提出中国如何从国际视角来看待国内的重大挑战,如何学习国际经验,创新自己的发展道路,要求我们的博士生开阔思路,放眼世界,立足中国,如何从这些挑战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具体的研究课题。一路做下来,这些书评就成了我授课的最好讲课稿。事实上,作为中国学者,很少有人敢于评论世界银行报告,我自己愿意尝试。正因如此,我才能够与世界同行对话。这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同行专著的书评,既是开放性学习,又是吸收外部知识,还是产生和创作本国知识的重要来源。
事实上,写书评容易,写专著难。对此,我是深有体会,写作一本书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别人读起来,可能只需要几天,即使精读也不过是十几天或者一个月。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人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因为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真正的好书还是极少的,属于正态分布是小概率事件。中国已经是世界图书出版最大国,2012年达到37万册;从小概率事件的角度说,只有5%的书是“好书”,这就有1.85万册,即使在此中再选5%,也还有925本“更好的书”。实际上,人们能够采购的可能只有一两百本,所以就必须“精选”。书评就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我的书评就是对那些关注中国命运的人们,特别是专业、专职研究中国问题的同行起着“导航”作用,让他们来分享我的“精”选书,“精”读书的体会。
本书是作者所编著的一部书评集。什么是书评?为什么要写书评?怎样写书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题目。我把写书评视为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又是推动学术交流的过程。因为没有学术交流就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没有学术研究就没有高质量的学术交流。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
写作自己的专著或合著,是为了总结自己的学术研究,也是与同行交流,与读者交流。而书评则是了解和理解他人的学术研究,是与作者交流,与同行交流。没有自己的学术研究,就无法理解作者的学术价值;没有了解作者的学术成果,就无法推进自己的学术探索。这是“知己知彼”的过程,但是不同于战争,也不存在“零和博弈”,因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都是为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而知识本身是公共产品,既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既增加了自己的知识,也增加了他人的知识,扩大了社会知识,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更是一个“水(指社会知识)涨船(指个人知识)高”的过程。
当然,书评本身不是一部学术专著,是对学术著作价值的简洁分析和评价的文章,既是自己读书学习的体会,更是对作者创造学术价值的尊重,就像我一样希望得到同行或读者的尊重。写书评是“二次写作”,在作者的起点上更进一步,在尊重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新知识。
本书收集了我十几年的书评稿,大体可以分为几类评论:
一是对我所培养的学生专著的评论,大都是以该书的序言形式体现,主要介绍该书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研究的宗旨和目的、研究的创新点和特点,同时也会接受他们的成长过程和背景。这是我最擅长的评论,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指导他们如何选题、如何开题、如何研究、如何写作。实际上,他们完成该书写作的过程是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和若干阶段的,先是写作比较短的学术论文,更体现了专业化的深度,能够经过同行评议、匿名评审正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接着就要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更体现了专业化的深度与知识化的广度相结合,能够经过匿名评审、正式的论文答辩,以及申请公共管理学院或清华大学优秀论文等程序;最后就是正式完成自己的专著,更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学术代表作和学术水平。我作为指导老师,有责任向学术界简要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客观评价他们的学术创新,更多地激励他们不断进行学术探索。这是老师对学生专著的书评,是我参与他们的学术创作过程,我亲眼见证了他们艰辛的创作过程,也分享了他们获得学术成果的喜悦。
二是对我所敬佩的同行学者专著的评论,大多是我读书的体会和认识。因为读书本身并不是目的,是要寻找智者和知己,能够直接地进行学术交流、知识分享、思想碰撞,他们的著作就是最好的沟通桥梁,也成为我在新作中重要的参考书目,我读他们的书,是为了写自己的书。只有真正读懂了他们的书,才能写好自己的书。因此,写作书评是与作者最好的交流与对话。这是学者对同行专著的书评,既是学习,又是吸收,还是再创作的重要来源。三是我对国际发展理论和实践前沿著作的评论,其中大多数是我主持翻译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报告的分析介绍文章。一方面,我在给博士生授课时,希望能够介绍当今国际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显然除了国际学术刊物更加专业化的文献之外,比较综合又是最新的研究还是世界银行报告,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各种学术文献的“集大成”,1985年我做博士生时,就长期阅读世界银行报告。我在书评中会更多地介绍这些前沿性国际理论为中国提供了哪些国际背景、国际经验、国际借鉴。另一方面,我会提出中国如何从国际视角来看待国内的重大挑战,如何学习国际经验,创新自己的发展道路,要求我们的博士生开阔思路,放眼世界,立足中国,如何从这些挑战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具体的研究课题。一路做下来,这些书评就成了我授课的最好讲课稿。事实上,作为中国学者,很少有人敢于评论世界银行报告,我自己愿意尝试。正因如此,我才能够与世界同行对话。这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同行专著的书评,既是开放性学习,又是吸收外部知识,还是产生和创作本国知识的重要来源。
事实上,写书评容易,写专著难。对此,我是深有体会,写作一本书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别人读起来,可能只需要几天,即使精读也不过是十几天或者一个月。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人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因为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真正的好书还是极少的,属于正态分布是小概率事件。中国已经是世界图书出版最大国,2012年达到37万册;从小概率事件的角度说,只有5%的书是“好书”,这就有1.85万册,即使在此中再选5%,也还有925本“更好的书”。实际上,人们能够采购的可能只有一两百本,所以就必须“精选”。书评就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我的书评就是对那些关注中国命运的人们,特别是专业、专职研究中国问题的同行起着“导航”作用,让他们来分享我的“精”选书,“精”读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