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说——
小学一年级时,一次语文课上,我大概是被一群南归的大雁吸引,眼睛久久停留在教室之外的云端。正恍惚间,我的脑袋“遭受”猛然一击,这才回过神来。那一刻,我看到杨老师严厉的目光,刚刚,正是她用那根细细的教鞭“袭击”了我。我只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之后也无心听课,更不敢面对杨老师的目光。中午放学铃刚响,我便抓起书包一路飞奔回家,躲进房间大哭了一场。于我而言,那是入学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教育,那根细细的竹鞭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我:课堂上绝对不允许走神!
如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那地的情形和心境,还有杨老师那严厉的目光。或许,如果没有那一次的经历,我在之后的求学道路上会有无数次的课上走神。正是杨老师那轻轻的一“敲”,敲出了一个专心听课的我,我衷心感谢我的启蒙恩师。
有幸的是,我接过了杨老师的“教鞭”,成为一名教师。站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我满怀梦想与期待,立志要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也是在那一刻,我更加理解了当初杨老师的心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
我认为,教师手中的那把“戒尺”应该是有温度的,那是手心的温度,更是内心的温度,它发于“爱”,止于“爱”。不爱学生的老师,不关心学生前途的老师,端稳自己的“饭碗”即可,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自己招来误解甚至是“麻烦”?
我爱我的学生,我希望他们未来的生活充满光亮,正如龙应台所言:“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律、自省意识尚待加强,因此,作为引路人的老师,在他们迷茫、懈怠、犯错误的时候加以鼓励、鞭策,这该是至真至诚、爱生如子的行为,不是吗?当然,老师“鞭策”的方式有很多,普遍采用的还是“好言相劝”,不到万不得已,那根“戒尺”不轻易使用。
观点A
当老师给予我肉体上的惩罚,我总会深深记下自己犯的错。同时,大脑飞速运转着,寻找犯错的“克星”。不过分的惩罚,使我有所收获,而我的成长取决于我的收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记住错误,学会自律,不断地成长,飞向无垠的天空。
昨天,我因为作业没带,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用戒尺狠狠地打了好几下。但打到一半,老师突然停了下来,盯着戒尺发呆,我趁机溜之大吉。今天,老师怕是又要把我拉回“法堂”,又要进行“惩罚”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师又叫我去了办公室。我推开门,原以为老师一上来便会杀气腾腾地质问我,昨天的“逃跑”是怎么回事。却发现,戒尺放在桌子上,老师又在发呆。
“老师,您找我?”我提醒道。
老师这才回过神来,问了个奇怪的问题:“你知道这把戒尺的来历吗?”
“难道不是您买的吗?”我十分疑惑。
“不是,这是一位学生送给我的。”
“这……哪有学生送戒尺给老师呀?”我非常惊奇。
“是啊,可他偏偏就是那个例外。”老师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继续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甚至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也许是长期的优势让他开始骄傲,他四年级的成绩已经不如以前,到了期末,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这对一向自傲的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后来,他拿着一把崭新的戒尺找到了我,对我说:‘请用这把戒尺,在我犯错的时候提醒我吧。’我看他是那么真誠,便答应了他。从此,他在我的戒尺下学习着,从没后悔,成绩也恢复到从前一般优秀。也许他不是我教过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是最优秀的学生。”说着,老师眼里闪着光,面带自豪,抚摸着戒尺。
听完故事,我愣住了。我竟然从这把冷酷无情的戒尺上,看到了老师的厚望、希冀与温情。
那一天,我们在外婆家吃完饭,回到家,当我检查作业本时,忽然发现有几本作业落在了外婆家里。那时已经不早了,大概八九点的样子。我有点着急,好像原本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阵涟漪。我告诉妈妈我的作业本落在外婆家了,而妈妈非常淡定,并不着急,问我:“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我并没有想到妈妈会反问我,我以为她会告诉我如何解决。“那我们过去拿吧。”我想了一下,答道。
妈妈看了我一眼,又问道:“如果外婆已经睡觉了怎么办呢?”
我随口一答:“那就把外婆喊醒啊。”
妈妈又看了我一眼,说:“如果你在睡觉,别人把你喊醒了,你会怎样?”
我想着我的作业本,又被问得有些烦了,语气有些急躁:“外婆哪会想那么多啊,我们快点过去吧,我明天还要交作业呢。”妈妈看上去有点生气,但还是没有发火,只是口气略微清冷,问我打算怎么去外婆家。
“不是你送我吗?”天又黑,路也不近,自然是妈妈送我了,我心想。然而妈妈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
“天黑了,我也想睡觉!”
“哎呀!我要去拿作业,你送我嘛!”我想到如果不交作业,就会被老师批评,还可能会被老师用戒尺打手,不由得大声嚷嚷起来。
妈妈生气了:“首先,没有人一定要帮你做什么,我们对你好,是因为我们是你的亲人!你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我心里虽然觉得妈妈说得对,但当时情绪激动,于是顶嘴:“不就是去拿个作业本吗?你怎么这么难沟通啊?”
妈妈更生气了,双手握拳,又高高扬起,我觉得她想要打我,下意识地后退一步。但妈妈举起的手又放了下来,忽然又仿佛下了什么决心,手再一次举起,最终打了我。真的挺疼的,身体疼,心也疼。
我跑到房间里,觉得委屈,我知道我有不对的地方,可我也不是幼儿园的小孩子了,为什么要使用体罚呢?好好和我讲清楚也行啊。如果没有体罚,没有“打”,也许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对吗?当帆船有点偏离了航线,用冰将帆船冻住来改变航线固然可以,也有成效,但就如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既然可以用水将帆船推回到正确的位置,又何必用冰呢?既然家长可以与子女和平沟通,又何必体罚呢?
观点B
越是亲近的人,在相处的过程中,越是容易伤害彼此。我们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而这份爱,有时也会伤害到我们。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能不被情绪左右,放下“戒尺”,把该说的话好好说,也许那些悲伤的记忆,就不会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