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牧区的特殊地理情况及人文情况,使得牧区图书馆在创建及发展中表现出了各种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文献法及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这些解决措施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更加细化了措施的内容,以及提出了如何建立科学的馆藏体系,优化文献传递服务及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等问题。
一、青海牧区读者特点
(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青海藏族牧区地域辽阔,人口数量较少,气候条件较差,受气候及环境的影响,牧民们赖以生存的农牧业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随之进行迁徙,造成人口流动性很大,居住分散。在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地理环境多以草原为主的情况下,牧区的交通情况也相比平原地区要落后许多,尽管部分牧区已经开通了公路,但对于居住分散的牧民们来说,出行的主要工具仍然还是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总体而言牧民的交通出行较为不便。
(二)信息需求意识淡薄
青海牧区藏族居民的文化程度一直很低,这与历史发展及牧区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历史上,牧区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寺院或上寄宿学校为主,上学者极少,内容多为学藏文,汉语文知识水平差,较少涉及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这使得牧区人民在同一时期的文化程度要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人民,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鼓励在西部兴建教育,建立了如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高级中学、民族学院及民族大学等,牧区人民的文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相比其他较发达地区,还是相差甚远。在大部分牧区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一方面他们缺乏理解中高层次文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和意识也较为淡薄,无法较好的理解知识的重要价值。
(三)对牧区图书馆了解不足
图书馆在众多牧民眼中主要馆藏书籍为各类文学作品、教学资料和专业书籍等,这些书在他们眼里属于文化人的知识宝库,对于他们整天与家禽、农牧业打交道的人来说较不合适,因此大多数牧民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更不了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即使有牧民希望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更多知识解決他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们通过翻阅书籍等并不能立马解决当前困难,因而对图书馆所起的作用更加忽视。从而造成了对牧区图书馆了解不足的现象。
二、牧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经费相对缺乏
尽管牧区图书馆的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主要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但随着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的普及,管理经费成了牧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问题。据统计,牧区图书馆的开支中除了文献购置费外,还有图书馆经营水电费、网络宽带费、一卡通成本费与管理费、图书加工电子标签费、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费、举办读者活动经费、流动图书管理费等,这些费用开支与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费用相比还存在较大缺口,在有限经费的支出下,图书馆的日常运营存在一定问题。通常情况下,在一些必要的经费支出后,图书馆会采取限制购进新书措施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造成文献信息陈旧落后于时代断层现象。
(二)缺乏科学的群众需求反馈机制
牧区图书馆的服务与建设还处于与群众脱节的阶段,图书馆文献的采购与陈设,主要根据市面情况及参考其他图书馆馆藏情况进行采购与陈设。没有建立科学的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对群众的需求掌握不深不透。牧区群众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存在对图书馆了解不深,对文化信息需求不强,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现象,图书馆没有建立反映群众需求的机制,进而使得图书馆馆藏书籍利用率较低。
(三)图书馆人才队伍薄弱
牧区图书馆属于地方事业单位,图书管理人员的招聘方式主要通过县文化局采取统一的招聘方式进行人才引进,通过此渠道所引进的人才会给予相应的事业编制,享受事业编制福利。但在有限的编制制度下,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扩展,仅靠原有编制人员开展图书管理与服务工作远远不够。因此,临时身份的图书管理人员应运而生,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临时身份的图书管理人员无法找到归属感,加之临时身份待遇较低,造成一部分能力较强的临时工流失,而大部分有编制的图书管理人员年龄偏高,进而造成队伍老化,无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管理理念对图书馆进行科学化管理。
(四)民族语言的图书资料不足
当前,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市面上大部分书籍均是用汉语编制而成,而藏族语言非大语言类,很少有学者或作者懂藏族语言,进而也较少有人能将著名文献翻译成民族语言。相比汉语书籍,牧区图书馆民族语言图书资料明显不足,而牧民大多数更熟悉民族语言不熟悉汉语,进而影响牧民对图书的需求量。
三、提高牧区图书馆服务水平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馆藏体系
科学的馆藏体系分一级体系的实体馆藏体系和虚拟馆藏体系。实体馆藏体系是图书馆的馆藏基础,是各种文化资源的有效保障。虚拟馆藏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阅读电子书籍,电子书籍带来的便捷性和無限复制性满足了人们当下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要求。实体馆藏体系中的二级体系应将书籍按照文献类型,如报纸、期刊、学位论文、图书等进行分类,这些二级体系中再按文献内容,如小说分为文艺小说、武侠小说等,学位论文分管理类学位论文、医学类学位论文等,报纸分为时事政治类、生活健康类等,进行三级体系的建立,图书馆还可以根据需要再对三级体系进行再次划分,帮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相应文献。虚拟馆藏体系可以按照实体馆藏体系的分类方式进行相应的电子文献分类。
(二)积极开展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开展图书馆藏信息与资源共享是解决图书文献信息不足的有效手段。牧区图书馆之间应结合图书馆的具体地理位置及馆藏信息,建立科学统一共享的文献信息系统,对各个图书馆类的馆藏资源进行集中编目和整理与归档,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均衡与共享。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便利条件,在A图书馆借阅图书后能够在B图书馆进行图书退还。同时各图书馆之间在进行统一图书编目和信息共享后,在图书采购环节应尽量避免重复采购书籍,且根据图书借阅情况大数据,分析出热门图书、冷门图书与民族语言短缺书籍,并根据这些信息最大化利用经费,合理采购书籍及鼓励学者将汉语著作译成民族语言。 (三)优化文献传递服务
当前,部分牧区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牧民,开展了流动图书和漂流图书活动,通过图书馆管理人员携图书下乡,将图书送到牧民家门口,来增强图书利用率,同时丰富牧民的文化精神生活。这些措施确实能很好地体现图书馆在逐渐提高图书服务工作,但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优化与细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应积极下乡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及知识需求,并对牧民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调研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列出解决对应问题的参考书籍,并在馆内开展咨询台,积极为有需求的牧民提供针对性的图书推荐。同时对下乡送图书服务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让其能够在牧民提出需求时,准确找出对应图书推荐给相关牧民,进而增加牧民对图书的需求程度。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县文化局应根据相关规定积极增加相关事业编制。从而引进及留住优秀人才,图书馆也应该对临时工图书管理人员按照工作成绩、努力程度等完善福利待遇,与有编制的图书管理人员在物质及精神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增强优秀临时工图书管理人员的歸属感。其次,积極鼓励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采取自费深造,远程培训,或单位组织培训的方式,提高图书管理能力。再次,县文化局在举行统一人才招聘考试时,应明确报考人员对口专业,使引进的高端人才具备专业化知识,能及时有效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引进人才的应有才能,同时避免了图书馆后期支出大量经费对引进人才进行专业化培训。
(五)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
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上述节流措施后,还应积极采取相应开源措施,以不断弥补经费缺口。第一,图书馆可以在馆内设置一些图书配套设施,比如学习机、精美书签、学习用具、学习练习资料、打印复印服务等,以增加图书馆收入来源。第二,积极联系社会公益组织进行资金筹资,社会上有许多公益组织及热心群众很愿意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尽一份力。第三,积极联系企业进行筹资,一方面社会上有许多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他们愿意为文化事业做贡献;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在相关政策方面,比如为企业免费打广告等,给予相应优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文化事业。
总之,牧区图书馆当前存在管理经费不足,民族语言资料缺乏,管理队伍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要切实落实到位,还需要牧区图书馆管理队伍及领导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对研究出的可行性报告进行严格认真的贯彻落实,才能解决牧区图书馆当前图书利用率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军.西部图书馆如何开展农牧区文献信息服务工作[J].文化纵横谈,2011(7):82-84.
[2]金菊花.青海农牧区图书馆建设之我见[J].攀登,2009(8):104-105.
[3]杨海泉.浅谈牧区旗(县)图书馆服务延伸与创新[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4(4):62-65.
[4]莫日更.浅谈边境牧区旗县公共图书馆生存与发展[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0(2):31-32.
[5]王玉春.林区牧区图书馆延伸服务探讨[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9(3):41-44.
(作者单位:兴海县图书馆)
一、青海牧区读者特点
(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青海藏族牧区地域辽阔,人口数量较少,气候条件较差,受气候及环境的影响,牧民们赖以生存的农牧业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随之进行迁徙,造成人口流动性很大,居住分散。在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地理环境多以草原为主的情况下,牧区的交通情况也相比平原地区要落后许多,尽管部分牧区已经开通了公路,但对于居住分散的牧民们来说,出行的主要工具仍然还是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总体而言牧民的交通出行较为不便。
(二)信息需求意识淡薄
青海牧区藏族居民的文化程度一直很低,这与历史发展及牧区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历史上,牧区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寺院或上寄宿学校为主,上学者极少,内容多为学藏文,汉语文知识水平差,较少涉及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这使得牧区人民在同一时期的文化程度要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人民,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鼓励在西部兴建教育,建立了如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高级中学、民族学院及民族大学等,牧区人民的文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相比其他较发达地区,还是相差甚远。在大部分牧区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一方面他们缺乏理解中高层次文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和意识也较为淡薄,无法较好的理解知识的重要价值。
(三)对牧区图书馆了解不足
图书馆在众多牧民眼中主要馆藏书籍为各类文学作品、教学资料和专业书籍等,这些书在他们眼里属于文化人的知识宝库,对于他们整天与家禽、农牧业打交道的人来说较不合适,因此大多数牧民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更不了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即使有牧民希望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更多知识解決他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们通过翻阅书籍等并不能立马解决当前困难,因而对图书馆所起的作用更加忽视。从而造成了对牧区图书馆了解不足的现象。
二、牧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经费相对缺乏
尽管牧区图书馆的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主要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但随着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的普及,管理经费成了牧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问题。据统计,牧区图书馆的开支中除了文献购置费外,还有图书馆经营水电费、网络宽带费、一卡通成本费与管理费、图书加工电子标签费、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费、举办读者活动经费、流动图书管理费等,这些费用开支与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费用相比还存在较大缺口,在有限经费的支出下,图书馆的日常运营存在一定问题。通常情况下,在一些必要的经费支出后,图书馆会采取限制购进新书措施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造成文献信息陈旧落后于时代断层现象。
(二)缺乏科学的群众需求反馈机制
牧区图书馆的服务与建设还处于与群众脱节的阶段,图书馆文献的采购与陈设,主要根据市面情况及参考其他图书馆馆藏情况进行采购与陈设。没有建立科学的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对群众的需求掌握不深不透。牧区群众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存在对图书馆了解不深,对文化信息需求不强,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现象,图书馆没有建立反映群众需求的机制,进而使得图书馆馆藏书籍利用率较低。
(三)图书馆人才队伍薄弱
牧区图书馆属于地方事业单位,图书管理人员的招聘方式主要通过县文化局采取统一的招聘方式进行人才引进,通过此渠道所引进的人才会给予相应的事业编制,享受事业编制福利。但在有限的编制制度下,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扩展,仅靠原有编制人员开展图书管理与服务工作远远不够。因此,临时身份的图书管理人员应运而生,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临时身份的图书管理人员无法找到归属感,加之临时身份待遇较低,造成一部分能力较强的临时工流失,而大部分有编制的图书管理人员年龄偏高,进而造成队伍老化,无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管理理念对图书馆进行科学化管理。
(四)民族语言的图书资料不足
当前,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市面上大部分书籍均是用汉语编制而成,而藏族语言非大语言类,很少有学者或作者懂藏族语言,进而也较少有人能将著名文献翻译成民族语言。相比汉语书籍,牧区图书馆民族语言图书资料明显不足,而牧民大多数更熟悉民族语言不熟悉汉语,进而影响牧民对图书的需求量。
三、提高牧区图书馆服务水平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馆藏体系
科学的馆藏体系分一级体系的实体馆藏体系和虚拟馆藏体系。实体馆藏体系是图书馆的馆藏基础,是各种文化资源的有效保障。虚拟馆藏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阅读电子书籍,电子书籍带来的便捷性和無限复制性满足了人们当下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要求。实体馆藏体系中的二级体系应将书籍按照文献类型,如报纸、期刊、学位论文、图书等进行分类,这些二级体系中再按文献内容,如小说分为文艺小说、武侠小说等,学位论文分管理类学位论文、医学类学位论文等,报纸分为时事政治类、生活健康类等,进行三级体系的建立,图书馆还可以根据需要再对三级体系进行再次划分,帮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相应文献。虚拟馆藏体系可以按照实体馆藏体系的分类方式进行相应的电子文献分类。
(二)积极开展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开展图书馆藏信息与资源共享是解决图书文献信息不足的有效手段。牧区图书馆之间应结合图书馆的具体地理位置及馆藏信息,建立科学统一共享的文献信息系统,对各个图书馆类的馆藏资源进行集中编目和整理与归档,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均衡与共享。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便利条件,在A图书馆借阅图书后能够在B图书馆进行图书退还。同时各图书馆之间在进行统一图书编目和信息共享后,在图书采购环节应尽量避免重复采购书籍,且根据图书借阅情况大数据,分析出热门图书、冷门图书与民族语言短缺书籍,并根据这些信息最大化利用经费,合理采购书籍及鼓励学者将汉语著作译成民族语言。 (三)优化文献传递服务
当前,部分牧区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牧民,开展了流动图书和漂流图书活动,通过图书馆管理人员携图书下乡,将图书送到牧民家门口,来增强图书利用率,同时丰富牧民的文化精神生活。这些措施确实能很好地体现图书馆在逐渐提高图书服务工作,但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优化与细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应积极下乡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及知识需求,并对牧民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调研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列出解决对应问题的参考书籍,并在馆内开展咨询台,积极为有需求的牧民提供针对性的图书推荐。同时对下乡送图书服务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让其能够在牧民提出需求时,准确找出对应图书推荐给相关牧民,进而增加牧民对图书的需求程度。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县文化局应根据相关规定积极增加相关事业编制。从而引进及留住优秀人才,图书馆也应该对临时工图书管理人员按照工作成绩、努力程度等完善福利待遇,与有编制的图书管理人员在物质及精神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增强优秀临时工图书管理人员的歸属感。其次,积極鼓励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采取自费深造,远程培训,或单位组织培训的方式,提高图书管理能力。再次,县文化局在举行统一人才招聘考试时,应明确报考人员对口专业,使引进的高端人才具备专业化知识,能及时有效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引进人才的应有才能,同时避免了图书馆后期支出大量经费对引进人才进行专业化培训。
(五)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
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上述节流措施后,还应积极采取相应开源措施,以不断弥补经费缺口。第一,图书馆可以在馆内设置一些图书配套设施,比如学习机、精美书签、学习用具、学习练习资料、打印复印服务等,以增加图书馆收入来源。第二,积极联系社会公益组织进行资金筹资,社会上有许多公益组织及热心群众很愿意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尽一份力。第三,积极联系企业进行筹资,一方面社会上有许多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他们愿意为文化事业做贡献;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在相关政策方面,比如为企业免费打广告等,给予相应优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文化事业。
总之,牧区图书馆当前存在管理经费不足,民族语言资料缺乏,管理队伍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要切实落实到位,还需要牧区图书馆管理队伍及领导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对研究出的可行性报告进行严格认真的贯彻落实,才能解决牧区图书馆当前图书利用率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军.西部图书馆如何开展农牧区文献信息服务工作[J].文化纵横谈,2011(7):82-84.
[2]金菊花.青海农牧区图书馆建设之我见[J].攀登,2009(8):104-105.
[3]杨海泉.浅谈牧区旗(县)图书馆服务延伸与创新[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4(4):62-65.
[4]莫日更.浅谈边境牧区旗县公共图书馆生存与发展[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0(2):31-32.
[5]王玉春.林区牧区图书馆延伸服务探讨[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9(3):41-44.
(作者单位:兴海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