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导致报纸在传递信息功能上的衰减,这已成事实。以报纸为媒介的信息传播速度是相对落后的,这便需要报纸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的力量,做出一些较新媒体相比有独特竞争力的东西。报纸以“态度,深度,温度”为立足点, 提高还原真相的能力,思想深度的能力,延长新闻的生命周期,这样才能提升新闻的品质和生活的质量,保证“薄报”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力,保证其拥有阳光的未来,永葆勃勃的生機。
关键词:新媒体;报纸;薄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6-01
新媒体的出现,导致报纸在传递信息功能上的衰减,这已成事实。当下,新媒体很大优势在于其信息传播速度及传播数量上,而这恰恰也可以为报纸拓宽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不去争抢那99%的事件,而去挖掘那1%的本质,以“态度,深度,温度”为立足点,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的力量,做出一些有独特竞争力的东西,让单薄的报纸为其思想的厚度所主宰。
一、态度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先进性使得很多新闻同质化程度高、竞争力小,以点击量,阅读量取胜的构架使得很多信息常常是碎片化、情绪化、片面化,而要提供给人们以价值深刻,同时又能启迪心灵的新闻,必须兼顾新闻理想、职业道德的优秀新闻人才能在大量取实甚选,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奉献给受众,避免信息发布的随意性,甚至因追求商业利润为吸引眼球不惜制造虚假信息的假象。
布莱尔曾经说过:“新闻记者不仅要被培养的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那些事件由以生成的社会。”好的新闻也是如此,需要执笔者以严谨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与受众用心沟通,用心传达,避免把白纸印成一张张废纸。
2013年11月下旬,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山西村500多户葱农种植的上百万斤大葱出现严重滞销情况,《苍梧晚报》记者得知此情况后,不顾严寒第一时间直接到当地进行采访,用两天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全村的每一处,对几十户村农所面临的滞销葱的状况、种植成本及种植过程,尤其是导致大葱滞销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葱农度过难关。在随后进行的一个月调查采访中,记者和葱农朝夕相处,而后接连刊发了四篇跟踪报道,各大网站对其报道进行转载,使“滞销葱”变成了“爱心葱”。在此中,记者用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使《苍梧晚报》真正扎根到群众中。
同时,以态度取胜更要胜到受众的心里,只有那些用真心采写的稿件,才可以温暖群众,才可以赢得民心。
二、深度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是目击者也是传播者,多种角度多种因素的融合往往使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加之在新媒体上展现的信息真假难辨,泥沙俱下,加之“知识的本质就是知识在快速变化,今天得到的知识总是难免沦为明日的谬论”,受众更是无所适从。这个时刻,提高公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报纸以深度为立足点,保证自身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价值的延续性。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的那样:“那些永远不会成为旧闻的东西,才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重要的东西。”
《南方周末》长期以来按照新闻规律,善于在众多的新闻事实当中梳理、挖掘出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信息并深入分析,同时以贴近群众的角度和深入扎实的内容把握、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思考及其平实细腻的叙事风格,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在各阶层读者中形成的广泛的公信力。真正成为报纸中深度新闻报道的典范,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够沉淀到人的心灵底部的报纸,真正达到了追寻文字深度的美与真的境界。
真实、准确、客观是新闻的生命,亦是不可动摇的底线。为避免主观片面,要求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站在理性的角度,发挥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优势,保证每篇报道都是有用,有深度的,为受众节约时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与深度性的统一。
2013年1月18日,《楚天都市报·深读周刊》正式创刊,其报道多以立体的方式呈现,重在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如《我到越南娶新娘》就是其中的一例。越南新娘嫁到中国是当时媒体所关注的事情,但侧重点更多的是在越南新娘身上,而此报的报道却以一名在宜昌的打工仔为主人公,以其在越南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他从相亲到结婚的经过,让受众真正明白越南新娘嫁到中国的真实过程。同时在对热点话题上更是及时跟进,探索事件本质,集报道与为受众提出建议,寻求解决方法集为一体,寻找更好、更高的新闻落脚点,在“身动才能生动,深入带来深读”的目标引领下稳步前进。
《南京旧闻》的作者薛冰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纸张,最重要的不是它的质地、印刷和装帧,而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变的不再单薄,而是活跃了起来,有了气息。
与此同时,生活的快节奏化,让受众了解的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印度工程师孟沙美说:“真正的阅读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可以取代的。”那么报纸在当下的背景下,以深度取胜,可以为受众献上真正的“营养大餐”。
三、温度
当下,快节奏的让人的心灵也日渐麻木,报纸这个时候在报道免掉信息泡沫的同时要更加人性化。早在2011年的台湾“3+3”论坛上,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在演讲中就提到了报纸要为读者提供一个理性的思考方向,传递一份乐观、温暖和善意,助推实现讲信修睦、人人为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美好理想。
《人民日报》2014年2月27日刊登了一篇名为《〔一碗粥〕的温度》的文章,该文章从福州正月二十九晚辈为长辈熬制一碗粥的习俗说起,过渡到我国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再讲到人情。正如文章中所说到的,“一碗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子女捧给父母的一片孝心,及至送给邻居、送给需要关爱的陌生人,它的温暖在传递、放大,让人们从粥的芳香中品味到弄弄亲情,感受到真情实意。”做到了,带给别人的是感动,留给自己的是愉悦。“一碗粥”的温度,是亲情的升华,也是留给别人的温暖。在当下这样人们匆忙行走而来不及停下脚步的时代,为受众呈现类似这样的文章,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沉静、回归的亲情孝心,还有不知不觉中温暖的传递、人际的和谐、正能量的汇聚。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说:“报道多了,我们才知道,不报道的是我们不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是我看不到你所以觉得远。”那么,新媒体挑战下,不反常,不另类,甚至于非常普通的事件也可以成为“新闻”。这就要求记者能在平凡常事中捕捉到亮点。
《珠江时报》于2007年创办了第一份以“沟通你我,给力生活”为定位的社区报。报社同时在每一个街道、社区的编辑部创建了市民议事厅,在其中建立起桥梁,发挥调节的作用,向下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向上又能将这些发生的事件及时上报相关部分,切实完成了报刊的监督功能,也得到百姓的拥护。同时还发展了很多社会组织,完成了与普通居民、特定人群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而一份份社区报,在百姓心中创新性的发挥了必不可少的导航纸的作用,把作为一个个个体的群众连结起来,使大家成为一个利益相关的共同体。
试想,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下,报纸如果多一点这样的温度性的报道,挖掘这样的新闻,那么让受众感受到的定是暖暖的幸福感和充实感。
四、结尾
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报纸以“态度,深度,温度”为立足点的同时,也要有一定权威性、公信力及引领作用,必须提高还原真相的能力,思想深度的能力,延长新闻的生命周期,这样才能提升新闻的品质和生活的质量,保证“薄报”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力,保证其拥有阳光的未来,永葆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2010.8 复旦大学出版社。
[2]【美】E ·M.罗杰斯 殷晓蓉译《传播学史》2009.10 上海译文出版社。
[3]【英】吉莉安·道尔 李颖译《理解传媒经济学》2009 清华大学出版社。
[4]【美】彼得·德鲁克 《功能社会——德鲁克自选集》2007 机械工业出版社。
[5]【美】亨利.大卫·梭罗 杨家盛译《瓦尔登湖》2004.9 天津教育出版社。
[6]汪秋萍《传媒观察》2013.8.45《新媒体时代,慢新闻的力量》。
[7]赵允芳《传媒观察》2013.5.11《报纸已进入“旧闻”时代?》。
作者简介:李璐,内蒙古赤峰人,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修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
关键词:新媒体;报纸;薄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6-01
新媒体的出现,导致报纸在传递信息功能上的衰减,这已成事实。当下,新媒体很大优势在于其信息传播速度及传播数量上,而这恰恰也可以为报纸拓宽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不去争抢那99%的事件,而去挖掘那1%的本质,以“态度,深度,温度”为立足点,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的力量,做出一些有独特竞争力的东西,让单薄的报纸为其思想的厚度所主宰。
一、态度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先进性使得很多新闻同质化程度高、竞争力小,以点击量,阅读量取胜的构架使得很多信息常常是碎片化、情绪化、片面化,而要提供给人们以价值深刻,同时又能启迪心灵的新闻,必须兼顾新闻理想、职业道德的优秀新闻人才能在大量取实甚选,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奉献给受众,避免信息发布的随意性,甚至因追求商业利润为吸引眼球不惜制造虚假信息的假象。
布莱尔曾经说过:“新闻记者不仅要被培养的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那些事件由以生成的社会。”好的新闻也是如此,需要执笔者以严谨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与受众用心沟通,用心传达,避免把白纸印成一张张废纸。
2013年11月下旬,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山西村500多户葱农种植的上百万斤大葱出现严重滞销情况,《苍梧晚报》记者得知此情况后,不顾严寒第一时间直接到当地进行采访,用两天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全村的每一处,对几十户村农所面临的滞销葱的状况、种植成本及种植过程,尤其是导致大葱滞销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葱农度过难关。在随后进行的一个月调查采访中,记者和葱农朝夕相处,而后接连刊发了四篇跟踪报道,各大网站对其报道进行转载,使“滞销葱”变成了“爱心葱”。在此中,记者用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使《苍梧晚报》真正扎根到群众中。
同时,以态度取胜更要胜到受众的心里,只有那些用真心采写的稿件,才可以温暖群众,才可以赢得民心。
二、深度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是目击者也是传播者,多种角度多种因素的融合往往使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加之在新媒体上展现的信息真假难辨,泥沙俱下,加之“知识的本质就是知识在快速变化,今天得到的知识总是难免沦为明日的谬论”,受众更是无所适从。这个时刻,提高公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报纸以深度为立足点,保证自身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价值的延续性。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的那样:“那些永远不会成为旧闻的东西,才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重要的东西。”
《南方周末》长期以来按照新闻规律,善于在众多的新闻事实当中梳理、挖掘出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信息并深入分析,同时以贴近群众的角度和深入扎实的内容把握、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思考及其平实细腻的叙事风格,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在各阶层读者中形成的广泛的公信力。真正成为报纸中深度新闻报道的典范,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够沉淀到人的心灵底部的报纸,真正达到了追寻文字深度的美与真的境界。
真实、准确、客观是新闻的生命,亦是不可动摇的底线。为避免主观片面,要求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站在理性的角度,发挥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优势,保证每篇报道都是有用,有深度的,为受众节约时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与深度性的统一。
2013年1月18日,《楚天都市报·深读周刊》正式创刊,其报道多以立体的方式呈现,重在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如《我到越南娶新娘》就是其中的一例。越南新娘嫁到中国是当时媒体所关注的事情,但侧重点更多的是在越南新娘身上,而此报的报道却以一名在宜昌的打工仔为主人公,以其在越南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他从相亲到结婚的经过,让受众真正明白越南新娘嫁到中国的真实过程。同时在对热点话题上更是及时跟进,探索事件本质,集报道与为受众提出建议,寻求解决方法集为一体,寻找更好、更高的新闻落脚点,在“身动才能生动,深入带来深读”的目标引领下稳步前进。
《南京旧闻》的作者薛冰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纸张,最重要的不是它的质地、印刷和装帧,而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变的不再单薄,而是活跃了起来,有了气息。
与此同时,生活的快节奏化,让受众了解的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印度工程师孟沙美说:“真正的阅读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可以取代的。”那么报纸在当下的背景下,以深度取胜,可以为受众献上真正的“营养大餐”。
三、温度
当下,快节奏的让人的心灵也日渐麻木,报纸这个时候在报道免掉信息泡沫的同时要更加人性化。早在2011年的台湾“3+3”论坛上,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在演讲中就提到了报纸要为读者提供一个理性的思考方向,传递一份乐观、温暖和善意,助推实现讲信修睦、人人为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美好理想。
《人民日报》2014年2月27日刊登了一篇名为《〔一碗粥〕的温度》的文章,该文章从福州正月二十九晚辈为长辈熬制一碗粥的习俗说起,过渡到我国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再讲到人情。正如文章中所说到的,“一碗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子女捧给父母的一片孝心,及至送给邻居、送给需要关爱的陌生人,它的温暖在传递、放大,让人们从粥的芳香中品味到弄弄亲情,感受到真情实意。”做到了,带给别人的是感动,留给自己的是愉悦。“一碗粥”的温度,是亲情的升华,也是留给别人的温暖。在当下这样人们匆忙行走而来不及停下脚步的时代,为受众呈现类似这样的文章,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沉静、回归的亲情孝心,还有不知不觉中温暖的传递、人际的和谐、正能量的汇聚。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说:“报道多了,我们才知道,不报道的是我们不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是我看不到你所以觉得远。”那么,新媒体挑战下,不反常,不另类,甚至于非常普通的事件也可以成为“新闻”。这就要求记者能在平凡常事中捕捉到亮点。
《珠江时报》于2007年创办了第一份以“沟通你我,给力生活”为定位的社区报。报社同时在每一个街道、社区的编辑部创建了市民议事厅,在其中建立起桥梁,发挥调节的作用,向下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向上又能将这些发生的事件及时上报相关部分,切实完成了报刊的监督功能,也得到百姓的拥护。同时还发展了很多社会组织,完成了与普通居民、特定人群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而一份份社区报,在百姓心中创新性的发挥了必不可少的导航纸的作用,把作为一个个个体的群众连结起来,使大家成为一个利益相关的共同体。
试想,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下,报纸如果多一点这样的温度性的报道,挖掘这样的新闻,那么让受众感受到的定是暖暖的幸福感和充实感。
四、结尾
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报纸以“态度,深度,温度”为立足点的同时,也要有一定权威性、公信力及引领作用,必须提高还原真相的能力,思想深度的能力,延长新闻的生命周期,这样才能提升新闻的品质和生活的质量,保证“薄报”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力,保证其拥有阳光的未来,永葆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2010.8 复旦大学出版社。
[2]【美】E ·M.罗杰斯 殷晓蓉译《传播学史》2009.10 上海译文出版社。
[3]【英】吉莉安·道尔 李颖译《理解传媒经济学》2009 清华大学出版社。
[4]【美】彼得·德鲁克 《功能社会——德鲁克自选集》2007 机械工业出版社。
[5]【美】亨利.大卫·梭罗 杨家盛译《瓦尔登湖》2004.9 天津教育出版社。
[6]汪秋萍《传媒观察》2013.8.45《新媒体时代,慢新闻的力量》。
[7]赵允芳《传媒观察》2013.5.11《报纸已进入“旧闻”时代?》。
作者简介:李璐,内蒙古赤峰人,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修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