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寻美的路上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1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题记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会我认字,认字开启了我的阅读生活。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主要阅读一些童话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看一些大部头的纯文字的书。中外名著青少年读本就是在那个时候看的,至今记忆犹新。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疯狂地迷上了金庸,从图书馆借阅了他老人家的《天龙八部》和《神雕侠侣》反复阅读,废寝忘食的阅读常常让我在睡梦中还在回味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致在梦中操练拳脚武功,惹得妈妈时常担惊受怕,害怕我“走火入魔”。后来我又喜欢上了科学类和历史类的书籍,于是又一头扎进浩瀚的书海,阅读的乐趣伴随我的童年和少年。在阅读中,我的身体不断成长,精神世界不断充实和丰盈;我的视野逐渐开阔,眼睛看到的世界更加辽远。阅读让我跟随作者在进行着一场场如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般的行走,我的精神和灵魂一直在“旅行”。妈妈对我的教育就是让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不要成为“书呆子”,要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书本知识,成为真正有文化、会学习、有内涵、有品位的学生。读书让我的人生更丰富,旅行又让我获得书中所写内容的实践体验和书中未知的神秘猜想。
  于是就有了当我来到甘肃敦煌莫高窟时,我为那里的“飞天”的造型而惊叹,也为历史上出现王道士这样的人渣而痛心;来到月牙泉边,眼前又仿佛出现曾经的金戈铁马,沙场点兵,塞外狼烟,长空雁哀鸣,多少英雄裹尸还?还有西子湖畔感受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不舍,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领略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奇瑰,大理、丽江的风流与多情,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九寨与黄龙这“人间天堂”的纯净和魔幻……祖国的山山水水到处都会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踏着先辈的足迹,追寻书中的风情,流连于历史和山水之间,是阅读丰盈了我的灵魂,还是旅行让我物我两忘?我经常迷惘,经常沉思。聪明的人儿,你能告诉我吗?
  那次在德国旅行时,在天鹅湖边,一位晨读的老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就那样就着清风,沉浸在故事中。淡淡的微笑,暖暖的气息,晨光的背后一脸金色的安详。我站在离她不远的树下,一边欣赏这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面,一边思忖她所阅读的内容,那一刻我在猜想老人手中的书也许是她自己亲笔的回忆录吧?那里应该有草莓与蘑菇做伴的童年天真,有雏菊编织的懵懂的少女情怀,有玫瑰百合书写的浪漫青春,更有在城市中奔波、家庭中忙碌的艰难与平淡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坐着,世界消失在她的故事中。手指间划过的,是一段段流逝的光阴;心里淌过的,是一幕幕过往的人生。一直就那样在不远处看着她,突然想起卞之琳的《断章》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书是老人一生的风景,而看书的她成了天鹅湖最美的景,我就是那个推开窗户欣赏美景的人……
  读书和旅行,让我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美、欣赏美,愿意用一生去追寻美的小小少年,我一直走在寻美的路上。
  【评点】
  文章行云流水,读之让人心旷神怡。以“读书”和“旅行”为核心,层次分明。开篇即介绍了自己从小到大的阅读经历,抒发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之情。接下来又将自己的旅行经验与读书相结合,得到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文章结尾紧扣文题,语言简洁不拖沓。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第一段过长,整体读完难免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
其他文献
【原题回顾】  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  【文题解读】  这道题的写作难度要稍小一些,尤其对于想象力丰富的考生而言,这道题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享受创作的过程。不过,这道题也不是没有难
期刊
【素材呈现】  2016年5月11日下午1时30分,有网友发微博称:兰州交通大学三名同学不满学校试题过于简单,写信给学校领导要求整改。兰州晚报记者随后赶往兰州交通大学展开采访。记者了解到,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部分课程结课考试试题类型单一,试题过于简单,甚至考试题目多年没有变化,且考试试题与往年试题重复率高达80%以上;②个别试题只修改部分参数或者数值;③部分学生不注重课程教学各环节过
期刊
平衡,是一种永恒追求的境界。斑斓绽放,而又不蔓不枝,是花的平衡;宁静澄澈,而又活水源头来,是泉的平衡;高耸入云,而又连绵千里,是山的平衡。世间的万物在平衡之中彼此联系,从而达到最宜的境地。  做人的平衡,便是名利与自由。纳兰容若便是如此。波诡云谲的官场争斗与怡然畅快的山水诗词,他轻巧地转换于二者之间。作为御前侍卫,如履薄冰,但他却凭着察言观色,屈伸有度,侍奉好了那一位喜怒无常的君主;而被王国维称为
期刊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每到一地,他都不放过观察山川美景、人情风貌的机会。  有一年,他以参军的身份跟随大司马桓温到江陵视察部队,当地的官员前来拜见桓温,并送来许多当地特产——甘蔗。  桓温非常高兴,让所有部下都来品尝甘蔗。部下们每人拿了一根吃起来,而且边嚼边说:“真甜啊!”  顾恺之也拿了一根,与其他人专心地吃不同,他是边欣赏美好景色边吃,他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景色上,并没放在甘蔗上。只见他把
期刊
我经常觉得,我们的身体里住着两个自己。一个自己希望忠实于内心的想法,想做自己;另一个自己经常羡慕别人,想做别人。  《世说新语·品藻》中的这个故事就非常有趣:“恒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恒问殷:‘卿何如我?’殷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个回答很高妙——我熟悉自己的优势,有我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才不屑和你争呢!  殷浩之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他懂得人生
期刊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赏析】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词人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游览。这首《清平乐》描写词人一次旅行经过博山时所见的沿途夜景,历历如绘,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  上片描绘自然景色。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
期刊
紫玉是公认的“班花”,柳叶眉,瓜子脸,樱桃小嘴,明眸皓齿,羞花闭月。男生见了她,就像成群的蜜蜂见了娇艳的牡丹一样,久久留恋,不舍离去。而不少女生见了她,则目露嫉妒之火,牙根恨得直痒痒,从牙缝里冷冷地砸出几个字:“花瓶、绣花枕头。哼!”  紫玉虽然貌美如花,但脑子里学习的链条好像生锈了,成绩差得“麻绳穿豆腐——别提了”。她索性破罐子破摔,上课睡觉成瘾,就像烟鬼爱上了鸦片。这让杜鹃又气又急。杜鹃是紫玉
期刊
这条昏暗的小路她每天不知要走多少次,每一次暗壁上的斑驳透过烛光映入眼中,都引得她内心一阵深深刺痛。  从初次踏入这片荒凉的黄沙大地,初见这被历史遗落的孤独的窟,到渐渐适应了窟中黑暗。樊锦诗看到的不再只是跨越时间的沧桑和历史的伟岸雄浑,更是每一次游客的进入,肉眼不可察的,壁画石土一点一点掉落,从一粒粒到一块块再到边角一隅,是这文物的生命正在慢慢走向尽头,走向消亡。  这速度快得惊人。它从远古漫步而来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20世纪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君主专制成为了历史,新思想广泛传播,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那么谁还会写诗呢?  而今,中国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似乎已渐渐被遗忘,乡村悄悄地消失了,高楼大厦似雨后春笋般崛起。谁还记得千年前的礼仪,中华
期刊
一个奋斗的人,总会奔跑在不同的跑道上,只要时间不止,奔跑就不会停歇。奔跑的路上,如果充满了掌声,奔跑才不会寂寞与艰辛。要发展就要奔跑不停,只要有人在奔跑,就请为你身边坚持奔跑的人鼓掌。因为给别人鼓掌,也是给自己积攒能量,为自己的奔跑增添动力。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掌声与奔跑。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身边的人都会在他每个成长的节点或是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赞许和鼓励的掌声。这掌声,让他增添了向前奔跑的动力,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