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移动传播使得职业的新闻传者如虎添翼,但同时也容易因此掉入虛假信息的陷阱。虽然非职业的移动新闻个人传者良莠不齐,但有时也可弥补职业传者的缺失。非职业的移动新闻机构传者既是职业传者的补充,又是职业传者的信息源,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取舍裁剪信息和观点。移动时代新闻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传播质量和效果,需从观念、知识和能力上,全面提高新闻传者的专业素养和移动传播要求的素养。
关键词:移动传播 新闻传播 新闻素养
主要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信息收发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带来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手机视频等新媒介,也带来新的媒介融合、经营管理等问题。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人加速发展新阶段。”因此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移动传播也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新闻用户达6.75亿,占网民总数的81.4%,其中手机网民占98.5%以上。第五代移动网络5G将于2020年在中国普及,又将大大促进移动新闻传播。
移动终端不仅是人的延伸,也是媒体的延伸。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融合在一起,带来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等各个环节的变化,以及方式方法、事业产业、经营管理等活动方面的相应变化。这些都要求及时进行新闻理论更新,进而指导实践应对。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的报告之一,聚焦新闻传播的四大要素(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之首:传者。
新闻传者作为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发送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的内容、数量和质量,然而又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利益考量、传播条件等影响制约。移动传播不仅融合了传者和受传者,还使传者分散化、多元化,出现新的特点和问题,对新闻传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职业的移动新闻传者
新闻传者可分为个人和机构的、职业和非职业的。
职业的个人传者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大都受过与传播有关的专门训练。在移动传播时代,谁都能很容易地上网传播,成为非职业传者,其中有些人的水平也很高,能量也不小。职业传者要获得受众,实现自己工作的价值,必须要更加高人一等,包括信息选择和分析水平、写作和摄影摄像水平等等。
职业的移动新闻个人传者有的是新闻机构中的,有的是自媒体人。前者有的是专门进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移动传播的,有的是做其它传播的同时附带开设个人微博,随时与传播对象互动,拉近与传播对象的距离,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和新闻线索。后者有的也组成一个团队,相当于迷你型传播机构。
与非职业的移动新闻传者相比,他们可提供专业的优质内容。其中许多人自己也“移动化”了:在移动中、利用移动终端完成新闻采访、写作、摄影、摄像、编辑、发送、接受反馈信息、作出及时回应等。
同时,他们有时会有较多的利益考量和把关制约。由于从移动网络搜来信息加以整合与评论,往往比通过采访获取信息快速,加上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于是深人第一线采访的人少了,“新闻不够用了”,人们要了解真相更困难了,而且还容易掉人虚假信息的陷阱,以讹传讹。
职业的移动新闻机构传者有提供内容为主、渠道为主或平台为主的。小机构仅提供内容,以独特和优质取胜;中型机构同时提供内容和渠道,并与平台机构合作;大机构还提供平台,如腾讯、今日头条等,以其综合性、方便性,可获得很大的竞争优势,并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他们的社会影响、社会责任也就格外重要。
现在其它传媒机构也纷纷把工作重心向移动端转移,提出“移动优先”战略。参与移动传播带来的媒介融合,机构整合,赢利模式和竞争格局的大开大合。
二、非职业的移动新闻传者
非职业的移动新闻个人传者包括信息的首发者和转发者。他们大都是自发的,也有的是应传播机构之邀提供内容,如作为公民、记者、参与互动式新闻报道[1],在社交媒体开设微博或公众号。
非职业的移动新闻个人传者人数众多、无处不在,往往可弥补职业传者的缺失。然而他们良莠不齐,至少大都缺乏专业训练,传播内容混杂,传播质量不高,偏误常有。这对媒介管理,对每个受传者的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使职业的新闻传者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非职业的移动新闻机构传者包括党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公关、信息公开等部门。它们既是职业传者的补充,又是职业传者的信息源。他们使许多职业传者的信息拥有或优先获得信息的传统优势有所流失。然而他们也会有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考量,据此取舍裁剪所需信息和观点。
移动传播要求非职业的新闻传者也要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不仅由于新闻业务质量、传播能力的需要,而且他们面临的媒介环境空前复杂,他们对职业传者的影响巨大,更要有较强的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以下仅就职业移动新闻传者的素养进行探讨。
三、新闻观素养
移动新闻传者的素养要求包括新闻素养和移动传播要求的素养。新闻素养就是对新闻的认识和利用方面的素养。认识包含对新闻的内涵、特点、作用、要求和方式方法的认识,对新闻媒介、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的认识,对新闻规律的认识,其中最根本的是新闻观。
狭义和广义上的新闻观:所谓“观”,是指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如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新闻观(concept of news),就是关于新闻的根本看法。例如有的人认为新闻就是新的听闻和见闻,应有闻必录;有的人认为新闻就是一种报道,应根据宣传需要用事实说话;有的人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应客观、中立地提供。 新闻离不开传播,新闻观也包括关于新闻传播及其媒介、关于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的根本看法。
可从三个维度来把握新闻观。一是新闻内容和传播,二是新闻媒介,三是新闻事业和产业。
第一个维度主要为新闻的内涵、作用及新闻传播要求。这方面的根本看法构成狭义上的新闻观。
第二个维度新闻媒介,处于新闻传播七大环节——信息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效果、反馈的中心,承前而启后,既与其它各环节密切相关,又与社会直接相连——直接产生社会作用和受到社会的影响控制。该维度涉及新闻媒介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社会责任及其实现等问题。
第三个维度涉及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和管理控制。
上述第一个维度是原点和基础,第二个维度堪称主体,第三个维度堪称重点。这三个维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构成广义上的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较少直接提到新闻,有人便认为,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媒介观、传播观、宣传观。确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许多论述反映了他们的报刊思想、宣传思想、传播思想,例如关于报纸是革命武器、思想中心、理论阵地等看法。有的论述也涉及新闻,然主旨仍是宣传等,而非新闻,仍属于报刊观、宣传观、传播观。然而,新闻与传播、与报刊等传播媒介、与宣传和舆论引导有密切的关系,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相互影响,可把有关的根本看法归为广”义上的新闻观。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新闻观,就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闻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符合科学的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称为“科学的新闻观”。反之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例如不符合新闻本体、要求、规律的认识和理论。
新闻是一种信息,宣传是一种传播,两者明显不同,即使是新闻传播和宣传,两者的内涵、作用、要求、方法等也不同,但许多人仍把它们混为一谈,以宣传方法代替新闻方法,宣传规律代替新闻规律,结果难免在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方面都有缺失,不能有足够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会造成新闻媒介缺位、片面、错误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被有些人以宣传需要为借口,肆意封锁信息,歪曲事实,操纵舆论。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开放的,发展的,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与时俱进的才是科学的,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外国新闻理论中的有益成分,我们自己从新闻传播的新发展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思想观点,也可吸收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乃至印证、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对现实世界规律的不断深人的认识过程。科学的新闻观,核心是对新闻规律的认识,是符合新闻规律的新闻观。对新闻规律的认识是新闻素养的高要求,主要是对职业的新闻传者和领导、管理者,要求能尊重、遵循新闻规律,自觉把握、利用新闻规律。
四、新闻规律素养
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内在、本质的,有稳定性、趋势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在相应的活动要求上。新闻规律就是关于新闻现象和活动的规律,包含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内部和外部规律
狭义上的新闻规律就是新闻内部规律,即新闻传播活动自身内部的规律,包括新闻与新闻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各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关系。新闻活动的环节从内容生产角度看,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拍摄、制作等;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包括新闻信息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效果形成、信息反馈等。
广义上的新闻规律包含新闻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新闻外部规律就是新闻现象、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律,包括与社会大系统和政治、经济、技术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如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的关系,新闻媒介对个人、群体、组织和社会的影响,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和社会的反作用,新闻传媒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闻传播的发展取决于社会需要和条件,政治体制、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新闻体制、机构和媒介的决定性作用,新闻事业受制于全社会的传媒素养和新闻素养。
(二)一般、普遍与特殊、具体规律
较为一般、普遍、基础性事物的规律,相对于其上各层次的事物而言,就是一般、普遍性规律。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其上有物质、生物、动物、人类、人的信息现象和活动、新闻现象和活动、各国新闻现象和活动、不同媒体的新聞现象和活动等等各层次,都有其普遍性、基础性的规律。
反过来,较为具体事物的规律相对于更基础的事物而言,就是较为具体、特殊的规律,可直接帮助解决较为具体的问题,也有助于认识更基础的事物。
不同层次、媒介的新闻活动有不同的规律,成为不同的研究对象,形成不同的学科。包括全人类的新闻活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活动,不同媒体的、不同环节和方法的新闻活动,形成普遍意义上的新闻学,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不同媒体和传播形态的新闻学,以及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摄影与摄像、人工智能传播等不同环节和方法的学问或学科。
如果把人类新闻现象与活动规律视为一般、普遍性规律,那么某地方、某国家、某时期的新闻现象和活动规律就可视为具体、特殊规律。如果把某个环节的规律,例如新闻生产、新闻媒介规律,视为该环节的一般、普遍性规律,那么该环节在某地方、某国家、某时期的规律,或者该环节某部分(例如媒介环节的新媒体部分)的规律,就是其具体、特殊规律。
(三)新闻活动要求与规律
认识规律是知,是认识世界;提出要求是行,是改造世界。正确的要求是符合了、正确地反映了规律,错误的要求则是不符合、没正确反映规律。人们一般先认识现象、总结经验,提出要求,逐步深人到对本质、规律的认识,然后又从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自觉、全面、准确地把握要求,改变现象。 新闻规律衍生出一系列的要求和方式方法。例如新闻传播要真实、新鲜以及考虑传播对象的需要;要全面客观公正,注重社会效益;要准确具体、信息量大,简练清晰、朴实易懂,鲜明生动、可读(或视、听)性强,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要科学把握新闻与报道、宣传、舆论的区别和联系,等等。
这些要求背后就有相应的规律,包括新闻的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程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传播效果就越好;新闻报道越是全面、客观、公正,其质量就越高,越有反映和告知作用,符合人们对新闻的需要,越能避免主观片面和决策失误;新闻传者有把关作用,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受传者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影响新闻传播的有效性;等等。
五、新闻专业素养
新闻专业素养包括新闻职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能方面的素养。
广义上的职业道德包含职业精神,违背职业精神也属于违背职业道德。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现的就是一种职业精神。
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分开来把握,以前者为道德底线,后者为追求目标,可以使认识更具体准确,可操作性更强。
新闻专业精神也是新闻职业精神,就是新闻传者遵守专业规范、追求专业水准、对公众对社会尽职尽力。其内涵包括追求真实、揭示真相,全面、客观、公正,尽力履行沟通信息、嘹望环境、反映民情、代表舆论、监督权力等社会责任。
在移动传播时代,后真相、算法推送、人工智能时代,传播内容空前混杂,利用情绪、迎合兴趣比以往更加容易,就更需要新闻专业精神,具备必要的新闻素养。
传者的专业精神对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也有很好的示范和提升作用。反过来,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又对传者的专业精神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六、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专业精神
新闻专业主义是源于新闻专业化要求的一系列主张、理论和理想。新闻专业化要求在拥有更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以更自觉和自律的方式,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新闻专业主义包括新闻是什么和如何实现其重要作用,主要基于新闻媒介的角色功能和新闻报道的要求原则。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逻辑
1.新闻传播、新闻媒介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整合社会、制约权力等重要作用,是社会嘹望、沟通、整合的重要工具。
2.新闻工作要尽可能客观地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尽可能反映真实,揭示真相,彰显真理。
3.新闻工作者需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规范,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追求高度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包括忠于事实,客观公正,防止误导受众或新闻侵权,或被利益集团不当利用。
4.新闻工作者要有独立的地位,具有独立工作的条件,能排除各种干扰,包括主观性的干扰,传者利益的干扰,社会环境的干扰。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诉求
1、客观。选择和处理报道内容时,尽可能避免主观,情感和意见的干扰。事实和观点分开,新闻报道中只陈述事实,不掺人报道者自己的观点,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可另写评论。可用客观描绘代替叙述,用中性词语代替倾向性鲜明的词语,用直接引语代替间接引语。
2、中立。选择和处理报道内容时,采取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给对立的各方或各种观点以平等的表现机会。注意采用平衡报道的方法。
3、独立。须有独立的判断和表达,采编与经营分开,编辑部门要有独立的编辑权,评论员有权拒绝撰写违心的评论,要以新闻行业的自律避免他律。
清华大学郭镇之教授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
另有学者指出,新闻专业主义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客观的、独立的、以事实为根据的行动路径,它引导新闻工作者们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去发挥相应功能,而新闻业则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专业主义所规范的潜在职业内涵的集合。
新闻专业主义有助于明确职业理念,树立职业精神,加强职业规范,提升专业水准,也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地位,调节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的新闻报道讲究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富有新闻价值,新闻媒介也要发挥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作用,新闻机构也要采编和经营分开,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我们的新闻传媒要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建设成就、社会的先进典型等等,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和实践。
新闻传播的主观性难以避免并不等于可以取消客观的要求,更不应成为滑向主观主义的借口。应把客观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努力方向,一种无法完全达到但可以更加逼近的目标。这种追求甚至还能突破报道者的思想局限和偏见。对新闻专业主义也当作如是观。
不过从字面来看,“主义”是指人们十分推崇的观点、主张、理论、学说或理想,往往具有极强的排它性,被强力推行。而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则无此问题。
新媒体、移动传播的发展给新闻专业主义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专业要求的实现有了许多新手段,如新的既丰富又便捷的信息来源,包括大数据挖掘和向受众征集;同时一些专业水准高的新闻获得了更多的传播机会。另一方面,许多传者不知、不顾新闻传播的作用和要求,大量不够专业的或完全业余的内容、不够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内容到处泛滥,夺走了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同时传媒竞争加剧,专业精神的理想追求与迎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矛盾加深。在“后真相”效应的影响下,专业的新闻传播内容往往并不受市场待见,成本倒更大。此时,坚持新闻专业精神就更加难能可贵,而且具有榜样弓|领作用,因此更需倡导。
七、移动传播要求的素养
移动时代新闻传播的环境更复杂,竞争更激烈,同时条件也更充分,要求职业新闻传者更加专业化、专门化,其他公众也要有较高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
记者编辑不仅要能用好各种移动传播设备和软件,能做出多媒体、全媒体报道,还要能在空前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具有较强的辨别力和选择力;能利用移动传播提供的新条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更迅速、全面、充分地获取信息,更多接触平民、获得反馈,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满足他们新的和更高的需求;能以更多的专业知识(包括有关自己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的)和专门训练,在海量的、跨地域跨媒体的,职业的和非职业的竞争者面前胜出。总之要有更强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
新闻传播的领导和管理者也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移动时代的传媒还有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更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环节,更多的外部合作需要和机会,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更有远见卓识、改革勇气和创新能力,充分开发利用移动传播的各种潜力,并进行更大范围的整合与开拓。
参考文献:
[1]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32-38.
[2]吴飞、孔祥雯.反思新闻专业主义[J].新闻记者,2017(10).
[3]谢金文.新闻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9):55.
[4]谢金文.新闻学传播新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31-138.
[5]谢金文.新闻学三维新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41.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對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6AXW001)
(作者系复旦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谢金文:复旦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特聘新闻与传播学科评估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重点课题“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独立撰写出版的著作有《新闻传播新探》、《新闻学三维新论》、《新闻媒介与社会》、《新闻学导论》、《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传媒产业概论》、《新闻与传播通论》、《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等十余部。
关键词:移动传播 新闻传播 新闻素养
主要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信息收发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带来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手机视频等新媒介,也带来新的媒介融合、经营管理等问题。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人加速发展新阶段。”因此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移动传播也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新闻用户达6.75亿,占网民总数的81.4%,其中手机网民占98.5%以上。第五代移动网络5G将于2020年在中国普及,又将大大促进移动新闻传播。
移动终端不仅是人的延伸,也是媒体的延伸。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融合在一起,带来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等各个环节的变化,以及方式方法、事业产业、经营管理等活动方面的相应变化。这些都要求及时进行新闻理论更新,进而指导实践应对。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的报告之一,聚焦新闻传播的四大要素(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之首:传者。
新闻传者作为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发送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的内容、数量和质量,然而又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利益考量、传播条件等影响制约。移动传播不仅融合了传者和受传者,还使传者分散化、多元化,出现新的特点和问题,对新闻传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职业的移动新闻传者
新闻传者可分为个人和机构的、职业和非职业的。
职业的个人传者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大都受过与传播有关的专门训练。在移动传播时代,谁都能很容易地上网传播,成为非职业传者,其中有些人的水平也很高,能量也不小。职业传者要获得受众,实现自己工作的价值,必须要更加高人一等,包括信息选择和分析水平、写作和摄影摄像水平等等。
职业的移动新闻个人传者有的是新闻机构中的,有的是自媒体人。前者有的是专门进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移动传播的,有的是做其它传播的同时附带开设个人微博,随时与传播对象互动,拉近与传播对象的距离,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和新闻线索。后者有的也组成一个团队,相当于迷你型传播机构。
与非职业的移动新闻传者相比,他们可提供专业的优质内容。其中许多人自己也“移动化”了:在移动中、利用移动终端完成新闻采访、写作、摄影、摄像、编辑、发送、接受反馈信息、作出及时回应等。
同时,他们有时会有较多的利益考量和把关制约。由于从移动网络搜来信息加以整合与评论,往往比通过采访获取信息快速,加上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于是深人第一线采访的人少了,“新闻不够用了”,人们要了解真相更困难了,而且还容易掉人虚假信息的陷阱,以讹传讹。
职业的移动新闻机构传者有提供内容为主、渠道为主或平台为主的。小机构仅提供内容,以独特和优质取胜;中型机构同时提供内容和渠道,并与平台机构合作;大机构还提供平台,如腾讯、今日头条等,以其综合性、方便性,可获得很大的竞争优势,并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他们的社会影响、社会责任也就格外重要。
现在其它传媒机构也纷纷把工作重心向移动端转移,提出“移动优先”战略。参与移动传播带来的媒介融合,机构整合,赢利模式和竞争格局的大开大合。
二、非职业的移动新闻传者
非职业的移动新闻个人传者包括信息的首发者和转发者。他们大都是自发的,也有的是应传播机构之邀提供内容,如作为公民、记者、参与互动式新闻报道[1],在社交媒体开设微博或公众号。
非职业的移动新闻个人传者人数众多、无处不在,往往可弥补职业传者的缺失。然而他们良莠不齐,至少大都缺乏专业训练,传播内容混杂,传播质量不高,偏误常有。这对媒介管理,对每个受传者的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使职业的新闻传者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非职业的移动新闻机构传者包括党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公关、信息公开等部门。它们既是职业传者的补充,又是职业传者的信息源。他们使许多职业传者的信息拥有或优先获得信息的传统优势有所流失。然而他们也会有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考量,据此取舍裁剪所需信息和观点。
移动传播要求非职业的新闻传者也要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不仅由于新闻业务质量、传播能力的需要,而且他们面临的媒介环境空前复杂,他们对职业传者的影响巨大,更要有较强的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以下仅就职业移动新闻传者的素养进行探讨。
三、新闻观素养
移动新闻传者的素养要求包括新闻素养和移动传播要求的素养。新闻素养就是对新闻的认识和利用方面的素养。认识包含对新闻的内涵、特点、作用、要求和方式方法的认识,对新闻媒介、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的认识,对新闻规律的认识,其中最根本的是新闻观。
狭义和广义上的新闻观:所谓“观”,是指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如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新闻观(concept of news),就是关于新闻的根本看法。例如有的人认为新闻就是新的听闻和见闻,应有闻必录;有的人认为新闻就是一种报道,应根据宣传需要用事实说话;有的人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应客观、中立地提供。 新闻离不开传播,新闻观也包括关于新闻传播及其媒介、关于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的根本看法。
可从三个维度来把握新闻观。一是新闻内容和传播,二是新闻媒介,三是新闻事业和产业。
第一个维度主要为新闻的内涵、作用及新闻传播要求。这方面的根本看法构成狭义上的新闻观。
第二个维度新闻媒介,处于新闻传播七大环节——信息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效果、反馈的中心,承前而启后,既与其它各环节密切相关,又与社会直接相连——直接产生社会作用和受到社会的影响控制。该维度涉及新闻媒介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社会责任及其实现等问题。
第三个维度涉及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和管理控制。
上述第一个维度是原点和基础,第二个维度堪称主体,第三个维度堪称重点。这三个维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构成广义上的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较少直接提到新闻,有人便认为,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媒介观、传播观、宣传观。确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许多论述反映了他们的报刊思想、宣传思想、传播思想,例如关于报纸是革命武器、思想中心、理论阵地等看法。有的论述也涉及新闻,然主旨仍是宣传等,而非新闻,仍属于报刊观、宣传观、传播观。然而,新闻与传播、与报刊等传播媒介、与宣传和舆论引导有密切的关系,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相互影响,可把有关的根本看法归为广”义上的新闻观。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新闻观,就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闻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符合科学的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称为“科学的新闻观”。反之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例如不符合新闻本体、要求、规律的认识和理论。
新闻是一种信息,宣传是一种传播,两者明显不同,即使是新闻传播和宣传,两者的内涵、作用、要求、方法等也不同,但许多人仍把它们混为一谈,以宣传方法代替新闻方法,宣传规律代替新闻规律,结果难免在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方面都有缺失,不能有足够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会造成新闻媒介缺位、片面、错误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被有些人以宣传需要为借口,肆意封锁信息,歪曲事实,操纵舆论。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开放的,发展的,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与时俱进的才是科学的,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外国新闻理论中的有益成分,我们自己从新闻传播的新发展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思想观点,也可吸收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乃至印证、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对现实世界规律的不断深人的认识过程。科学的新闻观,核心是对新闻规律的认识,是符合新闻规律的新闻观。对新闻规律的认识是新闻素养的高要求,主要是对职业的新闻传者和领导、管理者,要求能尊重、遵循新闻规律,自觉把握、利用新闻规律。
四、新闻规律素养
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内在、本质的,有稳定性、趋势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在相应的活动要求上。新闻规律就是关于新闻现象和活动的规律,包含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内部和外部规律
狭义上的新闻规律就是新闻内部规律,即新闻传播活动自身内部的规律,包括新闻与新闻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各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关系。新闻活动的环节从内容生产角度看,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拍摄、制作等;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包括新闻信息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效果形成、信息反馈等。
广义上的新闻规律包含新闻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新闻外部规律就是新闻现象、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律,包括与社会大系统和政治、经济、技术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如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的关系,新闻媒介对个人、群体、组织和社会的影响,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和社会的反作用,新闻传媒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闻传播的发展取决于社会需要和条件,政治体制、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新闻体制、机构和媒介的决定性作用,新闻事业受制于全社会的传媒素养和新闻素养。
(二)一般、普遍与特殊、具体规律
较为一般、普遍、基础性事物的规律,相对于其上各层次的事物而言,就是一般、普遍性规律。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其上有物质、生物、动物、人类、人的信息现象和活动、新闻现象和活动、各国新闻现象和活动、不同媒体的新聞现象和活动等等各层次,都有其普遍性、基础性的规律。
反过来,较为具体事物的规律相对于更基础的事物而言,就是较为具体、特殊的规律,可直接帮助解决较为具体的问题,也有助于认识更基础的事物。
不同层次、媒介的新闻活动有不同的规律,成为不同的研究对象,形成不同的学科。包括全人类的新闻活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活动,不同媒体的、不同环节和方法的新闻活动,形成普遍意义上的新闻学,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不同媒体和传播形态的新闻学,以及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摄影与摄像、人工智能传播等不同环节和方法的学问或学科。
如果把人类新闻现象与活动规律视为一般、普遍性规律,那么某地方、某国家、某时期的新闻现象和活动规律就可视为具体、特殊规律。如果把某个环节的规律,例如新闻生产、新闻媒介规律,视为该环节的一般、普遍性规律,那么该环节在某地方、某国家、某时期的规律,或者该环节某部分(例如媒介环节的新媒体部分)的规律,就是其具体、特殊规律。
(三)新闻活动要求与规律
认识规律是知,是认识世界;提出要求是行,是改造世界。正确的要求是符合了、正确地反映了规律,错误的要求则是不符合、没正确反映规律。人们一般先认识现象、总结经验,提出要求,逐步深人到对本质、规律的认识,然后又从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自觉、全面、准确地把握要求,改变现象。 新闻规律衍生出一系列的要求和方式方法。例如新闻传播要真实、新鲜以及考虑传播对象的需要;要全面客观公正,注重社会效益;要准确具体、信息量大,简练清晰、朴实易懂,鲜明生动、可读(或视、听)性强,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要科学把握新闻与报道、宣传、舆论的区别和联系,等等。
这些要求背后就有相应的规律,包括新闻的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程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传播效果就越好;新闻报道越是全面、客观、公正,其质量就越高,越有反映和告知作用,符合人们对新闻的需要,越能避免主观片面和决策失误;新闻传者有把关作用,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受传者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影响新闻传播的有效性;等等。
五、新闻专业素养
新闻专业素养包括新闻职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能方面的素养。
广义上的职业道德包含职业精神,违背职业精神也属于违背职业道德。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现的就是一种职业精神。
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分开来把握,以前者为道德底线,后者为追求目标,可以使认识更具体准确,可操作性更强。
新闻专业精神也是新闻职业精神,就是新闻传者遵守专业规范、追求专业水准、对公众对社会尽职尽力。其内涵包括追求真实、揭示真相,全面、客观、公正,尽力履行沟通信息、嘹望环境、反映民情、代表舆论、监督权力等社会责任。
在移动传播时代,后真相、算法推送、人工智能时代,传播内容空前混杂,利用情绪、迎合兴趣比以往更加容易,就更需要新闻专业精神,具备必要的新闻素养。
传者的专业精神对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也有很好的示范和提升作用。反过来,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新闻素养又对传者的专业精神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六、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专业精神
新闻专业主义是源于新闻专业化要求的一系列主张、理论和理想。新闻专业化要求在拥有更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以更自觉和自律的方式,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新闻专业主义包括新闻是什么和如何实现其重要作用,主要基于新闻媒介的角色功能和新闻报道的要求原则。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逻辑
1.新闻传播、新闻媒介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整合社会、制约权力等重要作用,是社会嘹望、沟通、整合的重要工具。
2.新闻工作要尽可能客观地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尽可能反映真实,揭示真相,彰显真理。
3.新闻工作者需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规范,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追求高度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包括忠于事实,客观公正,防止误导受众或新闻侵权,或被利益集团不当利用。
4.新闻工作者要有独立的地位,具有独立工作的条件,能排除各种干扰,包括主观性的干扰,传者利益的干扰,社会环境的干扰。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诉求
1、客观。选择和处理报道内容时,尽可能避免主观,情感和意见的干扰。事实和观点分开,新闻报道中只陈述事实,不掺人报道者自己的观点,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可另写评论。可用客观描绘代替叙述,用中性词语代替倾向性鲜明的词语,用直接引语代替间接引语。
2、中立。选择和处理报道内容时,采取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给对立的各方或各种观点以平等的表现机会。注意采用平衡报道的方法。
3、独立。须有独立的判断和表达,采编与经营分开,编辑部门要有独立的编辑权,评论员有权拒绝撰写违心的评论,要以新闻行业的自律避免他律。
清华大学郭镇之教授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
另有学者指出,新闻专业主义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客观的、独立的、以事实为根据的行动路径,它引导新闻工作者们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去发挥相应功能,而新闻业则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专业主义所规范的潜在职业内涵的集合。
新闻专业主义有助于明确职业理念,树立职业精神,加强职业规范,提升专业水准,也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地位,调节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的新闻报道讲究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富有新闻价值,新闻媒介也要发挥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作用,新闻机构也要采编和经营分开,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我们的新闻传媒要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建设成就、社会的先进典型等等,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和实践。
新闻传播的主观性难以避免并不等于可以取消客观的要求,更不应成为滑向主观主义的借口。应把客观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努力方向,一种无法完全达到但可以更加逼近的目标。这种追求甚至还能突破报道者的思想局限和偏见。对新闻专业主义也当作如是观。
不过从字面来看,“主义”是指人们十分推崇的观点、主张、理论、学说或理想,往往具有极强的排它性,被强力推行。而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则无此问题。
新媒体、移动传播的发展给新闻专业主义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专业要求的实现有了许多新手段,如新的既丰富又便捷的信息来源,包括大数据挖掘和向受众征集;同时一些专业水准高的新闻获得了更多的传播机会。另一方面,许多传者不知、不顾新闻传播的作用和要求,大量不够专业的或完全业余的内容、不够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内容到处泛滥,夺走了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同时传媒竞争加剧,专业精神的理想追求与迎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矛盾加深。在“后真相”效应的影响下,专业的新闻传播内容往往并不受市场待见,成本倒更大。此时,坚持新闻专业精神就更加难能可贵,而且具有榜样弓|领作用,因此更需倡导。
七、移动传播要求的素养
移动时代新闻传播的环境更复杂,竞争更激烈,同时条件也更充分,要求职业新闻传者更加专业化、专门化,其他公众也要有较高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
记者编辑不仅要能用好各种移动传播设备和软件,能做出多媒体、全媒体报道,还要能在空前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具有较强的辨别力和选择力;能利用移动传播提供的新条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更迅速、全面、充分地获取信息,更多接触平民、获得反馈,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满足他们新的和更高的需求;能以更多的专业知识(包括有关自己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的)和专门训练,在海量的、跨地域跨媒体的,职业的和非职业的竞争者面前胜出。总之要有更强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
新闻传播的领导和管理者也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移动时代的传媒还有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更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环节,更多的外部合作需要和机会,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更有远见卓识、改革勇气和创新能力,充分开发利用移动传播的各种潜力,并进行更大范围的整合与开拓。
参考文献:
[1]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32-38.
[2]吴飞、孔祥雯.反思新闻专业主义[J].新闻记者,2017(10).
[3]谢金文.新闻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9):55.
[4]谢金文.新闻学传播新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31-138.
[5]谢金文.新闻学三维新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41.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對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6AXW001)
(作者系复旦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谢金文:复旦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特聘新闻与传播学科评估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重点课题“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独立撰写出版的著作有《新闻传播新探》、《新闻学三维新论》、《新闻媒介与社会》、《新闻学导论》、《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传媒产业概论》、《新闻与传播通论》、《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