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甲流预防的误区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甲流是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传染性很高,它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中学生对它既陌生又害怕,存在着认识误区,为此,班主任应该积极引导中学生消除对甲流预防的认识误区,教育学生掌握甲流预防的有效对策,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中学生 甲流预防 误区 对策
  
  中学生过着群体性的学习生活,喜欢户外活动,属于易被甲流感染的人群。因此,班主任引导学生做甲流预防工作既要从甲流的传播特点出发,又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消除中学生对甲流预防的认识误区,实施有效的预防对策,提高预防的有效性,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甲流预防的误区
  (一)只要戴口罩就能预防甲流。
  不少中学生认为只要戴口罩就能预防甲流。市场上销售的所谓的“防甲流口罩”五花八门,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一些不法厂家利用这个机会生产销售不合格口罩,以牟取暴利。如果中学生佩戴这些不合格的口罩,与甲流患者密切接触,甲流病毒就会毫无阻拦地侵入体内。另外,即使佩戴了合格的口罩,也不能保证不被感染。甲流病菌在空气中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如近距离与患者长时间对话,其咳嗽、喷嚏喷射出的飞沫中的甲流病毒,就有可能穿透口罩传入接触者体内。
  (二)接种疫苗后就不会感染甲流。
  疫苗接种后大约需要两周才产生抗体,因此中学生在接种后两周内,如果经常去一些人群拥挤、环境密闭的场所,还是有可能被感染。同时,接种疫苗后也不等于永远具有保护作用。据有关甲流防控专家说,从国家临床实验上来看,至少有85%以上的人群接种以后具有保护作用;但对于持久性,目前正在观察之中。
  (三)得了疑是症状,就是得了甲流。
  有的中学生认为,如果自己有发烧、咳嗽、嗓子疼等症状,那就是得了甲流。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如果有这些症状的学生从未接触过甲流患者,也从未到过疫情区,那么得甲流的可能性就不大;同时,有了这些甲流疑是症状,是不是就得甲流了呢?这需要医院专业医师或专家的权威技术鉴定。如果得了这些不是甲流的“疑是症状”,就自己认定,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四)随时都可以接种甲流疫苗。
  “只要我愿意,随时都可以接种甲流疫苗”,这是错误的说法。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接种疫苗,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接种疫苗。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方案,以下类型的人不适合接种甲流疫苗:一是对鸡蛋或疫苗中任何其他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液等),特别是卵清蛋白过敏者;二是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感冒和发热者;三是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四是未控制的癫痫和患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五是严重过敏体质者和对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六是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其他人。
  (五)身体健康就不会得甲流。
  一些中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身体素质比较好,“我们抵抗力强,不会得甲流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有关国家卫生部门的甲流患者统计数据中,中学生患者占有相当多的比例,甚至还出现不少死亡病例。这跟中学生的群体性生活和他们喜欢户外活动有关。中学生所在的班级往往有五六十人,并且他们几乎每天都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聚在一起做课间操,如果他们当中有未被隔离的甲流患者,那么他们相互传染的概率就比较大。同时,大部分中学生都属于闲不住的人,他们在课后喜欢户外活动,这也增加了感染甲流的可能性。
  二、中学生甲流预防的对策
  作为中学生直接管理者的班主任应该引导中学生消除对甲流的认识误区,并教会中学生掌握预防甲流的有效对策。
  (一)教育中学生认识甲流的症状。
  只有中学生对甲流的症状有准确的了解,才能纠正对甲流的错误认识。一般说来,甲流具有这些症状:3—6小时内会急速发高烧(37.8°C以上),且会急速的全身性肌肉酸痛;80%以上会有严重的头痛;无流鼻涕但有咳嗽及喉咙痛;几乎没有打喷嚏(较不常见);37.8°C以上的高烧会持续3—4天;严重的全身性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大多数的人会有发烧恶寒;持续会有严重的疲劳感与虚弱;扁桃腺不会肿;会有严重的胸部压迫感。
  (二)教育中学生认识甲流的传播途径。
  班主任可以通过举行主题班会、班级墙报、互联网展示等手段,教育中学生了解甲流传播的途径。
  途径一:人与人之间传播。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说:“本次暴发的甲流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与感染者通过谈话、或因感染者打喷嚏,沾染感染者的飞沫等造成的。”
  途径二:动物传播,直接和得了猪流感的猪接触,或者和病猪所制产品接触。
  途径三:直接或者间接与甲流病毒接触。甲流病毒能在体外存活约2个小时,如果患者打喷嚏污染了一些物品,其他人接触这些物品后,没有洗净手就去吃东西,或者揉鼻子,或者揉眼睛,就可能引起传播。
  (三)教育中学生掌握预防甲流的一般方法。
  1.要求学生及时接种甲流疫苗。适合接种疫苗的学生一定要接种,这是甲流预防的最重要措施。为此,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学生对接种疫苗的恐惧感,提高对接种疫苗的科学性、重要性的认识。
  2.指导学生做好体温晨检和消毒通风工作。班主任一定要坚持指导学生进行体温晨检并记录在案,一旦发现学生体温异常且具有甲流的疑是症状时,要严格按照防控要求进行快速处置。同时,要指导学生经常对教室、宿舍、公用物品等进行消毒;搞好室舍卫生,保持室舍通风良好,不给甲流病毒提供滋生的环境。
  3.要求学生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要用肥皂或合格的洗手液进行洗手,要对双手的所有部位进行不少于20秒钟的彻底清洁,洗完手后,要把手擦干净。
  4.教育学生保持科学的健康行为。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臂、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并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不要随地吐痰。要保持充足睡眠,营养均衡,积极锻炼身体,外出时佩戴合格的口罩,尽量不要到人群多的地方;不要与甲流患者近距离接触,如果发现自己有甲流疑是症状要立刻到医院检查,同时不要与同学、家人近距离接触,等等。
  (四)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友情。
  中学生重感情,当同学不幸被甲流病毒感染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探望同学,为同学分担痛苦;当发现患甲流的同学未被老师发觉时,有时还为同学保守秘密。因此,班主任应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友情教育,教育他们要尽量地不接触患病同学,配合有关部门遵守隔离制度,当发现同学被甲流感染后,及时向班主任回报,这样做不仅不伤害友情,反而会有效地维护自己和同学的健康。
  (五)对中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
  尽管我们的防控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但是甲流肆虐,有学生或他们的亲人被感染,甚至被无情地夺走生命,这给患者与家属带来了无法承担的巨大悲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精神鼓励,有的学生会被甲流击倒,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寻短见。为此,在严重的疫情面前,班主任要给学生鼓气,鼓励学生坚强地面对甲流,捍卫生命。
  甲流无情,人有情。只要班主任教育中学生走去误区,科学预防,就一定会让中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世容.不少市民对甲流预防存在误区[N].海南特区报,2009-06-24.
  [2]周映夏.预防甲流不要陷入误区[N].中山日报,2009-11-13.
其他文献
“元芳,你怎么看”一夜之间引爆网络,如语缀般为网民所广泛应用.该流行语的典型构式可概括为“T,元芳,你怎么看?”,其中“T”为不定事件或现象描述.本文试图从构式语法的角度
规划放线测量是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城市建设的合理发展,保证城市公共和个人合法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用来分析和表现数据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为建设规划部门的规划设计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外出流动到发达城市和地区务工经商,由此,大量农村人口流动不仅给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变革,促进了人们价值观
在充斥着技术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化设计的当代社会中,我们生活在一个对产品几乎不需要关心和注意的产品世界中,构成产品的物体和形象还没有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微弱的印象便
介绍灵巧的二维和三维柔性相控阵换能器,用于检测几何形状复杂的工件中裂纹类面状缺陷的方法特征和优势.新的实时功能,能重建内外表面轮廓;全点聚焦(FTP)法,能有效改善内表面
针对CISPR 16-1-1第三版允许基于FFT的测量仪器用于EMI认证测量的要求,提出了产品标准对FFT接收机的采用情况,并根据基于FFT的EMI测试接收机原理,对其使用方法和限制进行了说
目的 分析可能影响脐带血造血功能的供者特征.方法 对广州脐带血库1998年6月至2008年12月保存的4 358份脐带血的供者特征(包括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妊娠期、婴儿体重、婴儿性别)和脐带血采集量及造血功能的指标(包括总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干细胞集落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婴儿体重、分娩方式及婴儿性别是影响脐带血采集量、总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CFUs及CFU-GM的主要因素.
目的 探讨中药箍围热敷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骨盆牵引治疗和箍围治疗,治疗组在骨盆牵引的基础上加中
目的:研究乌头类生物碱对细胞DNA的损伤作用,以期在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乌头类生物碱的毒效作用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500、100、50和10μg.mL-1乌头碱、次乌头碱或新乌头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均经历着明显的变化,易患许多疾病,因此了解老年期的心理特点,及时予以心理护理,能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愉快度过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