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节地概述
1.1 节地的涵义
节地即为节约土地,根据节约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节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层涵义来理解。
狭义的节地是指采取土地用量控制的方式,减少土地资源消耗,以期实现节约目标,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譬如,城市规划建设中控制容积率将建筑伸向空中,建造屋顶花园辅助加大绿化程度等等。
广义的节地则是一个推动土地资源利用不如高效发展之路的强大动力,可以简单概括为“减少土地资源使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则可以理解为“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发展建设——土地资源再生”这样一个再生往复的过程。
1.2 城市节地规划探索的作用与意义
节地规划的探索和运用将一个混杂的城市空间变得有序,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城市低密度扩散的趋势,对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城市中滥占土地、交通拥堵、停车难成为阻碍城市迈进的顽疾,当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户外活动空间混杂成为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困扰,节地规划通过实现空间结构有序化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用地矛盾
2.1 城市立体布局与用地的深层次发掘
21世纪,建筑技术的飞跃使高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一度作为城市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准,“向天要空间”成为现实。同样,地下空间的拓展也应成为我市城市立体布局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市的地下空间以商业开发为主,功能相对单一而且数量和规模有限,待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潜力巨大。
2.2 新老城区发展与土地利用率
经过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发展建设,哈市的老城区几乎承载着居住、政治文化、商业金融、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全部功能。中心功能高度集聚,新建城区相对低效扩张,二元化城市形态逐渐显现。
2.3 内城更新与用地结构
再老城区发展面临重重压力的情况下,类似哈尔滨市锅炉厂、哈尔滨市电机厂、哈尔滨市汽轮机厂组成的“三大动力”的工业产业片区和仓储用地仍旧大量滞留中心城区,为城市建设发展带来困难。
3 哈尔滨市节地规划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3.1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新的城市拓展方向
3.1.1 地下空间发展战略
哈尔滨这样一座特大城市的发展,面对地下空间是潜力巨大的城市后备空间资源,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科学有效的拓展城市空间和改善地面人居环境,实现哈尔滨市节地城市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逐步改善和解决城市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局部实现市区管线的综合管廊建设和部分市政设施的地下化;结合改革开放前的“深挖洞”遗留资源,将部分城市功能置换在地下,能够逐步改善地上认为活动造成的城市环境和交通压力;依托地下交通干线,以地下交通站点为“点”、地下交通网络和商业街为“线”、地上地下共同发展成“面”的空间布局形式,逐步实现因土地集约利用、能源消耗下降、城市交通舒畅、公共空间丰富、环境优良可持续发展的节地城市模式。争取做到深化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扩大地下空间利用范围,突出北方寒地城市特色,结合哈尔滨旧城改造,建设立体哈尔滨。
3.1.2 地下空间规划实践——秋林博物馆地区为例
红博地下综合体向东延伸与龙江街地下综合体联通,保留完善现状地下商业服务设施。向南延伸与省政府地下综合体联通,结合防护绿地、住宅区和行政办公区等,修建地下停车场。向西延伸与清滨公园地下综合体联通,博物馆—和兴路段以发展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为主;向北延伸与火车站地下综合体联通,以商业服务为主,兼具文化娱乐功能。
3.2 交通体系完善均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2.1 交通体系完善的手段
1、中心城市交通完善策略
以老城区为核心建设高密度、大强度的城市交通系统,对中心城区内“断头路”进行分阶段、分区域、分重点的进行打通规划;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通行运力,借鉴国外“精明增长”策略,最终发展成为易通达的城市中心群。同时对城市新区的道路交通设施供给在规划上适度超前,但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老城区改造中不能完全采用接地模式的,要建立BRT快速公交系统,并以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为核心,统筹布局地下空间、地下道路设施,提升一体化综合交通和地下空间的整体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与交通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2、新增区域交通规划展望
在新区内建设新型的交通集散中心,打破“向中心积聚再由中心向外分散”的原有交通枢纽模式,分解中心城区对外交通压力,并带动新枢纽周边地块发展,为新区用地效率提升提供养料。实行人、车全面分离,建设地面车库将屋顶连接形成绿地或公共活动空间,地面车库出入口与周边城市道路连接,行成小组团式节地模式,在陆续开发建设过程中将小组团节地模式连接成片,带动城市老城区节地模式发展,在地区性范围内形成交通功能混合使用体系。
3.2.2 节地城市发展模式—以哈西客站为例
哈西客站位于哈西地区,北邻群力新区与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东邻老城区,距离机场快速路3.8公里,距老哈站约8公里,距离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25公里,规划哈西客站距道里的市级商业中心与南岗区市级商业中心较近,直线距离约8公里。
各类设施围绕站房外围地面及地下布设。铁路站场区地上、地下布设公交枢纽、出租车停车场、贵宾停车场、通勤车停车场以及旅游巴士停车场。形成地上高铁、地面商业、地下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的可持续交通模式。
3.3 用地性质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3.3.1 城市空间结构更新策略
在老城区关停企业集中的衰颓地区,采取土地置换后,殖入新用途,搬迁后正是土地在开发与实现节地城市发展模式的机会。开发地下空间与城市主干道衔接同时,功能混合使用,使城市边缘区获得有机增长,有助于创造成功的可持续的城市边缘地区。引入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使老工业集中区,变为城市边缘组团的居住、公共活动中心。在企业搬迁改造再开发同时,按照节地城市发展模式,完善城市道路网骨架,形成良好的地区交通秩序,意义十分重大。
3.3.2 节地城市模式的实践—哈药总厂为例
作为全国知名的哈药总厂位于学府路南段,学府路厂区纯工业用地面积45.26公顷,哈药总厂的空气污染大约覆盖了1/4。它不仅污染了我市大约70平方公里的空气环境,也制约了学府和哈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破坏了城市整体投资环境。规划中把哈药总厂迁出,采用先建厂后搬迁的模式,集中异地建厂使企业“腾笼换鸟”,实施区域内各项要素资源整合。哈药总厂的搬迁将促使哈西地区土地大范围增值,使政府投资能够快速回笼。
4 结论
第一,哈尔滨市严寒气候特点使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受到极大制约,适当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配置立体空间结构格局,有助于抑制用地蔓延和提升我市土地利用率,从数量上节约土地。
第二,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哈尔滨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世界东北亚贸易中心的城市地位。完善城市交通网络能够加强城市中心与外围用地联系,将中心城区过于集聚而外围城区分散的格局进行平衡,做到充分发挥城市内各个地区土地资源效率。
第三,将中心城区内产能低、高耗能、污染重的老工业产区向城市外围搬迁,进行土地置换,对搬迁后旧址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同时对新的工业产区进行以产区为中心的适宜的多功能復合型规划,实现城市用地有机组织。
作者简介:
郑文裕(1982-),男,汉族,哈尔滨,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副主任,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硕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研究
徐健(1985-),男,汉族,哈尔滨,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职员,城市规划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1.1 节地的涵义
节地即为节约土地,根据节约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节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层涵义来理解。
狭义的节地是指采取土地用量控制的方式,减少土地资源消耗,以期实现节约目标,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譬如,城市规划建设中控制容积率将建筑伸向空中,建造屋顶花园辅助加大绿化程度等等。
广义的节地则是一个推动土地资源利用不如高效发展之路的强大动力,可以简单概括为“减少土地资源使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则可以理解为“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发展建设——土地资源再生”这样一个再生往复的过程。
1.2 城市节地规划探索的作用与意义
节地规划的探索和运用将一个混杂的城市空间变得有序,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城市低密度扩散的趋势,对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城市中滥占土地、交通拥堵、停车难成为阻碍城市迈进的顽疾,当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户外活动空间混杂成为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困扰,节地规划通过实现空间结构有序化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用地矛盾
2.1 城市立体布局与用地的深层次发掘
21世纪,建筑技术的飞跃使高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一度作为城市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准,“向天要空间”成为现实。同样,地下空间的拓展也应成为我市城市立体布局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市的地下空间以商业开发为主,功能相对单一而且数量和规模有限,待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潜力巨大。
2.2 新老城区发展与土地利用率
经过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发展建设,哈市的老城区几乎承载着居住、政治文化、商业金融、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全部功能。中心功能高度集聚,新建城区相对低效扩张,二元化城市形态逐渐显现。
2.3 内城更新与用地结构
再老城区发展面临重重压力的情况下,类似哈尔滨市锅炉厂、哈尔滨市电机厂、哈尔滨市汽轮机厂组成的“三大动力”的工业产业片区和仓储用地仍旧大量滞留中心城区,为城市建设发展带来困难。
3 哈尔滨市节地规划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3.1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新的城市拓展方向
3.1.1 地下空间发展战略
哈尔滨这样一座特大城市的发展,面对地下空间是潜力巨大的城市后备空间资源,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科学有效的拓展城市空间和改善地面人居环境,实现哈尔滨市节地城市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逐步改善和解决城市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局部实现市区管线的综合管廊建设和部分市政设施的地下化;结合改革开放前的“深挖洞”遗留资源,将部分城市功能置换在地下,能够逐步改善地上认为活动造成的城市环境和交通压力;依托地下交通干线,以地下交通站点为“点”、地下交通网络和商业街为“线”、地上地下共同发展成“面”的空间布局形式,逐步实现因土地集约利用、能源消耗下降、城市交通舒畅、公共空间丰富、环境优良可持续发展的节地城市模式。争取做到深化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扩大地下空间利用范围,突出北方寒地城市特色,结合哈尔滨旧城改造,建设立体哈尔滨。
3.1.2 地下空间规划实践——秋林博物馆地区为例
红博地下综合体向东延伸与龙江街地下综合体联通,保留完善现状地下商业服务设施。向南延伸与省政府地下综合体联通,结合防护绿地、住宅区和行政办公区等,修建地下停车场。向西延伸与清滨公园地下综合体联通,博物馆—和兴路段以发展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为主;向北延伸与火车站地下综合体联通,以商业服务为主,兼具文化娱乐功能。
3.2 交通体系完善均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2.1 交通体系完善的手段
1、中心城市交通完善策略
以老城区为核心建设高密度、大强度的城市交通系统,对中心城区内“断头路”进行分阶段、分区域、分重点的进行打通规划;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通行运力,借鉴国外“精明增长”策略,最终发展成为易通达的城市中心群。同时对城市新区的道路交通设施供给在规划上适度超前,但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老城区改造中不能完全采用接地模式的,要建立BRT快速公交系统,并以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为核心,统筹布局地下空间、地下道路设施,提升一体化综合交通和地下空间的整体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与交通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2、新增区域交通规划展望
在新区内建设新型的交通集散中心,打破“向中心积聚再由中心向外分散”的原有交通枢纽模式,分解中心城区对外交通压力,并带动新枢纽周边地块发展,为新区用地效率提升提供养料。实行人、车全面分离,建设地面车库将屋顶连接形成绿地或公共活动空间,地面车库出入口与周边城市道路连接,行成小组团式节地模式,在陆续开发建设过程中将小组团节地模式连接成片,带动城市老城区节地模式发展,在地区性范围内形成交通功能混合使用体系。
3.2.2 节地城市发展模式—以哈西客站为例
哈西客站位于哈西地区,北邻群力新区与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东邻老城区,距离机场快速路3.8公里,距老哈站约8公里,距离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25公里,规划哈西客站距道里的市级商业中心与南岗区市级商业中心较近,直线距离约8公里。
各类设施围绕站房外围地面及地下布设。铁路站场区地上、地下布设公交枢纽、出租车停车场、贵宾停车场、通勤车停车场以及旅游巴士停车场。形成地上高铁、地面商业、地下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的可持续交通模式。
3.3 用地性质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3.3.1 城市空间结构更新策略
在老城区关停企业集中的衰颓地区,采取土地置换后,殖入新用途,搬迁后正是土地在开发与实现节地城市发展模式的机会。开发地下空间与城市主干道衔接同时,功能混合使用,使城市边缘区获得有机增长,有助于创造成功的可持续的城市边缘地区。引入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使老工业集中区,变为城市边缘组团的居住、公共活动中心。在企业搬迁改造再开发同时,按照节地城市发展模式,完善城市道路网骨架,形成良好的地区交通秩序,意义十分重大。
3.3.2 节地城市模式的实践—哈药总厂为例
作为全国知名的哈药总厂位于学府路南段,学府路厂区纯工业用地面积45.26公顷,哈药总厂的空气污染大约覆盖了1/4。它不仅污染了我市大约70平方公里的空气环境,也制约了学府和哈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破坏了城市整体投资环境。规划中把哈药总厂迁出,采用先建厂后搬迁的模式,集中异地建厂使企业“腾笼换鸟”,实施区域内各项要素资源整合。哈药总厂的搬迁将促使哈西地区土地大范围增值,使政府投资能够快速回笼。
4 结论
第一,哈尔滨市严寒气候特点使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受到极大制约,适当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配置立体空间结构格局,有助于抑制用地蔓延和提升我市土地利用率,从数量上节约土地。
第二,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哈尔滨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世界东北亚贸易中心的城市地位。完善城市交通网络能够加强城市中心与外围用地联系,将中心城区过于集聚而外围城区分散的格局进行平衡,做到充分发挥城市内各个地区土地资源效率。
第三,将中心城区内产能低、高耗能、污染重的老工业产区向城市外围搬迁,进行土地置换,对搬迁后旧址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同时对新的工业产区进行以产区为中心的适宜的多功能復合型规划,实现城市用地有机组织。
作者简介:
郑文裕(1982-),男,汉族,哈尔滨,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副主任,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硕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研究
徐健(1985-),男,汉族,哈尔滨,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职员,城市规划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