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和内容的陈述中有这样一句话: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在研读课标时,时常在琢磨,语文素养是什么?我个人理解是对语言文字从感性到理性的阅读与领悟,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以及更多的阅读体验中完成的。在总目标和内容的诠释的第3、4、5项上更具体地告诉我们怎么去做。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基本方法、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这些关键性词语让我们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该如何借助教材去教学生。
这个学期,我听了一节语文课——冯骥才先生写的《捅马蜂窝》。老师第一课时设计环节中重点放在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上。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在课堂上,能看出老师告诉孩子们概括的方法——找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点,连贯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依据我的授课经历,五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是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能够叙述故事,但语言不能达到凝练。
于是,我在上这节课时,是这样做的铺垫:上课伊始,我们从课题入手,“同学们,课题告诉我们什么?”谈话引入,“谁和作者有过相同的经历——捅过马蜂窝?”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来,请一名学生说一说他的故事。而其他学生并不是听热闹,而是带着我的任务去听:“请大家在听他讲述的时候,你心中有什么问题想问他,等讲完后向他提问。”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认真听,而且带着思考在听。
等这个小男孩讲完他的故事后,很多同学提出了问题,如:你为什么要去捅马蜂窝啊?你捅马蜂窝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你虽然没有被蜇,但是看到你的伙伴被马蜂蜇到,你心里怎么想等等。这名讲故事的孩子一一作答,而我在旁边相机点拨:当学生提出“你为什么捅马蜂窝?”时,我提示学生,这就是这件事的起因,孩子在回答是说到了“好玩,刺激,想冒险”,刚才讲的怎么准备的,怎么捅的都是过程。最后捅的同学完好归来,小伙伴被蜇,后悔等等感受,这样捅马蜂窝的这名同学的内心活动是结果。为了引入课文,我提出了一个感性的问题,在听这名同学讲述他捅马蜂窝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孩子们说了“好玩,担心,惊心动魄”等等词语。话题直接引入,是啊,这么好玩,惊心动魄的事情同样发生在小冯骥才身上。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孩子们通过谈话明确了什么是这件事的起因,怎么找结果。
但是后来发现,孩子们在概括时,语言繁琐,并不能精炼时,我又是这样帮助学生的。有的孩子说,作者之所以去捅马蜂窝是因为看到奶奶要开窗通气,可是因为窗外有个马蜂窝又不敢开,在生气抱怨,而爷爷却一直在劝告奶奶捅不得,所以小冯骥才才去捅的。学生达不到位,更不要提高要求语言要精炼了。所以我顺势提问学生,先解决这个找不准原因的新问题:是看到爷爷奶奶起争执,为了不让爷爷奶奶再吵架了,这份孝心引发小冯骥才去捅马蜂窝吗?有的学生认可这个答案,那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再想想刚才我们班同学捅马蜂窝的原因,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起因就是“爷爷奶奶为了窗前的马蜂窝起了争执,引发了我捅马蜂我的好奇心”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才真正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依托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表达,借助名家名作规范学生的语言,通过语言训练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即语文。
收稿日期:2014-08-16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基本方法、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这些关键性词语让我们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该如何借助教材去教学生。
这个学期,我听了一节语文课——冯骥才先生写的《捅马蜂窝》。老师第一课时设计环节中重点放在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上。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在课堂上,能看出老师告诉孩子们概括的方法——找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点,连贯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依据我的授课经历,五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是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能够叙述故事,但语言不能达到凝练。
于是,我在上这节课时,是这样做的铺垫:上课伊始,我们从课题入手,“同学们,课题告诉我们什么?”谈话引入,“谁和作者有过相同的经历——捅过马蜂窝?”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来,请一名学生说一说他的故事。而其他学生并不是听热闹,而是带着我的任务去听:“请大家在听他讲述的时候,你心中有什么问题想问他,等讲完后向他提问。”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认真听,而且带着思考在听。
等这个小男孩讲完他的故事后,很多同学提出了问题,如:你为什么要去捅马蜂窝啊?你捅马蜂窝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你虽然没有被蜇,但是看到你的伙伴被马蜂蜇到,你心里怎么想等等。这名讲故事的孩子一一作答,而我在旁边相机点拨:当学生提出“你为什么捅马蜂窝?”时,我提示学生,这就是这件事的起因,孩子在回答是说到了“好玩,刺激,想冒险”,刚才讲的怎么准备的,怎么捅的都是过程。最后捅的同学完好归来,小伙伴被蜇,后悔等等感受,这样捅马蜂窝的这名同学的内心活动是结果。为了引入课文,我提出了一个感性的问题,在听这名同学讲述他捅马蜂窝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孩子们说了“好玩,担心,惊心动魄”等等词语。话题直接引入,是啊,这么好玩,惊心动魄的事情同样发生在小冯骥才身上。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孩子们通过谈话明确了什么是这件事的起因,怎么找结果。
但是后来发现,孩子们在概括时,语言繁琐,并不能精炼时,我又是这样帮助学生的。有的孩子说,作者之所以去捅马蜂窝是因为看到奶奶要开窗通气,可是因为窗外有个马蜂窝又不敢开,在生气抱怨,而爷爷却一直在劝告奶奶捅不得,所以小冯骥才才去捅的。学生达不到位,更不要提高要求语言要精炼了。所以我顺势提问学生,先解决这个找不准原因的新问题:是看到爷爷奶奶起争执,为了不让爷爷奶奶再吵架了,这份孝心引发小冯骥才去捅马蜂窝吗?有的学生认可这个答案,那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再想想刚才我们班同学捅马蜂窝的原因,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起因就是“爷爷奶奶为了窗前的马蜂窝起了争执,引发了我捅马蜂我的好奇心”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才真正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依托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表达,借助名家名作规范学生的语言,通过语言训练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即语文。
收稿日期:201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