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卡利亚科夫——“重新定义”小号
在铜管乐器中,小号向来以嘹亮、高亢、激昂著称。但天才的俄罗斯小号演奏家谢尔盖·纳卡利亚科夫(Sergei Nakariakov)不久前在上海音乐厅的演出告诉我们,小号的吹奏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人世间的有些奇迹往往是由阴差阳错造成的。纳卡利亚科夫1977年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三年后遭遇了一场车祸,他虽然死里逃生,但背脊受了伤,难以继续走钢琴之路。在父亲的建议下,他改学了小号,而他本来就非常喜欢小号,对钢琴不感兴趣。一切因一场意外的车祸而出现转机,以至于多年以后,纳卡利亚科夫谈到他的成功时,竟幽默地感谢那场车祸。真是因祸得福。
凡是对某件事物产生特别浓厚兴趣的,其进步一定是突飞猛进、超乎异常的。纳卡利亚科夫随父亲学习小号才一年,即开始参加比赛。尽管他后来拜过一些俄罗斯和法国巴黎的名师,但基本以自学为主。十四岁时,他的表现已经引起乐坛注目,被誉为“少年小号天才”“小号中的帕格尼尼”,TELDEC唱片公司即与他签约。至今,他已出版了十张小号专辑。从录音上听,他的技巧非常出色,而他此次在上海音乐厅的惊艳登场,证明他果然是名不虚传。可以说,近年来在上海亮相的小号演奏家中,纳卡利亚科夫最为出类拔萃。
纳卡利亚科夫的特色有三点:一是绝妙的音色,二是举重若轻的“轻功”,三是超强的气息控制。
纳卡利亚科夫以特拉琴斯基(Torchinsky)的《随想曲》开篇。此曲共有三段,第一段加弱音器,冥想般的若有所思;第二段是温柔的抒情;第三段是炫技的快板。纳卡利亚科夫在这第一首曲子中就亮出了他的三大特色,他的音色不尖不乍,委婉、柔和、醇厚,结合了法式小号的优雅与俄罗斯民族的歌唱性,其声音类似圆号,听来非常舒服。而他在乐曲结束时刹那间的音量控制,举重若轻,极其干净漂亮,没有一丝“杂质”。福雷的《梦醒时分》原本是首艺术歌曲,旋律动听,被多种乐器改编成独奏曲,如小提琴、大提琴、长笛、萨克斯等,但小号的改编曲还是第一次聆听,纳卡利亚科夫的吹奏更表现了一份伤感和忧郁。
小号原创的乐曲并不多,在这个领域中,法国著名的小号演奏家、教育家、现代小号演奏学派的奠基人阿尔班是一位开创性的泰斗,他创作、改编了许多经典的小号曲目,如根据贝利尼歌剧改编的《诺尔玛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等,纳卡利亚科夫以独步天下的高超技巧,将这两首名曲演奏得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常规的小号因受乐器性能的限制,音域大都集中在高音区,对有些需着重表现中低音区的曲目,常会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纳卡利亚科夫特别喜欢浪漫派时期的改编曲目,因此他在音乐会上除了使用常规小号,还用了一把富鲁格号,也称粗短短号,因为它有四个活塞按键,喇叭口也更大,善于表现低音区,从而拓展了小号的音域。纳卡利亚科夫用富鲁格号吹奏了舒曼的《快板与慢板》《幻想曲小品》、普朗克的《德赛夫勒旋律》。舒曼的《快板与慢板》最早是为圆号而写,《幻想曲小品》是为大提琴和单簧管而写的,这些乐器的中低音特质在富鲁格号中就能充分自如地表现,这似乎更符合纳卡利亚科夫的音色特质,于低沉委婉中不动声色地抒发他的音乐情怀。据说,纳卡利亚科夫使用富鲁格号的频率大大高于其他的小号演奏家。
现场聆听,会发现纳卡利亚科夫独特的演奏风格和音色与他的身体状况也有关系。因为他的背脊曾经受伤,较难昂首挺胸,因此在吹奏时,手中的小号或持平,或低倾,声音多从地面反射,音量不是很大,但音色之美无与伦比。据现场上海的同行说,纳卡利亚科夫的技巧一般人是学不来的,那完全是一种天赋。
永远的皮亚佐拉
十多年前,我就被阿根廷作曲家阿斯托尔·皮亚佐拉(?stor Piazzolla)迷住了,写过一篇《追踪皮亚佐拉》的文章,后来收在我的《音乐心情》一书中,并放在首篇,可见我对皮亚佐拉的热爱。
皮亚佐拉本来是想做一位正统意义上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他也确实有这方面的才能。但在求教于素有法国音乐“教母”之称的布朗热后,一切都改变了。独具慧眼的布朗热告诉皮亚佐拉:你的天赋在探戈,在那儿你能找到独一无二的皮亚佐拉。
皮亚佐拉就此开窍,进入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音乐创作。他将扎实的古典功底与传统的阿根廷探戈相结合,创作出了现代探戈。他大大拓展了探戈的音乐语汇和表现领域,吸引了一大批上至前卫先锋、下达平民大众的粉丝,将探戈音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他也由此被誉为“阿根廷探戈之父”。2012 年是皮亚佐拉逝世二十周年,由他的关门弟子、法国手风琴大师理查·盖里安诺(Richard Galliano)领衔的七重奏组合巡演至中国大陆,在上海音乐厅上演了一场“永远的皮亚佐拉”音乐会。
这个七重奏由手风琴、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钢琴组成,灵魂人物自然是年已六十二岁的理查·盖里安诺。盖里安诺出生于法国戛纳,四岁开始学习手风琴,十四岁时迷上了爵士风格的音乐,于是倾情于手风琴与爵士风格音乐的研究和表演,并擅长编曲、指挥,与众多的欧美音乐家有过成功的合作。盖里安诺的独特才华引起了皮亚佐拉的注意,后者邀请他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伴奏,从此开始了两人长达十年亦师亦友的情谊。因此,由盖里安诺来演释皮亚佐拉,可谓“根正苗红”。
音乐会集锦了皮亚佐拉的代表作:《让爱回来》《米开朗基罗70》《天使的歌谣》《孤独》《遗忘》《自由探戈》《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不同于往常,《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片段穿插演奏。这是我十年来欣赏到的最为精彩的皮亚佐拉。皮亚佐拉的探戈,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那特有的探戈切分节奏、迷人心扉的泛音、醉生梦死的销魂蚀骨、激昂强劲的电光石火,仿佛将上海音乐厅变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舞厅、酒吧、小街……音乐会上,盖里安诺用了三种乐器,除了常规的手风琴以外,他还用阿根廷传统的班多钮(Bandoneon)手风琴演奏了《米开朗基罗70》《天使的歌谣》《遗忘》,让人感觉好像皮亚佐拉灵魂附体、重返舞台,因为皮亚佐拉本人就是位班多钮手风琴好手;他用口吹手按键的口风琴演奏了《孤独》,极度的忧伤中弥漫着丝丝缕缕的温情,第一小提琴的独奏与口风琴的对话情意绵绵,感人肺腑;在独奏《自由探戈》时,盖里安诺以极为高超的技巧将皮亚佐拉的这首丰富的独白演释得几可与巴赫那首著名的无伴奏小提琴曲“恰空”相媲美,我们甚至能在其中的片段中听出管风琴的效果,绝妙!
盖里安诺不仅是位手风琴高手,在作曲上也深得皮亚佐拉的真传,在音乐会上,他还与乐手们演奏了自己创作的探戈曲:《致克劳德的探戈》《沉重探戈》《纽约探戈》,似乎比皮亚佐拉更为现代和热烈,可听性也非常好,不愧是“名师出高徒”。盖里安诺与六位乐手的配合默契无间,充满即兴,妙趣横生,时而对话,时而“挑战”,时而融为一体,时而单打独斗,他与第一小提琴的精彩飙技赢得了场内阵阵掌声。
音乐会以罗德里格斯的《假面舞会》压轴,别具新意。这首创作于上世纪初的探戈,追溯了探戈音乐的前世今生,成为百年来最为流行的探戈名曲,几乎成为探戈音乐的代名词,其耳熟能详的节奏和旋律,令全场观众用掌声参与了演出,气氛之热烈,仿佛将音乐会变成了一场探戈。
在铜管乐器中,小号向来以嘹亮、高亢、激昂著称。但天才的俄罗斯小号演奏家谢尔盖·纳卡利亚科夫(Sergei Nakariakov)不久前在上海音乐厅的演出告诉我们,小号的吹奏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人世间的有些奇迹往往是由阴差阳错造成的。纳卡利亚科夫1977年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三年后遭遇了一场车祸,他虽然死里逃生,但背脊受了伤,难以继续走钢琴之路。在父亲的建议下,他改学了小号,而他本来就非常喜欢小号,对钢琴不感兴趣。一切因一场意外的车祸而出现转机,以至于多年以后,纳卡利亚科夫谈到他的成功时,竟幽默地感谢那场车祸。真是因祸得福。
凡是对某件事物产生特别浓厚兴趣的,其进步一定是突飞猛进、超乎异常的。纳卡利亚科夫随父亲学习小号才一年,即开始参加比赛。尽管他后来拜过一些俄罗斯和法国巴黎的名师,但基本以自学为主。十四岁时,他的表现已经引起乐坛注目,被誉为“少年小号天才”“小号中的帕格尼尼”,TELDEC唱片公司即与他签约。至今,他已出版了十张小号专辑。从录音上听,他的技巧非常出色,而他此次在上海音乐厅的惊艳登场,证明他果然是名不虚传。可以说,近年来在上海亮相的小号演奏家中,纳卡利亚科夫最为出类拔萃。
纳卡利亚科夫的特色有三点:一是绝妙的音色,二是举重若轻的“轻功”,三是超强的气息控制。
纳卡利亚科夫以特拉琴斯基(Torchinsky)的《随想曲》开篇。此曲共有三段,第一段加弱音器,冥想般的若有所思;第二段是温柔的抒情;第三段是炫技的快板。纳卡利亚科夫在这第一首曲子中就亮出了他的三大特色,他的音色不尖不乍,委婉、柔和、醇厚,结合了法式小号的优雅与俄罗斯民族的歌唱性,其声音类似圆号,听来非常舒服。而他在乐曲结束时刹那间的音量控制,举重若轻,极其干净漂亮,没有一丝“杂质”。福雷的《梦醒时分》原本是首艺术歌曲,旋律动听,被多种乐器改编成独奏曲,如小提琴、大提琴、长笛、萨克斯等,但小号的改编曲还是第一次聆听,纳卡利亚科夫的吹奏更表现了一份伤感和忧郁。
小号原创的乐曲并不多,在这个领域中,法国著名的小号演奏家、教育家、现代小号演奏学派的奠基人阿尔班是一位开创性的泰斗,他创作、改编了许多经典的小号曲目,如根据贝利尼歌剧改编的《诺尔玛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等,纳卡利亚科夫以独步天下的高超技巧,将这两首名曲演奏得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常规的小号因受乐器性能的限制,音域大都集中在高音区,对有些需着重表现中低音区的曲目,常会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纳卡利亚科夫特别喜欢浪漫派时期的改编曲目,因此他在音乐会上除了使用常规小号,还用了一把富鲁格号,也称粗短短号,因为它有四个活塞按键,喇叭口也更大,善于表现低音区,从而拓展了小号的音域。纳卡利亚科夫用富鲁格号吹奏了舒曼的《快板与慢板》《幻想曲小品》、普朗克的《德赛夫勒旋律》。舒曼的《快板与慢板》最早是为圆号而写,《幻想曲小品》是为大提琴和单簧管而写的,这些乐器的中低音特质在富鲁格号中就能充分自如地表现,这似乎更符合纳卡利亚科夫的音色特质,于低沉委婉中不动声色地抒发他的音乐情怀。据说,纳卡利亚科夫使用富鲁格号的频率大大高于其他的小号演奏家。
现场聆听,会发现纳卡利亚科夫独特的演奏风格和音色与他的身体状况也有关系。因为他的背脊曾经受伤,较难昂首挺胸,因此在吹奏时,手中的小号或持平,或低倾,声音多从地面反射,音量不是很大,但音色之美无与伦比。据现场上海的同行说,纳卡利亚科夫的技巧一般人是学不来的,那完全是一种天赋。
永远的皮亚佐拉
十多年前,我就被阿根廷作曲家阿斯托尔·皮亚佐拉(?stor Piazzolla)迷住了,写过一篇《追踪皮亚佐拉》的文章,后来收在我的《音乐心情》一书中,并放在首篇,可见我对皮亚佐拉的热爱。
皮亚佐拉本来是想做一位正统意义上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他也确实有这方面的才能。但在求教于素有法国音乐“教母”之称的布朗热后,一切都改变了。独具慧眼的布朗热告诉皮亚佐拉:你的天赋在探戈,在那儿你能找到独一无二的皮亚佐拉。
皮亚佐拉就此开窍,进入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音乐创作。他将扎实的古典功底与传统的阿根廷探戈相结合,创作出了现代探戈。他大大拓展了探戈的音乐语汇和表现领域,吸引了一大批上至前卫先锋、下达平民大众的粉丝,将探戈音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他也由此被誉为“阿根廷探戈之父”。2012 年是皮亚佐拉逝世二十周年,由他的关门弟子、法国手风琴大师理查·盖里安诺(Richard Galliano)领衔的七重奏组合巡演至中国大陆,在上海音乐厅上演了一场“永远的皮亚佐拉”音乐会。
这个七重奏由手风琴、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钢琴组成,灵魂人物自然是年已六十二岁的理查·盖里安诺。盖里安诺出生于法国戛纳,四岁开始学习手风琴,十四岁时迷上了爵士风格的音乐,于是倾情于手风琴与爵士风格音乐的研究和表演,并擅长编曲、指挥,与众多的欧美音乐家有过成功的合作。盖里安诺的独特才华引起了皮亚佐拉的注意,后者邀请他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伴奏,从此开始了两人长达十年亦师亦友的情谊。因此,由盖里安诺来演释皮亚佐拉,可谓“根正苗红”。
音乐会集锦了皮亚佐拉的代表作:《让爱回来》《米开朗基罗70》《天使的歌谣》《孤独》《遗忘》《自由探戈》《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不同于往常,《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片段穿插演奏。这是我十年来欣赏到的最为精彩的皮亚佐拉。皮亚佐拉的探戈,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那特有的探戈切分节奏、迷人心扉的泛音、醉生梦死的销魂蚀骨、激昂强劲的电光石火,仿佛将上海音乐厅变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舞厅、酒吧、小街……音乐会上,盖里安诺用了三种乐器,除了常规的手风琴以外,他还用阿根廷传统的班多钮(Bandoneon)手风琴演奏了《米开朗基罗70》《天使的歌谣》《遗忘》,让人感觉好像皮亚佐拉灵魂附体、重返舞台,因为皮亚佐拉本人就是位班多钮手风琴好手;他用口吹手按键的口风琴演奏了《孤独》,极度的忧伤中弥漫着丝丝缕缕的温情,第一小提琴的独奏与口风琴的对话情意绵绵,感人肺腑;在独奏《自由探戈》时,盖里安诺以极为高超的技巧将皮亚佐拉的这首丰富的独白演释得几可与巴赫那首著名的无伴奏小提琴曲“恰空”相媲美,我们甚至能在其中的片段中听出管风琴的效果,绝妙!
盖里安诺不仅是位手风琴高手,在作曲上也深得皮亚佐拉的真传,在音乐会上,他还与乐手们演奏了自己创作的探戈曲:《致克劳德的探戈》《沉重探戈》《纽约探戈》,似乎比皮亚佐拉更为现代和热烈,可听性也非常好,不愧是“名师出高徒”。盖里安诺与六位乐手的配合默契无间,充满即兴,妙趣横生,时而对话,时而“挑战”,时而融为一体,时而单打独斗,他与第一小提琴的精彩飙技赢得了场内阵阵掌声。
音乐会以罗德里格斯的《假面舞会》压轴,别具新意。这首创作于上世纪初的探戈,追溯了探戈音乐的前世今生,成为百年来最为流行的探戈名曲,几乎成为探戈音乐的代名词,其耳熟能详的节奏和旋律,令全场观众用掌声参与了演出,气氛之热烈,仿佛将音乐会变成了一场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