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虽然全国各地的名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大多数似乎名存实亡,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和运作缺失了专业性。而山东省的李秀伟名师工作室成绩斐然,深受当地教育局领导、校长和老师们欢迎,或许能给正在摸索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教育同仁带来一些启发。
在刚刚圆满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上,来自山东齐鲁师范学院的李秀伟教授以短短20分钟的发言,引起了台下众多教育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在深入了解后,我们得知他的专业成长经历非同寻常,现已出版专著十多部,在课程方面、教育评价方面颇有研究,每年应邀到全国各地做报告近百场,受到了一线教师的青睐和欢迎。由他主持的李秀伟工作室更是在齐鲁大地影响深远,而他也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师的名师。
《学校品牌管理》:从初中教师到小学教师,再到高中,到如今的大学教授,在专业发展方面您是当今基础教育届的传奇人物,能讲讲这一路走来的心得吗?
李秀伟:做好一名教师,仅此而已。1994年参加工作后,我从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诸葛中学来到临沂市城乡结合部的罗庄中心小学,到教育改革最前沿的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再到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过小学语文、数学、社会、音体美;教过中学语文、品德、历史;教过大学全球化课程、课程与教学论……
前6年里,我没有讲过一节公开课,没有写过一篇文章。尽管我的教学学生很喜欢,成绩也一直很好。但究竟怎样是真正的好,怎样是不好?除了考试分数作证外,我自己似乎也给不出更好的解释。边思边行,有幸的是,1999年8月,第一次参加了在临沂市罗庄区举行的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懵懵懂懂中触动了我内心无解的问题。学生、教学、课程、教育,我开始研究。
最初,以“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方案上交后,时任临沂市教科所所长齐健评价道:“这是一篇不错的中学生作文。”起点低,不怕。 接下来,我对照山东省创新教育总课题研究方案,逼迫自己研读理论:从学习论到教学论,从心理学到哲学,从陶行知到杜威,从康德到马克思……似懂非懂地一路读,一路借鉴。最终,我“模仿拼凑”出一篇2万多字的研究方案,被评为“最成熟规范的研究方案”之一。第一次研究很不专业。
然而,读些“不太有用的书”,写下“不太精彩的文字”,做好“不讨好的研究”,恰恰成了我终生的财富。几年过去,我的语文课堂逐渐呈现出新生命力,然而“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研究,却没有总结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流程,更没有以此发现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于是,我开始进行“情境体验教学”,却遭到了专家的直接否定——情境教学已经没有研究的必要,国内已有系统长期的研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李秀伟没有可能超越,故这一研究没有价值。在这一情况下,我开始埋头研读国内外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理论,更多的是将研究放置到教学中去,通过一线教学的情景体验,我有了关于科学情境与人文情境的完整认知,最终完成了第一部专著《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这本书是我与学生们一起经历情境体验教学的真实写照。
通过对情境教学研究深入,继而进入“生态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改变也是一种坚持”,改变的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成长路径,坚持的是与学生在一起的教育价值。
《学校品牌管理》:“改变也是一种坚持”,您这样说。从最初的教学摸索到情境体验教学,再到生态课堂,还有今天的课程建构,您的研究经验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正因如此,不少教育局和学校邀请您组建专家工作室,以您的方式培养未来名师,您认为这一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李秀伟:2003年,山东省提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我成为第一批人选,期间的经历对我个人教育思想形成影响深远。在一个名师团队里,成长有迹可循。工作室的意义在于,以引领一个“创新共同体”探索专业的自我成长路径,从而逼近我们的教育理想,践行我们的教育价值观。
大数据,云计算,乃至后现代课程的召唤,让“众创新”成为一种必然,工作室凸显人的专业创造,这个时代正在到来。
《学校品牌管理》:一路走来,李秀伟工作室经过摸索与探究,走出了一条独创的路径。2015年,工作室开始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专业规划”,我们可否将此总结为“用课程成就名师”?
李秀伟:的确是这样。没有专业行走的沉重,就不会有成功的轻松,我们将专业行走理解为课程化。在名师工作室刚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发展路径一直处于探索中,到底是借鉴其他工作室的成熟经验,还是创造自己的行走路径?我们在思考中前行。2010年,我们选择从成为研究者入手,引导工作室成员专注课题研究,每人承担一项潍坊市级课题,走出了一条“问题成为课题,课题成果转化为课程,课程付诸于实践,实践支撑研究”的专业化路径。
2011年,我和工作室成员一起创立了“非制度性校本研修模型”,被称为“教师发展课程”,这个时期的工作室成员可谓是“艰苦卓绝”!我不止一次记得李蕾老师凌晨五点发来的信息,“研修材料发您邮箱了”,夜不成寐成了大家的常态。
到2012年,工作室开始进行课程研究。起初,老师们问我:“我开发童话课程可以吗?我开发诵读课程可以吗?我开发论文写作课程可以吗?”等等。面对老师们的求助,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老师自选主题,按照规划撰写个人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课程体验过程。半年下来,虽然有些老师的课程名称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他们俨然成了这门学科里的专家:宋燕老师的《剪纸》课程本来很简单,然而通过编写《剪纸课程标准》,她几易其稿,遍查古今、各地剪纸艺术的特征,在与学生一起开发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一起成为“最明白剪纸是怎么回事的人”。徐文艳成为“童话专家”,孙晓燕成为“生活拓展专家”,谭伟成为“历史影视文化专家”……接下来,更多的教师成长课程模型在实践中得以成熟,专业行走成为教师成长常态,专业研究模型也开始成为众多学校专业诊断与规划、发展的新选择。 《学校品牌管理》:五年来,李秀伟专家工作室成效显著,老师们受益良多。可以分享一些具体成果吗?
李秀伟: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在潍坊市奎文区、滨州市博兴实验中学、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德州市齐河三中、东营市龙口一中、临沂市平邑赛博附小、潍坊市诸城一中、诸城市实验小学、威海市千山路小学等地,拥有一百多位固定的、定期深度进行课程与教学以及自我成长交流的校长、教师。通过工作室的研修及引领,五年下来,老师们厚积薄发,不断脱颖而出,像王冬梅、孙晓燕、赵楠、殷芝华、庄明华、孙云霄等等,已经成长为特级教师、区域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始辐射学校,辐射区域教育发展,名校、教育改革示范区也在我们的帮助下发展起来。
对于我自身而言,老师们的智慧和付出,让我从一位名师走向真正的研究者,又从研究者反身回到教学现场成为一位教师。在跨越学科、学段、时空的交流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校品牌建设、引领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引领课程与教学改革”。我和老师们、和学校在教育发生的地方成长,这是我生命中的最大收获!
(作者分别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主任)
特约点评
“名师(专家)工作室”是我们奎文教育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是奎文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为充分调动奎文区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引领,自2009年起,奎文区教育局组建了“李秀伟专家工作室”,探索并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模型,“以课程引领名师成长”。至今,已先后共遴选20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工作室专业研究,并在日常校本研修中发挥“一人带一学科”的辐射作用,全面提升了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齐鲁名师,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研室 刘素雁
2010年,在充分考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李秀伟专家工作室落户潍坊市育华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工作室活动,并在日常校本研修中发挥“一人带一学科”的辐射作用,推动了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经过五年的探索,工作室创新出 “自组织的校本研修模型”“理解与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型”“教师的自我超越模型”和“教师经典读写模型”。在这四种模型的引领之下,我校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四次设计三次修改”的校本研修已经成为一种教师的行走方式;教师的第二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的思维视角;阅读与写作已经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在工作室取得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优秀教师在我校的辐射作用逐渐彰显。赵楠老师的“主题序列英语活动教学”、宋燕老师的第二课程“剪纸探微”、姜美玲老师的“双整协动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等研究成果在两届山东省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进现场研讨会上展示交流,提升了育华学校的知名度与特色发展水平。
李秀伟专家工作室一直秉持“反思—研究—超越”的理念,引领着团队成员走上从技术到思想,从思想到道德,从道德到审美的成长之路。
——山东省潍坊市育华学校校长 张雪梅
作为一所名校,我们却面临着名师专业引领不足的问题。于是,自2013年10月,博兴实验中学聘请李秀伟教授到我校建立专家工作室,成立了由学校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47人的工作室团队。以引领教师读写贯穿研究的全过程,与经典一起重构;创建自己的课程发生学,与课程一起发展;创建个性化的课堂,与教学一起超越;学校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从2014年6月开始,根据个人的研究专长,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我们将专家工作室的成员分成校本研修、经典读写、课程开发和自我超越四个研究小组,深入探究,培养四个领域的学校专家。系列研究模式使得专家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再一次激发,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也得以快速发展。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实验中学校长 王建光
在刚刚圆满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上,来自山东齐鲁师范学院的李秀伟教授以短短20分钟的发言,引起了台下众多教育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在深入了解后,我们得知他的专业成长经历非同寻常,现已出版专著十多部,在课程方面、教育评价方面颇有研究,每年应邀到全国各地做报告近百场,受到了一线教师的青睐和欢迎。由他主持的李秀伟工作室更是在齐鲁大地影响深远,而他也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师的名师。
《学校品牌管理》:从初中教师到小学教师,再到高中,到如今的大学教授,在专业发展方面您是当今基础教育届的传奇人物,能讲讲这一路走来的心得吗?
李秀伟:做好一名教师,仅此而已。1994年参加工作后,我从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诸葛中学来到临沂市城乡结合部的罗庄中心小学,到教育改革最前沿的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再到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过小学语文、数学、社会、音体美;教过中学语文、品德、历史;教过大学全球化课程、课程与教学论……
前6年里,我没有讲过一节公开课,没有写过一篇文章。尽管我的教学学生很喜欢,成绩也一直很好。但究竟怎样是真正的好,怎样是不好?除了考试分数作证外,我自己似乎也给不出更好的解释。边思边行,有幸的是,1999年8月,第一次参加了在临沂市罗庄区举行的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懵懵懂懂中触动了我内心无解的问题。学生、教学、课程、教育,我开始研究。
最初,以“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方案上交后,时任临沂市教科所所长齐健评价道:“这是一篇不错的中学生作文。”起点低,不怕。 接下来,我对照山东省创新教育总课题研究方案,逼迫自己研读理论:从学习论到教学论,从心理学到哲学,从陶行知到杜威,从康德到马克思……似懂非懂地一路读,一路借鉴。最终,我“模仿拼凑”出一篇2万多字的研究方案,被评为“最成熟规范的研究方案”之一。第一次研究很不专业。
然而,读些“不太有用的书”,写下“不太精彩的文字”,做好“不讨好的研究”,恰恰成了我终生的财富。几年过去,我的语文课堂逐渐呈现出新生命力,然而“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研究,却没有总结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流程,更没有以此发现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于是,我开始进行“情境体验教学”,却遭到了专家的直接否定——情境教学已经没有研究的必要,国内已有系统长期的研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李秀伟没有可能超越,故这一研究没有价值。在这一情况下,我开始埋头研读国内外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理论,更多的是将研究放置到教学中去,通过一线教学的情景体验,我有了关于科学情境与人文情境的完整认知,最终完成了第一部专著《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这本书是我与学生们一起经历情境体验教学的真实写照。
通过对情境教学研究深入,继而进入“生态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改变也是一种坚持”,改变的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成长路径,坚持的是与学生在一起的教育价值。
《学校品牌管理》:“改变也是一种坚持”,您这样说。从最初的教学摸索到情境体验教学,再到生态课堂,还有今天的课程建构,您的研究经验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正因如此,不少教育局和学校邀请您组建专家工作室,以您的方式培养未来名师,您认为这一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李秀伟:2003年,山东省提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我成为第一批人选,期间的经历对我个人教育思想形成影响深远。在一个名师团队里,成长有迹可循。工作室的意义在于,以引领一个“创新共同体”探索专业的自我成长路径,从而逼近我们的教育理想,践行我们的教育价值观。
大数据,云计算,乃至后现代课程的召唤,让“众创新”成为一种必然,工作室凸显人的专业创造,这个时代正在到来。
《学校品牌管理》:一路走来,李秀伟工作室经过摸索与探究,走出了一条独创的路径。2015年,工作室开始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专业规划”,我们可否将此总结为“用课程成就名师”?
李秀伟:的确是这样。没有专业行走的沉重,就不会有成功的轻松,我们将专业行走理解为课程化。在名师工作室刚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发展路径一直处于探索中,到底是借鉴其他工作室的成熟经验,还是创造自己的行走路径?我们在思考中前行。2010年,我们选择从成为研究者入手,引导工作室成员专注课题研究,每人承担一项潍坊市级课题,走出了一条“问题成为课题,课题成果转化为课程,课程付诸于实践,实践支撑研究”的专业化路径。
2011年,我和工作室成员一起创立了“非制度性校本研修模型”,被称为“教师发展课程”,这个时期的工作室成员可谓是“艰苦卓绝”!我不止一次记得李蕾老师凌晨五点发来的信息,“研修材料发您邮箱了”,夜不成寐成了大家的常态。
到2012年,工作室开始进行课程研究。起初,老师们问我:“我开发童话课程可以吗?我开发诵读课程可以吗?我开发论文写作课程可以吗?”等等。面对老师们的求助,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老师自选主题,按照规划撰写个人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课程体验过程。半年下来,虽然有些老师的课程名称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他们俨然成了这门学科里的专家:宋燕老师的《剪纸》课程本来很简单,然而通过编写《剪纸课程标准》,她几易其稿,遍查古今、各地剪纸艺术的特征,在与学生一起开发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一起成为“最明白剪纸是怎么回事的人”。徐文艳成为“童话专家”,孙晓燕成为“生活拓展专家”,谭伟成为“历史影视文化专家”……接下来,更多的教师成长课程模型在实践中得以成熟,专业行走成为教师成长常态,专业研究模型也开始成为众多学校专业诊断与规划、发展的新选择。 《学校品牌管理》:五年来,李秀伟专家工作室成效显著,老师们受益良多。可以分享一些具体成果吗?
李秀伟: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在潍坊市奎文区、滨州市博兴实验中学、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德州市齐河三中、东营市龙口一中、临沂市平邑赛博附小、潍坊市诸城一中、诸城市实验小学、威海市千山路小学等地,拥有一百多位固定的、定期深度进行课程与教学以及自我成长交流的校长、教师。通过工作室的研修及引领,五年下来,老师们厚积薄发,不断脱颖而出,像王冬梅、孙晓燕、赵楠、殷芝华、庄明华、孙云霄等等,已经成长为特级教师、区域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始辐射学校,辐射区域教育发展,名校、教育改革示范区也在我们的帮助下发展起来。
对于我自身而言,老师们的智慧和付出,让我从一位名师走向真正的研究者,又从研究者反身回到教学现场成为一位教师。在跨越学科、学段、时空的交流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校品牌建设、引领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引领课程与教学改革”。我和老师们、和学校在教育发生的地方成长,这是我生命中的最大收获!
(作者分别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主任)
特约点评
“名师(专家)工作室”是我们奎文教育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是奎文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为充分调动奎文区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引领,自2009年起,奎文区教育局组建了“李秀伟专家工作室”,探索并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模型,“以课程引领名师成长”。至今,已先后共遴选20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工作室专业研究,并在日常校本研修中发挥“一人带一学科”的辐射作用,全面提升了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齐鲁名师,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研室 刘素雁
2010年,在充分考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李秀伟专家工作室落户潍坊市育华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工作室活动,并在日常校本研修中发挥“一人带一学科”的辐射作用,推动了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经过五年的探索,工作室创新出 “自组织的校本研修模型”“理解与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型”“教师的自我超越模型”和“教师经典读写模型”。在这四种模型的引领之下,我校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四次设计三次修改”的校本研修已经成为一种教师的行走方式;教师的第二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的思维视角;阅读与写作已经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在工作室取得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优秀教师在我校的辐射作用逐渐彰显。赵楠老师的“主题序列英语活动教学”、宋燕老师的第二课程“剪纸探微”、姜美玲老师的“双整协动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等研究成果在两届山东省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进现场研讨会上展示交流,提升了育华学校的知名度与特色发展水平。
李秀伟专家工作室一直秉持“反思—研究—超越”的理念,引领着团队成员走上从技术到思想,从思想到道德,从道德到审美的成长之路。
——山东省潍坊市育华学校校长 张雪梅
作为一所名校,我们却面临着名师专业引领不足的问题。于是,自2013年10月,博兴实验中学聘请李秀伟教授到我校建立专家工作室,成立了由学校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47人的工作室团队。以引领教师读写贯穿研究的全过程,与经典一起重构;创建自己的课程发生学,与课程一起发展;创建个性化的课堂,与教学一起超越;学校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从2014年6月开始,根据个人的研究专长,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我们将专家工作室的成员分成校本研修、经典读写、课程开发和自我超越四个研究小组,深入探究,培养四个领域的学校专家。系列研究模式使得专家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再一次激发,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也得以快速发展。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实验中学校长 王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