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也顺应时代的召唤进行深入性质的改革,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改革、创新以及重组,是当前高职领导者和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展开讨论。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254-02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是我国教育部门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突出性问题,结合未来发展的目标提出的建议,该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1]。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础素养、理论知识以及价值、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改革,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有效融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1.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基于信息化的改革是高职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2]。现今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高职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已经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也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及实效性,资源整合性等特点,加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重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需要建设的首要任务。
2.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导向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要以信息化技术和资源为支撑,克服应用信息技术传统狭窄思維的局限,以信息与文化课程的高层次深入融合为核心进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课程构建等方面全面改革,并且将改革之后的课程尽快落实实施,深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做好新旧课程的衔接和融合,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能够全面、系统性的融合。
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的改革策略
3.1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的改革中,必须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而不是单纯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局限,将现代信息化资源和数据应用于教学课程中,增加信息化的内容,完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和认知现代信息化工具的重要性及应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3.2以推动专业课程的发展为任务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是推动专业课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关键性课程,可以说只有学好了公共基础课程,才能在专业课程上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影响,公共基础课程的变革不大,一般只是在很小的环节作出一些细微的调整。而现今在信息化背景下,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突破的大好时机,提升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在课堂体系的构建中融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内容,从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科学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深入推动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3.3以软硬件支持为硬性改革条件
软件与硬件的构建和支持是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条件,无硬、软件,就谈不上课程信息化,也无法将全新的课程体系有效落实实施。软件与硬件的构建和支持不仅能够将基础课程的组合教学有效实施,同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调控,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性。软硬件的支持能够将多种学习资源融合利用,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并且是课件建设、运行机制建设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化背景下,不仅要加强软硬件的支持和建设,将高职基础课程信息化转变,更应该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提升,在教师完全理解了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之后,才能带动和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的发展。
结束语:
信息环境背景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不仅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以现今信息化技术提供的资源及便捷条件为支撑,全面剖析以往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快速改革实施,以此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良影响,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家颐.信息化背景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J]. 江苏社会科学,2010,S1:155-158.
[2]李涛.终身学习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35-37.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254-02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是我国教育部门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突出性问题,结合未来发展的目标提出的建议,该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1]。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础素养、理论知识以及价值、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改革,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有效融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1.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基于信息化的改革是高职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2]。现今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高职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已经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也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及实效性,资源整合性等特点,加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重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需要建设的首要任务。
2.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导向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要以信息化技术和资源为支撑,克服应用信息技术传统狭窄思維的局限,以信息与文化课程的高层次深入融合为核心进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课程构建等方面全面改革,并且将改革之后的课程尽快落实实施,深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做好新旧课程的衔接和融合,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能够全面、系统性的融合。
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基础课程的改革策略
3.1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的改革中,必须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而不是单纯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局限,将现代信息化资源和数据应用于教学课程中,增加信息化的内容,完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和认知现代信息化工具的重要性及应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3.2以推动专业课程的发展为任务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是推动专业课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关键性课程,可以说只有学好了公共基础课程,才能在专业课程上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影响,公共基础课程的变革不大,一般只是在很小的环节作出一些细微的调整。而现今在信息化背景下,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突破的大好时机,提升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在课堂体系的构建中融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内容,从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科学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深入推动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3.3以软硬件支持为硬性改革条件
软件与硬件的构建和支持是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条件,无硬、软件,就谈不上课程信息化,也无法将全新的课程体系有效落实实施。软件与硬件的构建和支持不仅能够将基础课程的组合教学有效实施,同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调控,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性。软硬件的支持能够将多种学习资源融合利用,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并且是课件建设、运行机制建设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化背景下,不仅要加强软硬件的支持和建设,将高职基础课程信息化转变,更应该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提升,在教师完全理解了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之后,才能带动和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的发展。
结束语:
信息环境背景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不仅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以现今信息化技术提供的资源及便捷条件为支撑,全面剖析以往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快速改革实施,以此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良影响,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家颐.信息化背景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J]. 江苏社会科学,2010,S1:155-158.
[2]李涛.终身学习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