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chengc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关键。但是,在广大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得到普遍改善,农村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管理不顺等老大难问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1.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然要求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改善民生已经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而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实现民生的根本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承担着7亿多人口(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1%,城镇人口占44.9%)中学龄子女的教育重担,改善农村人口的民生,让农村孩子不仅学有所教,而且学有所获,必须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并且农村教师本身是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自身也是改善民生应该特别关注的对象,不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没有希望。
  2.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教师问题的解决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长久根本性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可以说农村基础教育决定农村的未来,也决定中国的未来。但如果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艰难局面就不能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将落空。所以,全社会都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优先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与师资队伍等教育资源方面的配置不公是导致我国教育不公的突出制度性因素,因此,消除城乡师资差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各地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发展目标,并且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作出了关于均衡配置农村教师的规定,第三十二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第三十三条要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2006年教育部还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力度和进度以及惠及的广度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对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4.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解决一些教育现实困难,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教育问题、城市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农村学生辍学问题严重制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23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合格的教师;阻止农村生源大量往城市转移需要有优秀的农村教师;让农村学生热爱学习,减少辍学学生人数需要大量充满活力、懂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没有人民满意的农村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不可能实现整个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7年,我国共有小学32.01万所,其中80%在农村;初中5.94万所,其中70%在农村。这些学校的教师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而它的数量、质量都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教师编制紧缺或者不能按编到位,农村教师超负荷工作现象普遍
  教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编制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地区的教师编制少,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实际上只考虑了“生师比”一个维度,缺乏城乡均衡发展导向,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对农村极不公平。因为农村学校班级学生少、年级多,小班小校越来越多,特别是不发达的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生源分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存在大量的教学点和复式班,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师比,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无法确定一个教师编制,有的小学一个老师要教三个年级才行,连复试教学都没有办法进行。有一个乡中学,有的老师要同时教授语文、数学主课,大部分老师要兼生物、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平摊到每个教师身上的课时达到每周30节,即每天都必须上6节课。一旦有老师生病,就会打乱所有的教学安排,如果碰上两位以上的老师同时生病,学校就根本无法正常上课,完全陷入瘫痪。
  二是区域教师编制超编,但实际上大量农村学校教师缺乏。现行教师编制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核定,由于农村学生人数自然减少,以及随父母进城务工就读,导致县域教师总体超编的现象比较普遍。然而,一个县内教师数量过多,不能保证该县内每一个学校教师达到标准;一个县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不能保证该县每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某县教师总人数超编,县城和交通方便的学校教师有余,负担轻,而边远乡的教师严重缺少。有一所比较偏远的乡中学680名学生,老师只有32人,其中还有2人是代课教师;而一个靠近县城的乡中学300多学生,有40多个老师。
  三是编制内的教师数量得不到满足。有的县与乡镇管理部门,把机关分流人员放到学校占用教师编制,有的为了减少经费,宁愿设法临时聘用教师,也不愿意聘用大中专毕业生为正式教师。
  2.教师所教学的专业合格学历比例偏低,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按照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1%,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18%。但是,这个合格率在农村中小学要大打折扣。其原因有四个:
  第一,近几年来,普通高中扩招,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大专学历的教师进高中任教,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中专学历的教师到初中任教,这种“层层拔高”现象,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严重下降。
  第二,虽然学历达到要求,但任教的科目不是所学专业,实际上属于不合格学历。调查中发现,有一个乡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没有一个大专学历的专业教师,而学校所有的老师大都有大专学历,因为其中有一些教师是读函授取得的大专学历,所学专业不是所教专业。在一个市2006年的数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审中,127名参加评审的对象中只有27人是数学专科毕业。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学历进修中,选择文科专业的居多,因为文科专业获得学历证书比理科专业容易一些。这种学历进修中“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使得农村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更加突出。
  第三,一个教师教多门课程,必然有教非所学的现象存在。农村小学的计算机和英语教学基本上没有专业教师,英语教师中许多从未接受过专门的小学英语教学训练。
   第四,民办教师转正、教职工子女就业进入教育行业后转做教师的大部分人员中,专业合格学历难以达到要求。
  3.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异常突出
  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区域性结构失衡的态势,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老化的问题更为突出。有的县已经十年没有新进农村小学老师,教师的补充与贮备没有得到重视,一旦老教师大量退休,没有合格的青年教师补充进来,农村教师队伍的状况将更加恶化。
  4.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不合理流动问题严重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外出学习机会少,职称评上难,不少农村教师总是通过各种关系想办法外流,由村流向镇,由镇流向县城,由县城流向市区,优秀教师更是“孔雀东南飞”,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市。同时,城市和城镇发达地区在推行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将一批不合格的教师分流到农村,越差的教师越分到农村基层,导致了强校越强,弱校越弱,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了低质徘徊的怪圈。
  5.教师获得在职进修的效果不理想,积极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意识不强
  近几年来,教师在职培训逐渐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分级进行了一些培训。但是,总体说来,由于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教师个人承担)、培训资源缺乏、教师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内容、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被培训教师的期望有较大差距,以及工学矛盾严重等问题,致使本来机会不多的在职培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多数是“完成了培训任务” “认识一些人”。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意识不强,许多农村教师不主动利用也不善于利用培训机会进行同行交流和问题讨论。长期以来,农村教师重视在学生身上的时间付出,容易满足于一种量性敬业,没有重视通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来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难以从单一的量性敬业过渡到量性敬业与质性敬业和谐统一的全面敬业。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后,一些老师感到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有些抱怨,而自觉行动起来寻求各种途径提升专业素养水平的气氛还没有形成。广大农村教师的在职专业培训和自我提升还难以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优质教师资源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破解这些问题不是单一行为可以实现的,要讲究系统性。
  1.切实提高各级管理部门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倡导全社会对农村教师高看一等,厚爱一层
  国家的兴旺在于人才,人才的兴旺在于教育,而教育的兴旺在于教师。这已经为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所认同。但是农村教师队伍数量大,人员分散,开支多,投入短期难以看到政绩,导致一些管理者和地方领导不愿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花财力和精力,不愿意下真功夫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有的甚至觉得农村学生和家长比较好对付,差一点、少一点也不会有人找麻烦,只要能敷衍过去就尽量敷衍,畏难情绪严重;有的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难以实施,把好教师放到农村去会降低城镇的教育质量。这些错误认识的纠正首先要提高对农村教师队伍的认识,需要管理者有大局观念,决不能总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事实上,一些地方的经验证明,地方党委、政府的核心领导层真正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心上,就有办法从组织上、财力上保证农村教师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修改《教师法》,从法律上对农村教师队伍予以专门关注
  《教师法》是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第二十八条规定: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这些条款对农村教师予以了关注。但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看,有必要在《教师法》中明确实行教师的公务员制度,写入关于农村教师的专门条款,引起全社会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要从法律层面规定各级政府职责,对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从待遇、奖励、考核、培训方面都给予专门的规定。如:明确教师编制向农村倾斜,明确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公务员标准由中央、省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明确在职称评审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职务岗位比例;提高教师准入的门槛,规定教师准入程序,防止教师入口的权力干预。
  3.加快教师编制政策创新,对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数量实行倾斜
  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制订要与时俱进。核定教师编制时,既要考虑现行编制标准,还要以学校为单位,综合地、动态地、科学地核定。学生数自然是核定教师基数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农村教师编制的核定还要考虑任课门数与教职工比、周课时与教职工比等因素,规模小的农村学校还要考虑年级数与教师比。对中心小学以下的教学点,实行按班额配备编制,确保每个班有1.5名教师编制。可设立城市和农村学校流动编制;可以设立一定的专业编制,解决农村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专业教师的实际困难;可以设置拓展性编制,满足农村教师承担当地农村社会责任功能性扩展的需要,如配备生活指导教师等。必须加强对农村教师编制的管理,严禁以各种形式挤占挪用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严格控制学校领导和行政后勤人员比例,把更多的师资投放到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逐步扭转部分条件好的学校人满为患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严重空编的现象。要建立编制退出机制,对于那些老龄化的在编农村教师,省级和县级财政可以通过工资补偿的方式,劝其提前退休,同时辞退即使经过培训也无法胜任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空出一定的编制给那些合格但没有编制的在职教师,以及有志于在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4.改革师范招生政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政策的落实
  农村教师的培养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摸清需求量,做好培养计划。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师范生的入学方式,采取国家奖学金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国家担保的助学贷款形式,每年在全国各个层次的师范院校(包括高校的教育学院)拿出数万名招生名额,为农村和薄弱学校定向培养教师。跟踪“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的实施效果,使免费为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收到实效。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全科型有特长综合培养模式也值得深入探讨。
  5.鼓励地方制定城乡师资均衡流动政策,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
  建立合理有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和规范性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需要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和发挥经济待遇的杠杆作用。市县可以明确规定区域内每年城乡教师交流数量的比例,比如每年10%~15%的专任教师在“大学区”内交流,其中80%的教师是“人走关系动”,实现在职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可以把到农村学校的任教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可以进行经济待遇激励,至少要让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拿着与城市里一样的工资,最好是有所提高。
  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支教活动。包括: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 “结对子”“手拉手”; 就近组织城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兼课、带教或“走教”,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和学科结构失衡的矛盾;组织“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系列活动,发挥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组织校际教研和联片教研;积极开发优秀教师示范课远程课件和教学光盘,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中小学;组织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师范院校在农村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实习教学点。
  在鼓励教师到农村去的同时,更要努力减少农村教师的流失。针对当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且大多是优秀教师)大量流失,被城镇学校无偿吸引走,加重了农村教师紧缺特别是合格教师的严重不足的情况,一方面要规范管理,调出教师必须与所在学校商量,在影响学校正常教学而又没有教师补充的时候一律不得调走,建立严格的学校--教育局--政府三级教师流动审批程序,凡调出学校不同意的一律不得用行政权力强行调走。另一方面,制定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要求流入地对流出地有所补偿,流出学校可用补偿金聘用其他合格教师,或为本校在职教师提供进一步进修的机会。
  6.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建立开放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系统,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构建覆盖全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工程。必须每三年实施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不仅培训“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培训,增强农村教师的关爱之心、责任之心。
  要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师范院校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各级培训机构办成本地区在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教改实践、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可以由部分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联合体,进一步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起一种全新的合作平台,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应该积极推进农村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形成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中心与资源中心,负责本地教师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各种途径和形式的教师学习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服务。还要对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以“研训一体”方式促进农村教师自主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实际的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机制,激发农村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相应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逐步从“输血”为主变为“造血”为主,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7.理清农村教育的责任体系,切实增强财政保障力度,努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系列实际困难
  农村教育不光是农村的责任,应该是由政府统一组织提供的免费公共服务,投资由各级政府负担,中央和省一级政府负有更大的投资责任。根据我国的财政情况,可以由中央财政负责农村教职员工经费,省级政府负责提供教科书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市(地)级政府负责公用经费和寄宿生的衣食住行,县级政府按照国家标准负责校园校舍设备设施,乡(镇)级政府负责提供土地、监督义务教育的实施质量,学校负责按质量标准实施教育和教学。这样一来,可以统一县域内的教师工资标准,通过县域内统一发放工资、补贴,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缩小县城与乡村教师的收入差距,确保农村教师津贴、住房、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得到平等解决。
  (责任编辑:胡惠明)
其他文献
昔孔子称殷有三仁。一去一奴一死。异哉仁之无定也。圣人之称仁。无端倪无方物也。子曰智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信斯言也。比干之谏而死也。是杀身以成仁也。比干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的疾病.该病对围产儿影响较大,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严重时甚至发生胎儿宫内死亡,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我院近几年对ICP的
在中学化学课本里,氧化一还原反应贯穿了从初中到高中、从无机到有机的化学学习内容,所以它无疑地要成为化学科高考的重点与难点。查看今年湖南高考的理科综合试卷,它的第6、第1
广生同志:《船山学报》编辑部把您的信让我读读,并希望我谈谈看法.现仅就您信中的主要之点,谈一点意见,聊供思考。拙作说船山的诗歌创作。在唐宋之下”,即是说船山的诗不如唐
昔湘乡曾公校刊船山遗书。为士林所嘉赖。予尝读之。叹先生之渊博。虽古作者不多见也。民元以还。版本多废。民十七、予清乡至衡阳。出赀饬船山学校补刊。复其旧。嗣于湘南发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
财政学课程是财经类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积极培养21世纪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立足于地方性财经
多年来由于实验条件较差等方面的因素,大多数学生学完课程后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不能灵活应用,而本文所述的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系统的设计立足于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跟随时代的发展转型。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综合
据资料显示,已婚夫妇中有15%患有不育症,其中一半为男性不育[1],主要表现为少精、无精.在引起男性不育的诸多因素中,染色体异常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细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