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海南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根据省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生态畜牧业建设方案要求,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海南州5个县177个牧业行政村,建立以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
关键词: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S-1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基本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根据省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生态畜牧业建设方案要求,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海南州5个县177个牧业行政村,建立以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为此,2008年在省上确定的两个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我州又确定了一个试点,全州共三个试点,探讨积累不同条件、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和经验。2010年在3个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了5个示范村和51个启动村建设。2011年全面启动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畜牧业建设村建设。到目前,陆续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70个。
二、建设情况
(一)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充分利用2011年省級支农资金扶持项目,投资4983万元(其中省级支农资金3000万元、州县配套542万元、农户及企业自筹796万元、招商引资645万元),种植当年生优质牧草13.6万亩,选育生产母牦牛3760头,选留后备种公牛600头、后备母牛600头,绵羊育肥6万只,修建60㎡草料棚156座、养殖小区13处(其中有机养殖小区1处)、民俗产品加工销售点3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1处60户,购置牧草收贮机械11台(套)、饲料加工设备3台(套),培训农牧民1300人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共和县环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同德县良种牦牛养殖示范区、贵南县草产业发展示范区、贵德县农—牧藕合式示范区,并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启动村,带动建设村,进一步全面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
(二)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10年,海南州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在共和县元者村、贵南县麻什干村、贵德县吾隆村、同德县黄河村、兴海县上游村实施。目前,5个示范村入社707户2678人,整合草场60.74万亩,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
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探索出了以“种草养畜型”、“转产转业型”、“多种经营型”、“基地辐射型”、“能人带动型”、“减畜禁牧型”、“企业带动型”、“三产主导型”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海南特点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共和县:依托青海湖旅游资源和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产业、推进建设养畜、开展多种经营,为加快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积累了经验。
兴海县:紧紧围绕“河卡”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这个品牌,认真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充分挖掘优势资源,通过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生产用工,引导鼓励分流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就地创业,实现了畜牧业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了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平台,以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基地+企业”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
贵南县:充分发挥畜牧业资源优势,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内部成立以农牧业生产、饲草料种植、牛羊育肥、劳务输出、多种经营等为主的生产经营小组,深化内部责任分工,规范内部管理方式,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形成了合作社经营模式多元化、项目建设整合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的特点,初步构建了以“种草养畜型、转产转业型、多种经营型、三产主导型”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
同德县:以黄河村为核心,吸纳周边村社,建设优良牦牛繁育基地,成为省级良种牦牛供种基地,构建了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尕巴松多镇科加村通过草场、牲畜整合,核定载畜量,牲畜合理组群,进行分群放牧, 有效转移了劳动力,增加了非牧收入。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今后的建设思路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建设进展不平衡;三是项目整合不力;四是草畜动态平衡尚未形成。
(二)今后的建设思路
1、龙头企业是核心。目前全州肉、乳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小,难以有效发挥带动畜产品市场的作用,市场占有率不高,有的刚刚起步,产品趋同化明显、特色化不足。因此,在培植、扶持现有加工企业走产品高端开发的同时,引进强势企业,开发绿色或有机产品,引领全州畜产品加工产业是当务之急。只有把一批龙头企业培育起来,才能提高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形成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和利益共同体,才能拉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生态和有机畜牧业才有实现的可能。
2、生产基地是关键。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建立稳定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链的基础。在基地建设上,应尝试以河卡为中心的有机畜牧养殖基地,以此为样板,辐射带动五县养殖基地建设。在面上推广时,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大分散、小集中.通过合作组织和各种中介组织,把市场做起来。
3、饲草料种植是要害。天然草场减畜禁牧压力要减轻,人工草场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海南一直号称百万亩早作农业,除去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目前全州135万亩播种面积中,适宜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优质饲草的区域很多。因此,规划和建设饲草料基地,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备条件,应该以农牧户为主,与企业种植相结合,培育草产业,以草产业助推有机和生态畜牧业。
4、政策支撑是保障。退耕还林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草原生态奖补、公益林补偿等重大政策的出台和实行,对发展生态畜牧业将提供强大的、持久的、稳定的资金和项目支撑。因此,要发挥好政策的综合效应、联动效应、叠加效应,省、州生态农牧业专项资金,各项支农资金应适度集中使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政府的强力推动,更要有群众的大胆尝试、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州、县、乡、村的共同努力,务必形成生态畜牧业“大合唱”的工作格局,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S-1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基本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根据省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生态畜牧业建设方案要求,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海南州5个县177个牧业行政村,建立以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为此,2008年在省上确定的两个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我州又确定了一个试点,全州共三个试点,探讨积累不同条件、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和经验。2010年在3个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了5个示范村和51个启动村建设。2011年全面启动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畜牧业建设村建设。到目前,陆续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70个。
二、建设情况
(一)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充分利用2011年省級支农资金扶持项目,投资4983万元(其中省级支农资金3000万元、州县配套542万元、农户及企业自筹796万元、招商引资645万元),种植当年生优质牧草13.6万亩,选育生产母牦牛3760头,选留后备种公牛600头、后备母牛600头,绵羊育肥6万只,修建60㎡草料棚156座、养殖小区13处(其中有机养殖小区1处)、民俗产品加工销售点3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1处60户,购置牧草收贮机械11台(套)、饲料加工设备3台(套),培训农牧民1300人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共和县环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同德县良种牦牛养殖示范区、贵南县草产业发展示范区、贵德县农—牧藕合式示范区,并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启动村,带动建设村,进一步全面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
(二)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10年,海南州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在共和县元者村、贵南县麻什干村、贵德县吾隆村、同德县黄河村、兴海县上游村实施。目前,5个示范村入社707户2678人,整合草场60.74万亩,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
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探索出了以“种草养畜型”、“转产转业型”、“多种经营型”、“基地辐射型”、“能人带动型”、“减畜禁牧型”、“企业带动型”、“三产主导型”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海南特点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共和县:依托青海湖旅游资源和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产业、推进建设养畜、开展多种经营,为加快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积累了经验。
兴海县:紧紧围绕“河卡”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这个品牌,认真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充分挖掘优势资源,通过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生产用工,引导鼓励分流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就地创业,实现了畜牧业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了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平台,以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基地+企业”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
贵南县:充分发挥畜牧业资源优势,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内部成立以农牧业生产、饲草料种植、牛羊育肥、劳务输出、多种经营等为主的生产经营小组,深化内部责任分工,规范内部管理方式,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形成了合作社经营模式多元化、项目建设整合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的特点,初步构建了以“种草养畜型、转产转业型、多种经营型、三产主导型”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
同德县:以黄河村为核心,吸纳周边村社,建设优良牦牛繁育基地,成为省级良种牦牛供种基地,构建了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尕巴松多镇科加村通过草场、牲畜整合,核定载畜量,牲畜合理组群,进行分群放牧, 有效转移了劳动力,增加了非牧收入。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今后的建设思路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建设进展不平衡;三是项目整合不力;四是草畜动态平衡尚未形成。
(二)今后的建设思路
1、龙头企业是核心。目前全州肉、乳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小,难以有效发挥带动畜产品市场的作用,市场占有率不高,有的刚刚起步,产品趋同化明显、特色化不足。因此,在培植、扶持现有加工企业走产品高端开发的同时,引进强势企业,开发绿色或有机产品,引领全州畜产品加工产业是当务之急。只有把一批龙头企业培育起来,才能提高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形成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和利益共同体,才能拉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生态和有机畜牧业才有实现的可能。
2、生产基地是关键。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建立稳定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链的基础。在基地建设上,应尝试以河卡为中心的有机畜牧养殖基地,以此为样板,辐射带动五县养殖基地建设。在面上推广时,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大分散、小集中.通过合作组织和各种中介组织,把市场做起来。
3、饲草料种植是要害。天然草场减畜禁牧压力要减轻,人工草场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海南一直号称百万亩早作农业,除去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目前全州135万亩播种面积中,适宜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优质饲草的区域很多。因此,规划和建设饲草料基地,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备条件,应该以农牧户为主,与企业种植相结合,培育草产业,以草产业助推有机和生态畜牧业。
4、政策支撑是保障。退耕还林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草原生态奖补、公益林补偿等重大政策的出台和实行,对发展生态畜牧业将提供强大的、持久的、稳定的资金和项目支撑。因此,要发挥好政策的综合效应、联动效应、叠加效应,省、州生态农牧业专项资金,各项支农资金应适度集中使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政府的强力推动,更要有群众的大胆尝试、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州、县、乡、村的共同努力,务必形成生态畜牧业“大合唱”的工作格局,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