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半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r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家乡,未娶儿媳一般是不分家的。郑一半却是个例外。
  郑一半是乐安镇永安村人,姓郑,绰号“一半”。因方言“郑”与“剩”同音,也有人叫他“剩一半”。他的名气太大了,以至于大家都忘了他的真名。
  郑一半是懒出名的。在校读书时,往往作业做了一半就懒得做了,所以成绩也就可想而知,高考未中,就回到了老家。
  那时土地还未承包到户,生产队集体出工,工分计酬。成年男子都是记十分的,可他太懒了,所以工分一降再降,降到了五分,剩一半了。也不知哪个高手给取的,“郑(剩)一半”的绰号先是全村知道,接着是全镇知道,到后来全县知道。他父母也喊他郑一半。别人当面叫他绰号,他也不恼不怒就应了。以至于“郑一半”成了“懒惰人”的代名词。每当有人偷懒,就会有别人说“你是郑一半啊?”或说“你这郑一半!”
  好在没过几年,土地就承包到户了。他父母想这下好了,也不用为儿子只记五分而不舒服了,他应该晓得现在是为自己干活,该勤快些了吧。
  可让他父母失望的是,郑一半依然如故。每每父母和郑一半的哥下地干了大半天,他还懒在家里不肯出门。
  他父母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治他的懒呢?从小打过、骂过都不见效,如今大小伙儿一个了,再打骂,外人见笑不是?何况他还未娶媳妇呢。所以,当郑一半的哥娶了媳妇后,对小弟懒惰成性渐渐有了看法,提出分家时,父母一想:树大分杈、儿大分家,迟早的事,分就分吧。这也好让郑一半对自己的田地精心一些,或许能治治他的懒。
  可郑一半依然如故。他哥和父母见他那份田地死不死活不活的,于心不忍,只得帮着干了。
  那郑一半到底有多懒呢?咱就举一个例子吧。有一年夏收,他爸天还未亮就喊他起来,趁凉快去割稻。郑一半睡眼惺忪嘟哝说:“五更露水白洋洋,勿如中午勿乘凉。”他爸想,那就让他多睡会儿,中午多做会儿吧。半晌午了他才到田里,没干多久,大汗淋漓。他一甩镰刀回家了。他爸嚷道:“咋这早就回了?”郑一半气呼呼道:“中午日头晒背脊,勿如黄昏摸到黑。”他爸想,只要他下午干到天黑,中午让他早回就早回吧。下午太阳都快西沉了他才到田里,没干多久,他妈还未回家做饭,他就提前回家了。他爸喊:“你不是说干到天黑的吗?”郑一半头也不回道:“黄昏蚊虫嗡嗡叫,勿如明朝起个早。”这年的稻子还是郑一半的哥和父亲帮忙才收进家的。郑一半的三句话,也成了我家乡俚语笑谈,专形容懒人有懒理。
  这样的懒人,自然是没有女孩会喜欢的了。父母见郑一半年龄都过三十了,急得左托媒人右托亲眷帮忙张罗,总归是懒名太大而成不了事。
  可世事总有例外,王八瞪绿豆,也有对眼的时候。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偏喜欢郑一半,而郑一半也只对小芳的话奉若圣旨,让他往东他绝不会往西。小芳的父母听到村民的闲言碎语后,急忙做主将小芳许配给城里一位个体小老板。小芳不同意,她父母便从外人闲话说起,再说到郑一半的懒、小老板的钱,最后以死相逼。小芳屈从了。尽管小芳对郑一半的感情未到谈婚论嫁地步,但郑一半并不傻,知道她有那层意思的。所以小芳外嫁他人后,他更不得劲了。谁知只过一年,小芳又离了。
  郑一半重燃希望,他向小芳明确表态绝不会嫌弃她。可小芳父母还是不同意女儿跟他过,怕女儿吃苦。小芳跟父母说:“郑一半虽说懒,但他本质并不坏。他好歹也是高中毕业,有文化。他的懒,我有办法治。”她父母想想,也只得由着女儿了。
  小芳真的没看走眼。自从成婚后,郑一半完全变了个样,让全村人、让全镇人、最后让全县的人都刮目相看。起初,郑一半和小芳就像哥和嫂子一样在地里刨食,后来,夫妻俩到城里开店做小吃,这辛苦,跟当年夏收夏种的苦差不到哪儿去,郑一半却从不找理由偷懒,活儿干得有滋有味。有了孩子后,郑一半更是勤快了。有发小问郑一半娶了媳妇咋就变得勤快了呢?郑一半嘿嘿笑笑,说:“我今生懒了一半,剩下一半当然要勤了,这不只为自己。”
  后来,郑一半看准商机,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生意越做越大,雇员从一两个到一二十个。富了的郑一半并没有花天酒地,而是和小芳一起投身公益事业,每年拿出公司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慈善捐款、结对帮扶、贫困助学、慰问老人,因而荣誉接踵而至,成了全县道德模范,上了好人榜。
  直到看到铺天盖地的报道,我才知道郑一半的大名叫“郑亦泮”。原来他爸姓郑、他妈姓泮取的名。
  現在,在我们这儿,谁若偷懒,还是有人会说“你是郑一半啊!”这时,对方就会接嘴说:“我若能像他就好了。”
  至于小芳是如何治得郑一半的懒,谁都不晓得。
其他文献
穆锋是一位侠士,十八般武器样样皆精,但使得最妙的乃是弓箭,百步之外,可以一箭射中树叶,凭着这手本事,做了四乡八村的头名。  那年月世道不太平,盗贼蜂起,若是单人行路,往往为盗匪劫持,轻者钱财尽失,重则性命难保。可艺高人胆大,这穆锋偏是一个人赶路。  这天,穆锋走到了一处密林中,天气炎热,不免焦渴难当,便找了一处阴凉地方歇了下来。这穆锋刚刚坐定,就看到一个老僧,身穿衲衣,脚系草鞋,一副苦修打扮,但却
期刊
高三伊始,正当我埋头忙于用墨水和试卷铺就尚未清晰的未来时,老秦罕见地露出羞涩的表情,告诉我,他找到心上人了。  我猜老秦还没睡醒,瞥了一眼他嘴角的口水印儿,满心怜悯。  “我真打算追求她。”老秦属于务实派,立竿见影,打听到姑娘的课程表,趁着两个班班主任不在学校的午休空当,一个人捧着一大盒巧克力,风度翩翩走到姑娘桌前,要求人家做他女朋友。  姑娘自然紅着脸,张口拒绝。我们都觉得老秦脑子“瓦特”了,也
期刊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苏浙皖地区闹蝗灾,粮食严重不足。  雍正皇帝和大臣们商量,想把山东、河南两省的小米、小麦运往江南贩卖。时任河南巡抚田文镜说:“江南人一向不喜食小米,如果贩运小米,不但白费力气,折损银两,还不能改变江南缺粮的現状,不如直接运小麦过去。”户部尚书张廷玉坚决反对,相反他要求朝廷向江南多贩运一些小米,还质问田文镜:“那么好吃的小米,你久居北方,如何知道南方人不喜食呢?”  田文
期刊
高才李天然  黄炜领着保镖寒铁衣骑马来到涿州。他们到达李家笔铺门口的时候,已是日薄西山了。寒铁衣一抱拳,对正准备打烊的店伙计说:“我们黄老板不远千里来到贵地,就是想要买几支上佳的毛笔,烦劳您给店主通禀一声!”看店的伙计为难地说:“两位客官,您们来得不是时候呀!”  李家笔铺的老板名叫李彦斌,他正在店后对李福发脾气呢。一个月前,李福被李彦斌派到了冰天雪地的长白山。经过苦心收罗,李福一共花了两千多两银
期刊
明朝末年,连年灾荒,人们生活十分困苦。为了活下去就各自寻找生路,到城里经商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  张家屯有个张彦,在家过不下去了,就告别了贤惠的妻子孙氏,来到千里以外的四方镇,在一个大商号里当了“小柜”。张彦为人忠厚,有心计,也很能干,深得老板的信任。因此,他每月都挣大劳金。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一转眼就是三年。  这年的夏天,正是买卖行的清淡季节,张彦向老板告假,要回家看一看妻子。天一亮,张彦便带
期刊
冀州西乡曾有这么一家子:父子俩在北京开着个买卖店铺,婆媳俩在老家过日子。这父子俩每逢过年,在腊月二十以前,就把买卖交给伙计们管着,买些年货,回家来与亲人欢聚。这一年,已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可婆媳俩在家还没见到父子俩的人影。  婆媳俩在家焦急盼望,坐立不安,什么活儿也做不下去,恐怕父子俩在京出点儿什么意外。  婆媳俩在忧虑中终于盼来了一封家书,请人一看,信上写着这么几个字:“买卖兴隆亡故一人
期刊
有碧波荡漾,有鸥鸟翻飞,还有渔歌唱晚、桨橹轻摇。阳澄湖,端的是一座好湖啊!  可惜,小日本鬼子来了后,湖上几乎天天有汽艇巡逻,吓得打鱼船望风而逃。小鬼子还时不时窜进湖边的小洼村里,闹得鸡飞狗跳,人们惶惶不可终日。  一天,小洼村的八路军交通员老郭接到了上级命令,有两个八路军的伤病员要到村子里养伤。一个是肖连长,在和鬼子拼刺刀时,屁股被扎了一家伙;另一个是夏排长,子弹把他的左胳膊打断了。  刘大娘家
期刊
赵匡胤出生于军人世家,其父赵弘殷在后唐时期就掌管禁军,后因战功升任护圣都指挥使。赵匡胤幼年时,其父曾一度要他弃武学文,替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后来,他进入武行,领兵多年,征战南北,没有一点武艺在身是不可想象的。再后来,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与其子赵匡胤分别执掌禁军。  赵匡胤以一对拳头,一条杆棒,打下了大宋锦绣江山。相传他发明了盘龙棍、太祖绵拳。盘龙棍,其实就是后来的双截棍。在民间传说中,他曾凭
期刊
曹操制定了许多严刑苛法,属下稍有失误或过错,就可能受到重罚。  一天,一名库吏发现曹操放在仓库里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吓得寝食难安,心想:“这下可完啦,丞相若追究起来,恐怕我这小命就难保了。”他找了一根长绳子,把自己捆绑起来去负荆请罪。路上,他碰到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曹冲奇怪地问:“您这是要干什么?”“由于我的失职,丞相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库吏回答。曹冲忙帮他解除绳索,劝道:“您不用着急,我自有办法
期刊
清朝時,嘉庆皇帝口比较粗,身边的太监们做错了什么,张口就来一句:“混账东西。”日子长了,嘉庆身边的太监们就没有没挨过骂的了,而且还不止一次地挨骂,太监们心里都挺不舒服的,可不舒服也没谁敢站出来提意见。  有一次,一伙子太监聚堆儿闲扯,扯着扯着,就扯到“混账东西”上来了,都觉得得想个办法让皇上别骂了。大伙儿就嚷嚷起来,呛呛来呛呛去,也没有好办法。最后,有一个叫小生子的太监说:“我有一个办法!”  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