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优化写作教学程序,打造高中高效写作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k87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的写作,看似八九百字,但往往给人一种“心中波澜千丈,下笔实无一言”的感觉。把作文写好其实不易,它需要作者心中有丰富的情感与生命体验,更需要高妙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两周或四周一次的作文训练,就达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化整为零,优化程序,步步攻坚,完成整合。
   一、激活体验,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如果能在学生时代写上几本日记,作文水平就能得到很大提高。因为日记是有感而发,是个人化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最真实,所以最感人,也最有生命的厚度。
   二、课外阅读,要写读后随笔
   所谓开卷有益,毕竟中学生生活中个人体验有限,书中特别是经典文学中包含着浓重的文化气息、深厚的思想内涵、强烈的生命意识。只要读书,定然心有所感,不妨以随笔的形式记下来——写下所有的思考感受。只有落实到笔下,才能沉淀为个人的体验,才能真正读有所得。
   而读书,要读原著。那些所谓的二手文化,都经过了个人化的加工,有太多的个人色彩,读起来如同吃着别人嚼过的馒头——或许挡饱,但干涩无味,更无法咀嚼,只好囫囵吞枣全盘他化。于是,文学失去了个性,自己也失去了阅读的能力。所以,经典要靠自己去读,读了并有所感,写下来,就是自己的文学。
   三、见缝插针,创造练笔机会
   前两点说的是课下功夫,在课堂上,在新课学习过程中,也可见缝插针,给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
   比如,在《鸿门宴》的教学结尾,可留下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成者王侯败者寇,坐观成败论英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心中的英雄。”
   再如,《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以让学生即兴表达——中外经典中有很多关于生和死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未知生,焉知死”;“向死而生”;等等。读了这些材料,请学生写一段文字,谈谈对文中这句话的理解。
   四、整散结合,写作步步攻关
   前文都是说,怎么样利用点滴的时间,调动情感与生命的体验,让书面表达成为一种生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高考作文的写作,不是片段的情感体验,也不是精彩短文的简单组合,它是一系列的程序化的过程,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完全的整体。
   所以,高考作文的写作,要化整为零,分成审题立意、文体特征、结构安排、材料运用、论证方法、人物刻画、哲理情感和文采训练等环节,分别进行练习。当然,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还要化零为整,让学生写作整篇的文章,所谓整散结合,形成完整的写作教学程序。
   这一方法,可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以下就谈一下对审题立意和人物刻画两个方面的教学环节的处理。
   具体到对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指导,教师选用的材料要新。材料新才吸引人,让学生关注,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学生思考得会更活泛、更深入。如,练习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选用这样一首散文诗:
   猫生病了,老鼠大声朗诵诗集,并修剪盆花;
   猫生病了,老鼠慢慢刷牙洗脸,并打扫厨房;
   猫生病了,老鼠倚在窗边欣赏夜色,并对流星许愿。
   猫生病了,老鼠也病了,
   它说:“我还是习惯那种时时紧张、处处小心、夜夜逃亡的生活。”
   午夜,我听到老鼠在叹息,且不再读诗了。
   虽然这一环节在整堂课中用时不多,但学生思维活跃,入题快,立意也深。有几个题目是这样拟的:《逍遥死》《不能没有你》《老鼠的幸福生活》《与猫共舞》。
   材料也可以从经典中翻新。如,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练习,可给学生出这样的题目:
   “三顾茅庐”的故事众所周知,假设刘关张寻访的人才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好友庞统(此人相貌极丑,却也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孙权都对他不重用,只因他相貌怪异,刘备在张飞与孔明的推荐下才对其重用)。刘关张在“两顾”不见,第三次终于见到庞统,却也是在程门立雪多时的情况下。在见到庞统的一刻,这四人各自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和表现?请学生从其中一人的角度,描写这个人物。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当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效果不错。但是,如果能够和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环节,然后再练笔,效果就更好了。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坚持运用“化整为零,整散结合,优化写作教学程序”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写作教学模式,定能打造高效的写作课堂,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痛苦”,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堂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而学生对语文学习却不感兴趣,课堂上“万马齐喑”。知识可能学了一些,可文化素养却不高,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底蕴。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
期刊
今天听杨公平的《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讲座,有一句话感受最深,“当今社会最需求的是没有功利性的最纯粹的情感”。   事实上,即使是在学校这样角色单纯的场所,这种纯粹的没有功利性的情感也很少见。教师往往关心最多的是哪些学生的成绩好,能考什么样的大学;哪些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有效分,那些学生即使某一科成绩不错但也是无效分;甚至于哪些学生的父母是高官,哪些学生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等等。   教师怎
期刊
这学期,语文选修分两大块,一是《唐诗宋词选读》,一是《史记》。可以说,《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也堪称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   可有些学生拿到《史记》课本后,又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甚至历尽千难万险要改学诗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史记》这么长的文言文,真可怕。   怎么能让这些文言文不再可怕呢?有人说,教学活
期刊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孩子是否能成才,是否能在社会有用武之地,都在学校的教育,其实,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在孩子的一生中,接触最早的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家庭教育。正如俗话说所说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找到影子,必须要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父母在平日生活中,就应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从小培养孩子做个有教养的人。  
期刊
教师的教法不一,教学风格也多样,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大气灵动,有的温婉质朴。但都是从指导学生研究文本出发,自主学习,也处处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成效大家有目共睹。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语言优美,切入点简洁、自然、巧妙   比如,教学《赤壁赋》时,大多数教师的导入语都非常精彩,有的是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的是结合别人对苏轼的评价,有的是从苦难挫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让生活走进教学,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教学与生活和谐地衔接。彻底解决过去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引导探究、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经验模式轻创新实践等教学低效现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等待、设疑和反思,这样,才能调整好教师的角色,才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理念。   一、教师要学会等待   在学校平时的听课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情景一:一位教师教学
期刊
近几年来,在写作教学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文,视角狭窄,素材单一雷同,很少能够关注社会民生,很少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很少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曾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   面对这种现状,写作教学该何去何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作文放到生
期刊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
期刊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的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是非常合适的美育教材。可是,为什么
期刊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深邃,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整个中国词坛上,李煜是个不容忽略的存在。其词哀婉深切,震撼人心,远远超越文字本身。如泣如诉的“亡国之音”在他的小词中倾泻,仿佛一幅泼墨写意将人生之悲渲染得酣畅淋漓。“深哀浅貌,短流长情”,他的仇恨在长短不齐的词句间奔突流走,词,在此时成为他抒发感情的最佳方式。悲哀是词的底色,凄凉是他词的基调。词,已渗入到他的血液,幻化成他的生命,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