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小學数学教师,课堂上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一、突破定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李小红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并用多种方法解题.有些学生经过思考,用4种方法解答出来.
(1)80-80×15-80×14
(2)80-80×15 80×14
(3)80-80×15 14
(4)80×(1-15-14)
再如,“甲、乙两数的比是3∶4,甲数是18,乙数是多少?”解答这一题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这样列式:18÷3×4=24.对学生的这种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甲、乙两数的比是3∶4,可以想到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甲、乙两数的比是3∶4,甲数就是乙数的34,求乙数为18÷34=24.或者:乙数是甲数的43,求乙数为18×43=24.
二、求新求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鼓励学生在解法上求新求佳,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解题技巧,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张红抄写一份稿件,需要5小时抄完.这份稿件已有别人抄了13,剩下的交给张红抄,还要几小时才能抄完?”解答这道题,学生习惯的思路是根据剩下的工作量除以张红每小时抄的工作量,从而得到还要用几小时抄完.列式为
1-13÷15=103(小时).
全班90%左右的学生都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有一名同学这样列式:5×1-13.
这名学生的解法新颖,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解题方法求新求佳的要求.
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给出这样的例题:“粮店售米用的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 m,宽0.6 m,高0.8 m,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首先笔者让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列出了三种算式:
(1)1.2×0.8×2 0.8×0.6×2 1.2×0.6;
(2)(1.2×0.8 0.8×0.6)×2 1.2×0.6;
(3)(1.2×0.8 0.8×0.6 1.2×0.6)×2-1.2×0.6.
这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这时,有一名同学这样列式:
(1.2 0.6)×0.8×2 1.2×0.6.
笔者问:“你是怎样想的?”她说:“1.2 0.6是木箱展开后,前面和右面的总长,由于这两个面的宽相等,所以(12 0.6)×0.8是求出前面和右面的面积和,再乘2是求出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最后再加上底面面积1.2×0.6,就是整个木箱的表面积.”
三、巧设练习,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使每一节课的练习真正达到既巩固知识,又拓展思路、深化思维的目的.
如,学习了“容积”之后,笔者设计了下面几组练习:
第一组,仿例练习.
“一个长方体铁皮油箱,从里面量长8 dm,宽5 dm,高4 dm.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第二组,变式练习.
“一个长方体铁皮油箱,从里面量长和宽都是6 dm,高是4 dm,这个油箱的容积多少?”
第三组,深化练习.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 dm,宽2.3 dm,深1.6 dm.每升柴油重按0.82 kg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
“(2)一个棱长0.8 m的正方体铁皮水箱装满水,把它倒入长1 m,宽0.8 m,高0.5 m的长方体水箱内,水面高多少米?”
这样步步深化,既加深学生对容积计算方法的掌握,又深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如果教师贸然否定学生的回答,会打消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说想法、教师还要虚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表扬,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予以纠正并启发学生找出错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
一、突破定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李小红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并用多种方法解题.有些学生经过思考,用4种方法解答出来.
(1)80-80×15-80×14
(2)80-80×15 80×14
(3)80-80×15 14
(4)80×(1-15-14)
再如,“甲、乙两数的比是3∶4,甲数是18,乙数是多少?”解答这一题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这样列式:18÷3×4=24.对学生的这种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甲、乙两数的比是3∶4,可以想到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甲、乙两数的比是3∶4,甲数就是乙数的34,求乙数为18÷34=24.或者:乙数是甲数的43,求乙数为18×43=24.
二、求新求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鼓励学生在解法上求新求佳,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解题技巧,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张红抄写一份稿件,需要5小时抄完.这份稿件已有别人抄了13,剩下的交给张红抄,还要几小时才能抄完?”解答这道题,学生习惯的思路是根据剩下的工作量除以张红每小时抄的工作量,从而得到还要用几小时抄完.列式为
1-13÷15=103(小时).
全班90%左右的学生都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有一名同学这样列式:5×1-13.
这名学生的解法新颖,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解题方法求新求佳的要求.
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给出这样的例题:“粮店售米用的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 m,宽0.6 m,高0.8 m,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首先笔者让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列出了三种算式:
(1)1.2×0.8×2 0.8×0.6×2 1.2×0.6;
(2)(1.2×0.8 0.8×0.6)×2 1.2×0.6;
(3)(1.2×0.8 0.8×0.6 1.2×0.6)×2-1.2×0.6.
这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这时,有一名同学这样列式:
(1.2 0.6)×0.8×2 1.2×0.6.
笔者问:“你是怎样想的?”她说:“1.2 0.6是木箱展开后,前面和右面的总长,由于这两个面的宽相等,所以(12 0.6)×0.8是求出前面和右面的面积和,再乘2是求出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最后再加上底面面积1.2×0.6,就是整个木箱的表面积.”
三、巧设练习,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使每一节课的练习真正达到既巩固知识,又拓展思路、深化思维的目的.
如,学习了“容积”之后,笔者设计了下面几组练习:
第一组,仿例练习.
“一个长方体铁皮油箱,从里面量长8 dm,宽5 dm,高4 dm.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第二组,变式练习.
“一个长方体铁皮油箱,从里面量长和宽都是6 dm,高是4 dm,这个油箱的容积多少?”
第三组,深化练习.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 dm,宽2.3 dm,深1.6 dm.每升柴油重按0.82 kg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
“(2)一个棱长0.8 m的正方体铁皮水箱装满水,把它倒入长1 m,宽0.8 m,高0.5 m的长方体水箱内,水面高多少米?”
这样步步深化,既加深学生对容积计算方法的掌握,又深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如果教师贸然否定学生的回答,会打消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说想法、教师还要虚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表扬,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予以纠正并启发学生找出错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