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法律人才“应用型”培养机制的路径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解决法学专业教育困境的基本思路,探索应用型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当前法学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高校应针对自身教育层次特点定位教育方法,结合地域性需求导向,通过科学设置课时比例、设计和编制实践教学规程等方法落实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加大基础性专业学科的教学深度,打造特色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逐渐意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大高等学府纷纷开设法学专业。相对许多专业对于教学设备及环境的严格要求而言,法学专业“几位教师,一块黑板即可开课”的低廉成本更是使得这个专业在各类型院校中遍地开花,人才培养的渠道一下子拓宽许多。然而短短二十多年之后,对于许多高校和学生而言,法学专业竟从当年的王牌专业沦为了“就业老大难”的红牌专业。许多人甚至提出,法学专业本就是高端专业,君不见国外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才可以开始学习法律的吗?言下之意即为我们国家在本科阶段开设法学专业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然笔者看来,法律本身确实是高深的社会科学,但法律的专业知识应用从本质上讲却应归属于为需求者提供专业服务的服务行业。换言之,“服务业”这一词是否显得不再那么曲高和寡了呢?而事实上,大部分法律专业人士提供的各种咨询、代理服务,甚至是法官的裁判,都并不需要多么艰深的专业知识,相反只要能够较好地运用各种法学基础理论即可。法律的应用本身与其他专业的应用并无本质区别,唯术业有专攻尔。
  由于法学专业就业率整体低迷,亦有人提出,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法学毕业生,因为社会不需要;抑或是有人感叹,企业不是不需要法律人才,只是需要的是高端人才,低端的不需要。这两种观点虽然较易反驳,皆因法律本身即便再普及,仍然是一门复杂琐碎的学科,非专业出身的人很难正确掌握运用。而各种社会小問题、小纠纷总不能都由“高端”人才来解决吧?杀鸡焉用牛刀。然这些观点的泛滥却为法学教育敲响警钟,为何明明社会有需求,甚至很多企业已经嗷嗷待哺,我们的“人才”却很难推向社会,以致就业成为大难题?究其原因,大概唯有“不符合社会需求”这一根本因素了。许多社会人士犀利指出,现阶段法学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普遍具有“眼高手低”的特征,说起法律条文来头头是道,拿到现实中运用时却傻了眼。作为一名法律教育工作者,每每接到已毕业学生的法律咨询电话时,除了深深的无奈之外更是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差在了哪里?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热度很高的教育概念,笔者由衷觉得这个概念是解决当前法学教育困境的一剂良药。但核心问题便在于,究竟怎样的教育才可称为是应用型教育?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法学知识的“会运用”吗?具体到教育环节,该怎样培养“应用型”能力?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所在的民办财经类高校的教育特点,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路以供探讨。
  正确定位,把握教育教学层次
  “应用”并非对“理论”的摒弃
  笔者曾与实务界人士就人才需求有多次交流,他们多次提到的词语是“理论”,尤其强调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常常会出现各种“非典型性”特征。在法律的选择和适用上,“理论”往往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实践技能水平虽然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能成为法学教育的绝对导向。尤其是在本科教育层次上,“重技能教育,轻理论基础”的思路并不正确,更不能单纯地直接向“职业教育”靠拢,而是应该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各专业的基础性、框架性认识,并适当进行深度拓展训练,使学生熟悉作为一个法律人所需要掌握的法学基础理论,培养专门的法律思维。
  按照“适应性”“地缘性”需求培养人才
  当前许多财经类高校都在强调要结合自身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资源来培养人才以与综合性大学、政法类院校形成人才错位优势。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同质属性依然广泛存在。而必须要承认的另一点是民办院校的社会承认度及教育资源支持度等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稍低一些,因此作为民办财经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教育核心应该是“适应性”和“地缘性”,即根据学校所属地域的社会专门需求来培养人才。比如:高校所属地域的发展重点是沿海经济带,那么围绕贸易、物流运输等方向的人才需求则必然增加,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交往、物流管理等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教学手段使其与法学专业知识交叉融合,从而为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前文已经提到,大多数的法律问题都是基础性专业问题,即使是复杂的问题也常常可以分解为具体的知识点后一一化解。那么学生们能否做到对基础性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迅速看穿各种矛盾纠纷的法律本质就成为其能力体现的关键。从教育角度而言,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设置科学的课时比例,突出特色课程特点
  课时比例是目前很多高校教育节奏把握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各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都遵循着“教育部指定的16门核心课程 本校特色专业课程”的模式来设置。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也导致了现实的问题:学生的精力就只有那么多,如此多门的课程,每门课程又分属不同部门,需要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不断转换;不同课程之间往往还有着层层递进交错的复杂关系,看起来还都很重要……因此导致不少学生头脑发昏的问题之一就是到底主攻方向应该是什么?
  这时候许多学生的朴素评价思路往往就出现了:学分高、课时多的课程更重要。毋庸讳言,这个思路没错。我们要做的正是应该遵循这个思路,根据不同高校的不同特点,从专业方向、师资力量、社会资源等诸多因素出发,设置科学的课时比例,以保证详略得当的教学倾向性,培养出专业特点鲜明的学生。这一点对于财经类院校的法学本科专业而言尤为重要。对于一些课程,虽然位列于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范畴内,但由于高校自身特征和资源条件所限,很难得到长足的关注和发展。那么在笔者看来,扬长避短是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财经类高校往往拥有较多的经济、金融、会计背景,校内的财经背景氛围能够为法学专业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方向。所以,在财经类高校法学专业的课时比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诸如经济法、金融法、合同法等与财经专业知识联系密切课程的课时,调整这些课程课时与其他学科之间课程课时的比例,同时增加课时内的实践课时,进行时事性知识的介绍和实务能力操作训练,引指学生学习的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思考力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着重培养的品质之一,数学思考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放低起点,促使学生从内心萌发要思考的动力;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及时予以引导,使思考更有价值,使之成为儿童生长的无限力量。  [关键词]思考;低起点;动生成;悟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11-0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数学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是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简单来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聚焦数学学科特点,发展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及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完成某个知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以及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
[摘 要]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方面,将原先较分散的教学内容统整到较为集中的课时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经历“收集—分类—整理—分析”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在初学时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然而,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有时并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理想预设去生成,此时便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统计启蒙。  [关键词]教材预设;教学调整;非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
当前,一提到小学品德课,很多农村教师就会抱怨教材离学生生活太远,没有农村味,学生生活范围狭小,见识很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难度大,品德课不好教。诚然,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有一定的难度,但问题的关键更在于这些农村品德教师没有理清课程资源开发思路,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基于生活,因人而异《小心“电老虎”》是浙教版五年级上册中“安全伴我行”主题内容的第二课。我引导学生寻
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进一步阐明了美育的功能及重要性。  我校在夯实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结合福州传统历史文化元素,选择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
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教学所面临的状况,提出显性分层教学。本文首先分析了显性分层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和研究现状,接着探讨了显性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最后提出了显性分层教学在实施中遇到的挑战。  大学外语实行显性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由部分地方公办本科院校、全部的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转型而来,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
日本赦赦有名的东京大学的校长滨田纯一曾经说过一段话,他说:”我不愿意当校长,深入骨髓般的不愿意。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教育是一种责任,责任这两个字太重太重,关乎着日本的未来。我一直把这两个担在肩上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这份责任,我不得不坚持,我多么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校长!”  我从滨田纯一的话中读出了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也读到了我的心里。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好老师,爱生,乐教。但是我不敢说,我一定
【摘 要】我校地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世遗产地的武夷山,能提供适合课堂教学的美术课程资源比比皆是。如何将地方美术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教学服务。在实际操作中,我总结出三条途径让丰富的地方资源与现行教材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适量地增改重组,将国家教材教学向生活教学转变,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新课程课标指出:“教材编写要多样化,要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虽然目前
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所以写作文时学生难以产生情感抒发的冲动。而且,教师在作文讲解中过多注重作文写作的思路、取材、详略、开头如何写、结尾如何收等技巧的分析与讲解,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作文非得用一种语言不可。而对作文最根本的情感,也就是写作最根本的动力引导不够,让作文只成为一种技巧,从而造成作文写作的假大空。朱光潜说:“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说谎的路”。在写作教
在激励中展开质疑,使学生问之得趣  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时学生习惯被教师牵引着完成各种学习活动,质疑意识、能力不强。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依赖于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实现得益于质疑能力的产生,质疑能力的激发依赖于教师的激励。故此,充分放大学生的亮点,更能调动他们质疑的主动性;对学生所产生的质疑教师要积极回应,这样,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敢于发表自己异于他人的独立观点。例如,学习课文《大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