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合视角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竞争、合作是区域旅游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过于单一,旅游产品形式大相捷径、区域政府的联系性不大,使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只有引入竞合理念,才能够实现区域共生发展,构建科学的旅游发展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旅游竞合的定义,同时阐述了基于竞合视角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最后总结了全文。
  【关键词】竞合视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定义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指的是不同行政边界,在各个不同的区域范围内,依据实际情况,各级旅游主体为实现地区旅游业的稳定发展,优化旅游配置,制定的协议、制度,重新组合旅游产品。确保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全面凸显旅游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好地开展旅游经济活动。
  一、区域旅游竞合的定义
  竞合,顾名思義就是“竞争与合作”,代表的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之间采取竞争合作、竞争发展的经营方式,以此构建双赢局面。区域旅游竞合指的是,不同的旅游企业、不同区域的区域旅游之间开展竞争、合作模式。不同区域在应用区域旅游竞合发展模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的整体旅游发展,实现周边区域旅游经济与利益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交易的基础上,在政府行为的协调、引导下,通过行政、经济手段建立区域性的合作模式,确保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顺利开展。
  实施竞合模式,需要满足以下两点要求:(1)区域内的旅游类型相似;(2)不同区域旅游资源能够实现互补。旅游类型的相似指的是,能够为不同区域开发具有链接性的旅游产品,将不同区域内的旅游产品整合起来,构建完善的区域旅游形象,进而确保当地旅游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旅游资源互补指的是,将旅游地产品差异性、独特性显现出来,满足不同区域交通空间、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便捷性。
  区域旅游合作将以往的竞争模式打破了,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将旅游效益最大化。区域旅游竞合指的是,在行政管辖的背景下实现同边界的旅游发展,进而促使区域旅游一体化,在同一协调与合作下,借助外部、内部的合作竞争,促使不同区域间的旅游能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基于竞合视角下区域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
  (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条件
  通过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区域旅游竞合指的是将区域旅游内的各项资源整合,制定统一的规定,包括资源、形象、交通等。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在实施中,需要满足以下几项条件:(1)为构建一体化的区域旅游形象,必须将各个区域的形象整合;(2)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旅游资源具备较强的互补性、较高的相似性;(3)竞合模式下各个共生单位之间的交通较为便捷,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达到性较强;(4)共生单位之间的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基础,具备竞合发展的要求;(5)区域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阶段,旅游设置较为完善。以上五点标准是衡量区域旅游竞争合作的必然要求。
  (二)区域旅游竞合共生模式
  首先需要考察区域旅游的发展现状,参照其经济发展特点,合理应用区域旅游竞合共生模式,在其应用中,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凸显出企业、政府、旅游组织三者间的主体地位,明确不同主体在竞合要素中的作用。就实际情况而言,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当地的旅游行业搭建合作平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监督机制、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而能够在竞合旅游模式下发挥主导作用。
  区域旅游竞合共生模式,其竞合属于行动者,需要负责区域内的销售、推广、产品开发等工作,为区域性旅游创造经济效益。旅游组织之间必须积极配合,相互协作,提供各项咨询、教育等服务,实现区域性旅游竞合模式的稳定发展,确保不同区域间的旅游能够形成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三)区域旅游竞合发展路径
  1.优化合作方式,加强旅游管理
  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区域内的合作机制,政府可以成立专门负责区域旅游的合作发展理事会,实现区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同时,还应该确保旅游机构的专业化,主要负责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不同区域内的联系,在旅游区域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政府法律咨询服务。只有优化区域内旅游的合作机制,才能够转变传统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针对性地协调与周边区域旅游之间的共生与发展,政府部门要定期与旅游业部门联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打造无障碍的旅游区域。
  2.整合区域旅游形象
  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合旅游形象,首先需要加强不同区域内旅游的联合促销。在设计区域旅游形象时,需要对地域文化、经济、人文等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完善的发展理念,将文字标识、宣传标语同当地的地域文化融合在一起,建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突出地域性的文化内涵与特征。例如:东北区域性旅游在形象设计上,将“满足文化”“白山黑水”形象与区域性旅游形象结合在一起,借助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措施,游客内干认知旅游产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多种宣传手段并进的形式,不断扩大宣传范围,迎接不同区域内的消费者,逐步强化消费者、旅游者对东北旅游产品、旅游形象的认知。
  3.设置精品旅游路线
  打造精品旅游,必须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去思考,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以东北旅游精品线路设计为例,首先是冰雪旅游线路,从哈尔滨出发,途径长春,终点为长白山,生态旅游产品以森林、草原、湿地、河流为主的产品建设。由此可见,需要结合区域旅游文化特色、生态特色,构建完善的精品旅游品牌。
  4.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
  区域旅游的成功合作需要整体作为支持,在区域旅游资源、设施、交通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布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结合旅游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模式,统一开展部署、规划工作,明确区域性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科学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可以划分为几大区的空间格局,建立横纵的交通轴线。
  5.构建区域旅游人才体系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其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产品、业绩的竞争,人才竞争也逐渐凸显出来。就旅游企业而言,其人才素质直接决定着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区域旅游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强化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旅游人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不断优化旅游人才结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旅游的竞合模式是建立在区域内部竞争、区域外部竞争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简单而言,区域旅游是在合作中竞争,同样也是在竞争中合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单一的旅游产品,大相接近的合作模式使得旅游行业失去了发展生机。只有实施竞合发展模式,才能够整合区域旅游形象,开发精品旅游路线,全面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推动我国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贤.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基于区域“竞合”共生的视角[J].学术交流,2014(3):141-144.
  [2]程玉鸿,程灵云.基于竞合视角的城市竞争力源泉及其变动——以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实证案例[J].经济学家,2014(9):50-57.
  [3]廖春花,苏章全,明庆忠.“双核”结构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潮汕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7):1207-1212.
  [4]刘高,汪宇明.基于SWOT分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业的竞合发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6):27-32.
  [5]虞虎,刘青青,陈田,等.都市圈旅游系统组织结构、演化动力及发展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88-1302.
  [6]李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绩效研究述评[J].绿色科技,2015(1):293-297.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学制度逐渐完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管理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成分之一,应当受到班主任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当前在初中教学工作中也更加注重学生的
院前急救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严重滑坡,奉献精神丧失,服务意识单薄.所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廉政教育意
随着宜春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旅游从业人数投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交通运输线长度对宜
期刊
本文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为切入点,围绕杭州西湖周边的旅游演艺产品展开调研.通过时杭州西湖旅游演艺产品类型及其典型个案《印象西湖》运营、服务的系统分析,归纳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创新型学习模式,有剐于传统教学模式。它的提出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由教师主体改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有助于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培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胸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胸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胸痹贴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疗法,观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指导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在我国的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活动,以大学生发展为目标,构筑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帮助大学生
近年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提供社会服务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大量涌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估议题也随之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沿海先发地区更是兴起了社会工作
“解放汽车,帮助我致富;锡柴动力,放心行天下.”日前,锡柴机“50万公里无大修”活动获奖用户闫巨财,给蒋彬洪厂长写来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倾诉了他使用锡柴机解放车发财致富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将酒店主要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所对应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详尽的剖析和对照,并结合岗位实际要求,对各工种相对应的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