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陈彦如

来源 :高考金刊·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刷题
  刚上高一时,班主任便拿“三年一盘棋”说事儿。耳背都要磨出薄茧了,但并不以为然。
  一直到高三毕业后,我再咀嚼老师的话,才觉得很有道理。在老师看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高考就是一盘需要堆砌三年,不懈努力而下成的大棋。每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环环相扣,需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得稳。而我还有自己的理解,无数人共下的一盘棋,你必须有自己的战术,寻找最佳的棋路,你才能取胜。
  刚入高一,我便遭遇了数学和物理成绩的滑铁卢,惨淡的成绩把我的年级排名死命往下拽。
  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得想想法子。我看了下周边的同学,大多采用的是题海战术。于是,我也打算试试。题刷多了,总会有用的吧。
  我买来几摞厚本题册,誓要与数理大战三百回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我真的真的刷不过来啊!直到现在,我还偶尔回去翻翻当时的那些题册,那些大片大片的空白中零星的墨水痕迹,在控诉我的浅尝辄止。
  我还是要狡辩一下,不是我不愿意努力刷题,而是我发现刷题效率实在不高。
  题海战术,自然需要做很多很多的题来堆了。一道又一道, “唰唰唰”地过去,很有成就感,很容易被自己的努力给感动到了。
  到底收获了多少?恐怕这个问题需要好好问一下自己了。
  有的人是经验学习型,所以他们能在刷题过程中,一遍又一遍,不会的题,从不会到会,不熟的知识,从不熟到熟,我很羡慕他们。熟能生巧的方法,从量变到质变,天然就适合他们。所谓见多识广,见的题多了,他们也会遇到很多新颖题型,见到相同考点的多样考察方式。到了考场,和这些新的题型和新的考察方式见了面,也就不会心慌意乱了。
  我们隔壁班就有一位神人,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他把市面上能买到的题全部刷完了,最后获得了201 8年重庆的理科状元。对于这类神人,我也只能顶礼膜拜了。
  题海战术实在和我犯冲。我做完一道题,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思路又应该是什么,同一类型的题是否有套路,总结之后,再把这些记下来,运用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对我来说,错误比正确更重要,那些错误的题,可都是我下一次的提分库!所以,平时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会把那些错题翻来覆去地做。大考的前两天,我基本就抱着这些“宝贝儿”入睡了。
  对错题的重视,让我的错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我的成绩也长势喜人。高二下期期中,我杀入了年级前十,期末进入年级前五,并且获得学校的一等奖学金。
  简单粗暴,拿下了清华北大
  时间到了高二的暑假,没想到北京大学向我抛出了一枝橄榄枝。
  我得到了参加北大暑期夏令营的机会,那是我第一次和一流大学接触,当时心里有点不敢相信,没想到第一次就是王炸啊!清华北大,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高大而遥远的存在,从来都没有特别敢去憧憬过。即使接到了邀请,我更多的也是好奇,想去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从小到大,在大人的嘴里听过了无数次对北大的赞美,最终眼见为实。
  在参加夏令营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如果在夏令营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可以获得参加北大自招(“博雅计划”)的资格。
  我在北大夏令营的考试中发挥很好,顺利拿到北大自招的资格。
  班主任让我认真准备自招,甚至给我免掉了其他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
  从七月底开始,我基本每天都去学校上自习,和平时上课的作息保持一致。那时学校的明德楼还在装修,我便带一副耳塞,把外面的世界隔绝在外。我不仅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还翻看了一些自招讲义和题目。
  自招题目和平时做的题很不一样,乍一接触,很陌生。题目的难度不小,有时候我自认为看懂了讲义,也能想出例题解答的来龙去脈,但是一开始做练习题,就会感觉自己隐隐约约记得一些复杂的公式,可是思维胡乱搅在一起,笔尖却是动也动不得了。
  我的解决方法有些简单粗暴,数学的三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特征方程等,记不清楚就一遍遍抄,抄完再默写、再做题,那些起初不可攻克的难题,最终大多都能被我解决。古人云: “勤能补拙。”诚不欺我也。
  高三下学期,清华北大的老师分别来到我们班,和班上的同学见面。在这之前,我只去过兼容并包、学风自由的北大,这次面谈,又让我领略到了清华的行胜于言、严谨踏实。
  三月北大(“博雅计划”)和清华(“领军计划”)都发布了自主招生的简章。我想也没多想,喜欢的学校,一个都不要放过,我既报了北大的自招也报了清华的自招。也很顺利地通过了两所学校的初审。
  我获得了北大的降分,高考分数也上了清北线,最后,要在清大和北华中做出选择(不要羡慕嫉妒恨,我相信你也可以的~)。因为我自己偏向在更严谨的、有谱可依的氛围中提升自我,需要一些外力的推动,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
  回首高中三年,我的棋局与他人不甚相同,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是数学物理的惨败,还是自招题目的挠头,我没有完全按照大家所相信的方法去做,而是一直在探寻适合我自己的,包括最后对大学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其他文献
十年前,我一个人坐在网吧里,对未来的不确定与笃定奇怪地混杂在一起,最后确认了一遍自己填写的志愿, “就这样了吧!”按下提交键,未来数十年的命运就在那瞬间—键生成了。  填报志愿的时候,脑子里盘旋的一直是分数、大学和专业,没有有意去考虑过读大学我应该去哪座城市。之后,我从广州辗转北京,最后兜转回重庆,在地图上完成了一个三角形的迁徙。才发现城市,在我们的选择中很重要,它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期刊
“做梦很简单,实现它却是个难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多巴胺的刺激下‘头脑发热’,冲动地想要去成就一番事业,往往坚持了一天,热情褪去后便打起退堂鼓。而长安大学教会我的,正是对践行梦想的坚持。”  有人的地方我們就要造桥修路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那一天,对所有长大人来说都是特殊的。早上7点钟,学校食堂里就挤满了人,食堂里的电视也特意调到新闻频道,等待9点钟央视的直播。  直播
期刊
“一所高校,因为对学生好,而频频上热搜、上新闻,还有比它更有爱的学校吗?”  我们收到的通知书都是手写的  录取通知书哪家强?陕西西安找师大。  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很有诚意,由书法大师手写而成。我高考那年的暑假,没干别的,就在家等着收录取通知书。  当时录取通知书统一由教育局接收,当我接到教育局的电话时,我爸比我还着急,一直催着我出门。在教育局拿到快递后,周围的人听说我被陕西师大录取了,迅速
期刊
临近冬天的时候,西安总是持续阴沉,夹杂的小雨,笼罩着路过鼓楼的人群。撑着伞走在西安的城墙下,你总会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没有哪个城市敢和西安来比祖上的阔气,即使面对的是六朝古都北京,曾经做了十三朝累计1 000多年古都的西安,也完全称得上灭霸级别了。甚至有人说,三十年中国历史看深圳,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三百年历史看北京,而三千年历史看西安。  3000多年,三生三世都可以上演10次了,西安留下的
期刊
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对月薪都有一个期待值;而同学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是否对未来的收入有一个大致设想呢?  不同的收入期望,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专业的选择。有些专业的毕业生总体薪资待遇情况比较理想,但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而有些专业就业后薪资待遇呈两极分化,做得出色能拿高薪,做得不好甚至会被迫转行。当然,还有一些专业需要“熬出头”;毕业之初待遇一般,但坚持下去,成为这个领域的能手,待遇就非常可观。总而言之,薪
期刊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无贵贱之分,因为每个职业都要有人,才能完成社会分工;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各自职位上,只有做得好与做不好,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进取心、责任心与自信心。  然而,并非任何职业都适合自己,不同行业在专业和薪资上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同学们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期刊
“想要成功迈入美院的大门,吃苦是一定的。但是當你看到校园里遍地林立的艺术作品,随处可见的历史文物,一切就都值了。” 我是美术生,和所有美术生一样,我也有一个美院梦。  美术生并非都是为了考大学而学习艺术的“差生”,也不是都是像“傅小司”“南湘”一样的高颜值。现实中的美术生,大多和我一样,能吃苦。学美术并没有想象中轻松,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画画,每天面对的都是画板、铅笔和颜料。画画时手指跟画板、纸之
期刊
7 (1)当初,镇守中官廖堂跟刘瑾结党,假借进贡的名义,开始名目众多的科敛,后继者把这当做常规。采分点:党,结党(1分);于,跟(1分):假,借助(1分):百端,名目众多(1分):常,常规,定规。(1分)
期刊
尽管西安这些年的GDP成绩,与祖上相比,确实不好看。  好在西安区位优势显著,有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为它保驾护航。所以一旦发力,GDP就像是坐上了火箭,“蹭蹭蹭”地往上涨。  朝气蓬勃的产业布局,不断飙升的创新创业指数,阿里巴巴和科大讯飞等互联网、高新技术朝阳企业也纷纷入驻西安。无论怎么看,这座“网红城市”的未来都不可限量。  一线城市一波一波的“赶人”,而西安卻广下英雄帖,推出了若干人才新政,
期刊
“教授被称为‘叫兽’,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大学生,既要有贵族的自信和精神气质,也要有平民的开拓和进取。”“我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校长,我是中国受批评最多的校长。”2012年4月25日,“根叔”来到重庆南开中学演讲,再次语出惊人。“根叔”一进场,南开中学现场已沸腾,掌声、欢呼声不断。在演讲中,李培根畅谈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理性分析了中国大学取得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在当今的形势下,教育应该面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