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要求教师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在抽象的数学活动中渗透游戏教学,数学教学将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游戏的童趣、充满了想象的活力,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乐趣。我在幼儿数学游戏的设计和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做了以下总结。
一、游戏设计以活动目标为牵引,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基本要求是: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其目标是围绕认知发展的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情感发展目标这三个方面来制订。有了明确的活动目标,才能针对具体的内容设计出适合于数学活动的游戏。根据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及时调整游戏的玩法、要求,帮助幼儿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以及整理、归纳感性经验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如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到达了,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二、游戏设计以生活经验为依托,提高幼儿的学习趣味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要求我们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注重让幼儿对活动感到有趣、有吸引力,主动参与游戏,深化《纲要》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的认识,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一切,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感知数学、体验数学,最终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游戏设计以全方为感官为手段,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性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如自己的眼睛、耳朵、双手等各種感官充分感受、体验、探究、动脑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与游戏材料积极相互作用中,用多种形式进行探索,使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数学的思维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让幼儿喜欢数学活动。
四、游戏设计以层层递进为主线,提高幼儿的学习层次性
《纲要》提出教育内容要“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其发展的特点预先作思考,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创建符合幼儿发展的游戏活动,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促进每个幼儿健康成长。
五、游戏设计以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依据,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發展水平的高低。由于各个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这种数学游戏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六、游戏设计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孩子的思维创造性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在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直观性,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实现他的好奇心。以游戏作为载体,在设计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倾向于培养幼儿表达自己思维的勇气,对不同于其他幼儿的想法予以肯定,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角色扮演类游戏,单纯的模仿是重要的形式。中班的幼儿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增加,对游戏的材料有了更高的要求。大班幼儿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有目的地选择所需要的玩具,并开始对玩具的细部特征有要求。
七、游戏设计应结合各领域,发展孩子的综合性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各个发展领域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把教育提升到“幼儿教育整体观”的新境界。因此,幼儿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要着眼于幼儿的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他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
总之游戏设计应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就既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在游戏中教师应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一、游戏设计以活动目标为牵引,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基本要求是: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其目标是围绕认知发展的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情感发展目标这三个方面来制订。有了明确的活动目标,才能针对具体的内容设计出适合于数学活动的游戏。根据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及时调整游戏的玩法、要求,帮助幼儿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以及整理、归纳感性经验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如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到达了,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二、游戏设计以生活经验为依托,提高幼儿的学习趣味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要求我们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注重让幼儿对活动感到有趣、有吸引力,主动参与游戏,深化《纲要》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的认识,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一切,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感知数学、体验数学,最终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游戏设计以全方为感官为手段,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性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如自己的眼睛、耳朵、双手等各種感官充分感受、体验、探究、动脑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与游戏材料积极相互作用中,用多种形式进行探索,使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数学的思维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让幼儿喜欢数学活动。
四、游戏设计以层层递进为主线,提高幼儿的学习层次性
《纲要》提出教育内容要“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其发展的特点预先作思考,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创建符合幼儿发展的游戏活动,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促进每个幼儿健康成长。
五、游戏设计以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依据,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發展水平的高低。由于各个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这种数学游戏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六、游戏设计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孩子的思维创造性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在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直观性,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实现他的好奇心。以游戏作为载体,在设计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倾向于培养幼儿表达自己思维的勇气,对不同于其他幼儿的想法予以肯定,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角色扮演类游戏,单纯的模仿是重要的形式。中班的幼儿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增加,对游戏的材料有了更高的要求。大班幼儿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有目的地选择所需要的玩具,并开始对玩具的细部特征有要求。
七、游戏设计应结合各领域,发展孩子的综合性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各个发展领域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把教育提升到“幼儿教育整体观”的新境界。因此,幼儿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要着眼于幼儿的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他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
总之游戏设计应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就既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在游戏中教师应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