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治疗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免疫状态及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自身免疫状态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状况,旨在为免疫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风湿免疫科和血管科就诊的大动脉炎患者29例,女性28例、男性1例,中位数年龄为39岁,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大动脉炎诊断标准,且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同期选择21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未治疗的29例大动脉炎患者中,28例为女性,26例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全身症状中以乏力(62.07%)和头痛(41.38%)为主要表现,血管症状中以杂音和脉搏减弱(68.97%)为主要表现,Numano分型中以Ⅴ型(79.31%)最多。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初诊大动脉炎患者的总T(CD3)淋巴细胞的绝对值[(1 337.14±312.46)μl vs(1 139.95±340.96)μl,t=2.120,P=0.039]、辅助T(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46.29%±6.55% vs 36.55%±7.42%,t=4.903,P<0.000 1]和绝对值[(815.52±194.11)μl vs(571.44±187.55)μl,t=4.450,P<0.000 1]、CD4/CD8的比值[1.83(1.41~2.30)vs 1.32(1.03~1.39),Z=3.401,P=0.001]都升高,而自然杀伤(NK)细胞(CD56)的百分比[10.71%(6.45%~14.30%)vs 14.57 %(10.87%~18.47%),Z=2.408,P=0.016]降低。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大动脉炎患者的补体C3[1.16(1.02~1.31)g/L vs 1.05(0.93~1.15)g/L,Z=2.383,P=0.021]升高,免疫球蛋白(Ig)G[11.97(8.74~14.43)g/L vs 14.37(13.11~15.47)g/L,Z=3.017,P=0.003]降低。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初诊大动脉炎患者的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19.31(9.50~28.50)mm/h vs 3.71(2.00~5.00)mm/h,Z=5.338,P<0.000 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6.52(0.32~8.62)mg/L vs 0.73(0.35~1.07)mg/L,Z=2.983,P=0.003]和快速C反应蛋白(Q-CRP)[8.73(1.03~7.72)mg/L vs 0.57(0.08~0.98)mg/L,Z=4.263,P<0.000 1]都升高。

结论

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的自身免疫处于激活状态,外周血中的总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以应对全身大动脉血管的炎症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来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就诊的RA病例123例,其中男25例,女98例,中位数年龄60岁;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53名,其中男12名,女41名,中位数年龄55岁。检测所有受试者的空腹外周血的MMP-3、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与凝血因子Ⅶ(FⅦ)联合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AT基因和F7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家系调查。收集2018年11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和临床资料(共3代16人),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活性(AT:A)、抗凝血酶抗原(AT:Ag)、蛋白C活性
随着肿瘤精准化治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列线图用于指导临床决策。目前列线图不仅可用于肿瘤发生风险概率的预测,而且还可用于肿瘤的预后评估。列线图中变量的选择、医生诊断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正确认识列线图的局限性,并合理有效的利用其辅助临床决策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列线图在肿瘤研究领域的进展,分别从列线图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发生、预后评估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血细胞分析(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目前检验人员对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尤其是其异常结果的复检审核的报告尚未规范化。为此,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组织业内专家共同起草了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供临床实验室参考,以期提高血细胞分析报告的临床指导能力。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按照横断面设计选取2019年2月至7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11例作为病例组,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72例(T2DM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5例(DR组)、糖尿病肾病患者49例(DN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患者45例(DR+DN组);选取健康体检者76名作为对照组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准确诊断淋巴结转移可以为手术切除和清扫提供指导,改善患者预后。自首次利用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NA-Tg)诊断DTC患者淋巴结转移以来,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FNA-Tg对此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然而,由于检测的影响因素众多以及缺少统一的检测标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如何筛选合适的患者、建立统一的标准使FNA-Tg检测的效能最大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碘海醇检测方法,以测量小剂量和造影剂量注射条件下血液中碘海醇浓度。方法该研究为方法学建立及评价。使用HPLC-UV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器)建立方法,对该方法的线性、不精密度、回收率、检出限与定量限、携带污染进行性能评价,并对碘海醇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血清和血浆碘海醇浓度的差异以及药物对方法的干扰进行初步评价。碘海醇在标本中的稳定性试验采用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全球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其致病因素较成人更为复杂,临床表现更多样。早期、快速、全面地明确感染病原体,对于临床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减少患儿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存在检测通量小、耗时长和筛查目标单一的缺点。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能高效准确地获得样本中
目的探讨胰腺癌(PC)血清外泌体人膜联蛋白A11(ANXA11)的检测方法,初步评估ANXA11在P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PC、胰腺良性占位、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70例、15例、7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名作为对照组。利用基于高分辨率、高精度质谱仪的平行反应监测(PRM)方法检测血清外泌体及无外泌体血清中ANXA11蛋白丰度。自建
目的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分析其脑脊液代谢特征的改变。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和第八医学中心结核病区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同时收集已确诊的其他病原感染的非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作为对照组。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有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7.9±16.1)岁;对照组有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