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幼儿园智慧学习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期。
1.从实体到虚拟
传统的幼儿学习情境创设都是实体的,局限于固定的、闭塞的时空内,主要是由教师亲手收集材料、创设环境来营造学习的情境和氛围,这种情境是有形的,有助于幼儿在直接感知中进行学习,但是这样的环境与场景也很容易受到物质条件的束缚。“技术”帮助人们突破了“学习”的时空边界,一体机、平板电脑、机器人、AR图像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创造出了更加多元、立体、多维、虚拟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了更加逼真的学习环境,令他们的学习、游戏过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实现了幼儿学习情境从实体到虚拟的转型。
2.从有限到无限
传统的幼儿学习资源很有限,主要以绘本、图片、模型、玩具、游戏等为载体,幼儿则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获取经验。而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智慧学习则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幼儿的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各类软件、游戏课件、学习视频、音频、网络课程等, 涵盖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数字图书馆、数字录像等资源,形成无限的学习资源共享于网络之中,供教师与幼儿自主搜索、自主学习、自主游戏。也可以通过资源再造与重塑,使各类资源无缝衔接,重构幼儿游戏学习资源体系。
3.从共性到个性
在日常的幼儿园活动中,教师难以关注到每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只能关注到极个别幼儿的反应,并且在观察中也只能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神情来综合判断他们的认知发展程度。而智慧学习则不同,它通过幼儿和物联网的互动,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在内容上,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习惯和认知需求,运用特定的软件程序来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在操作上,更为直观和便捷的操作,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提供了便利,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鼓励幼儿自主探索、积极操作,一步步引领幼儿提升自信心、好奇心以及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评估上,利用数字化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准确把握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在需要提升认知级别时,及时调整、解锁更新更高的认知领域,促进幼儿大脑开发和认知水平逐步提升。
智慧教育的核心要义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幼儿园智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幼儿的学习过程,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下,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转变并重塑幼儿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成长。
1.云端与生活的链接
利用数字技术为幼儿营造学习情境时,应遵循“虚实结合”的原则,将云端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优势相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情境。例如:在大班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先是在前期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让幼儿能够近距离感受、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然后在集体教学中,教师使用了线上虚拟“动物园”软件,带领幼儿通过线上参观的方式,走进了不同地区的动物园,同时,通过游戏软件,让幼儿感受大型哺乳动物的凶猛以及一些不常见动物的习性。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们应该坚持真实生活世界为主,智能技术延伸为辅的原则,明确技术应该是能力的延伸,云端应该是真实生活的延伸,坚守“能真实则不虚幻”的底线,增加真实场景与活动的比重,将更多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幼儿的活动中,让幼儿在亲近大自然、认知大社会中学习。其次是准确把握虚拟情境运用的边界,即教师要明确在什么条件下,才应该将幼儿引入云端的虚拟情境中,掌握好虚拟情境运用的“度”,才能真正实现对技术的“充分使用而不滥用”。例如:在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参观、饲养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但像大熊猫这种在我们当地难以见到的、幼儿又充满兴趣的动物,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幼儿进行了解,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最大价值。
2.预设与生成的接轨
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收集和储备过程中,还应注意预设和生成的接轨。一是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预设学习内容,并在其中预留生成的空间。二是应充分结合幼儿园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独特的地域特色,预留好园本课程的资源空间,将幼儿所处的文化环境与生活经验融入到学习资源中。三是打破以往学习资源运用的零散性、碎片化等问题,根据幼儿的一日生活来运用学习资源,并将其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的真实环境和故事情节中,实现学习资源游戏化、生活化的再造,让幼儿从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3.技术与艺术的共生
技术的发展与有效利用,无疑能为幼儿创设出更多的学习情境,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智慧学习是采用规定性的话语和指示性的命令来帮助幼儿完成学习的,追求的是高度准确性的技术智慧。但是在利用智能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和艺术的刺激,使其得到更多精神层面的享受。因而,在幼儿园的具体实践中,一是需要教师在理性的学习过程中加入感性元素,增加幼儿的审美感知觉,激发幼儿的想象与联想,关注幼儿的灵感、顿悟与直觉,从而在探究问题中促进幼儿理智与情感、能力与心灵的螺旋进阶发展。二是要平衡人机互动与师幼互动。强交互性是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决定了智慧学习的特质,它通过充分利用人机互联有效实现了个体个性化学习,但是也导致了师幼互动被弱化,幼儿的主体性被剥夺等问题。人机对话采用的是程序性、逻辑性、固定模式性的语言,师幼间的人际对话则彰显的是体验性、共情性、创造性的语言,两种对话方式将影响和反映幼儿不同的思维方式。平衡人機互动与师幼互动十分重要,有效的平衡将有助于增强智慧学习的情感性、艺术性特质,有利于幼儿学习主体性的重建。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只见技术不见人”的问题。因而,作为幼儿教师更需要重新站在儿童的视角与立场,对智慧学习进行反思。一是如何适度使用技术。一些设计精美的游戏软件,对于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幼儿来讲,具有很强的诱惑性,使得自控能力尚处于发展起步期的幼儿,无法合理掌控游戏的时间和频率,极易造成儿童电子产品“中毒”现象,产生依赖甚至成瘾。二是如何合理利用技术。电子媒介衍生的海量信息多是碎片化状态的,加之当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欠缺,导致很多未经严格把关、筛选的资源进入幼儿学习过程,碎片化的信息学习导致了幼儿的分散性认知,容易造成幼儿认知的过度分散,影响幼儿认知与思维的健康发展。
科技助力生活,科技助力学习,唯有科学使用智能技术,才能使其真正发挥出促进幼儿学习与成长的最大作用。
(责任编辑:牛丽真)
一、幼儿智慧学习的转变
1.从实体到虚拟
传统的幼儿学习情境创设都是实体的,局限于固定的、闭塞的时空内,主要是由教师亲手收集材料、创设环境来营造学习的情境和氛围,这种情境是有形的,有助于幼儿在直接感知中进行学习,但是这样的环境与场景也很容易受到物质条件的束缚。“技术”帮助人们突破了“学习”的时空边界,一体机、平板电脑、机器人、AR图像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创造出了更加多元、立体、多维、虚拟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了更加逼真的学习环境,令他们的学习、游戏过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实现了幼儿学习情境从实体到虚拟的转型。
2.从有限到无限
传统的幼儿学习资源很有限,主要以绘本、图片、模型、玩具、游戏等为载体,幼儿则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获取经验。而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智慧学习则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幼儿的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各类软件、游戏课件、学习视频、音频、网络课程等, 涵盖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数字图书馆、数字录像等资源,形成无限的学习资源共享于网络之中,供教师与幼儿自主搜索、自主学习、自主游戏。也可以通过资源再造与重塑,使各类资源无缝衔接,重构幼儿游戏学习资源体系。
3.从共性到个性
在日常的幼儿园活动中,教师难以关注到每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只能关注到极个别幼儿的反应,并且在观察中也只能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神情来综合判断他们的认知发展程度。而智慧学习则不同,它通过幼儿和物联网的互动,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在内容上,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习惯和认知需求,运用特定的软件程序来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在操作上,更为直观和便捷的操作,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提供了便利,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鼓励幼儿自主探索、积极操作,一步步引领幼儿提升自信心、好奇心以及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评估上,利用数字化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准确把握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在需要提升认知级别时,及时调整、解锁更新更高的认知领域,促进幼儿大脑开发和认知水平逐步提升。
二、幼儿智慧学习的重塑
智慧教育的核心要义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幼儿园智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幼儿的学习过程,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下,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转变并重塑幼儿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成长。
1.云端与生活的链接
利用数字技术为幼儿营造学习情境时,应遵循“虚实结合”的原则,将云端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优势相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情境。例如:在大班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先是在前期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让幼儿能够近距离感受、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然后在集体教学中,教师使用了线上虚拟“动物园”软件,带领幼儿通过线上参观的方式,走进了不同地区的动物园,同时,通过游戏软件,让幼儿感受大型哺乳动物的凶猛以及一些不常见动物的习性。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们应该坚持真实生活世界为主,智能技术延伸为辅的原则,明确技术应该是能力的延伸,云端应该是真实生活的延伸,坚守“能真实则不虚幻”的底线,增加真实场景与活动的比重,将更多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幼儿的活动中,让幼儿在亲近大自然、认知大社会中学习。其次是准确把握虚拟情境运用的边界,即教师要明确在什么条件下,才应该将幼儿引入云端的虚拟情境中,掌握好虚拟情境运用的“度”,才能真正实现对技术的“充分使用而不滥用”。例如:在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参观、饲养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但像大熊猫这种在我们当地难以见到的、幼儿又充满兴趣的动物,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幼儿进行了解,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最大价值。
2.预设与生成的接轨
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收集和储备过程中,还应注意预设和生成的接轨。一是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预设学习内容,并在其中预留生成的空间。二是应充分结合幼儿园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独特的地域特色,预留好园本课程的资源空间,将幼儿所处的文化环境与生活经验融入到学习资源中。三是打破以往学习资源运用的零散性、碎片化等问题,根据幼儿的一日生活来运用学习资源,并将其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的真实环境和故事情节中,实现学习资源游戏化、生活化的再造,让幼儿从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3.技术与艺术的共生
技术的发展与有效利用,无疑能为幼儿创设出更多的学习情境,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智慧学习是采用规定性的话语和指示性的命令来帮助幼儿完成学习的,追求的是高度准确性的技术智慧。但是在利用智能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和艺术的刺激,使其得到更多精神层面的享受。因而,在幼儿园的具体实践中,一是需要教师在理性的学习过程中加入感性元素,增加幼儿的审美感知觉,激发幼儿的想象与联想,关注幼儿的灵感、顿悟与直觉,从而在探究问题中促进幼儿理智与情感、能力与心灵的螺旋进阶发展。二是要平衡人机互动与师幼互动。强交互性是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决定了智慧学习的特质,它通过充分利用人机互联有效实现了个体个性化学习,但是也导致了师幼互动被弱化,幼儿的主体性被剥夺等问题。人机对话采用的是程序性、逻辑性、固定模式性的语言,师幼间的人际对话则彰显的是体验性、共情性、创造性的语言,两种对话方式将影响和反映幼儿不同的思维方式。平衡人機互动与师幼互动十分重要,有效的平衡将有助于增强智慧学习的情感性、艺术性特质,有利于幼儿学习主体性的重建。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只见技术不见人”的问题。因而,作为幼儿教师更需要重新站在儿童的视角与立场,对智慧学习进行反思。一是如何适度使用技术。一些设计精美的游戏软件,对于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幼儿来讲,具有很强的诱惑性,使得自控能力尚处于发展起步期的幼儿,无法合理掌控游戏的时间和频率,极易造成儿童电子产品“中毒”现象,产生依赖甚至成瘾。二是如何合理利用技术。电子媒介衍生的海量信息多是碎片化状态的,加之当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欠缺,导致很多未经严格把关、筛选的资源进入幼儿学习过程,碎片化的信息学习导致了幼儿的分散性认知,容易造成幼儿认知的过度分散,影响幼儿认知与思维的健康发展。

科技助力生活,科技助力学习,唯有科学使用智能技术,才能使其真正发挥出促进幼儿学习与成长的最大作用。
(责任编辑:牛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