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不依赖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g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作为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安全感,所以要给予足够的爱,但同时也不能太溺爱孩子。要在这两者之间把握一个度,对许多家长来说有些为难。
  这就要懂得区分“依赖”与“依恋”的不同。
  依赖是指孩子对父母所拥有的物质或者品格的需要,比如,依赖父母的金钱,依赖父母的保护能力等。
  依恋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本能决定的,一种获得情感上安全感的需要。比如,婴儿天生需要去拥抱妈妈,孩子遇到危险,天然地会想到要去找妈妈。
  有人说,如果你爱孩子,就让他依恋你,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孩子,就让他依赖你,因为那里是地狱。“依赖”与“依恋”看似一字之差,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之差别却是极大的。
  2
  一個好朋友跟我说:“儿子现在读一年级,作业总是无法完成。最近又闹着不想去上学了,真的烦死了。”
  细问才知道,孩子刚上一年级,第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没记住。回家后他希望妈妈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帮助他,知道今天的家庭作业是什么。
  但是我这个朋友担心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很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依赖妈妈。妈妈是不可能永远帮助你的。”
  接着孩子有了羞耻感,或者内疚感,感觉自己总是做错事情。渐渐地,他不敢再问妈妈。作业没有完成,又遭到老师的批评,慢慢地他不爱去上学,开始有了焦虑情绪。于是,他的妈妈也开始更多地指责和批评,导致恶性循环。
  其实,朋友孩子的需要,只是一种依恋行为,而不是依赖行为。孩子在学校体验到了困难,他向母亲求救,这时候,母亲如果可以给予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有机会消化危险的感觉,而不是“闹着不想上学”了。
  当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妈妈可以这样说:“噢,你可能因为记不住作业而担心老师指责你是不是?不要紧张,你还小,妈妈会和你一起找到方法来弄清楚的。我们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这里有个关键的“四两拨千斤”的窍门,就是父母需要摆脱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去关注孩子的情感。从心理咨询的意义而言,就是从“父性功能”转移到“母性功能”,从直接的知识教导,转移到情感培育,让孩子自己去反思发生了什么。等于说,从给孩子喂食,到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孩子自己给自己喂食。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这里只有思想,而没有思想者”的悲剧。
  许多研究证明,依恋是持续终生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情感充电。作为父母,我们要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而非“依赖对象”),让他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返回来充电,在充满了“安全感”的电后,继续快乐地、积极地探索外面的世界。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6月,对小朋友来说,是最开心的月份。因为“六一”儿童节到来啦!本期,我们走进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幼儿园,看看什么事情会让那里的小朋友开怀大笑。  张民荟:当我踢球时,看到球比我跑得还快,我会哈哈大笑。(加油,有一天,你的小短腿长成大长腿,就会和球跑得一样快啦。)  董锦程:爸爸妈妈一挠我的小脚丫,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实在是太痒啦,好像小羊在舔我的脚心。(想想就觉得好痒。)  张珂豪:坐汽车外出的时候
期刊
一  眼下,“钟点爸爸”作为新词语亮相“百度词条”。据说,“钟点爸爸”提供的是“租爸”服务,租来的“钟点爸爸”主要负责接送孩子,陪孩子聊天、游戏和锻炼。这个新词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教缺失的尴尬现实。  在整理学生信息时我发现,孩子们在“常用联系电话”一栏,一水儿地标注着妈妈的号码,潜台词就是“有事找我妈吧”。  许多男人,尚未拟好明确的家庭责任清单,就被生活的脚步裹挟着,近乎盲目地完成了身份转变
期刊
敏感的子君  一个雨天的下午,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冒雨前来咨询室寻求帮助。她看上去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经过初步询问,我了解到这位女士正在为女儿子君(化名)担心不已。子君上小学二年级,乖巧文静,学习成绩优异,颇受老师喜爱。然而,子君妈妈一直觉得孩子自尊心过强,经不起批评指责,万一哪天遇到不顺心的事,可能会承受不住。最近妈妈的担忧成为现实。  两个月前,因为一次考试没发挥好,子君被老师稍稍说了几句
期刊
1  国外一名小女孩对爸爸说,她想在自己的房间里有一棵童话仙女的大树,她可以躲在树洞里看书,还可以爬到树枝上玩。身为电子游戏艺术设计师的爸爸答应了女儿的要求,他画了草图,按1∶12的比例做了一个大树模型,并给小树屋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仙女屋。他按照模型的比例,在房间里画出各个参考位置,用钢筋焊出树的骨架,为了这道工序,他还特地上了一整天的手工制作私教课。然后,用铁丝网做出树体的轮廓,又用水泥、玻
期刊
“丧偶式育儿”是近年常常见诸于教育评论中的名词。这个词粗看有些狠辣,细想却感觉它深深切中了许多家庭的痛点。夫妻中的任何一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教育与陪伴,结果都不免令人叹息。  而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一方往往是父亲。  君不见,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伴读、守作业、才艺课程接送、家长会、亲子活动日,男性的面孔总是那么稀缺少见。原因有客观的,他们忙,忙于生计,忙于事业,忙于在纷繁中扮演各种角色而分身乏
期刊
女儿丹丹今年5岁了,在幼儿园读中班。  晚上和丹丹一起做手工,我说:“把剪刀递给我。”丹丹欢快地说:“来啦!”我注意到她递过来时,是刀柄朝我的。我很惊喜:“这么有礼貌!”她得意地说:“老师教的!”  这让我非常感动,感动于老师们的用心,这些我都没想到的细节,老师已经教给她了。  自从上了幼儿园,丹丹总是对我说:“老师说不能说脏话,不然会被丢到脏话国去!”“老师说不能打人,不然屁股后面会长小尾巴!”
期刊
儿子早上去上学,我将外套套在他身上:“穿上,今天要降温。”等我一转身,儿子已出门,外套被甩在沙发上。  上午10点多,突然刮风下雨,气温陡降10℃,我冷得蜷成一团。想起儿子穿着单衣,我心里又疼又恨,犹豫着要不要给他送衣服。  纠结半天,我终于决定:就让他冷着吧!应该受的罪,让他自己去承受。  作出这个决定,内心有些悲壮。是的,悲壮。  当然,这种复杂的情绪肯定不只源于送不送衣这件小事,而是越来越明
期刊
1  朋友约喝茶,向我诉苦:“乐乐不想弹古筝了。”  “不是才三年级吗?小姑娘不是挺喜欢古筝的吗?”  朋友一脸疲惫,满是懊恼:“每次上课我都陪她去,听得比她还要认真。回家督促练习,我也是坐在旁边,看她腰板有没有挺直,看她的手指有没有立起来。一旦手腕沉下去,我就用筷子敲敲她,敲急了,她就会皱眉,眼里恨恨的……”  这样一说,我便猜出问题出在哪了。曾经看过小朋友家长的微信群,几乎所有的妈妈都在群里吐
期刊
不知什么时候起,现在的孩子都流行在幼儿园过生日。每每临近生日,家长就要提前预订蛋糕,去超市选购礼物。孩子似乎很期待在幼儿园热热闹闹地过生日,但这样过生日真的好吗?  首先,幼儿园食品安全不容忽视。蛋糕来自不同家庭从不同地方采购,食品安全难以保证。  其次,分享有时会变成压力。买一个大蛋糕,再给全班同学买礼物,费用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特别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还真是一种负担。  针对这些情况,我园
期刊
生活事件很难有好坏之分,只有我们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应对它们的不同。  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父母多么渴望能给孩子一个无菌的环境、一个明媚的世界,希望他们能够少受污染,不受伤害。但是祝福和期待永远代替不了现實,现实不是罗曼蒂克的,现实有时真实得不那么可爱。  面对不太可爱的教育成长环境时,有的父母被现实所裹挟,认为一切都是合理的;有的父母拒绝现实,与现实格格不入,慢慢变成现实世界的边缘人。  这两种极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