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回归”路径下高校独立技术体系构想研究

来源 :黑龙江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独立技术体系是高校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从内置在国家工业技术体系到互构在新学科体系,形成新学科类型化的应用型高校新坐标,建构四个“回归”的高校类型、体系、机制、特色构想,最终完成从学科层级体系到独立技术体系的类型化跨越.
其他文献
高校“双肩挑”作为特殊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长盛不衰.从结构化理论视角出发,高校“双肩挑”的运行动因已经发生改变,由萌芽时期的结构性刚需推动转移到发展时期的个体性需要推动,并满足了高校教师的三种个体需求,即权力规范的安全感、场域转移的尊重感以及充实忙碌的自我实现感,然而,个体动因导致“双肩挑”形成了领导能力学术化、学术研究权力化以及个人表现平庸化的运行困境.通过平等化行政考核评估、规范化权力运作和明晰化准入规则的结构性制度治理可以解决高校“双肩挑”的困境.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如高等教育质量主体日益多元化、质量管理渐趋分权化和质量机制渐趋市场化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正从政府一元主导的“质量管理”时代步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共治”时代.在实践中,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仍然面临着治理理念不彰、主体权责不清、治理机制不全、治理能力不高等诸多现实困境,制约着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理念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为此,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亟须摆脱旧有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通过树立学术本位、多元参与的质量治理理念,构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作风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在历史中形成,在历史中发挥作用,从历史中发展,为历史所验证.虽然面临时空轮转、时代变迁和客体更替,革命精神的具体形态有鲜明差异和时代特色,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未曾改变,超越时空的共性存续至今.结合党史学习聚焦革命精神的形成发展、内涵实质,在高校党史教育实践中以问题导向推进内容生产,以革命历史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为重要抓手,从而实现对个体的价值引领,启发历史自觉.
海外分校是金砖国家高等教育“走出去”的重要体现.金砖国家建立海外分校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政治利益的考量,同时建立海外分校还是金砖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不同的主要动因,俄罗斯高校、印度高校、中国高校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俄罗斯高校建立海外分校的战略属于政治利益主导,印度高校建立海外分校的战略可以归纳为经济利益主导,中国高校建立海外分校的战略则可以概括为文化主导.
课程内容建设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新领跑”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课程内容建设是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微观基础,是破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质化的有效方式.以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修订)》毕业要求为考量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建设涉及学科前沿和学科互涉的工程知识、工作知识与工程情景的实践知识、工程与社会伦理知识以及终身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知识等.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要通过打造多元协同的教师团队,实施项目式课程教学,建立线上线下精准供给的课程服务机制,构建课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进而完善以专业认证为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从1.0到2.0的跃迁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对一流本科教育的“卓越”价值设计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十年前,“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的“卓越”设计鲜明体现出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朝向质量本真的回归,现已取得显著的实施成效.面对新一轮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主动权的竞争,“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作为诸多教育质量标准集成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标准、新质量的挑战.“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着眼于中国乃至全球未来行业发展与产业生态对人才的新诉求,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一量化的扬弃,追求一流
高考是我国一项最重要的国家人才选拔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梳理我国高考分数转换与合成的演变过程,探索不同分数转换与合成方法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研究表明,我国高考分数转换与合成方法经历了从权重加和到等级赋分的过程,这些方法都是利用测量理论保证高考分数公平的技术体现,产生不同方法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特定时代的教育公平需求.文章认为,未来高考会由同质化选拔考试向个性化选拔考试转变,项目反应理论可以作为新方法构建的备选工具.
推进新时代师范教育改革,提升师范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国民教育和普通教育良莠,还攸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当前,我国师范教育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存在缺陷,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并不能有效解决教师来源和专业化发展问题;师范生培养规模过大、教师编制短缺造成师范生“产能过剩”,区域性、学段性短缺等结构性问题仍旧突出;师范生培养目标师范性弱化及培养过程存在学科与教育专业割裂、教育实践效能低、师德教育薄弱等问题,师范生培养质量颇受诟病;师范生培养模式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U-G-S培养模式尚未完全落实;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专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一些领域的专业教育存在低效乃至无效的问题,亟须增强有效性,提高质量.文章探析了诞生于类似背景下的舍恩反思实践专业教育理论,从实践与认识论背景、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对当前我国专业教育的系统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转型地方大学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其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转型地方大学核心竞争力,还为维护我国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生态学有关文化与环境关系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特征的认识和观点为审视转型地方大学文化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在这些理论认识上的文化共生构成了转型地方大学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文化协调是转型地方大学文化稳定发展的重点关键,文化再生是转型地方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下,转型地方大学文化发展要建立“整体、协调性发展理念”“多样平衡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