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向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力的建模与实验研究

来源 :机械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nd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轴向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工艺是近年来铣削领域的最新进展之一,目前对于轴向超声振动铣削力建模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考虑轴向振动的超声铣削力建模方法.根据空间中刀尖运动轨迹的坐标,建立了准确的瞬时切厚模型,得到不同切削角度下切屑形成力和摩擦力模型.将铣削力与未变形的切屑截面面积建立函数关系,考虑了瞬时未变形切厚模型以及瞬时切深模型,得到了轴向冲击力模型.结合切屑形成力模型、摩擦力模型和轴向冲击力模型得到轴向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的铣削力变化趋向与实验测得的铣削力变化趋向吻合,最大峰值力的误差范围在7.53%~17.35%之间.本文结果将为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工艺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为改善茶油微胶囊的稳定性,以活化的纳米SiO2、明胶和酪蛋白酸钠为壁材,玉米糖浆为填充剂,单甘酯为乳化剂,茶油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茶油微胶囊.考察了纳米SiO2添加量(以明胶质量计,下同)对茶油微胶囊理化性能、热稳定性、表观形态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添加量对制备的茶油微胶囊的含水率和吸水率没有明显影响.当纳米SiO2添加量为3%时,茶油微胶囊的综合性能最佳,平均粒径为(30.55±0.36)μm,包埋率为92.58%,熔融温度171.05℃,平均粒径比未添加纳米SiO2的茶油微
以芜菁多糖构建的7,8-二羟基黄酮(7,8-DHF)纳米粒子对两种不同膳食模式(高脂和低脂)饲养的C57BL/6J雌性小鼠进行24周的干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代谢综合征(MetS)各项指标、炎症因子及卵巢储备功能进行了测定,探究了其对小鼠MetS的改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7,8-DHF及其纳米粒子均可有效缓解小鼠MetS的症状,可显著降低高脂膳食(HFD)诱导的小鼠体重过度增长,与HFD对照组相比,7,8-DHF及7,8-DHF纳米粒子组体重分别下降了8.5%和16.4%;可显著改善血脂、血糖及血胰岛
为了设计具有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合成了有序花状SnSe,在其表面进行氮碳掺杂,并进一步硫化,得到有序花状SnSe0.5S0.5@N-C复合材料.采用SEM、TEM、XRD、XPS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SnSe0.5S0.5@N-C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时,表现出较高的可逆容量和优异的循环性能.在0.2 A/g电流密度下,复合材料在循环100圈后的可逆比容量仍可高达430.7 mA·h/g.
以磷钨酸为钨源,单层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引入碳纳米管(CNTs),通过一步水热法和在空气中煅烧制备了纳米异质结(WO3-rGO-CNTs).通过FTIR、XRD、XPS、TG、SEM、EDS、TEM和BET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线性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对其进行了电催化析氢(HER)反应测试.结果表明,WO3晶体粒子均匀、有序地分布在单层GO和CNTs的表面上.WO3-rGO-CNTs在酸性电解质中表现出优异的HER催化活性.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其过电势为218 mV,Tafel斜率为130
以丙酮和水为混合溶剂,三聚氯氰和3-二甲氨基丙胺为原料,合成了N,N\'-2-(4,6-二氯-1,3,5-三嗪基-2-氨基)-二甲基丙胺(TAMP).通过FTIR和1HNMR对合成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脱灰软化的绵羊皮为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鞣制工艺条件为:TAMP鞣剂用量20%(以灰皮质量计,下同),鞣制过程采用25、35和45℃阶梯控温模式进行,各温度模式阶段鞣制时间依次为1、1.5和3 h;在鞣制坯革的染整实验中,借助于染料上染率以及坯革色泽干、湿擦坚牢度评价TAMP鞣革对染料吸收结合性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是否引入十八烷基甲基丙烯酸酯(SMA)为区别,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出两种稠化剂SY-1和SY-2.采用FTIR及芘探针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仪、流变仪、酸岩反应旋转岩盘仪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引入SMA单体后制得产物SY-2热稳定性得到改善;当SY-2添加量为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溶液质量的0.8%时,溶液升温至180℃的终点黏度为50 mPa·s,继续剪切1 h后终点黏度为20.1 mPa·s,剪切稳定性为40.20%;在1
期刊
采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乙二醇200、400、600、800(PEG200、PEG400、PEG600、PEG800)、2,2-二羟甲基丙酸(DMPA)、1-苯基-1,2-乙二醇、中和剂三乙胺(TEA)、甲乙酮肟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阴离子聚氨酯分散剂.通过FTIR、GPC、TG表征了分散剂的结构与性能.利用自制的分散剂采用研磨法制备了液体靛蓝分散液,以液体靛蓝分散液粒径、离心稳定性、储存稳定性为指标,探讨了分散剂链长、用量对分散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磨1 h后,以PEG400为软段合成的
吉木萨尔原油压裂开采过程中常出现乳化增黏现象,影响了原油正常生产.为明晰原油乳化原因,考察了原油组分、压裂液组分与pH等对乳状液稳定性和对界面性质的影响;采用醇碱萃取得到石油酸,通过高分辨质谱分析了石油酸分布和组成.结果表明,胍胶压裂液破胶液比聚合物滑溜水压裂液更易乳化.引起吉木萨尔原油乳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油中含有较多的环烷酸、芳香酸、脂肪酸等界面活性物质;二是压裂液组分中的碱及弱碱性地层水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长时间作用,形成界面活性较强的皂类;三是在生产过程中强烈的搅拌促进原油乳化.在原油与胍胶压裂液破
为完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ACN)系统对乘员的损伤预测,对后排乘员在正面碰撞下的各部位损伤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实车50km/h下的正面碰撞试验建立正面碰撞下的仿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其次对模型设置不同的初速度,得到不同速度变化量下的后排乘员头部、胸部、颈部损伤值,然后通过回归建立速度变化量与后排乘员AIS3+的线性关系;最后将后排乘员损伤预测算法写入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中.结果 表明,该算法能准确预测后排乘员伤情,从而提高救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