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中文学欣赏课的人文教育性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z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揭示了人文教育的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大学语文的文学欣赏课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学欣赏 人文教育 作用方法
  
  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是把知识性、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融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在内容上,主要由文学欣赏、应用写作和口语训练三大模块组成。而文学欣赏模块,主要体现了审美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步入文学殿堂,翻开古今名篇,我们常常陶醉其中,精美的语言,迷人的景色,深邃的意境等等,令我们流连忘返,然而,更多时候,我们被作品中的丰富内涵所感染。其中的人给予我们启迪与教育,让我们或发扬其美德,或领略其智慧,或吸取其教训。文学欣赏课不但体现了较高的审美性,更突出了较强的人文性。因此,文学欣赏课,是对学生实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下面,笔者就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怎样在文学欣赏课中体现人文教育的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主义”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够的。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而在人文素质的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地进入接受教育状态。有些知识,是人通过观察模仿就可以学会的,如有关生活的知识;有些知识,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如数理化、历史、地理等;也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过教育被唤起,这就是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学校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场所。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急功近利,只是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即培养学生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基本能力与资格,却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与教育。学校成为培养“工具性人才”的基地,“人才”不是健全的人。多数学生认为有一技在手就业就有希望,所以倾力于专业学习,而忽视了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走入了误区。从教育价值观看,人文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与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类精神的完善;从教育目标看,它力求实现提升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从教育内容看,它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教育不仅应教给学生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准备,更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所以,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实施人文教育并不排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十一世纪,呼唤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科学技能素养,而且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教育指导方针,不但要重专业、重技能,更要重素质、重育人。爱因斯坦说:“只有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指出:“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由此可见,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因为人文教育传授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重专业、轻素质的教学理念,把人文教育提到教学的高度,认清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人文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大学语文的文学欣赏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质乃人文教育,它的人文教育内容博大、深厚。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自然、社会和人生等。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外,更应把语文教学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从而领悟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社会关怀意识。
  文学欣赏作为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欣赏是一门融思想性、审美性、人文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课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它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既展示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让学生得到审美享受,又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所以文学欣赏能陶冶人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使人在欣赏中,有所感受,获得陶冶,美化情怀。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或是自己阅读文学作品,或是听别人讲述文学作品,我们的主观精神总是主动地、积极地随着作品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我们时而高兴喜悦,时而愤怒悲哀,时而思索与猜测,时而评价与判断,既分享了精神上的愉快与满足,也获得了对于作品形象意义的认识。这种在欣赏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精神活动就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一种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学欣赏最能体现人文性,也最能使学生受到人文教育。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表现爱国、奋进、人格魅力等人文精神的佳作比比皆是,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表现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唐僧历经万险去西天取经,浮士德奋斗不息追寻新目标,昭示的是能量的无限可能性;老人与海的搏击,鲁宾逊在荒岛上的漂流,展示了人的顽强与伟大;保尔柯察 金对生命的诠释;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态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等,这种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人格的魅力,无不感动和激励着后人。而文学作品中的名句更是深入人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激励着人们奋进爱国之意识、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文学欣赏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殿堂,通过重返文学经典,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全面、自由而充分地提高,扩展学生精神的丰富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学欣赏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为造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现代化高职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文学欣赏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课程,因此,高职语文课,就应发挥其独特的人文教育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下面从三点谈谈大学语文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1.更新观念,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育人的实施者。而要育好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整体素质,尤其要提高人文素质,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尊重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被重视,这样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乐意接受老师的“传道”。因为学生大多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注重言行举止,做好榜样的力量,才能对学生产生感染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
  
  2.在文学欣赏中渗透人文因素,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
  文学鉴赏课的开设有利于落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立足于将教学过程与陶冶情操、引发兴趣结合起来,通过知人论世地分析作家作品,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陶冶性情,拓宽知识面,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写作借鉴等人文教育方面的综合效应,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欣赏的优势,以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一份清明理解,从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心,感悟人文精神,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风格情调,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获得精神自由,个性化地感悟事物,体察社会与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在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作品人物形象,品味优美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验真实情感,作出哲理思考,陶冶情操。课程内容上可不拘课本顺序,进行专题欣赏,多方渗透人文精神,如爱国篇、责任篇、哲理篇、挫折篇、幸福篇、人格魅力篇等逐一感受,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进行养心洗心,完善自我。
  
  3.实行开放式课外阅读欣赏,对学生进行自我熏陶和自我塑造
  高职院校的课时安排,主要倾向专业课,语文课时很少,要想系统地、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是很难的。课堂只能是教师引荐渗透,学生感悟。而更多的阅读需要课外完成,因此,实行开放式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补充与完善,是学生进行自我熏陶和自我塑造的必要途径。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品读,让学生掌握文学欣赏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创造精神,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达思想,从而构建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时,在阅读理解古今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理性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所谓开放式阅读,就是不给学生规定阅读内容,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作品,尊重多样文化,进行情感熏陶,克服保守的制定式阅读,让学生大胆涉猎各个领域,扩大视野,在自读欣赏后,让学生定期写赏析文章,发表个人见解,写出他们对人生、社会、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从而达到情感的体验,人生的感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达到自我熏陶和自我塑造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是极富有人文因素的一门学科,担负着人文教育的特殊使命,而文学欣赏课又是一门最能体现人文教育的课程,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以文学欣赏课为切入点,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熏陶,使学生在欣赏中感悟人生,洞察世事,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生命的意义与目的。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科学素质,又具有人文素质的高素质型人才,使他们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渐渐盛行,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不可否认,格调低俗的作品和粗糙、随意的语言也对大学生
目前我们对合并报表分析假设条件 ,大都建立在母子公司在盈利状况下的分析。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不抵债但仍继续经营的子公司大有所在 ,而人们常常对这类合并报表问题探讨不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展较弱,本文结合实际,重点对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探讨,总结了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防教育内容 开展方法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型和实践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而高素质人才首先应是身体强壮、身心健康的。高职院校开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分析,找出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原因,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摘要]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高素质的实用人才来源于先进的职业教育制度。经验表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利用,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双元制 职业教育 实践技能    “双元制”是首创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其中“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企业。受教育者(培训对象)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技术理论,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双元结合完成职业教
《地洞》是卡夫卡晚年之作,主人公身上具有鲜明的卡式特点。历来认为小动物是弱者,这只是它较明显的一面,如果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身上还有着某种强者的气息,虽是弱者中的强者,仍不
职工持股制的运行,体现人力资本理念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分配领域的公正性对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立法滞后和管理混乱等原因,我国的职工持股制度在实践中“走了样
顾美仪(著名护理学专家、中华护理学会监委会主任、原理事长):前不久的一个星期日,我与方衍同志聊到当前的医护关系时,我们谈到了他今年在第一期发表的那篇长篇报道--.
近年来,我们确立了“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让学校充满成长气息”的办学理念,围
叔本华悲观主义理论是极具特色却争议不断的哲学观点.叔本华一生留下了很多关于探寻人生痛苦的散文,以哲人的深刻和诗人的敏感道出了人生痛苦的根源,对人生的各方面诸如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