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而努力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2008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圆满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福田的此次访华被称为“迎春之旅”。目前的中日关系正在回暖,人们感受到即将“大地回春”,这将带来交流的繁荣,交流又将促进两国关系进一步升温。正如2007年12月28日下午,福田首相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所表示的,这次访问中国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自2006年秋天以来,以强有力的步伐发展起来的日中关系的根基,并将这一关系提高到新的层次。日中关系除了和平友好之外,别无他选。
  围绕中日关系及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和前景,本刊特别访问了中国前驻日本大使杨振亚。作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参与者和见证人,杨振亚从1976开始,先后任职中国驻日使馆参赞、中国驻日本国大使、全国人大中日友好小组主席、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现任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名誉理事长。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时,日本政府授予他“勋一等瑞宝章”,表彰其为中日友好做出的贡献。
  
  中日关系迎来春天
  
  《对外传播》:从日本安倍首相访华的“破冰之旅”之后,中日关系实现了转寰。2007年春天,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又取得很大成功,推动中日关系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次福田首相访华也取得丰硕成果,他还表示希望2008年成为中日关系飞跃的元年。请谈谈您对最近中日关系的看法?
  杨振亚 :大家知道,安倍首相访华,打开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僵局,使中日关系从低谷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这是符合两国人民愿望和两国共同利益的。温家宝总理去年春季访问日本,同日本朝野各界广泛接触,特别是在日本国会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引起强烈反响。温总理访日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中国高度重视同日本的关系,愿同日本一道,为构建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而共同努力。日本举国上下都深切感受到中国对发展中日友好的热情和诚意。这有利于保持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两国官民各个层次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福田康夫去年9月当选日本首相,年底就访问中国,显示出他重视日中友好的姿态。去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35年来,在同一年内两国政府首脑进行互访还是第一次,他的访华很有意义。福田首相上台后多次表示“日美同盟要和亚洲外交共鸣”、“应搞好同中国的关系”,说明他作为日本的著名政治家有很好的外交平衡感,重视同亚洲邻国特别是同中国的关系,不像有人采取一味追随美国的片面做法。福田首相访华期间,不仅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友好会谈,而且广泛接触各界群众,还特地访问山东曲阜,表达尊崇孔子的思想,重温了悠久的中日文化交流历史和双方共享的东方传统文化。通过这次访问,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关系继续向前发展。
  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在进入这个值得纪念的新的一年的春季,在日本樱花盛开之际,胡锦涛主席将正式访问日本。这是我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0年之后,在新世纪初期,对日本的一次十分重要的访问。我们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上述中日三位领导人互访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中日关系必将进一步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外传播》:中日友好一定是主流,不管暂时会遇到多少挫折。您从事对日工作,经历过风风雨雨,更体验到了顺畅发展的友好时期,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杨振亚: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就提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我想这个口号是对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历史交往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重要的邻国,这两个邻国和平相处,世代友好,就会造福于两国人民,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结果是互利双赢,否则就会互损俱伤,有百害而无一利。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中日关系有很多话要说,但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中日邦交正常化35年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重要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同时也风波不断。21世纪初还陷入了低谷,可以说中日关系是在不断排除干扰中向前发展的。的确,即使在困难时刻,中日友好合作也仍然是主流,这一条没有变。这说明,中日友好,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历史潮流,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
  《对外传播》:您在担任驻日大使期间,最值得提及的中日关系中的一件大事是什么?
  杨振亚:我在担任驻日大使期间,最值得提及的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即1992年10月,实现了日本天皇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在中日两千年的交往历史上,日本天皇访华是第一次,这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天皇访华的成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意义重大
  
  《对外传播》: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您能谈谈有关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一些感受吗?
  


  杨振亚:《中日和平好友条约》是现任首相福田康夫的父亲——福田赳夫首相在任期间与中国签订的。我于1988年6月赴日本担任大使,这年恰好是《中日和平好友条约》缔结十周年。我到日本不久,就去拜访前首相福田赳夫,感谢他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福田赳夫表示,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他担任首相期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并以此为荣。还说,中日邦交正常化,使中日两国之间建立起一座“吊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后,就建立起一座“铁桥”。后来,福田赳夫还专程到中国大使馆来,向中国方面表示祝贺,还赠我一本为纪念自己从政35周年而出版的画册《和平大国的道路》,并亲笔题字:“日中友好是和平”。缔约那年,福田康夫担任福田赳夫首相的政治秘书,我想现任首相福田康夫一定会从他的父辈身上充分体验和理解到中日友好的重要性。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中日之间三个重要政治文件中是唯一经过两国立法机构批准的,具有最高法律权威的政治文件,它的缔结奠定了中日关系坚实的政治基础,对推动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世代友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很重要
  
  《对外传播》:中日两国间交往密切,人员往来频繁,但据舆论调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还不够,也有这样那样的疑虑,这方面您是怎样看的,包括如何做好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
  杨振亚: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发展很快,仅就人员往来而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全年只有1万人左右,而现今全年人员往来约500万人,平均1天就有1万3千多人。按理说,两国人员往来越多,相互了解就越多,越有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但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再加上历史等多方面因素,还远没有做到这点,特别是相互信任比较薄弱。我记得,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会见日本竹下登首相时就说过,相互信任很重要,是两国关系的基础。因此,今天需要重视这点,要从相互了解,即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对方入手,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培育相互信任,加深友好感情。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需要花大力气去做。
  至于媒体宣传,对引导舆论,群众如何看待对方,看待中日关系,具有很大影响力。期待中日双方媒体都能全面、冷静、客观地做好有关中日关系的报道,以中日友好为主调,对问题也应做实事求是的报道,避免过分渲染和感情化。
  
  中日文化交流精彩纷呈,互相借鉴
  
  《对外传播》: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上历史悠久,和您担任驻日大使时相比,现在两国的文化交流有了哪些发展?您担任大使期间,哪些文化交流活动还让您留有印象?
  杨振亚: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渗透在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初到日本并不感到很生疏,因为到处都可以看到汉字,不少风俗习惯跟中国都差不多。中国文化传到日本之后,跟日本国情密切结合,不仅生存发展下来,还从而创造出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一直不断向前发展,内容、形式越来越精彩、丰富。特别是2007年的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举办得有声有色,非常成功。文化交流对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能起到独特作用。在中日关系处于低谷的时候,文化交流也没有停止过,这一点十分可贵。
  我在任期间,中日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可喜的高潮。199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从戏剧、舞蹈、音乐、电影、电视、美术、书法、历史文物到其他各种展览,可谓形式繁多,内容扎实,精彩纷呈。
  


  其中有一项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89年3月4日晚,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演员在东京银座新桥演舞场同台首次合演大型神话剧《龙王》,1400多座位座无虚席。故事取材中国明代《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和以海彦为主人公的日本古老传说,由当今最走红的歌舞伎大师市川猿之助亲自担任总导演,并在剧中饰主人公海彦。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李光任中方导演,并饰主人公哪吒。这次演出在日本相当轰动,演出票很早就被抢购一空。《龙王》合演的成功,引起日本群众对中国京剧和其他戏曲的强烈兴趣,对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强中日青少年交流具有战略意义
  
  《对外传播》:当前中日双方都重视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流,2008年还是“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您认为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何在?
  杨振亚: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青年充满朝气,思想活跃,是学习知识、充实提高自己、准备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时期。青年人肩负着未来,人们有理由把中日友好的希望寄托在两国青少年身上。特别是实现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世代代友好,更需要两国青少年很好地继承传统,把中日友好事业一代又一代地传接下去。因此,加强中日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往,使他们尽早了解对方,相互成为好朋友,提高对中日友好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十分重要。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是一项关系到培养中日友好事业接班人,实现两国世代友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我们高兴的是,近年来在中日双方的重视和支持下,两国青少年友好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开展得很活跃。日本方面邀请中国的高中生访问日本,我们也邀请了日本的青年学生访问中国。听说效果很好,因为不是靠媒体,而是靠自己的眼睛了解对方,很好地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这次福田首相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强调应加强中日青年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说要从展望50年后,甚至100年后的长远角度,着力培养能够加深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差异、相互学习的人才。我们相信,通过今年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活动,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流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对外传播》:听说您曾长期从事对日青年工作,开展同日本青年的友好交流,这方面,您有什么难忘的故事或深切的体会吗?
  杨振亚:我过去长期从事对日青年工作,在团中央和全国青联负责开展对日本的青年友好交流工作。所以对中日青年友好交流总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在当时严峻的冷战国际背景下,中日两国处于对立状态,不能正常往来,开展青年交流困难重重,但是通过双方的努力,我们终于开拓了中日青年交往的道路。
   1957年的春天,我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日本,日本青年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时我到日本岛根县去访问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很好的朋友,叫竹下登。那时他是一名中学教员,也是日本岛根县青年团的团长,岛根县议会的议员,负责接待我们中国青年代表团。那时候,我29岁,竹下登30岁出头,我们一见面就谈得很投机,最大的共同话题就是中日要永远友好,要永远和平相处,要“日中不再战”。当时,因为战争刚结束不久,“日中不再战”,就是表示绝不能再重演那种侵略战争了,要对历史进行反省,希望中日青年永远成为好朋友。
  31年以后,1988年,我作为中国驻日本大使赴任日本,而这时当年的中学教员竹下登已经成为日本国首相。我到首相官邸去拜访他的时候,一见面就互相握手,两个人都非常激动。竹下首相对我说:“我们是青年时代的朋友。31年之后,我作为日本的首相,你作为中国的大使,以这样的身份见面,这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说:“我非常珍惜我们青年时代的友谊。希望我在担任大使的工作期间,首相阁下能够对我的工作给予帮助和指导。”竹下首相听了之后笑了,并一口答应为我的工作提供帮助。后来我担任大使期间,遇到麻烦的事情就常常跟竹下首相直接商量,有时也通电话商量。竹下登卸任首相后,我们仍保持亲密联系,有不少难题,就靠青年时期结识的老朋友的协助,一起努力妥善解决了。所以我亲身体会到了两国青少年的友好交流是多么重要,多么可贵。
  后记:采访结束后,杨振亚大使应记者的请求,为本次采访报道亲切热情地写下“为中日友好努力”的题词。
  (稿件反馈请发至zhoujin_gongwu@sina.com,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周瑾
其他文献
2008年12月22日至24日,“2008REAL”日本纪录片影像交流会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举行。这次活动由中央戏剧学院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以及中国日本商会协办。活动主要包括放映会、中日两国导演互动交流和观众与导演间的座淡会。以往日本给人留下“不愿与亚洲诸国为伍,一心与西方看齐”的印象,发达的市场经济、世界一流的产品质量往往让日本面对他国表现出无比的自信,总是自我标榜为天下第
期刊
《对外传播》:您到中国之前对中国有哪些了解?来中国后,原来的印象和现实反差大吗?每天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吉姆·雅德利:我2003年8月来到中国,之前来过一次。这个国家地理的广阔、密集的人口以及普通民众身上所散发出的活力都让我惊叹。我慢慢知道中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国家,也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复杂”的国家。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到中国各个地方去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故事、就一些重大问题采访一些学者和知识分
期刊
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2008年“两会”报道的主要选题集中体现在特别节目《民声与民意》中。这是一档以“两会”议题为由头,观察、解读、分析、评论中国热点问题的日播节目。从节目风格上来说,《民声与民意》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追求有的放矢的传播效果。从内容上来讲,主持人每天围绕一两个主题开展访谈,并穿插记者在会场采制的动态消息和新闻特写。为了提高每日访谈话题的对外针对性,《民声与民意》汇总了最近几年境外传媒报道
期刊
黄友义,197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语大学)英语系,进入外文局,供职于外文出版社。当翻译,后兼职于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现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作为中国翻译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您对中国翻译事业现状有什么基本估计?  有两个标志表明,中国的翻译事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是,随着全球化发展,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中外文的互译需求前所未有。另一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持续加深,对于经济外向依存度高的珠三角地区来讲,面临着“经济的寒冬”,如何使企业走出困境,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广东省及深圳、东莞等地方宣传部门,紧密配合,不断扩大宣传渠道与手段,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政府帮助企业融资、担保等举措,宣传救急与治本并重,应对眼前危机与坚持长远目标兼顾,稳健坚定地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地营
期刊
这是一篇由外国人所写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分析性报道,但其所表达的观点能够被中西方读者同时接受,它关注的焦点是几乎为中国数量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  这篇题为《农民工,中国改革中无人讴歌的英雄》的报道,不同于某些外电的涉华文章,它并没有刻意描述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所遭遇的种种不公正待遇,也没有故意站在中国政府的对立面,对其政策的不到位横加指责,而是立足这个时代,以全球视角对中国农民工
期刊
翻译不同类型的著作应有不同的准则和尺度。除经典著作和官方文件等少数类型的文字外,很多著作译成另一种文字都不单纯是一个翻译问题。由于外国读者和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文字表达习惯,因此,对原著进行编辑加工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黄仁宇教授广为人知的著作《万历十五年》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但在该书用中文出版时,他在不少地方作了编辑加工。即使像张岱年教授所著的《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这样学术性很强
期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既是一次特大自然灾害,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公共危机。从危机事件的分类来说,这是一场产生全球范围内舆论效应的自然危机,具备了大规模公共危机的所有特点。  之所以将危机与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从舆论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危机主要包括了核心行为与舆论反应两个部分。地震这场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其主要影响也是这两方面的。核心行为是抗震救灾活动,而舆论反应
期刊
编者按:触摸时代脉搏,关注全球的经济文化走向,了解国际间的合作发展进程是本刊开办“高端对话”栏目的宗旨。自栏目开办以来,先后有贵州电视台的《论道》栏目和中央电视台二套的《经济半小时》走进本栏目。  世界粮食计划署近期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使全球一亿多人深陷贫困之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周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在这场挑战中,中国的粮食市场会不会受到冲击?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期刊
编者按: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的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