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也是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谈谈一己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课文,切忌一开始上课教师就滔滔不绝地讲新课,讲得全而细,生怕掉了任何一个小小的知识点。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我们一直在批判它,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规律,也不符合人类在知识认知方面的客观特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上一节新课,开始一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本课的主题是什么?围绕该主题本课强调了哪几个主要问题?有哪些问题弄不懂或一知半解?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样做,学生不仅能听懂教师的讲课,而且能够带着问题听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讲课,学生对该课的内容没有思想准备,很难听懂,往往不知所云,印象也不深,理解也很肤浅。笔者坚决反对不给学生预习时间,就讲解新课,这种教学方法,话说得重点,就是把学生当学习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当然在学生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放手不管,理应进行点拨和指导,备课时也应精心设计预习题目。
二、潜心设问,精讲课文
通过预习课文,学生能够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就没有必要去讲,检查一下预习效果就可以了。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精力和功夫就应该放在精讲课文上。怎样做到精讲?这就要以深入钻研课文,潜心设计问题为前提,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到精讲课文,功夫要下在课前,没有课前的深入钻研课文,潜心设计问题,要在课堂上做到精讲是句空话。例如,笔者在讲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三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目时,这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反复的研读和琢磨,而且对笔者于该课的多年教案进行了回顾,通过对比和反思,结合历届学生的实际,最终决定不照本宣科地讲解该课文,做到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抛开教参,设计一个系统简明的表格。该表格围绕本课的三个主要问题:爱国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台湾回归祖国;填写五个方面的内容:含义或组成、原因或依据、目的、现实意义或前景、政治基础。本表格一目了然地引导学生从上述五个方面,来深入系统的分析本课的三个主要问题。学生预习课文后,教师就布置学生填写表格,对填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进行精心细致的讲解;对于个别问题,简要地进行个别指导。设计什么问题,以怎样的形式设计问题,既要针对重难点,又要结合学情,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要做到精讲课文,笔者颇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同感。
三、学以致用,复习巩固
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起比较牢固的知识系统。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必须潜心设计适合本课的练习题目与课堂活动。例如,笔者在讲《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课,在预习课文,填写表格梳理知识点之后,安排学生进行抢答赛和体验《乡愁》的课堂活动。《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写的著名爱国诗歌,在体验此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富有感情地朗读此诗,然后请一位男同学上台朗诵,接着请两位女同学表演二人组合朗诵,最后全体同学与老师齐诵。整个活动过程,师生情绪高涨,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是教师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回答附在诗歌后的四道练习题:《乡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解决中华民族的“国愁”,党和政府提出了怎样的方针政策?实现两岸统一的政治基础是什么?请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作一番展望。这四个问题,紧扣本课的重难点,而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实现由感性认知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同学做得相当好。体验了《乡愁》,做完四道练习题目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以前面梳理知识点的表格为依据,读一读、记一记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发现本课三个主要问题之间的因果练习,然后要求学生全部关上课文和练习本,进行抢答赛。首先教师提问,学生站起来抢答;然后学生针对本课提问,要求教师回答,整个课堂沸腾起来了。
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课文,切忌一开始上课教师就滔滔不绝地讲新课,讲得全而细,生怕掉了任何一个小小的知识点。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我们一直在批判它,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规律,也不符合人类在知识认知方面的客观特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上一节新课,开始一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本课的主题是什么?围绕该主题本课强调了哪几个主要问题?有哪些问题弄不懂或一知半解?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样做,学生不仅能听懂教师的讲课,而且能够带着问题听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讲课,学生对该课的内容没有思想准备,很难听懂,往往不知所云,印象也不深,理解也很肤浅。笔者坚决反对不给学生预习时间,就讲解新课,这种教学方法,话说得重点,就是把学生当学习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当然在学生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放手不管,理应进行点拨和指导,备课时也应精心设计预习题目。
二、潜心设问,精讲课文
通过预习课文,学生能够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就没有必要去讲,检查一下预习效果就可以了。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精力和功夫就应该放在精讲课文上。怎样做到精讲?这就要以深入钻研课文,潜心设计问题为前提,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到精讲课文,功夫要下在课前,没有课前的深入钻研课文,潜心设计问题,要在课堂上做到精讲是句空话。例如,笔者在讲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三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目时,这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反复的研读和琢磨,而且对笔者于该课的多年教案进行了回顾,通过对比和反思,结合历届学生的实际,最终决定不照本宣科地讲解该课文,做到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抛开教参,设计一个系统简明的表格。该表格围绕本课的三个主要问题:爱国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台湾回归祖国;填写五个方面的内容:含义或组成、原因或依据、目的、现实意义或前景、政治基础。本表格一目了然地引导学生从上述五个方面,来深入系统的分析本课的三个主要问题。学生预习课文后,教师就布置学生填写表格,对填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进行精心细致的讲解;对于个别问题,简要地进行个别指导。设计什么问题,以怎样的形式设计问题,既要针对重难点,又要结合学情,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要做到精讲课文,笔者颇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同感。
三、学以致用,复习巩固
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起比较牢固的知识系统。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必须潜心设计适合本课的练习题目与课堂活动。例如,笔者在讲《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课,在预习课文,填写表格梳理知识点之后,安排学生进行抢答赛和体验《乡愁》的课堂活动。《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写的著名爱国诗歌,在体验此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富有感情地朗读此诗,然后请一位男同学上台朗诵,接着请两位女同学表演二人组合朗诵,最后全体同学与老师齐诵。整个活动过程,师生情绪高涨,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是教师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回答附在诗歌后的四道练习题:《乡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解决中华民族的“国愁”,党和政府提出了怎样的方针政策?实现两岸统一的政治基础是什么?请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作一番展望。这四个问题,紧扣本课的重难点,而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实现由感性认知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同学做得相当好。体验了《乡愁》,做完四道练习题目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以前面梳理知识点的表格为依据,读一读、记一记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发现本课三个主要问题之间的因果练习,然后要求学生全部关上课文和练习本,进行抢答赛。首先教师提问,学生站起来抢答;然后学生针对本课提问,要求教师回答,整个课堂沸腾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