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娜 拉
  陈桑语
  娜拉是我家养的八哥。它会很人模人样口齿清晰地说“你好”,还会学人咳嗽、大笑,以及刚学会了含混不清地说“我爱你”。小家伙的存在平添了不少生活乐趣。
  除夕夜,从奶奶家吃完年夜饭回来,我们发现鸟笼的门竟敞开着——笼子里空空如也——八哥不见了!爸爸赶紧在院子里寻找,哪里还有八哥的踪影。院门好好上了锁,不可能是被附近的小孩喜欢了捉了去。妈妈反省可能是早上喂食后忘记关门,以至于八哥终于得了机会回归自然了。倘是如此,倒也罢了。不过,心里也慨叹,如此好生养着却也留它不住,偏要自己出去闯生活,还偏选了这么个日子来上演“娜拉出走”!我们都有点悻悻然。
  恼恨一阵八哥的负情之后,我们旋又担心娜拉出走之后的生活。这八哥从小就笼养惯的,天寒地冻的上哪里找食吃去?羽毛也被剪去一些呢。突然转念,这飞不远的八哥会不会成为野猫的年夜饭了!以往我养过的小鸡、小鸭、刺猬,甚至池塘里的金鱼都曾惨遭厄运呐。爸爸说:“即使不被吃掉,天气这么冷也会被冻死。其实,出门之前我们该把它放进屋子里的。”语气里满是懊丧自责。旋即,爸爸又自我安慰道:“等天亮了再找找,兴许是钻在哪个角落了。”
  大年三十,一夜的雪,一夜的烟花爆竹。大年初一,爸爸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去找找,它飞不远的。”不一会儿,就听到爸爸在院子里嚷嚷:“在了!在了!妞妞,快来看呐!——你好!你好!”
  出走之后的娜拉又回来了,被发现的时候,它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站着的,站了有多久。
  失而复得的八哥享受着我们格外细心的照料。当主人不在家或夜晚的时候,就得以在屋内安然独处。然而,八哥再也不曾开口说话了,甚至也听不到它哪怕是偶尔自娱自乐的鸣叫了。有时我跟它说话,它会作出很努力的样子——奋力昂起脖子,同时将嘴巴大张到45°以上,但是喉咙里发不出丝毫声响——就差没腾出手来指着自己说是个哑巴新娘了。我们猜想,或许是因为爆竹声失聪了,或许是冻坏了,也可能是被吓着失忆了。
  我们的娜拉当初是怀着怎样的勇气和憧憬出走的,这一夜的雪和烟花爆竹中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之后怎么突然又回来了,又如何落得如今这样的景况?我们都不得而知了。
  出走的故事以后还是屡屡上演。我们观察了几次,发现是娜拉自己开的门。才想到它模仿能力极强,喂食时鸟笼门一开一合它早已了然于胸,以后便也随它在院子里踱步了。只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终于有一天被野猫叼在口中。虽然被及时发现猫口脱身,但也许是惊吓过度,也许是受了内伤,恹恹了几日,终于西归了。
  [点 评]文章以简笔写“娜拉”出走,繁笔写“娜拉”出走后一家人的牵挂、忧虑、自责、期盼和惊喜,心理描写细腻而有层次。文章虽短,但主旨较深,旨在探讨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矛盾心理和难堪处境,即自认为已经长大,可以完全摆脱家长,其实比较幼稚,缺乏真正独立自立的思想和能力。文章所叙故事明白易懂,但主旨含蓄耐读,引人深思。
  (指导教师:周旭曙)
  折 页
  陈 绚
  翻开书架里的旧书,扑面而来的是陈年的历史的气味,诚然纸张本身并未承载如此深厚的底蕴。这并非隐喻,算是词不达意,借用艾克曼在《感官之旅》里的一句话:“气味是我们最亲的亲人,但我们却记不清楚他们的名字。”
  我读书喜爱折页,这与对书的珍视与否无关。有的人喜爱呵护,有的人偏好放养,这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折得久了,折痕就成了书的诗行,随手翻过,都能奏出一组组温柔的和弦。折页里承载的内容远比书更多,折起的一角,如同書法艺术里饱满的一个弯钩,不仅能勾起旧时思绪,更能煽动此刻心情。新陈的勾芡,晏殊表达得最为入味:“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纸张是文字的容器,正如香水是花的容器,贝壳是大海的容器,雨声是悲伤的容器,而人是灵魂的容器。刘嘉俊在专栏里写道:“写个几十万上百万字,一个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都藏不住的。”人囿于容器,却又创造容器,便使得形诸外,相由心生。
  以色列短篇小说家艾加·凯磊和他的小说《忽然一阵敲门声》曾经风靡过半个中国,我读过很久之后,才在张怡微博士的散文中获悉,艾加·凯磊是在灶爿间写作的。于是心生想象,也许在灶爿间写作的人,才会有如同柴火般热烈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像叶芝在炉火边写下的《当你老了》,总会让人不禁浮想到遥远的北方,针叶林下,雪地上,一星暖橘色的火光里,一个温柔的垂垂老矣的妇人和她手里尚未完成的针织衫。而当下的一些书房和打字间里的速食时代的作家,字里行间都存了“投其所好,则众所必往”的心,落入下乘,实在是必然。
  犹记得初读《大国与小民》,读得那可是一个杀气腾腾,恨不得把那个美国传教士大卸八块,好好理论一番:“我们中国人,哪有你写得这般不堪?”等沉淀了一段岁月,才知道当时的心境也算是愚蠢的。不同的环境,造就的是不同的观念。穿过文化壁垒的言语,往往带刺。《大国与小民》和鲁迅的文章是相通的,就像鲁迅笔下的好奇心,如同被拎着脖子的鸭一样的人们,染了血的馒头,也算是不同环境下思想的一种共鸣(可惜的是当时这样的共鸣太少)。相比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中国人,是作为小说的形态出现的,少了一分鲁迅式的激进,却多了一分取材于市井的悠长回味。
  阿城写过:“大于感觉的感觉,和抽离感觉的领会,由这里会分出两种写作,前者进入艺术,后者进入哲学或其他。”感觉玄之又玄,不妨当它算是一种容器。人生的容器是否有一个限度,这个问题至今无解。探究这个问题的人,有的脑子被泡在了福尔马林里,有的埋骨于深坑仰望星空,还有的化作蝴蝶,飘蓬着,俯仰于天地间。有段时间读加缪,专挑了最为晦涩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来看,荒谬论和荒谬精神之于我如同亿万光年外的星空,美丽,却无从深究其意,我只能从西西弗不断地推石上山中品读出他如同渴望光明却深知黑夜无尽的盲人般的拼搏。“他觉得这个从此没有救世主的世界既非不毛之地,抑非渺不足道。那岩石的每个颗粒,那黑暗笼罩的大山每道矿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的世界。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这大约是加缪荒谬外表下一颗赤诚的心的体现,“沧海无惊浪,赤子无愁声”,柳宗元所言,是也。这又完美地论证了一个人与一个人笔下的文字,或者说一个人与一个人的容器,是休戚相关的。不论各种表达形式,就像花开有早有迟,而荡气回肠或是回味悠长,春天都在那里。   折页多了,书都会厚上几分;如同人的阅历长了,气场也会厚上几分。而真正大智慧的人,就是一张薄薄的纸,吐纳之间,便是天地。“将书读厚,再读薄”,我们一生,大抵都在朝这样的一条路上前行。
  [点 评]《折页》一文,既是作者对自己“写作人生”的一份自传,又是一篇对文学、写作有着深刻见解的散文。全文笔触清新自然,生动新颖,“人是灵魂的容器”“花开之早晚”等比喻让人眼前一亮。另外,名言佳句信手拈来,可见作者阅读之精深。本文最出彩之处是作者的写作观——批判速食时代的浮躁,而追求“在灶爿间写作”“赤子无愁声”的初心。每个写文字的人,都应当怀揣一份同作者一样的,对写作的热忱,初心不改。
  (指导老师:梁永霞)
  蝉 鸣
  翁雨轩
  窸窸窣窣的蝉鸣自春末便从不知名的地儿钻出,细微而又绵长。仿佛一颗光滑的石子置于宁静的湖中,打乱了湖水的静默,搅乱了夏日的脚步。
  没有谁知道第一声蝉鸣从何而来,他好似天降的奇兵,在人们的喜与悲中,在人们的不愿与愿意中突然来访。蝉,是初夏的信使。他带来了夏日的炽烈,也带来了久违的新生。
  初夏的蝉鸣,是轻柔而又细微的。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月亮悬挂枝头,散发出恬静而又朦胧的月光。树枝随风摇摆,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风移影动,伴着树叶摩擦的沙沙声的,更有隐匿于枝叶中的蝉的乐章。集聚的乐手的数量尚少,便迫不及待地出声了。细致而紧密,杂乱而不失分寸,柔软的蝉鸣如河水般淌过后忽的戛然而止,剩下星星点点、忽明忽暗的鸣声延续着过往的激情。窗外的蝉鸣,如一个顽童的窃窃私语,持续不断却又忽隐忽现。
  炙热的阳光烘烤着火热的大地,更点燃了汹涌澎湃的蝉声。你看那苍老遒劲的大树,站稳了身躯,挺直了胸膛,高擎着一把把绿色的火炬,让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蝉儿们打破了领域的限制,冲破了时间的桎梏,开始不分昼夜地大声歌唱。他们的鸣声震天动地,如杜鹃啼血,血染胸膛。一声声、一阵阵,似倾泻的暴雨,像骤临的飓风,若汹涌的潮水,声音从天地的这头穿破另一头,连树枝都因此瑟瑟发抖。他们不寝不寐,不依不饶地为天地喝彩,为新生喝彩。
  末了,只留下了淡淡的悲凉。只有些许的蝉孤独地鸣叫着,和着远处闪闪烁烁的灯光、清凉温润的月光深深地沉到夜色中去,模糊到最底层去。
  有谁会去想,他们是怎样来又是怎样去的;又有谁会真正驻足一棵大树,为他们的声音所吸引,为它们的生命所惊叹。深藏黑暗数年之久,换得燃放一个夏季的生命,如惊鸿般短暂,又如绽放的烟火,虽只一瞬,却足以铭记终生。所有所有的蝉拼尽全力地呐喊:“我来了,我拥抱了这个世界。”一切一切的蝉鸣凝聚成永恒的箴言:我来过了,我依恋过了,我不会后悔。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无端地抱怨自己的辛酸苦楚呢?只有分量十足的果实会坠落地面,只有耐住煎熬的蝉会演奏惊人的乐章。
  阳光透过玻璃窗静静地流淌在地面上,柔软而又舒适。轻轻打开门,看见一只蝉躺在地面的一隅,落在久违的阳光里。室友走出门瞥了一眼,“蝉?死了吧!”便悄然离去。我蹲下身子,好奇而郑重地看着他,如邂逅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想说话,却不得出声。我轻轻地朝他吹了一口气,只见他仰面朝天的几只小脚忽然灵活地挥动起来,似乎在说:“嘿,我还在这儿呢!”
  忽地,窗外响起了丝丝蝉鸣。
  [点 评]本文以蝉鸣为线索,先描写了蝉在初夏、盛夏、夏末的鸣声的特点,表现出蝉鸣富有变化的特征;然后由蟬鸣到人,表现出蝉努力一生只为一瞬的辉煌、却从不后悔的可贵的精神品质,深化了文章主旨;最后以景结句,意味深长。语言表达生动具体、富有张力,足见作者平日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
  (指导老师:熊秀英)
  偶 像
  王悟晒
  严寒夺去温存,黄昏拉下帷幕。凛冽的风还在席卷,弥散蒙蒙烟尘,打乱我的脚步。
  还是那件略微泛白的青色驼绒外套,老远就透过冬日的寒气落入我的眼中,大约是等得久了,你把脖子缩进衣领,不停向手掌哈着气。像是突然锁定了目光,你向我所在的方向伸长了脖颈。我走近了,看到你那环绕的双臂下护着一个塑料盒子,上面附着了大片水雾。我问“冷吗”,你搓着手说:“不冷不冷,这是我给你从家里带来的饺子,还热着呢。”我握住你的长有粗糙的老趼的手,走向学校食堂。
  本来早已约好带你领略一番学校食堂的美食,去时招牌菜肴早已抢购一空,黑压压的人群在座位上涌动,充斥耳廓的是电视机的嗡嗡声和叉匙交错的咣咣声。窗口的阿姨在热情招徕迟来的犹豫的顾客。
  我最爱的牛肉面是买不到了,兴致寥寥。阿姨见父女二人前来,像是找到商机双目放光推销起了粉丝。你见我有些不悦,笑着说:“我看这粉丝也挺好的嘛,试试看。”本想让你品尝美味的壮志豪情浇了冷水,我内心略有歉疚,你的宽慰让我略感轻松。于是清淡乏味的粉丝浇淋上附着稀疏零星的肉丝的羊骨头,便是父女俩的晚饭,羊骨头粉丝。你像个不知所措的大男孩,挠挠头说,爸什么都不挑,都会吃。
  食堂里昏黄的灯光就像复古的滤镜,把时光的轴线缓缓推回那些记忆片段。小时候你是家里的掌勺大厨,食材到了你的手里,总能变成各种风味独特的美食,甚至我深恶痛绝的胡萝卜,你也可以做得让人垂涎三尺。清冷如霜的刀锋下,愚笨的土豆和单调的洋葱变成了各式形态,你以精湛的刀工雕饰出一盘盘艺术品。用力翻炒,调节火候,控制力度,等待时机,你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我总是那个躲在桌边看你的孩子,那些被汗水濡湿的毛巾,火光映红的记忆,在光彩闪烁之后,跌入你日渐沧桑的眉目沟壑之间。你厨艺非凡,意气风发的样子却永远地印刻在我的心田里,流淌在邻里的笑意中。
  我想,面对这一碗色香味皆次的羊骨头粉丝的时候,你该是难以下咽的吧?眼前的你,大口大口地吞下粉丝,这样的你,着实令我心生意外。油脂悬浮在汤上,灯光在面汤上跳跃,跌落。你说这是你吃过口味最好的粉丝。你吃着单调的粉丝,却把那几粒完整的羊肉不住地往我碗里送。你眼角的皱纹越来越深,是什么时候开始,你笑起来像一把折扇了?曾经棱角分明的脸,也被岁月磨蚀得有些疲惫松弛。衰老正由日历一天天刷新着,风华终究抵不住风化。   饭后的回途,食堂外的风穿过球场,打在行路人的脸上。父女俩的身影在灯下追逐,深深浅浅,却似乎隔着永恒的距离。到了校门口,你让我快些回教室,用功读书。无声笼罩下来的夜色中,我看着你单薄而消瘦的身躯消失在拐角,想说一些告别的话,却被无名的情绪梗在喉头。只能静静看你的背影,任由风拂乱发梢。
  所幸你专程带来的饺子还留有余温,一定设想了种种我可能的喜欢,所以做了三种不同风味。暖暖的感觉从指间传入心头,感动的浪潮从我的眼角满溢。这个冬天似乎也不那么冷。
  细细看你的变化,看雪爬上你的发线,星星点点后一大片。想着我老了以后会不会就是这个模样,又很快否定。因为你不经意间,就活成了我一生的偶像。
  平常的日子,喜欢多待在家,因为有我在的日子,会成为父母的节日。
  [点 评]文题名偶像,晚餐吃粉丝。偶像与粉丝!哈,巧合吧?也许。
  文章往往在不经意间闪烁出狡黠的智慧。“衰老正由日历一天天刷新着,风华终究抵不住风化。”“因为你不经意间,就活成了我一生的偶像。”“因为有我在的日子,会成为父母的节日。”
  怎样把单调的学校生活,平常的亲情题材写得有滋有味,这是个问题。这里或許有迹可循?
  (指导老师:王铭平)
  墙
  朱涵琦
  墙是一间屋子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为有墙的存在,才能从宽广的空间中隔起那一小块独有的空间。
  刚进高中时,那教室里的墙便显得不怎么新。墙体上已有几道不明显的裂纹,原本应当洁白的墙面染上了几块不知为何形成的淡淡的灰黑,稍显突兀。墙皮斑驳,多处已经翘起,用手轻轻一掰,随着一声轻微的颤音,便有一块墙皮随着一小朵转瞬即逝的粉尘往下掉落摔碎成一堆惨白,给值日生带来些许麻烦。总之,那墙,给人一种历经沧桑之感。
  教室里的墙便是其所在这个班级多年来各种活动成果的见证者。各式各样的纸质奖状,都在教室后墙上高高地贴着,墙默默地承载了这些荣誉。为了美化教室,各种激励人心的标语和对联也往墙上挂,墙心甘情愿地担负起了这个使命。月考过后班级因大幅进步而获政教处颁发的勤学红旗,也是久久地挂在墙上。墙似乎成了备受瞩目的对象,却依旧默默无闻。
  坚守在原地的墙,记录着每一位同学的心情变化和看似平常的故事。靠墙而坐的同学深知墙是一个守口如瓶的好伙伴,冒着各式新奇想法的,在闲暇时,半是戏谑半怀着几缕期待淡淡地在墙上留下几行有感而发的小诗;沉迷于刷题的,眼看这道理科题将要化解,却在关键时刻耗尽了草稿纸,便怀着一丝歉疚在墙上打了几道算式,使这道题的答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留在了墙上;立志要充分利用时间的,常常将带着课外知识点的小纸条卡进墙那翘起的墙皮,稍作休息时便随手拾出一张悠闲地读着,完后再卡进去,也算是为下一个将要在这个位置的同学留点惊喜。墙默许了这样的行为,那过于老化的墙皮也黙黙地勉强地支撑起了那几张纸片的重量。有时,墙也要承受一些小小的不愉快,有一次两位同学起了争执,而后发展为手脚相加,混乱之中不小心一脚踹到了墙上,瞬间给墙面增添了一抹灰黑的鞋印。不久两位同学和好如初,而留在墙上的那块稍不和谐的灰黑记录了那次遗憾。
  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相信这面墙上一定还隐藏着许多现在已无法知晓却令以前的人怀念的故事。
  后来,终于有一天要分班考了。为了布置考场,墙上所有的东西都要清除。于是那些荣誉与努力的象征都被撕下,之前留下的字迹也好足迹也罢都被仔仔细细地清洗,粘连着被扯下的还有几块松动的墙皮。考试过后那一整个班的同学也各自奔向不同的新班级,鲜再见面……
  空荡荡的墙更显斑驳,那因墙皮脱落而新出现的“伤疤”似乎有些刺目。墙那持续的沉默中似乎掩藏了一丝无奈……
  再后来,新的学生又搬进了这个教室,好奇地查看着不怎么新的墙。墙站立在原地沉默不语,它知道,接下来在原来的故事上将会覆盖许多新的故事。
  [点 评]此文风格酷似刘亮程的散文风格,这是读完全文的鲜明印象。
  墙,斑驳的墙,沉默的墙,坚守在原地的墙,无奈的墙——是学生在教室学习的林林总总的记录者、见证者,是今生今世的证据。文字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有一种对生活的坦然和思考。一个高中生能有如此的思想和文风,令人赞叹。
  (指导教师:周旭曙)
  星河里的一颗星
  潘思未
  一颗星球,一颗美丽晶莹的星球,在银河的一隅静谧的转动,有它既定的轨道,也孕育着自己独有的生命,心脏跳动和呼吸不曾为尘埃而改变和颤抖。可若没有周围星球与它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凝望,它还会如此美丽吗?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星球,独一无二,却不孤独、不荒芜。
  总有人将自己比作孤岛,被无尽的大海所包围。我却不太喜欢这种说法,孤岛一样的生命是断绝了与世间和他人的所有联系,偏执地存在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难免荒芜与落败。我喜欢太阳系、银河系,众多星球都有自己的个性、独行的轨道,却因为与周围星球有这样那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才得以美丽动人地杳在无穷无尽的空间里,泊在不古不今的永恒中,生生不息。
  木心是这样一颗生动的星球。在《哥伦比亚的倒影》一书中,他将他的个性与独我的思想与创作发挥得淋漓尽致。经历文革改变不了他,什么定居国外于他而言也无多大影响,他在他的世界里创造独有的生命。晚年定居在乌镇,许多人想来拜访,他也一一婉拒。而他又并非执意要做一座孤岛,在居处常邀陈丹青等几位大师聊文学,聊音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他接触到了更多。一种类似吸引力,或是给予他恒温的力量,共同组成璀璨星河的一部分,相互温暖与相互吸引,却又不失为一颗独立的星球。
  思想上的独来独往是个性,这是造就自我的基质,正因如此我们不会随波逐流,沦为平庸,而得以绽放成一朵不一样的烟火。而与他人的交流与凝望则让我们得以更好地完善自己。身上有那些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人的影子和脚印,我们才得以遇到更真实的自己。   伍尔夫说:我有根,但我流动。
  清人沈复为他的小山河取名为《浮生六记》,记载他所经由的岁月风景。于琐碎文字深处,我窥见了他坦荡的人格与坚定的灵魂,始终有不为世人世事所扭曲的心境。不重要的人,笑一笑就过了吧。可他的身上带着可爱的人间烟火,来自他的妻子陈芸,他的母亲,他的兄长。经由感悟并记录生活的灵动细节之处,坚守人格情操不为世人所变的同时,也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融入他自己,成了他小山河里独特的风景。
  就像大千世界里物质的组成,粒子是个体而自我的,却只有靠众多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真实而笃定地存在。由微观到宏观,我们所见的,是万千生命的独立而连结,那是一种大写的感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流中有自己脚步与方向的人,个性而不孤独,遇见他人却不随波逐流,有自我人格,又不失灵魂伴侣。
  我是一颗星球,与众多星球在生命的银河里遥遥相望。
  我是一颗星球,一直能听到自己的呼吸与心脏跳动的声音。
  我是星河里的一颗星。
  [点 评]文章中既有严谨的理性思维,又融合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亮点更在于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沈复和木心的例子还有伍尔夫的一句名言论证论点,让文章得以饱满圆润,同时更吸引眼球。另外,语言生动流畅,把人比做一颗星球,想象瑰丽,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为一篇优秀有亮点的议论文。
  (指导教师:梁永霞)
  花若再开非故树
  ——读《红楼梦》有感
  汪佳琦
  那年的花冢下,我始终记得,有一个清瘦纤软的女子,扶着花锄,在织锦重重的落花间兀自幽泣。
  从前读红楼,我总以为黛玉过于娇痴。见着花落香断这等自然景象,也要呜呜咽咽流下许多冤枉泪来;话才说了一两句,又不知会勾起什么伤感心绪,便又落泪,且又多病,委实无趣。
  直到时隔许久,又翻开那本厚重的红楼。这一回我是早己知晓了最终的惨淡结局,再看他们相遇时,忽觉恍如隔世。
  不由想起以往看过的一部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帷幕拉开时掌声如潮如水,朱丽叶在灯光映照下美如桃花,在舞会上与罗密欧一见钟情。少年炽烈隐秘的爱恋,挣脱着这世俗的囚笼,令人不由自主地心动微笑,心怀期待。然而我们都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出爱情悲剧,那剧本上早已撰写好了终局——映着月光明晃晃的匕首,注定会插入少女的胸膛。剧终的时候,所有人都寂静无声,再无开场时情不自禁的喧哗和掌声。
  結束的时候那么痛,就是因为相遇的时候那么美。
  由此,黛玉病中焚稿时,那厚重夜色与单薄孤烛,想必也是格外哀戚。
  黛玉的泪,流得并非毫无道理。这个心思通达颖慧的少女早已觉悟,纵然到了明年花会再开,甚至开得更好更艳,那也终究,不是原先时的花儿了。
  恰若欧阳修在词中所写:“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那在花下拌嘴又气又笑的有情男女,年年都可以有;多愁善感花容月貌的姑娘和天生风流眉目如画的青年,世上也并不缺乏。他们的娇嗔痴傻,放在别的恋爱中的情偶上,大抵也是雷同的。只是花下言笑晏晏,灯下共读《西厢》的人,终究不再是他和她。
  花若再开,终非故树。
  现在,我想,黛玉流的每一滴泪背后,都有理由。
  只是除了那个宝玉,无人再愿,也无人再能读透。
  一切只因那年花冢下,闻她歌而共她泣的人,除了她口中那呆子,再无他人。
  [点 评]读进去,读出来。真正是名著伴我成长呀!
  (指导老师:王铭平)
  诗文有疾,不若煮诗为药
  梁博文
  无论古今,作诗搞文,也许都要细心慢火像熬汤炖药一般,提炼出字句的真淳,那么大凡诗文疾,无论是涕是痰,或许都可因此而愈吧!
  ——徐国能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读诗更美好的事情了。试想,阳光明媚,岁月静好,端一把椅子,沏一壶茶,捧一卷诗,美好的文字如溪流般汩汩涌入脑海,汇进心田。黑色的方块将身心全部打开,直至到达负手行吟,物我两忘的境界。读毕,酣畅淋漓,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然诗文有疾。疾何在?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追着诗词大会的脚步,不少人看完了《唐诗三百首》,但深究其义,却说不上一二。博览,几乎变成了附庸风雅的代名词。对此,我感到深深的忧虑。
  博览诗文,而不深究熟读,危害甚巨。我们的精神似乎患了“贫血”之症,如果再不加以医治,恐怕会得“败血症”或“白血病”,这不是危言耸听。只有明白到这一点,深入挖掘病因,找出病灶所在,才能将之治愈。否则,医好的仅仅只是表象,不能彻底根治。
  人生读诗忧患始。世界上的很多美好的意象与情境都如流沙般簌簌流去,唯有煮诗为药,才能治愈诗文的顽疾。读诗,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由内而外,姿容焕发,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状态。诗歌,就像大补药,修缮我们荒芜贫瘠的灵魂,让心灵的土地得到滋养,变得更加肥沃,更加健康,更加阳光。
  熟读诗文,腹藏乾坤,就可以与现实拉开一个审美的距离。我们用“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来代替“拜拜”式的告别;我们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来思念一个人;我们也可以用“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来借景抒愁;我们还可以用“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用菡萏来替代荷花,用蝃蝀来指代彩虹,用红豆来表达相思……煮诗为药,慢火细炖,提炼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是美!爱诗歌,就是爱自己,爱生活,爱美。试问,泛泛而读者,何以提炼诗词之美?
  我不否认,药很苦,但是可以加糖。这颗糖便是歌曲。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后来的乐府,再到歌行,都是和音乐舞蹈配合的。我们现在怎么唱周杰伦,当年人们就怎么唱杜子美,何况我们现在也不止唱周杰伦。王菲演唱了《水调歌头》,谷建芬创作了《新学堂歌》,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李煜诗词《虞美人》谱曲作为片尾曲……如果一个人对读诗、背诗兴趣乏陈,那么唱歌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固执地坚守在熟读诗歌的阵营,用诗文温暖心灵,烛照思想。我满怀激情与热爱,开一帖回归诗意的药方,拯救自己,也期望能为“治病救人”献出微薄的力量。诗歌,是人人都向而往之的神山圣湖啊。我只祈愿,做一名诗歌的朝圣者,煮诗为药,细火慢炖,炖透炖烂,以治诗文之疾。
  [点 评]作者对当下人们浮躁的装门面式的诗歌诵读作风大胆否定,试图找寻救治良方,这一份对待古典诗词的热情,真诚而迫切,实属难能可贵。
  (指导老师:张汉语)
  [作者通联:浙江新昌中学]
其他文献
【正】 河北省黄骅县服装厂是一个小型二轻集体企业,建厂已三十多年。现有干部职工167人,拥有全部固定资产(原值)26万元;主要产品有服装、皮鞋两大类,计60多个品种;全厂有服
龙的世界应是无垠的广阔,它不甘拘于有限的域内。
国际著名的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钢琴比赛由帕罗玛·奥谢女士发起并创办于1972年,之后每三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是第十六届。它是西班牙最高水平的国际钢琴比赛,也是欧洲五大钢琴比
【正】 近年来,部分重新恢复的二轻、手工业联社,把所属集体工业企业的资财,不加区别地、笼统地采取了“联社所有、企业经营”的做法。也就是说,把全民企业在改革中关于所有
【摘 要】 目的:在对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的康复影响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寻找提升小儿脑瘫病患康复效果的临床护理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其预后水平。方法:以随机法选择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01月-2015年08月接收的42例小儿脑瘫病患(实验组),予以家庭康复护理方案;同期选择42例小儿脑瘫病患(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案,通过对所有入选患儿的护理情况、预后情况等进行深入观察,再
以AlNH4(SO4)2·12H2O和MgSO4·7H2O为原料,用焙烧法制得MgAl2O4尖晶石微粉。用XRD,SEM,TG/DTA等手段分析了实验结果,表明该粉纯度高,分散性好,颗粒细小均匀。用该超微粉制得了光学质量完好的尖晶石单晶体。同时研究了反
<正>~~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雪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目的:了解儿科病房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本院2014年全年儿科患者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引起耐药菌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20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有效沟通,促进老年白内障病人早日康复。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老年性白内障病人87例,针对每位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时期,不同的心理护理,考虑到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性及眼科疾病的特点,故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这些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87例老年病人未发生医患纠纷。结论:详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