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刍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7933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我带初三毕业班,暑期要提前上课。学校却只发了一本语文书。用惯了教参和教案,一时没有了,还真有点无所适从。只好静下心来,深入钻研,认真备课。虽然好多是老课文。有的已教过八九遍,烂熟于心,但我还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一遍又一遍地读文本,广泛查阅资料,仔细地作笔记、写心得,竟有了不少新感受、新收获。吃透了教材,分析清楚了学生的现状,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了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上了几节课,效果却出人意料地好。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生搬硬套《初中语文教案》、《特级教师教案选》等教学设计书籍了,而把它们仅仅作为参考和补充。在根据自己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课总是得心应手,讲起来有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效果也格外地好。
  这就是个性化教学的魅力:一方面,教师以自己的所有的学养、兴趣、特长及优势来解读教材;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显示或张扬了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可事实上是,出于中考、高考功利性的目的,教师往往唯“教参是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大多不是来自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而是建立在参阅、研究教学参考书这一权威资料的基础上,教师以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姿态宣讲教参上的要义,把教参的理解绝对化、神圣化、终极化,拒绝、排斥学生的个性解读,凡有悖于教参的理解都视为不正确的、不恰当的。而教师自己也不知不觉充当了教参的“代言人”。这样的教学,学生当然能在中考、高考中取得高分,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趋于狭盛和单一,它剥夺了学生批判、质疑的权利,使学生失去了思考、体验、想象、参与、再创造的机会。教师在牢牢占据权威者的位置、紧握绝对解释权的同时,使自己沦为阅读教学的“独裁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本可擦出的思维火花,都在这种思想的统一中泯灭了。正因如此,新课标倡导“注重个性北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其实,进行个性化阅读。是有其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的。首先从阅读客体上来看。文本本身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的对象,而是蕴涵丰富含义等待师生积投探索、发掘、充盈的意义之源。师生既可以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生活背景对文本进行阐释、理解,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深入到文本的多重空间、多重管道,创造性地阅读文本。事实上,阅读教学的文本即课文本身具有可创造性。由此看来。个性化阅读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它本身就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追求标准化、精确化、客观化,它更倾向于理解、解释、自我反患和批判分析,更注重多元化和差异性。而作家在创作时,给文本留下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使其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意义领域,需要师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它、品味它,实现意义的具体化以填补文本的意义空白,体会、品评、叩问、质疑文本、丰富文本。
  再从文本的阅读对象来说。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的不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与教师、教参上的理解不一致的地方,怎么能强求一律呢?正是出于对阅读主体不同特点的考虑,新课标倡导要敢于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更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对融入了学生个人体验、感情、情绪、直观想象和主观判断的理解应予以肯定和赞赏。否定个人建构上理解的差异性,追求千人一面的同一性,这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扼杀。在同一文本面前,教师是阅读的主体,学生也是阅读的主体,同为阅读主体,两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文本面前,人人平等。那么,不同的阅读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包容、接纳、探讨、批判,才是推进正确理解的重要途径。虽然,教师在知识程度、理解水平、阅读能力方面要强于学生,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实行理解专制。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世界带人文本世界,用情于文本。在文本世界里为悲而泣、为聚而喜、为离而伤、为勇而赞、为智而服,与文本世界相共鸣,撞击出思想和感情的火花,也才能从文本中有所获、有所得,并形成自我生活世界里真善美的标尺。
  只有个性化教学,才能彰显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也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德智才能,何乐而不为呢?笔者认为,这才是教师教学创新的真正体现。作为教师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贯彻新课标精神,创造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教材的个性化教学活动,才能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市井乡野,窗外桌前,话语声声,应答连连,天天如此,处处亦然。是的,无论社会自怎么进化、发展,“说”与“听”,仍是人们交往最便捷的方式,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达意传情频率很高的一种人文现象。视角转向校园,说听场景,更为壮观。一提到教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教师的“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不乏溢美之辞。议及教师的业务功力。是否善于言辞?语言艺术如何?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至于“听”
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实际,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优化语文学习的外部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意,从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没有很好的语感,如何把握文学作品?既然不能把握又谈什么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欣赏了。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学生通过阅读,学习阅读也许正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
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采,特别是她的咏梅词,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细细品来,顿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一.把梅掩羞,情态毕现。    少女时期的清照,天资聪慧,博闻强识,涉猎极广,不仅工诗善画,精通音律,更令人惊叹的是,此时她已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一位诗、词、散文创作的名媛圣手,很像一枝报春的寒梅。《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视野的开拓,情操的熏陶,是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必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阅读,走进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篇语言精华,品味生活,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导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少年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际的引导中,首先,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高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三怕中,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学生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过多的镣铐,
“《金米》是一部以油菜坡为背景的乡村题材小说。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复杂而深刻的认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人性的讽刺与嘲弄,以及同情和悲悯。”这是2007年12月第三届湖北文学奖评委会献给晓苏的颁奖词。2008年3月,这部短篇小说集又获得了第六届屈原文艺奖。正如颁奖词中所说,《金米》这部小说集所收入的28篇短篇小说都是围绕鄂西北的农村油菜坡展开叙事的。在他乡村题材的短篇小说中,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后的社
一.利用资源,创设情境,体验课程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高考语言表达题被称为是高考的“创新实验田”,在2006年的湖北高考卷中出现了新型的创新题:写串词。这种创新题型令学生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平台资源,在课前精心挑选了中央电视台
开发学生教学资源,旨在“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其次使学生真正参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再者使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开放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探究语文课堂开发学生教学资源的策略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发学生的知识资源    开发学生的知识
在新的时代,中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丰富,虽然阅读面宽了,阅读的东西多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这就牵涉到阅读的有效性问题了,就有效阅读这个课题,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在文本情景与作家关系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教材里的经典文本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孟子就主张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要尽可能详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揣摩彼时彼地的心境,发掘文本的诗心与文心所潜含的共感。文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