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策略浅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山区城市的城市化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内外动力不足。制约因素众多。如何突破制约,走出一条山区城市的城市化支路?笔者希望通过探讨梅州市城市化策略,为广大山区中心城市的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
  [主题词] 山区城市 城市化
  
  一、梅州市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梅州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为粤、闽、赣三省交汇之处。梅州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地域载体,人杰地灵,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良好。
  梅州自1052年宋代建城以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城市发展史。2009年,梅州市域户籍人口为507.36万人,常住人口为414.4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5%。国内生产总值为519.29亿元,比上年增长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558元,增长9.4%。三次产业构成为20.8∶40.4∶38.8,工业在城市三大产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梅州市区建成区面积为39.6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约40万。
  (二)阻碍梅州市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
  1、城市经济总量小
  梅州城市经济总量过小直接制约了城市化发展进程。虽然近15年来,梅州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整体上梅州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属于广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2009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GDP总量与人均GDP排名中,梅州GDP总量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17位,人均GDP排名更是位处全省末位。
  从近年来梅州经济实力在全省的比重看,其地位也呈持续下降的态势。从1993-2008年的经济数据表明,除2008年略有上升外,梅州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在十五年间逐年下降,从1993年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32%下降到目前的1.32%。
  与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比较,梅州的GDP总量排名低于韶关、汕头、湛江等同处珠三角外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表1梅州与省内其他区域中心城市2009年经济数据的比较
  城市 省内位置 GDP总量 人均GDP 经济增长率
  韶关 粤北中心城市 578.75 19549 10.1%
  汕头 粤东中心城市 1035.87 20385 10.7%
  湛江 粤西中心城市 1156.67 16647 10.6%
  梅州 粤东北中心城市 519.29 12558 9.8%
  在闽粤赣经济协作区13市中,梅州GDP排名第九位,人均GDP排名第十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排名靠后,外贸出口总额处中下水平,梅州区域经济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闽粤赣经济协作区13城市经济指标一览表(2008年)
   GDP
  (亿元) 人均GDP
  (元) 出口总额
  (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厦门 2- 1560.02 1-62651 293.94 204200 418.92
  漳州 3- 1002.01 5-21073 38.76 50100 363.78
  泉州 1- 2705.29 2-34840 57.96 235000 906.11
  龙岩 7-672.85 4-24400 4.59 50615 208.36
  三明 8-666.92 3-25407 7 6600 182.92
  梅州 9-477.88 11-11604 5.78 12859 228.03
  汕尾 12-350.23 10-12035 10.85 25500 232.21
  汕头 4- 974.78 6-19384 43.23 19398 569.16
  潮州 10-442.8 8-17317 17.8 9200 170.6
  揭阳 6-725.03 9-12679 20.98 20400 265.29
  赣州 5-834.77 13-10016 9.73 2092900 266.95
  抚州 11-434.05 12-11227.01 2.67 165.2 167.61
  鹰潭 13-256.61 7-17705.86 2.41 1.02 61.27
  注:1、资料来源:各市统计年报。
  2、GDP、人均GDP两项中,“1-”表示该市在该项中排名。
  2、城市的综合功能不强
  在去年提交的《梅州总规实施评估报告》中,报告编制方进行了总规修编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道路、停车场及人行天桥和隧道等交通设施,还有广场、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的建设还不能令公众满意。这与梅州近几年来不断加大设施建设,尤其是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与东山教育基地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了发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与市民切身相关的日常设施的建设滞后于服务整个城市和区域的设施。加紧完善直接为市民生活服务的设施是未来梅州市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治安、噪音严重、卫生状况、公交服务水平等软环境也是市民集中反映的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梅州经济基础薄弱,商贸、物流、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咨询、旅游、信息服务、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都有待大幅提升。城市綜合功能不强,导致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较弱,城市化凝聚力较弱,市民幸福指数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进程较慢。
  3、城市发展空间狭窄
  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狭窄,所辖土地面积只有298平方公里,而周边城市的情况是:河源450平方公里,韶关2856平方公里,赣州479平方公里,龙岩2681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梅州中心城区明显偏小,而且其中相当部分是不能建设的山地和河流用地,所处盆地静风率高。
  根据《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5)》,梅州中心城市的主要定位是闽、粤、赣边区及粤东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但至今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城市首位度偏低,对外辐射能力较差,人口规模较小。而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发展空间狭小,使城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历史资源保护、居住环境优化等方面面临两难的抉择。同时,梅州市市区和梅县县城同设在仅有100平方公里的梅州盆地,市、县同城进一步加剧了梅州中心城市空间狭小的格局。
  二、梅州市城市化发展策略
  (一)提升城市经济总量
  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将直接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实现一切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石。梅州市城市规模小,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各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和城市景观亟待提升,客家文化需要整理、开发和延续……种种问题,都与城市的经济实力息息相关。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梅州城市发展的坚实后盾。
  梅州需牢牢扭住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招商、园区开发、城市规划、优化环境和改善民生这六个“关键环节”,打造以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健康疗养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主体产业群,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特色鲜明的宜居城乡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带。把梅州建成广东重要的绿色现代产业基地、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极大增强梅州经济总量的有效途径。
  (二)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的聚集的过程,从长远来看,那样只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导致人们对城市的“离心”而非“聚集”。城市化带来的各项便利和规模效应将淹没在种种现行的城市弊端中。
  按照“建设幸福广东”的总体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以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幸福指数。围绕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加快推进惠民利民工程建设,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心重点工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民做大事、实事、好事,科学制定幸福指标评价体系,让幸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人民群众享受得到的成果。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抓好劳动力资源开发建设,着力打造梅州劳动力品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力度。重视和加强人文关怀,妥善处理劳资关系。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致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载体,增强城市化的凝聚力。
  (三)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梅州是山区城市,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空间较少,且相对零散,集中利用不便。如何为山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策略:
  针对当前山区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不足,仅靠中心城区自身的规模扩张尚难以实现。受地理环境特征的限制,山区中心城市的用地范围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其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山区中心城市功能的调整与提升,如在原有中心城区现有辖区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实现难度太高,或者根本不能实现。因此,必须跳出行政区划的束缚,从市域层面着眼,通过空间跨越式的功能组团模式,在更大的空间范畴内,重新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拓展城市功能,共同塑造功能组团型的山区中心城市格局。
  三、结语
  城市化是一条长期的过程,山区城市的城市化道路更加崎岖不平。只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山区城市的城市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笔者期望以这粗浅的论述,抛砖引玉,引发对山区城市城市化策略的讨论,从而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山区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开局,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无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整体社会发展中,它的作用是显尔易见的,而且职业教育将来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作为职业教育大军中的一员,研究改进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就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重大责任。作为技工学校专业课的教师,尤其要重视理实一体化的研究。通过实际教学,应不断总结、摸索适合自己及学生的一套“一体化”
期刊
摘 要:沥青混凝土路面因其地质条件适应强,平整度好,行车平稳舒适、噪音低、易维护等特点,而广泛用于各级公路建设。但由于沥青材质本身的差异以及受设计和施工水平的影响,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车辙、沉陷、坑槽、泛油等病害,这些病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行车速度、行车安全。本文作者介绍了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防治  前言  沥青类路面是用沥青材料作结合料粘结矿料或混合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行为,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通过师生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反应度等以便于教师明确学生的心里内在需求,思品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课程,更需要也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进而期待和谐教育氛围的出现。  关键词:对话教学;特征;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品课教学强调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一种
期刊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速度。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需要结合我国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本文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规划机制,强化品牌农业经营意识;创新调整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创新交易机制,降低农民交易风险等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字:机制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一个重要
期刊
如何博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体系,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当前公司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在竞争中获取持久竞争优势,必须在人力资源中占有优势,必须采用科学的制度方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薪酬管理方面,有很多优秀的成果,但是民营企业不能照搬这些观点,要采取批判继承的观点,借鉴这些观点,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体系。   一、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
期刊
(作者简介:张洪冲,1976年11月出生,女,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何进,1976年10月,男,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學院,助讲,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读硕士。)        【摘要】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二级院系学生工作管理实际,提出了高职院校二级院系学生工作的“135”创新管理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夯实三个保障,突出五项重点”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开创二级院
期刊
摘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当代,自动控制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各个方面。人类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面对愈来愈多的困境,其尖锐性和复杂性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的基础上,探讨了自动控制化技术的带来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自动控制技术;利与弊;二重性;影响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的阐述了统计报表的意义,种类、结构以及构成的要求,编制的规则。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举例说明了统计报表的制作的,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统计表意义结构 种类 规则  一 统计表的意义  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得出许多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统计数据,把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内就形成了统计表。  在统计表中,除了包括由统计资料汇总得到的指标外,还包括进
期刊
摘要:对中职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又是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教育与多样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期刊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实施。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吴中区区委、区政府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围绕“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区域发展定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农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