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家”为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1986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外活动后,B小朋友的衣服落操场上了;区域游戏结束,阅读区里的书横七竖八;放学后,活动场地上的玩具扔得随处可见……这些现象看似是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际是幼儿缺乏“家庭”责任意识所致。因他们从小被过度保护,所以失去了许多与“家”中人、事、物接触联动与互动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体验、感悟、情感沟通等机会。他们几乎与“家”事、“家”人隔离,因此对丢失的物品、地上的垃圾、杂乱的环境等都缺少感情而觉得与己无关。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有效促进幼儿树立班、园、家、社、国等各种“家”的意识,我们呼应时代和幼儿发展需求,创造机会,以“当家”为引,生活为源,游戏为本,体验为主,强调“品”“能”,突出责任,开展了“‘乐当家’游戏化课程的园本行动”的实践与探究,让幼儿贴近生活,走进“家”中、了解“家”情、认知“家”意,通过多接触“家”中的一切,使其对“家”产生兴趣、情感,自觉产生护“家”责任,全面开展“当家”行动,从而有效推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

一、认“知家”——从“不同视角”,明确家底、家规


  “家”指学习、生活或工作的地方,小到一个区域,大到祖国之家。但“家”究竟是何种模样?我们先以幼儿一日生活所在的班级为“家”,引导幼儿展开讨论。

1.画面呈现,“旁观角色”新认知


  每天晨间谈话时,我们将日常生活中观察拍摄的“作品从墙面上掉脱、油画棒被遗漏在桌子底下、区角里几人争抢玩具”等违和画面通过照片、视频直观再现,让幼儿以观众角色进行观察、评价:“你们看到了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做些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幼儿们“跳出庐山重看山,峰岭高低更了然”,各自从这些画面中重新认知自己的家同,并在每天的这种互相监督中不断发现自己身边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在大家的分析判断中进一步明确了活动规则和行为习惯标准,有效形成了大家关心校园的良好氛围。

2.现场介入,“主人角色”深认知


  以上画面认知如同隔岸观火,一旦身临其境,并非就能转化运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要想幼儿的认知真切,必须在真实的生活环境现场不断地实践、磨炼和感悟,问题才会被化解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认知和积极性行为。
  例如,户外活动时,我们“看时掐点”,一个小时到点就必须马上退场,如同游客一般,尽兴而走,至于场地上是何情况,可想而知。现在不同,我们让幼儿以主人的角色入场,来到活动场地,先告知大家:“从现在开始,这里就是我们的活动之家,我们要为这里负责。”向幼儿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后,再引导观察活动环境:“请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这里有什么,起什么作用?怎么摆放?”一方面使大家在驻足中眼里有“家”的模样,做到“护家”之心情出有根;一方面关注器物的特征与摆放要求,为维护“家环境”的有序铺垫基础,同时为开展后面的活动做好有效衔接。最后,再导入活动主题:今天我们要在这里做什么,作为小主人,你们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使幼儿率先思考、分享活动规则,接下来的活动便不再是“游客”随意尽兴,而是“主人家”的理性畅玩和有序持家。

二、想“当家”——借“多元激励”,促生护园行动


  《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兴趣才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要培养幼儿的“当家”意识与责任,我们必须先激发他们对“当家”的兴趣。

1.设置“小当家成长榜单”,激发幼儿护园动机


  幼儿对“家”“同”的认知还不足以使他们自觉产生保护家、同的动机,加上一种活动时间久了,持续活动的兴趣就会逐渐减退。为了催生长期坚持“当家护同”的动力,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健康、社会领域各年段相关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指标与教育建议,结合我们“家庭”一日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需,班班设置了“小当家成长榜单”,将“鲁班小能手、生活小达人、绿色小园丁、Magick小厨师”等各类“小当家”称号都列进榜单,作为幼儿的努力目标与成长评价记录,然后每天教师根据大家的发现和评价在榜单上用文宁、绘画等方式记录具有当家意识、当家能力、护家行为等优秀幼儿的照片、姓名与事迹。听到教师和同伴们的表扬,看着自己的努力成果被记录、学习,幼儿们雀跃不已。鲶鱼效应告诉我们,竞争可以激发人的内部潜能。因此每天的活动大家都精神抖擞,俨然一个个“小当家”模样,处处用心、细致、勤劳地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家庭维护着美好。

2.聚焦“当家精神品质”,营造护园文化氛围


  为了促进校园文化,引导幼儿自觉产生“当家”护园动机,当幼儿对家底、家规、家标有了一定认知后,我们将视频、照片内容改为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遇到困难能坚持探索、团队合作行为等,评价、交流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今天你想表扬谁?为什么?”“今天你发现谁最像‘小当家’?”“今天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围绕这些问题,幼儿在自评、互评、共评中每天感受的是进步、友好合作、责任、文明等中国大家文化,满满正能量。在这样的“乐当家”游戏化同本课程实施的聚光灯下,大家越来越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校园内的脏、乱现象也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启动了维护家、同的自觉行为。

三、學“当家”——启“家园同步”,尝试管理担当

1.从“自理”开始起步责任


  学会“自理”是学会生活最基础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幼儿的一日生活,在午睡时间引导他们自己学习穿脱衣袜、整理床铺,餐点时间学习擦桌、洗碗、拿送饭菜,区域中养成自己的地盘自己收拾、自己的画册工具自己保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天天做,自己的事情时时做,既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又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还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和习惯,不依赖、生责任,“当家”能力走出了第一步。

2.从“班级”开始梳理担当

  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班级、校园是每个幼儿学习掌舵的最小练兵场,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是他们练习的地方,每一件事务的处理都是他们锻炼掌舵必备技能的机会。如何引导幼儿关心这“班级之家”、学习当好这个“校园之家”,在这个家里大家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是幼儿们学习社会责任担当的开始。
  首先我们引导幼儿根据班内的一日生活理出班级事务清单和问题清单;然后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学期为节点,将其纳入幼儿学习、生活实践的课程资源,如包干区的每日打扫、餐点的准备和整理、环境布置、家长来宾的接待、领取班级资料……使幼儿们从梳理中了解“家庭”的需要、各类事务的意义、每位“家人”的需求与共同应有的责任,接着围绕事务清单商讨如何处理这些事务与处理的标准;再进行分工、分时,理出适合幼儿的责任清单,使大家在一日生活中做到有事想做、有事可做、有事会做,并在忙碌中锻炼、观察和成长。看到大家吃着自己准备的点心、听到家长们夸赞自己大方有礼、看着自己亲手种植养护的蔬菜瓜果都挂满了枝头,幼儿们一个个乐此不疲!正如高尔基所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校园内也因此时时有人关心、处处有人打理而变得朝气蓬勃,井然有序。

3.从“家庭”开始延续责任


  幼儿在园能顺着我们教师引导的方向去努力,然而在家中却会顺着家庭的导向去成长。家同观念如果有冲突,常常会使幼儿迷失方向,形成双重性格,影响习惯养成,所以我们利用亲子一日游、家庭联盟活动等各种活动平台,向家长宣传我们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放手幼儿参与家庭中的各种家务劳动:分发碗筷、浇花扫地、倒垃圾、洗碗、洗内裤、晾衣服……使幼儿在家中能延续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小当家”形象,并利用班级群内每日“打卡”的形式,帮助家长相互学习、监督,营造良好的幼儿“小当家”氛围,从而使每个幼儿的“家庭责任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延续、巩固和拓展。

四、力“当家”——引“后勤课程”,提升全员责任


  后勤工作是我们一日生活顺利进行的重要纽带,也是我们“乐当家”课程核心“责任担当”的最重要体现。为了提升全体师生的“当家”意识与力度,保教处联手后勤,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分时段引领幼儿走进各个后勤岗位,近距离观察、跟岗,使后勤工作以课程身份走向前台,既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见,又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担当和展示。
  例如,“校同的平安”工作,我们首先为幼儿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创造实践条件,将全园的场地、设施都分工到班、责任到人,明确各自的职责与责任范围,同步围绕“乐当家”课程思想,组织大家学习、交流,落实各类安全措施,然后引导幼儿争当“安全小卫士”,每天轮流在值班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带领下共同参与幼儿同同舍、场地、玩具、电器设备、消防、周边环境等安全隐患的巡查與维护,既大大提升了校园的平安与环境的整洁,又让幼儿在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中提高了认知,收获了成就,懂得了关心生活,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与责任心,更使幼儿体验到了劳动付出之后的成功和喜悦。因此,他们现在不再是被大家呵护着的局外人,而是处处会自理、爱探索、有担当的“当家”小主人。校园环境、活动秩序和精神面貌如今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变成了我们期待的样子。
其他文献
思维导图对习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它通过生成镜像使思维可视,帮助学生还原构思过程,便于学生整理和完善,从而把握行文顺序,掌握写作重点和难点,形成个性化的习作.
[摘 要]挖掘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可以使教材编者的意图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课后练习确定教学目标、提炼核心问题、细化阅读过程、夯实语文实践,从而在不断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后练习;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6-0062-02  课后练习是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结合实践探索小学生写字能力提升的策略:师生共练,共同提高;师生共评,互相促进;开展
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追问设计和组织,能够形成丰富的导学力量,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深度阅读之中.导学环节、探究环节、突破环节、深化环节都属于追问的良
单元导读能更好地发挥专题单元的整合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语文要素落实的功能.教师通过研读单元的教材解读,设计把握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学习指向、初知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大意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乐山路分校建于2017年,至今只有3年的办学史。乐山路分校秉承“润泽童心”的办学理念,提出“让世界走进校园,让学生走向世界”的发展理念,将教师队伍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建设作为三大核心发展目标,以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引领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以“精细、精致、精美”的工作风格促进学校在短短三年内赢得了令人自豪的声誉。我们针对不同的儿童个体,“贴着儿童飞行”,为每个鲜活的个体发展服务,耐心培养“乐善”儿童,细心打造“善教”队伍,精心设计“创意”课程,力求打造社会满意的好学校
鉴于统编教材双线并进的单元架构模式,采用单元化整体推进的策略来展开复习是十分科学、合理的方法.教师首先可依托单元导习任务单,筛查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点;然后有针对性地
不久前,100名特教教师获得了由中国残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共同组织评选的“特教园丁奖”,受到不少关注.获奖教师中,有的扎根贫困地区,有的来自祖国边陲.在他们眼中,每个孩
期刊
“融汇教育”是追求知行相融、学创互易、身心合一、全人发展的教育,其办学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引,学校基于融汇特色的融易课程、融知课堂、融慧教师等实践路径为学生全人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品牌提升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并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而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急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结合苏北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