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前提要:很多投资者都相信,择时买基金能够赚更多的钱,也就是觉得在基金要上涨时就买入、要下跌时就抛出。这种策略真的能帮我们赚更多吗?
华尔街流传着一句话:“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飞刀更难。”这说的正是“择时”的交易策略。在股市中,择时的意思就是选择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的时机,并试图从中获利。
择时择对了就英明吗?
在市场好的时候,买入股票或基金,马上就赚到了钱;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抛出,可以躲过一笔亏损。这样的操作看上去很厉害,不是吗?
然而,事实是,也许每个人在投资的过程中,都会有过几次“英明”决策,并感叹自己幸亏当时买了或抛了,但这种情况并不总是会发生。
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曾经说过:在我研究了华尔街过去60年的历史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人可以预测股市的走向。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威廉·夏普曾做过研究,认为:要想在择时的游戏中占得便宜,预测者需要达到74%的准确率。他同时统计了当时美国一些有名的股票预测专家的记录,发现竟五一人能够达到此水平!
行为金融学或心理学也对投资者偶尔的“英明”决策有自己的解释,认为投资者往往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大多數都觉得自己的智慧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不符合客观现实);也反映在当冒风险“择时”的结果正确时大部分人会归因于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当结果错误时,则会归因为运气不佳。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投资者的择时还有种不理性的倾向:在股市下跌时承受不了亏损的压力,而选择抛出;股市上涨时则担心错过赚钱机会,而在高位入场。这与其说是“择时”,不如说是被自己的情绪主导了投资的决策。
可见,从很多方面来看,择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尔几次作出“英明”决策,不等于你就是个明智的投资者。
择时择错了有什么后果?
既然择时选择并不能总是正确,那么投资者在择时卖出的时候,就可能会面临两种结果:好的结果是避开下跌,坏的结果则是错过上涨。
先来看好的情况。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在过去10年,如果躲开10个跌幅最大的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会从68%升至268%。再看坏的情况。如果错过10个升幅最大的交易日,收益率将从68%跌至-2%。可见,虽然躲过下跌听上去很诱人,但错过上涨似乎更“伤人”。
更加残酷的一个数据是,在实际操作中,有多少人真的能在跌幅最大的那几天避开呢?全部躲掉10个跌幅最大的交易日,意味着要在这10个下跌日前每次都能把基金卖掉,并在后一天买回来……要知道,10年总共有2400多个交易日,这10天仅占其中的0.4%,“蒙”对的概率仅有0.4%,显然,普通人恐怕都很难做到!
此外,抛开数据的分析,投资者受到情绪的影响,极有可能会在跌幅最大的那几天承受不了亏损的压力而抛出基金,在行情回转以后再买回来。如果真的这么操作的话,情况也许会更糟。统计结果表明,大跌之后更可能出现的是“反转”,跌幅最大的这10天中有7天在之后的5天内总体呈现上涨。可见,如果在大跌之后抛出、此后再买入,不仅不能避开跌幅最大的日子,反而还有可能错过许多涨势良好的交易日。
把择时任务交给基金经理
无论是个股还是基金交易,都可能会发生择时“择错”“择反”的情况。不过,对于投资基金的基民来说,不要择时买基金还有更多理由。
首先,公募基金就是通过公开募集的方式,将很多散户的钱聚集起来,交给专业机构来打理,同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某种程度上,基金经理帮投资者承担了选股、择时等工作。如果个人投资者真的能择时,我们还买基金干什么呢?直接买股票,自己操盘就行了。
其次,基金的信息披露是滞后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金的交易价格信息相对滞后;二是基金的持股信息滞后。
第一,基金的交易价格,也就是基金净值。虽然一些平台会公布基金的实时净值变化,但这仅仅是预估值,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我们知道,基金的申购和赎回采取“未知价”原则,投资者在交易的时候,只知道上一个交易日的确切价格,而不是当日的。更通俗一点说,如果周一上午股市大跌,你申请赎回持有的基金,而真正赎回则要以周一收盘时的净值计算。而如果下午又上涨了,你就白忙活了一场。
第二,基金的持股信息,就是基金买了哪些股票。持有主动型基金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它究竟持有哪些股票、每只股票的仓位有多高。只有在每季度结束后,基金才会在季报中公布十大重仓股名单,而基金的“重仓股”指的都是上一季度末的重仓股,而非当下的持股情况。信息滞后,让择时更容易出现错过上涨的情况,因为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基金经理已经调了仓位。
最后,基金的交易成本总体上更高。择时意味着更频繁的交易次数,和股票的不同点是,基金的整体交易成本更高。比较而言,股票的主要交易成本是券商佣金(买卖双向收取)和印花税(卖出金额的0.1%),总共大约在0.15%左右;而主动型基金(如果不是C份额)的申购费在没有折扣的情况下大约为1.5%,一折以后为0.15%,此外还有赎回费,短期持有的赎回费更高,不少基金持有7日以内的赎回费高达1.5%,1年内为0.5%,2年以上才可能免去赎回费,远远高于股票交易。
华尔街流传着一句话:“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飞刀更难。”这说的正是“择时”的交易策略。在股市中,择时的意思就是选择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的时机,并试图从中获利。
择时择对了就英明吗?
在市场好的时候,买入股票或基金,马上就赚到了钱;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抛出,可以躲过一笔亏损。这样的操作看上去很厉害,不是吗?
然而,事实是,也许每个人在投资的过程中,都会有过几次“英明”决策,并感叹自己幸亏当时买了或抛了,但这种情况并不总是会发生。
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曾经说过:在我研究了华尔街过去60年的历史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人可以预测股市的走向。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威廉·夏普曾做过研究,认为:要想在择时的游戏中占得便宜,预测者需要达到74%的准确率。他同时统计了当时美国一些有名的股票预测专家的记录,发现竟五一人能够达到此水平!
行为金融学或心理学也对投资者偶尔的“英明”决策有自己的解释,认为投资者往往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大多數都觉得自己的智慧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不符合客观现实);也反映在当冒风险“择时”的结果正确时大部分人会归因于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当结果错误时,则会归因为运气不佳。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投资者的择时还有种不理性的倾向:在股市下跌时承受不了亏损的压力,而选择抛出;股市上涨时则担心错过赚钱机会,而在高位入场。这与其说是“择时”,不如说是被自己的情绪主导了投资的决策。
可见,从很多方面来看,择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尔几次作出“英明”决策,不等于你就是个明智的投资者。
择时择错了有什么后果?
既然择时选择并不能总是正确,那么投资者在择时卖出的时候,就可能会面临两种结果:好的结果是避开下跌,坏的结果则是错过上涨。
先来看好的情况。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在过去10年,如果躲开10个跌幅最大的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会从68%升至268%。再看坏的情况。如果错过10个升幅最大的交易日,收益率将从68%跌至-2%。可见,虽然躲过下跌听上去很诱人,但错过上涨似乎更“伤人”。
更加残酷的一个数据是,在实际操作中,有多少人真的能在跌幅最大的那几天避开呢?全部躲掉10个跌幅最大的交易日,意味着要在这10个下跌日前每次都能把基金卖掉,并在后一天买回来……要知道,10年总共有2400多个交易日,这10天仅占其中的0.4%,“蒙”对的概率仅有0.4%,显然,普通人恐怕都很难做到!
此外,抛开数据的分析,投资者受到情绪的影响,极有可能会在跌幅最大的那几天承受不了亏损的压力而抛出基金,在行情回转以后再买回来。如果真的这么操作的话,情况也许会更糟。统计结果表明,大跌之后更可能出现的是“反转”,跌幅最大的这10天中有7天在之后的5天内总体呈现上涨。可见,如果在大跌之后抛出、此后再买入,不仅不能避开跌幅最大的日子,反而还有可能错过许多涨势良好的交易日。
把择时任务交给基金经理
无论是个股还是基金交易,都可能会发生择时“择错”“择反”的情况。不过,对于投资基金的基民来说,不要择时买基金还有更多理由。
首先,公募基金就是通过公开募集的方式,将很多散户的钱聚集起来,交给专业机构来打理,同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某种程度上,基金经理帮投资者承担了选股、择时等工作。如果个人投资者真的能择时,我们还买基金干什么呢?直接买股票,自己操盘就行了。
其次,基金的信息披露是滞后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金的交易价格信息相对滞后;二是基金的持股信息滞后。
第一,基金的交易价格,也就是基金净值。虽然一些平台会公布基金的实时净值变化,但这仅仅是预估值,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我们知道,基金的申购和赎回采取“未知价”原则,投资者在交易的时候,只知道上一个交易日的确切价格,而不是当日的。更通俗一点说,如果周一上午股市大跌,你申请赎回持有的基金,而真正赎回则要以周一收盘时的净值计算。而如果下午又上涨了,你就白忙活了一场。
第二,基金的持股信息,就是基金买了哪些股票。持有主动型基金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它究竟持有哪些股票、每只股票的仓位有多高。只有在每季度结束后,基金才会在季报中公布十大重仓股名单,而基金的“重仓股”指的都是上一季度末的重仓股,而非当下的持股情况。信息滞后,让择时更容易出现错过上涨的情况,因为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基金经理已经调了仓位。
最后,基金的交易成本总体上更高。择时意味着更频繁的交易次数,和股票的不同点是,基金的整体交易成本更高。比较而言,股票的主要交易成本是券商佣金(买卖双向收取)和印花税(卖出金额的0.1%),总共大约在0.15%左右;而主动型基金(如果不是C份额)的申购费在没有折扣的情况下大约为1.5%,一折以后为0.15%,此外还有赎回费,短期持有的赎回费更高,不少基金持有7日以内的赎回费高达1.5%,1年内为0.5%,2年以上才可能免去赎回费,远远高于股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