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新课标》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创新并夯实课堂研学体验的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 体验 研学 自主
一、朗读细化,分层次体验。
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于是我们提倡分层朗读体验,。如《牛和鹅》一课中第六段的朗读这样设计:1.请同学们用威武的语气朗读文章中鹅的气势汹汹;2.请同学们带着紧张害怕的语气朗读出“我”的惊慌失措;3.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作者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这个细节化的分层朗读体验设计,它不仅只是有序地推进和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切入到作品的艺术风格,助推学生融入到优美动人的文本情理之中。
二、巧设方法,互动中体验。
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过程,而儿童的思维、能力等,就是在实践中感悟,在互动中升华。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研学路上,要不予余力地启动互动体验。
1. 微型话题促体验
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进行研学的小话题;每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可请学生自选微型话题,并发表见解:(1)课文内容简介(2)王戎聪明在哪(3)他为什么不取道旁李(4)王戎人物形象之我见(5)我评文章中的人物描写(6)假如我是孙悟空……由这些话题,我们如愿目睹了课堂体验活动的生动与热烈。
2. 角色代入促体验
“角色代入”即通过“转换角色”,带领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时间内“走入”文本内部“感觉、体会、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儿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这种“变身”是灵活的,是多角度的,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亲身实践、亲心感悟, 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带领学生通达能力的彼岸。
3. 多种评价促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如:《走月亮》教学片段中,先让学生自读第六段,说说美在哪,学生朗读体验后说明美的原因,师给予正面的评价,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读和补充美的句子,生生自评,生生互评,还可以小组内朗读,互评。
三、聚焦文本,共鸣中体验
引导学生聚焦“文本核心”,通过推敲、揣摩、品味、体验,自由地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可以产生情感共鸣,有效地落实语用。如六上《爱之链》一文的“聚核体验”我们设计如下:请学生用一个“爱”字领起,针对文本说话。 “爱”在情节设计巧妙——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爱”在出乎意料的结尾:因为故事一直没有说“女侍者是乔的妻子”,到最后才说明白,让我们恍然大悟;“爱”在人物之间的语言描写,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关怀;“爱”在文中是主动去帮忙,帮助不认识的陌生人既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又有侧面的尽力烘托等等。一个“爱”字,贯穿于阅读欣赏的整个过程,像一条链条一般串起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闪光珍珠。
四、自主创编,升华中体验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目标要求,而且切实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给学生一点开放的空间,从文本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创编研学活动,可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感受境界,给我们一份惊喜。
五、媒体导入,激趣中体验
“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巧妙将新媒体、新技术的体验融进教学内容,有利于营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智能”研学的兴趣场,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化出他积极探索的情感,真实地进入研学佳境。
1. 巧用多媒体,增加兴趣。
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先让学生谈自己是如何预习课文的,并借助电脑,通过资料的检索,自行解决各自疑点;接着在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相机结合“说”“读”的训练,通过希沃制作研学导图;最后让学生上臺操作希沃的游戏,这里巧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既激发学生兴趣,又促进研学朝着直观化、可视化与趣味化方向发展。
2. 巧用多媒体,开阔视野。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实施生活化的语文,可以构筑一个广阔的生活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狭窄的生活片段转化为广阔连续的生活场景,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促进研学有热点,效益也翻倍。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直观地了解一位伟人的人生历程,将儿时的周恩来、留日的周恩来、立志为国的周恩来、日夜操劳的周恩来等四幅照片作为背景,录制成一个微课,配上音乐与字幕,则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位伟人非同寻常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对他非凡的一生有了更全面地认识,自然而然也就更深入地领悟了“爱国”的内涵。
第斯多惠曾说:“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媒体体验就是这一好方法,它激活了学生有效参与听、说、读、写、思等活动,应验了孔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关键词】 体验 研学 自主
一、朗读细化,分层次体验。
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于是我们提倡分层朗读体验,。如《牛和鹅》一课中第六段的朗读这样设计:1.请同学们用威武的语气朗读文章中鹅的气势汹汹;2.请同学们带着紧张害怕的语气朗读出“我”的惊慌失措;3.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作者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这个细节化的分层朗读体验设计,它不仅只是有序地推进和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切入到作品的艺术风格,助推学生融入到优美动人的文本情理之中。
二、巧设方法,互动中体验。
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过程,而儿童的思维、能力等,就是在实践中感悟,在互动中升华。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研学路上,要不予余力地启动互动体验。
1. 微型话题促体验
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进行研学的小话题;每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可请学生自选微型话题,并发表见解:(1)课文内容简介(2)王戎聪明在哪(3)他为什么不取道旁李(4)王戎人物形象之我见(5)我评文章中的人物描写(6)假如我是孙悟空……由这些话题,我们如愿目睹了课堂体验活动的生动与热烈。
2. 角色代入促体验
“角色代入”即通过“转换角色”,带领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时间内“走入”文本内部“感觉、体会、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儿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这种“变身”是灵活的,是多角度的,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亲身实践、亲心感悟, 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带领学生通达能力的彼岸。
3. 多种评价促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如:《走月亮》教学片段中,先让学生自读第六段,说说美在哪,学生朗读体验后说明美的原因,师给予正面的评价,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读和补充美的句子,生生自评,生生互评,还可以小组内朗读,互评。
三、聚焦文本,共鸣中体验
引导学生聚焦“文本核心”,通过推敲、揣摩、品味、体验,自由地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可以产生情感共鸣,有效地落实语用。如六上《爱之链》一文的“聚核体验”我们设计如下:请学生用一个“爱”字领起,针对文本说话。 “爱”在情节设计巧妙——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爱”在出乎意料的结尾:因为故事一直没有说“女侍者是乔的妻子”,到最后才说明白,让我们恍然大悟;“爱”在人物之间的语言描写,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关怀;“爱”在文中是主动去帮忙,帮助不认识的陌生人既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又有侧面的尽力烘托等等。一个“爱”字,贯穿于阅读欣赏的整个过程,像一条链条一般串起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闪光珍珠。
四、自主创编,升华中体验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目标要求,而且切实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给学生一点开放的空间,从文本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创编研学活动,可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感受境界,给我们一份惊喜。
五、媒体导入,激趣中体验
“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巧妙将新媒体、新技术的体验融进教学内容,有利于营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智能”研学的兴趣场,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化出他积极探索的情感,真实地进入研学佳境。
1. 巧用多媒体,增加兴趣。
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先让学生谈自己是如何预习课文的,并借助电脑,通过资料的检索,自行解决各自疑点;接着在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相机结合“说”“读”的训练,通过希沃制作研学导图;最后让学生上臺操作希沃的游戏,这里巧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既激发学生兴趣,又促进研学朝着直观化、可视化与趣味化方向发展。
2. 巧用多媒体,开阔视野。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实施生活化的语文,可以构筑一个广阔的生活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狭窄的生活片段转化为广阔连续的生活场景,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促进研学有热点,效益也翻倍。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直观地了解一位伟人的人生历程,将儿时的周恩来、留日的周恩来、立志为国的周恩来、日夜操劳的周恩来等四幅照片作为背景,录制成一个微课,配上音乐与字幕,则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位伟人非同寻常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对他非凡的一生有了更全面地认识,自然而然也就更深入地领悟了“爱国”的内涵。
第斯多惠曾说:“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媒体体验就是这一好方法,它激活了学生有效参与听、说、读、写、思等活动,应验了孔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