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的现状探微

来源 :海南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塞尔协议III》实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状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分别入手,选取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3—2014年12年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资本充足率作为商业银行资本的衡量指标,以Z-score值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的衡量指标,同时对两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的现状,并提出了改进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经营管理;资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4-0055-08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4.10
  一、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分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推进《巴塞尔协议II》与《巴塞尔协议III》同步实施的过程中,结合新形势下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首次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监管模型——“腕骨”(CARPALs)监管指标体系。这个模型由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风险集中度(Risk concentration)、拨备覆盖率(Provisioning coverage)、附属机构(Affiliated institutions)、流动性(Liquidity)、案件防控(Swindle prevention & control)等七大方面13项指标构成,同时再辅之以银行监管者的有限自由裁量权。在这一新的监管指标体系中已对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作出了新的规定。该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在一定期限内核心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4.5%,全部一级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6%,而一级资本与二级资本之和也就是总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同时,协议还建议银行保有2.5%的资本缓冲,这些资本缓冲基本由隶属于核心资本的资本项目组成。最后监管机构还要求各商业银行在出现贷款项目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另外计提0-2.5%的反周期超额资本。考虑到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III》的难度,允许这些商业银行在一定限度内放慢达到新标准的步伐,但也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尽快达到新的监管标准,以确保中国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013年1 月1 日起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在《资本管理办法》落实过程当中,各银行2014年年报中计算列示的资本充足率均有微幅下降(见图1)。本文着力探讨《巴塞尔协议III》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过程当中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状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中国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充足状况分析
  截至2014 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达134.8 万亿元(本外币合计,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6.0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不良资产余额为32.81 亿元,不良资产率为0.1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达标情况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转为正值,2014 年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6%,比上年末上升0.81 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18%,比上年末上升0.99 个百分点。按照2013年底资本充足率过渡期最低要求(8.5%),2014全国商业银行中仅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未达标。
  从图2不难看出,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逐年上升的势头,说明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措施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但相较其他发达金融市场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是偏低的,特别是一些规模比较小,营业范围受到各种限制的商业银行。由于当前中国银行业监管者采取了从紧的监管政策,适当提高了相关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少商业银行按照新版标准测算的资本充足率离达标还有一定距离。
  (二)样本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分析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949家,其中,2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5家,农村商业银行468家,农村合作银行122家,农村信用社1803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鉴于商业银行数据的完整性、可获得性以及商业银行的代表性,本文选择16家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商业银行2003—2014年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①。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报》数据显示,这16家银行的总资产占整个银行业资产总值的71%以上,所选择的样本能够代表商业银行系统的基本情况。
  1.2004年前上市的5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分析
  2004年中国颁布《商业银行管理办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提出了监管要求,在2004年之前中国已有5家商业银行实现上市。
  由图3可知,这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4年资本充足率水平都比较高,完全超过了监管机构给出的达标水平。而在之前的年度里,除深圳发展银行经历了比较大的资本充足率变化以外,其他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始终保持在监管要求之上。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上市行为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规范,因而这些商业银行的资本规模、资产状况等指标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且上市银行相对其他同类商业银行更能够在资本市场中吸收资本,提高资本充足水平。深圳发展银行的特殊情况是由于其过高的不良贷款率,贷款质量严重影响其资本充足率,且2004年开始使用新的统计口径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其资本净额缩小量比较大,直接导致当年资本充足率的大幅度减小。
  2.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分析
  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指国有的几大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①。这5大行的主要特点是:资本规模比较大,且都经历了比较大的几次注资及不良资产剥离。除中国农业银行由于数据缺失的原因没有记录其2003—20   06年的资本充足率情况,其余各行各年的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4)。其中,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表现最好,在样本时间段内各年资本充足率均能达到监管要求。但是,由于其国有商业银行的背景,对国家政策扶植的依赖性比较大,其表现出来的较高的资本充足水平难以体现其本身对监管政策的反应程度,也就不能充分体现资本充足监管要求的有效性。
  3.其他样本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状况分析
  在所选样本中剩余的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包含三家普通商业银行以及三家城市商业银行②。从图1中可以看到,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这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银监会的规定,诸如北京银行等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前身属于中国城市信用社,普遍表现出诸多问题,因而在其实现向城市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高要求。为了降低这类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监管机构要求其达到比普通商业银行更高的资本充足水平。反过来,也恰恰由于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较高的资本水平,才促使监管机构放开对其的发展限制,实现了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
  4.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政策调整影响
  总结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的具体分析内容可以看到,自2003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呈逐年提高的态势,总体状况良好,且大部分商业银行都能达到最低的监管标准。新标准的使用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监管标准在短期看来对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更大些,因为它给予大型商业银行相对更短的调整适应时间。但从长期来看,新标准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会更大一些。依据新标准,各商业银行需及时缩减贷款额度,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以补充自己的资本充足水平,这对于本身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无疑是一项严峻挑战。
  二、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是商业银行研究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当前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准确测度仍显得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统一的风险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风险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的变化不仅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关,同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文选择一些客观指标从侧面刻画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并对样本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做出评价。
  (一)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腕骨”监管指标体系涉及到17项监管指标,对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实行了有效的指标监管,改变了中国原来实行的“三大类7项指标”中没有涉及流动性监管的弊端。其中的杠杆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偏离度、单一客户集中度、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比率、母行负债依存度、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等指标都与这四大类风险息息相关。这一新监管指标体系的提出,体现了中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监管的力度,为中国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这一指标体系也为各行自身内部控制提供了指引,有助于商业银行对自身风险水平的有效控制。
  风险管理监管政策的这些变化会对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由于监管机构给予的达标时间较短,这些指标的规定将在短期内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但从长期看这将有助于大型商业银行的自律经营。对其他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而言,将对其经营扩张规划产生巨大挑战,能否在规定时间内达标将影响这些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
  (二)中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现状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金融改革,中国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整体的实力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但不能否认的是,与其他发达金融市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有所改进
  中国金融市场结构特征是以间接融资渠道为主,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其他性质商业银行占较小比率。从2003—2014年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份额变化中可以看到,虽然从总体上看仍是大型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但其他性质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逐年递增态势。这说明市场结构有所改进,正逐渐形成更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种良性竞争环境下,将有效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程度,从而降低所有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
  2.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中国商业银行税后利润已从2002年的61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3亿元,到2010年达到了8991亿元,特别是从2010到2014达到1.55万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增长率近100%。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与资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了2005年底的0.7%和15.6%,到2014年底达1.27%和19.2%。从结构方面看,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三大组成部分。总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相比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美欧金融市场低迷的时候,世界各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而有所降低。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仍然能克服困难,创造了比较稳定的利润率,这充分说明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盈利能力、综合实力的提高会对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水平的下降带来正面影响,为中国的金融稳定与有序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3.资产质量有所改善
  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而商业银行风险的程度又受到资产质量的直接影响。由于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以经营存贷业务为主,通常我们就选用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来描述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从而间接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近年来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特别是以前问题一直比较严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自国家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这些资产质量差的大型商业银行实行不良资产剥离后,目前各大行财务报表所显示的不良资产水平都下降到了可控水平。到2014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0.842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5%,比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但从2010年的2.4%起下降到2014年的1.25%,不良贷款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2014年,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合计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349亿元,增幅12.8%,较2012年的17.5%下降4.7个百分点,增速继续下滑,业务管理费下降8.1%(见图6)。上市银行利润增速继续下滑的主要因素是受到基准利率下调滞后效应、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影响,银行的息差水平进一步收窄。根据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经营成果情况,2014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较2013年增加1369亿元,同比增长9.7%。由此推算,上市银行净利润占商业银行净利润的比重为83.6%,较2013年有所下降。
  由图7可知,从2007—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水平呈逐年下降态势,这充分说明在此期间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有效地降低了风险水平;2011—2014年间不良贷款余额不断攀升,但不良率基本维持在1%的水平,说明中国不良资产水平在提高,但银行在资产规模、风险防控方面已做出了应有的处置。
  4.拨备水平逐年上升
  对商业银行来说,除了资本以外,另一个用以保证其偿债能力的工具就是资产减值准备金。按照2001年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商业银行需要提取八大类的资产减值准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坏账准备。根据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监管者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对处于不同级别上的贷款提取一定比例减值准备金。如果所提取的减值准备金与应提取的减值准备金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则须从当期收益中予以弥补;如果当期收益还不足以弥补这个差异,则需要冲减其资本。截至2014年末,中国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为1.9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00亿元;商业银行的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连续五年超过了200%的界限,达到232.6%,比2013年末下降了50.1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中,包括中、农、工、建、交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了206.8%,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了277.6%,两类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较年初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图8可知,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及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样的趋势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①。
  (三)样本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分析
  Z-score值的应用源于企业的破产可能性,即企业的损失超过资本的可能性,由Altman(1968)提出,并由Hannan & Hanweck(1988)将Z-score的概念应用于度量商业银行破产的可能性②。他们定义Z=(ROA + COA) /σ(ROA)。其中COA代表资本与资产的比值;ROA代表资产收益率=净收益/总资产;σ(ROA)则代表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1]。
  假设企业收益服从标准正态分布,A代表总资产,C代表权益资本,m代表各期资产收益率均值,P代表收益,s代表各期资产收益率标准差,则可将商业银行风险定义为
  P{P<-C}=P{P/A<-C/A}=P{Z<[(-C/A)-m]/s}
  由上式可得Z=[(C/A)+m]/s ,Z的值越大,商业银行风险越小,反之亦然。他们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方法为后人对商业银行风险及其相关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后有学者采取了Z值的倒数形式且称之为商业银行的无清偿能力风险值,但其实质仍然是利用Z-score法得到的风险水平值。本文经过多方面考虑也将选用商业银行的Z-score风险值来度量样本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因为即使Z-score模型首次被Altman教授提出使用时是用来度量企业破产可能性的,但如今已经成为度量商业银行风险的一个常用指标,得到学术界一定程度的认可。
  本文选取2003—2014年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使用Z-score法计算得到相对应的商业银行风险值。全部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以及各上市商业银行所发布的历年年报。
  由图9可知,以Z-score法衡量的16家商业银行风险状况除个别商业银行外,在变动的趋势上具有整体一致的特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风险水平要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中国银行的Z值是所有16家样本商业银行中最高的,其他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Z值逐年递增,说明其资产质量在近年里有了明显的好转。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值在2003—2014年间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张政策。为了与大型商业银行抢夺市场份额,同时也为了适应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提高了扩张速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使得由财务数据分析得到的风险值偏低且发生了波动。由图10可知,在全部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Z值最高,意味着中国银行的风险水平是最低的,而交通银行的风险水平就相对比较高。
  由图11可知,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Z值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变动的比例也比较接近,说明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风险水平都在逐年下降。但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在2007-2008年有了较大变化,为了成功实现规模的扩大,满足上市的各项条件,对自身的扩张条件做了提高,使得最后呈现的银行风险状况比较乐观。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状况的分析探讨,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水平。
  (一)提高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水平的建议
  1.多渠道积极补充资本
  《巴塞尔协议III》指出,全球各商业银行必须在5年内将一级资本充足率调至6%,同时普通股最低要求为4.5%,且还需将资本留存缓冲调高到2.5%。虽然新协议仍然维持目前资本充足率8%不变,但对资本充足加资本缓冲要求在2019年前逐步升至10.5%,最低普通股比例加资本留存缓冲比例须在2019年前逐步上升至7%。这就使得中国各商业银行急需拓宽融资之路,努力提高自身资本充足水平来满足监管要求[2]。   商业银行通过两个渠道来达到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一是采用“分子策略”,即发行普通股或者是增加留存利润;二是采用“分母策略”,即收缩本行贷款的规模或者是通过提高贷款的核定标准从而降低各笔贷款的风险权重。分子策略同时涉及到商业银行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两个方面。其中内部融资的主要优势在于不必依靠公开市场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发行的成本,同时也不会削弱原股东对商业银行的控制力。外部融资则可以通过出售资产、租赁设备、发行股票和债券或者通过一些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来实现。其中出售资产以及租赁设备就是目前欧盟成员国各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在实现商业银行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及时提高自身资本充足水平所普遍采用的方法。
  2.加强资本弹性管理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会对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行管理,但其出发点却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这使得目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管理显得较为被动。监管当局制定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是针对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损失而制定具体标准的。不同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范围、内容、经营方式、方法上的差异,其所处的风险水平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所有商业银行都使用一个标准就显得过于简单,必定影响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国目前正在推行“腕骨”和《资本管理办法》监管指标体系,其中对资本充足率也采用了非单一标准。从这些新规定中可以看出,对于资本充足水平的监管已经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这也为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实施开辟了更多新的空间[3]。
  本文建议各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风险水平以及风险水平的变化情况,对本行的资本充足水平采用一种更具弹性的管理方式。由于上一期的资本充足水平对本期的资本充足水平具有深远影响,商业银行在对资本充足目标水平确定时,可以综合考虑上一期情况以及目前本行所处风险水平,在保证达到监管最低标准的前提下,把本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设计成一定范围内弹性标准,以实现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商业银行对资本充足水平的管理应该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风险水平较低时适当降低自己的资本充足水平;在风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资本充足水平。同时,对不同资本充足水平计量项(如普通股、资本留存等)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数额,使本行的资本充足水平管理朝着更为丰富有效的方向发展。
  3.建立激励相容的资本监管制度
  《巴塞尔协议》多年的修订和不断改进都试图建立一种更能体现激励相容的资本监管制度①。目前,监管机构对各类商业银行的监管仍然停留在一些具体的指标上。即使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同计算期的指标值也会对其他期的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即商业银行本身就具有内部稳定的功能,资本、风险与经营效率互相影响。那么,作为监管者,是否可以考虑更为灵活的资本监管制度,更好的发挥商业银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例如可以考虑采用整体监管模式,即只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设立大的目标范围,而在这个目标内给予商业银行在具体数值上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实现监管大目标的前提下使得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环节可以更好的协调发挥作用,更大程度的实现对资源的利用。如果各家商业银行都能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实现自己的资本管理,就能保证银行个体和整个银行业的共赢,从而实现监管目标和个体经营目标的趋同以及更好的发挥资本监管制度的作用。
  (二)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1.化风险为资源,努力提高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经营能力
  银行业始终是一个高负债、高风险经营的行业,因而无论是商业银行本身还是其监管者都非常注重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对风险的识别、计量与管理一直处于一个不断进步和提高的状态中。中国商业银行目前采用的风险计量方法多是针对不同种类的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单独计量,并最后相加得到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并没有考虑各类风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因此,本文建议在现有计量基础上考虑多种风险之间的关联影响,在这个方面提高对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估计准确性。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需根据自身资本充足情况、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等要素对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做权衡分配。因此,在对各分类风险及全行总体风险目标水平进行考虑时,应充分综合各方面情况,明确自身经营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持有资产的盈利优势,以实现银行利润的最优化[5]。
  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殊性,管理者不能单单将其与损失联系在一起,更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经营。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风险计量、识别方法与多种金融衍生工具,化被动的预防风险为主动的经营风险。
  2.强化“腕骨”监管和《资本管理办法》体系的推广与执行力度
  “腕骨”监管指标体系和《资本管理办法》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所提出的一套结合了目前国际上先进银行管理内容的卓有成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它对于商业银行各类风险的管理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正在推广过程当中。在此推广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级别商业银行的实际能力,因地制宜地把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腕骨”监管指标体系基础上应该推行使用拨备覆盖率动态管理。这也是结合各商业银行实际经营情况后对原监管方案的改进和提高,必将有助于更好的使监管工作动态化,使监管效果得到更好的改善。
  3.加强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
  始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让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开始认识到系统风险的重要性,同时也将更多的关注重点放在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上。商业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显著联系,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有效管理将有助于对整个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说《巴塞尔协议》是从各商业银行的角度将各风险点量化成具体指标,宏观审慎监管则是从金融全局角度出发,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格局来控制各金融资产的系统性风险传染。在实际监管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各商业银行具体指标的实时监管控制,更需要从全局的角度防范系统性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几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商业银行等系统重要性银行,更要考虑到道德风险在其经营过程中的影响,从而加强对此类银行的监管力度。
  (责任编辑:于明)
  参考文献:
  [1]Blasko, M. and Joseph F. Sinkey. “Bank Asset Structure, Real-Estate Lending, and Risk-Taking”.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6(46):53-81
  [2]陈海勇,姚先国.资本充足监管与银行破产概率的数理模型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
  [3]黄隽,章艳红.商业银行的风险:规模和非利息收入 [J].金融研究,2010(6).
  [4]黄宪,余丹,杨柳.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3年报[EB/OL],[2014-06-16],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3C28C92AC84242D188E2064D9098CFD2.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持续上升,投资、旅游度假需求不断扩大,兼具投资收益、旅游度假功能的产权式酒店开发经营模式逐渐受到青睐。海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国际旅游岛政策,使得产权式酒店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当前产权式酒店信贷业务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其中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产权式酒店;银行信贷;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P2P发展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其的高度关注,由于对其认识上的不统一,导致对P2P的评价也不一致,其发展目标、社会容忍、成长手段及其愿景也各不相同。P2P的本质特征是运用互联网工具对传统民间借贷进行资源整合后的一种新生事物,简单说是“互联网+民间借贷”。因此,P2P有着巨大的需求市场和广泛的供给市场,也适应了金融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大的发展趋势,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P2P所面临的
期刊
摘 要: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当前外汇管理改革的重点领域。如何评价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情况及业务开展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作者从外管部门贯彻落实重要决策、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以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外汇管理部门为案例和数据来源,运用统计和决策分析中常用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计算,对各年度数据进行综合打分排序,从而对该辖区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绩效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人民银行总行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系统,以广东省佛山市某农商行为研究样本,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并应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存款和贷款利率风险缺口进行实证分析,对其未来的变化情况作出预判断。  关键词: 利率敏感性缺口;存款;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6-0041-06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利率风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非线性定量分析工具——R/S分析方法,对1988—2013年我国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形分析,并主要依据人均实际GDP全距衡量省域经济的绝对差异,使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衡量省域经济的相对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在1988—2013年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表现为由发散性(趋异)走向收敛性(趋同)的趋势,预计这种态势还将持续。  关键词:省域经济;协调;分形;R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的普及,对银行的渠道管理提出了新挑战。银行既要在线上应对手机在银行网络中重要性日益上升、带来的渠道从银行专有到客户随身、产品由繁入简和从实到虚、客户关系管理从单点联系到随时在线等新转变,又要在线下推动原有庞大的物理网点的智能化转型,通过创造场景、突出营销服务,重新定位网点功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渠道管理;网点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2009年全国10省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村二元信贷市场结构下的农户借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金融资产余额不足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或因子女上学、家庭成员生病、修建房屋、农业生产投资而产生资金需求时,农户才会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或非正规金融中介融资;与非正规借贷相比,正规借贷与受教育程度和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正相关,而与家庭经营主业、房产价值负相关;当农户与资金供给方之间具有某种关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小国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使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通过引入贸易顺差及其观测值,发现以下结论:央行的货币政策考虑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入贸易顺差后,实证结论更加支持这一观点;外部冲击是引起我国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世界产出冲击很好的解释了我国产出和净出口波动,而世界通胀冲击则能够很好解释人民币汇率波动;内部冲击,如技术和央行货币政策冲击,在短期内对我国产出和净出口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愈发彰显出弊多利少的特征,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基于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环境已具备,通过采用博弈模型就是否参加存款保险问题上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行为抉择,以及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问题进行了探讨,最终提出了我国理应不失时机地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坚持强制性投保与共同保险中的限额赔付相结合,以及实行简单差别费率及赋予监督职权的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村镇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形式,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完善微型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微型金融整体服务水平,实现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宏伟目标。本文以山东省烟台市村镇银行为例,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探究角色定位,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村镇银行;微型金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