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4月15日下午,春日融融。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在启动一项慈善公益项目。与会的领导、各界社会名流、国际相关组织代表、企业家和志愿者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一位端庄、典雅的中年女性的发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兴致勃勃地听完发言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位发言者叫姜淑清,是北京妇产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今天所启动的是“情暖中国·西部女性阳光计划”,该计划的确立与启动,源于她曾在新疆策勒县医院挂职时对当地少数民族妇女健康的深切关注。
这是西部慈善委员会的第一个慈善公益项目,启动后每年将免费为5000名贫困西部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并对普查出的符合条件的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患者提供救助。
会场上,深受姜淑清事迹感染的企业家们纷纷解馕赞助,一时间,筹集资金一千多万元,有一个企业家还捐助了2辆救护车。
会议结束后,姜淑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在心里默默地说:“3年的援疆路,我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现在终于能为我的策勒做件有意义的事了”。
一时间,姜淑清的心又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策勒县,3年难忘的援疆生涯再一次浮现在眼前。
初到策勒,浪漫的京城医生哭了
2002年7月的一天,骄阳似火,北京首都机场候机室的一角人声鼎沸。
这一天是北京妇产医院的一个特别的日子,医院的主任医师姜淑清作为北京选拔的第四批援疆干部即将踏上征程,远赴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人民医院工作。
北京妇产医院有着光荣的历史。它始建于1959年6月6日,首任院长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该院1992年成为我国首批符合国际标准的“爱婴医院”之一,1996年评为北京地区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国内最大的妇幼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单位。
肩负着援疆3年的光荣使命,47岁的姜淑清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她早年曾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妇产科深造过两年,回国后在北京市妇产医院一直从事临床工作,技术娴熟、经验丰富。
在北京妇产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簇拥下,姜淑清手捧着鲜花轻快地踏上了飞往新疆乌鲁木齐的飞机。虽说她对策勒县的贫困略知一二,但当飞机升上高空,她的内心还是充满着兴奋和憧憬:“策勒”是红枣的意思,不言而喻那里盛产红枣,此外策勒县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的家乡。
姜淑清的思绪随着窗外的白云开始飘荡:在新疆策勒县偏僻的小乡村,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葡萄架下载歌载舞,家家户户庭院的小桌上摆满了香甜的哈密瓜、马奶子葡萄、红红的大枣……
令姜淑清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超出她想像的严峻的现实正在等待着她。
下了飞机改坐汽车,好不容易到了和田市,此时离策勒还有100多公里,因为和田地区通往策勒的公路还没修好,所以前来接应的策勒县的吉普车就得穿越沙漠前行。
来疆之前,姜淑清还是挺自信的,这种自信并不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位经验丰富、恪尽职守的大夫,更是缘于她有吃苦的经历。20岁时,年轻的姜淑清曾在北京郊区插过队,近两年的知青生活,她什么苦都吃过:割麦子、推粪、被虱子咬……天天吃棒子面,没有细粮和蔬菜……住的是大通铺……
姜淑清曾经这样想过:到新疆工作就是再苦,也不会苦过自己当知青那会儿吧,毕竟那是70年代初啊!
有着如此吃苦“功底”的姜淑清怎么也没有想到,随后的遭遇竟然超出了她的底线!
刚上车的时候,路上还能遇上一二个人,可是越往南走越荒凉,眼前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几个小时见不着一个人影,吉普车也充分发挥了它的越野性能,时不时地跃上一个大沙包,咣唧又下来了,坐在车里的姜淑清和另外2位医生一边惊恐地看着那被车扬起的漫天沙尘,一边两手紧紧地攥住座椅,因为颠簸得实在太厉害了,稍不留意脑瓜子就撞上车顶。
姜淑清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沙漠让她感觉自己好像到了天边,而此时,繁华的京城成了眼中的梦幻,渐渐地变成了浩瀚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让她不可望更不可及。
更让姜淑清心惊肉跳的是当地流传的顺口溜:“策勒人民苦不苦,每天要吃三两土,白天吃不够,夜里接着补。”策勒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七乡一镇中有三乡一镇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边,长年干旱,经常刮6级以上大风,经常下土不下雨。
经过近4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吉普车终于在一排有裂缝的平房前停下来了,当姜淑清和另外2名医生像土人一样从车上下来时,她们发现随身带来的行李箱也跟滚的土包一样,已经根本看不出箱子原来的模样了。
前来接应的领导把姜淑清等人带到县委招待所,让她们休息休息,姜淑清也不管来者是谁,连一句谢谢的话都不想说,把行李往地上一扔,房门一关,顾不上满身的土,躺在床上哭了起来。
姜淑清一边涕泪横流地哭,一边灰心丧气地想:“这种环境怎么呆得下去啊,我这3年可怎么熬啊!”她想一会儿哭一会儿,哭累了,就睡着了,睡醒了又忍不住哭上一会儿。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忽然听得有人敲门,接着一个声如宏钟的声音传了进来:“姜大夫,我是策勒县的县委书记冉齐刚,快出来吃饭吧!”
迷迷登登的姜淑清一听县委书记亲自喊吃饭了,心想赶紧起来吧,等擦把脸一看,眼睛都哭肿了。
一看这情形,冉书记马上就明白了,吃饭之前,他声情并茂地为大家唱了一首歌,姜淑清一下子就听出来了,这是满文军的《懂你》。
饭后,冉书记把3位援疆医生带到附近的沙漠公园,姜淑清吃惊地发现,沙漠里竟然还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其中一株株开着红色花朵的树木特别引人注目,冉书记指着它说:“瞧,这就是美丽的沙拐枣树,她从远方来,为了适应沙漠的生存环境,逐渐改变了自已的形态,她不畏沙暴,顶酷日、斗严寒、抗风沙,用生命为贫瘠的沙漠点亮春色,却始终默默无闻,和田人非常喜爱她,因为她象征着我们和田人的精神!”
看着火红火红的沙拐枣花,姜淑清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听着冉书记饱含深情地话语,姜淑清的内心被深深打动了:多么善解人意的书记啊!此时此刻,她一下子明白了冉书记的良苦用心。
当天晚上,姜淑清写下了来策勒的第一篇日记《适者生存》,她这样写道:小小的沙拐枣能在荒漠中傲然挺立,为了生存不惜改变形态,我也要像沙拐枣一样顽强。我既然来了,这三年就不能虚度,我要尽自己所能为边疆人民做点事!
写完日记,姜淑清先前茫然无措的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而她对沙漠的恐惧也开始慢慢消除。
扎根策勒,立下援疆誓言
一个人的行动决定他的价值。
在北京妇产医院,领导和同事们都知道姜淑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干起工作来不怕苦、不怕累、百分之百地投入。
姜淑清自己也经常说:“我这个人闲不住,爱干活,只要一上班开始干活了,天大的事也抛到脑后了。”
到策勒的第二天,姜淑清什么也没考虑,穿上白大褂就去上班了。
“大家好,我叫姜淑清,是这次援疆来的。”一走进妇产科,姜淑清就开始自我介绍,一听说是援疆医生,几位医护人员拥了上来,把姜淑清团团围住,欣喜地说:“你就是从北京大医院来的姜大夫吧,正好我们这儿有一个病人要做巴式腺脓肿手术,我们心里正没底呢,这下可好了!”
姜淑清了解到,策勒县医院妇产科有6名医生,3位是本科生,其中1位本科生工作6年了竟然还不会打结!而他们说的即将要做的手术对于姜淑清来说只是一个小手术而已,但在这里却是一个很少做的大手术。
上了手术台,这里的工作条件令姜淑清大吃一惊:没有血源,没有病理科,没有消过毒的病号服。当病人穿着自己的衣服进了手术室,姜淑清看见手术单竟然黑乎乎的,好像从未洗过,手术中染上了血,根本看不到那是血,只是湿了一块。
姜淑清排除一切干扰,心无旁鹜地做完了这个手术。一起参与手术的医生和护士见识了姜淑清娴熟的技术都纷纷说:“真棒!北京来的医生就是不一样!”
手术后刚回到妇产科,该院的哈院长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一见姜淑清就大声说:“姜大夫,我找得你好苦哇,你刚来要好好休息几天嘛,怎么没打声招呼这么快就上班了?”
旁边的医生一听,忙拉着哈院长说:“姜大夫刚才已经和我们做了一个大手术了,院长,看你今后还说人家是娇小姐不!”
“什么?”哈院长惊愕地张大了嘴巴,接着便不好意思地说:“姜大夫,我是开玩笑的,你可别往心里去。”
姜淑清一下子愣住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原来她来的当天,前来接应的哈院长见姜淑清哭肿了双眼,便忧心忡忡地在医院里说:“哎,这次北京来了个娇小姐,吃不了咱们这边的苦,不知道今后该怎么伺候她哟!”
听了哈院长对自己如此评价,姜淑清不由得暗暗发笑,她接过哈院长的话说:“以后可别再找我了,作为一名医生,我的病人在哪里,我就会在哪里!”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令哈院长和在场的医生们肃然起敬。
到策勒的第4天,夜里12点,万籁俱寂。忽然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拍打声, “姜大夫,快,有重病人!”一听有重病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姜淑清飞快地打开门,只见妇产科周主任拿着手电筒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不好了,有一个产妇快……快不行了!”
情况紧急,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两人在黑暗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医院跑去。
当姜淑清进入产房时,发现病人躺在血泊中,已处于休克状态。原来这个产妇在家中分娩,胎盘没有娩出,接生婆手取胎盘引起了大出血,到过两家私人诊所就诊出血不止,没办法才转到县医院。
凭着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姜淑清当即做出诊断:胎盘植入,立即施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在策勒县医院,还是第一次做这种手术,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很紧张。
产房里寂静无声,在姜淑清的指挥下,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个多小时过去了,手术终于结束。
凌晨3点,产妇的病情趋于稳定。
在场的医生和护士们都松了一口气。
此时,轻松下来的姜淑清却感到一阵阵后怕:这例手术,即使在医疗条件良好的大医院都要冒很大的风险,更何况是在连血库、血源都没有的策勒县医院!如果按惯例将病人转送到和田地区医院,那4个多小时的“搓板路”将是病人的不归路,为了与死神争夺生命,别无选择,只能冒这个险啊!
转危为安的维族产妇吐尼沙汗眼中噙满感激的泪水,双手紧紧拉着姜淑清:“北京来的‘哈乃姆’(维语:医生),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在世上!”。姜淑清眼眶湿润了,维族姐妹们是多么需要专业的妇产科大夫啊,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在这里的价值。
面对县医院医疗仪器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的客观情况,姜淑清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与当地医护人员成功抢救了许多例重度妊高征、胎盘植入、前植胎盘的危重病人。
一传十,十传百,北京来的“哈乃姆”成了当地妇女和儿童的保护神!
姜淑清担任的是策勒县妇产科的副主任,来后不久,她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每天她会精心指导医师查房,帮助县医院医生提高诊治技术水平,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医学理论知识。除参加每日妇产科门诊、手术外,每周坚持查房,亲自承担妇产科专题讲课,指导特殊病历讨论,帮助医院制定妇产科发展计划。随着工作的推进,姜淑清开展了胎心监护、子宫次、全切除及阴道手术和细胞学、阴道镜检查术、宫颈椎行切除术等6项新项目。
刚开始,姜淑清工作中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病人中有99%是维族妇女,而且大多是农妇,不懂汉语,聪明好学的姜淑清只要一有时间就与当地医生进行聊天、交流,以此来学习维语,空闲的时候她还学唱维语歌,学跳维族舞,很快她就忘记了来策勒后的种种不适,身心渐渐融入了这个艰苦而又崭新的环境之中。
多年的从医生涯,姜淑清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每天,当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住处时,姜淑清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维族姐妹们那一张张被疾病折磨的痛苦的眼神,策勒县是和田地区中最为贫困的双料特困县,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这里太穷了,穷得好多人有病看不起,令她揪心的是:有的病人子宫切除了,病理做不起,有的病人手术做完了,抗生素用不起……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姜淑清感到此次援疆的真正意义,她在日记中写道:“浩瀚荒凉的沙漠需要草籽、需要雨露,我就是草籽,我就是雨露,党和人民把我撒在这里,我就要为沙漠奉献绿色、奉献所有,不辜负党的重托,一步一个脚印走完三年援疆路!”
这就是姜淑清,一位来自首都的医务工作者,为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开发大西北的召唤,不远万里来到偏远落后的策勒,她用水晶般的爱心,慈善的仁心,高度的责任心写下了一名援疆干部的诤诤誓言!
拯救子宫,开展策勒首次大普查
到策勒县没几天,一天下午,一位神情憔悴、骨瘦如柴的妇女找到姜淑清,拿出她在地区医院的病历本让她看,眼里闪烁着希望的火花,姜淑清仔细一看,大吃一惊:这是和田地区医院诊断出的结果,宫颈癌Ⅲ期,宫颈病理诊断单上赫然写着“宫颈鳞状上皮浸润癌”!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面对这位35岁的患者,姜淑清无能为力,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安慰她。
妇女眼中希望的火花一点儿一点儿的熄灭了,默默地离开了县医院,看着她远去的凄凉背影,姜淑清的心情十分沉重。
过了一段时间,姜淑清在门诊又遇到2位宫颈癌晚期的维族妇女,其中一位患者只有28岁。当她打开窥器为她做检查时,只见子宫颈像烂菜花一样,已经完全被癌细胞占据,不时淌着血水,散发着恶臭。检查完毕,姜淑清的心里难受得要命。
28岁的那名患者很快就死去了,另一位维族妇女也慢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姜淑清多么不想看到维族姐妹们那一双双幽怨的眼神,不想听到那一声声无奈的叹息,身为医生,却挽救不了自己的病人,这是多少令人痛心的事啊!
“我不能只在县医院轻轻松松当一名妇科医生,我一定要用三年的时间为维族姐妹们做点事!”姜淑清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强烈愿望。
随着工作的深入,姜淑清发现,由于贫穷落后、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上不良的卫生习惯,当地妇科疾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宫颈癌的发病率相当高。凭着对职业的敏感,她萌发了在当地已婚妇女中进行一次妇女病普查的设想,通过普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宫颈癌完全可以治愈!
姜淑清的建议得到了策勒县县委、县政府的一致认可。
然而,这虽然是一件大好事,同时也是一件大难事:策勒县财政十分困难,县医院医疗设备简陋,没有细胞室、B超仪等专业设备,县医院妇产科没人搞过普查,不会做B超,不会看阴道细胞学涂片……
迷惘之时,姜淑清眼前一亮,她想到了自己的“娘家”。
她迅速回到北京,专程向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妇产医院的领导做了汇报,请求援助。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北京妇产医院陈宝英、李燕申书记对此十分重视,认为姜淑清的这个设想对边疆妇女是一个福音,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北京市卫生局立刻拨了10万元普查经费、1万套普查用品,北京妇产医院赠送2台显微镜、1台阴道镜,并免费培养2名策勒县医生进修B超和细胞学。
“娘家人”的倾情支持,对姜淑清来说,真是久雨逢甘霖啊!
策勒县各单位用车十分紧张,就连县里的领导用车也是互相调配着用,可要在全县七乡一镇进行普查,行进在漫漫沙漠里,没有车是不行的。于是她又辗转找到新疆自治区卫生厅的柯丽书记。
在柯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新疆自治区卫生厅支援了一辆吉普车和一台电脑。
令姜淑清意想不到的是,从北京回到策勒后,县委冉书记告诉她:“姜大夫,这可是我们策勒历史上第一次妇女病大普查,是一件造福全县妇女的大好事,县里再穷也要给你们拔1万元的普查经费。”
1万元,对别的地区来说算不了什么,可是在策勒,这个被国家列为4类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
来自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在姜淑清心里掀起阵阵暖流,让她心潮起伏,更增添了她对普查的信心和决心。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普查马上就要开始了,一场意外的打击却在姜淑清身上降临。
2003年6月14日上午10时, 姜淑清突然接到爱人电话:71岁的老母亲于当日凌晨5时病逝。
时间仿佛凝固了,姜淑清的大脑一片空白,手握电话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赴疆之前,长期卧病在床的老母亲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愿放开,千言万语凝结在喉头,眼神中有几多期待,也有几多不舍。
姜淑清还有一个姐姐在外地,她是老人身边仅有的女儿,由于身体长期有病,老人对这个当医生的女儿特别依赖,可是为了支持女儿的事业,大义的老人仍然支持女儿远赴边疆。
想到这里,姜淑清再也控制不住了,一时间泪如泉涌。
姜淑清多想立马飞到北京看母亲最后一眼,送母亲最后一程啊,她边哭边收拾行李,就在这时,她一眼瞥见了书桌上的普查计划和一大摞表格,心里顿时“格登”了一下:此时回京,北京的“非典”还未解除,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还要观察21天,这样以来,普查就得推迟一个月。
“普查小组成立了,我是组长,如果因为我一人耽误了此次普查的进度,该是多大的损失啊!”姜淑清试着打电话争取家人的谅解,丈夫听完了她的解释后表示全力支持,上大学的女儿发来的短信更是让她吃了一颗定心丸:“妈妈,你做出任何决定我们都会理解你,支持你!好好工作吧,对得起死去的和活着的亲人……”
姜淑清热泪滚滚而下,她决定不走了,她要留下来加紧开展普查,她深深了解自己的母亲,远在天国的母亲一定会原谅她的。
前来送行的哈院长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得知了姜淑清的决定后,一个个眼睛都湿润了。
2003年7月1日,策勒县历史上第一次妇女病普查工作正式开始。
策勒县地广人稀,有七个乡125个村,大部分都在沙漠里,其中最偏远的波斯塘乡距县城150多公里,最贫困的乌鲁克沙依乡的玉龙科尔村海拔高3000多米。每次下乡,姜淑清和队员们都要在老乡家里住上一周左右,白天要为妇女们进行普查,累得口干舌燥、腰酸背疼,晚上几个队员挤在一张大炕上,还要抵抗蚊虫跳蚤的侵袭。
万事开头难。对普查队来说,艰苦的条件是次要的,最大的困难是当地妇女从来没有进行过妇科病普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深,一开始很多人还以为是搞计划生育,所以不管村里的干部怎么发动,就是不愿意配合,像躲瘟神似的躲着普查队。
有一次来到一个乡,该乡的妇联主任好不容易召集了27名已婚妇女来,一进门,姜淑清刚说上一句:“咱们今天给大家做的是妇科病检查,如果有人月经来了,今天就不能检查。”妇女们一听便开始交头接耳,不久便有15名妇女坚决地说自己来月经了不能查。
更让姜淑清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在一个乡卫生院,当地有一个巫婆,乡政府一叫她检查她就躺在地上发羊角疯,闭着眼睛说姜大夫她们不是真主,她们来对妇女不利,把其他的病人也吓跑了。
普查前期的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姜淑清和队员们都十分着急,而不久后发生的“妯娌俩”的故事迅速扭转了这种被动局面。
当时,普查队在乌鲁克沙依乡普查时发现了4例宫颈癌患者,其中有2例竟然发生在两兄弟家中。
居住在该乡巴达安的妇女吐米汗·买提玉苏甫(普查编号:00556)与她的嫂子(普查编号:00644)都被查出患有宫颈癌。吐米汗是早期,经过这次普查发现后,于2004年7月住进策勒县医院行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只花了3857元就治愈出院了。嫂子已是宫颈癌晚期了,全家人为了给她治病,卖了房卖了地,钱袋子变得一贫如洗也挽回不了她的生命。
同样是宫颈癌,早发现和晚发现,结果却天壤之别!
姜淑清为维族姐妹们算了一笔账: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花费在3万元左右,早期癌症需花4000元左右,而癌前病变治疗只需花500元左右。
普查队根据这个特例印发了5000多份传单,很快,妯娌俩的故事像长了翅膀,很快在当地妇女们中间传开了,发生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让她们迅速警醒:原来普查是为我们送健康、送幸福,妇科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是多么重要啊!
早在普查前期,县委、县政府对此事十分重视,多次召开全县会议安排部署,县委书记更是经常过问,及时处理棘手问题,为普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普查工作终于进入了顺风顺水的新阶段。此后,姜淑清带领的普查队每到一个乡,都会受到当地妇女们的热烈欢迎,而队员们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苦,下乡时,一辆北京吉普车里要挤坐7名普查队员,同时还要装上发电机和医疗设备,一天跑上几个小时的路,姜淑清和队员们经常是一块馕,一碗清茶就是一顿饭,一天下来每个人的嗓子都冒烟了。
普查队如此辛苦,各级领导都十分感动,哈院长在患病期间不顾病痛亲自烤了一只小全羊,赶往100多公里外位于昆仑山上的努尔乡慰问普查队员们。当哈院长把一大块羊肉递到姜淑清嘴里时,姜淑清连“谢谢”都说不出来了,她已经累得嗓子都哑了。
当地妇女从心底对普查队产生了信赖,很多妇女骑着毛驴走几个小时也要赶来参加普查,经常是普查队还没到,门口已排起了长队。
最让姜淑清难忘的是在达玛沟乡,那天妇女们听说普查队来了,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拥来,乡医院的院子里、屋子里挤得满满的,妇女们争先恐后地要做检查,没办法只得发号,没多久还出现了许多重号,原来是一些妇女为了想提前检查做的假号。这一天,整整检查了288人!
维族姐妹们的理解和支持,让姜淑清倍感鼓舞,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
2004年7月,历时一年的妇女病普查工作顺利结束。共普查已婚妇女8020人,查出患病者达6625人次,其中宫颈癌42人,患病率高达526/10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相当于北京的210倍!
策勒县的普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随后,和田地区又邀请姜淑清为1200多位机关女干部进行了妇科检查。
为了造福更多的维族妇女,达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目的,姜淑清主编了《宫颈癌防治手册》,当地政府用维汉双语出版,发放到当地妇女手中。
燃烧着革命的激情、饱含着干事业的热情、奉献着对维族人民的真情,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姜淑清用汗水和智慧在策勒写下了人生的辉煌诗篇。
耕耘总有收获,付出总有回报。援疆3年,由于姜淑清的突出贡献,她获得了诸多荣誉:2003年度荣获策勒县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度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委公共卫生工委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度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最近,姜淑清又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是北京市卫生系统唯一当选者。
后记:
3年的挂职生涯虽然结束了,但姜淑清的命运却与策勒紧紧连在一起。回京之后,她仍然时时刻刻关注着策勒的变化,到处宣讲“我们的策勒”、“我们策勒的贫困与需求”。
2007年4月23日,西部女性阳光计划的第一个受助人——策勒县博斯坦乡27岁的托合提苏力坦·买吐地在北京妇产医院成功做了宫颈癌前病变手术。
姜淑清热切希望着全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西部贫困地区的妇女健康,让她们能共享生命中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