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化服务,会是“低欲望社会”的先兆吗?

来源 :大学·阅读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otan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人便利店现在才刚刚起步,但在我看来,无人化的服务,会成为未来商业、服务业的主流。由此开启的各种可能性,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说无人化服务会成为主流呢?有这么几个重要的背景。第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一个顶峰,然后进入一个慢慢减少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会提高,而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越来越多地以自动化或无人化的服务取代劳动力。第二,包括扫码开门、人脸识别、防盗监控、远程客服、智能收银等技术亮点的出现,都为扫手机进店、直接购物、拿了就走的购物模式创造了条件。第三,当下人们的诚信意识有明显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诚信没能达到一定水平,无人服务是很难维持的。故可以预见,今后类似无人超市的这种服务会越来越多。
  但是,无人超市在促使企业提高运营和服务效率之外,还能贡献什么价值呢?
  过去,我们去小区里的杂货铺买东西,会慢慢积累起一种含有情感的东西。比如,你会特别信赖某个报摊老板为你推荐的报纸杂志,会特别习惯于让某个老板娘为你挑瓜,哪怕是随便付个钱,也会有很多或隐或显的交流。可后来,我们的日常消费更多依托超市、便利店,要自己拿上东西,到门口统一结算。而未来的无人超市,自己拿东西,自己结算,自己离开。这真是一个人情逐渐转淡的过程。我认为,这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肯定有负面影响。
  我最近还注意到,城市街区面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淮海路北面的长乐路一度有不少风格独特的小店,但近来慢慢地有几家关掉了。这都是因为技术更新升级,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迁。其实,跟着生活方式一起被深刻改变的,还有人的行为方式、价值偏好。
  回过头来再看无人化服务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我们现在一直讲,要建设一个有温度的城市。可人和人之间一旦习惯了自给、自足、自助,与他人的交集会变少,社区的冷感会不断放大,人与人之间的深人交流也会显得不那么“有所谓”了。无人化服务当然有其优点和特长,但对上述新产生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引起重视。
  2015年前后,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写了一本《低欲望社会》,其中一些特点在我们的年轻人身上也已经反映出来了。
  其实人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与其说“低欲望”,不如说是欲望变了,一些传统观念中很重要的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日本年轻人身上“低欲望”的表征有:交朋友或者结婚的愿望降低,不愿意贷款买房,也不愿意负债,赚的钱倾向于存起来,不愿过多消费。而中国的年轻人,也有一些类似的表征。比如,今天的年轻人不大像父辈那般愿意吃苦了,也不愿意多生养孩子,对多子化时代的大家庭、大社区生活更是没什么向往。在这些方面,他们和日本一些年轻人已经非常相似。
  无人便利店,会是“低欲望社会”的先兆吗?这个问题问得可能还早了点。但从我们的邻国看,当一个社会出现劳动力人口紧缺时,“无人商店”这样的应用就显得更友好。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開篇点明论述的主体:无人化服务。
  设问句承接开头,阐述无人化服务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未来前景。
  提出问题,转折文意,使论述进入下一层一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影响。
  总结:无人化服务既有优点,也带来新问题。
  谈完无人化服务后,直接提出文章要谈的第二点:低欲望社会。
  结尾摆出结论,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微思辨
  网购、无人化服务减少了人与人的交流,这与“有温度的城市”矛盾吗?
  虽然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人习惯了自给、自足、自助之后,与他人的交集会变少,但无人化服务并不会消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温度”本质上来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与科技无关。科技是为人所用的,无人化服务与“有温度的城市”其实并不矛盾。
其他文献
剧情简介  石宇是证券公司的基金管理人,外表光鲜、精明能干,却是个重利轻义之徒,妻子为此与他分居,女儿秀安也对自私的父亲逐渐失望,并在他送错生日礼物后,决定前往釜山看望妈妈。石宇只好抽出时间陪着女儿登上开往釜山的列车。与此同时,官方媒体报道城市各地发生了严重的暴乱事件,但政府的粉饰掩盖不了丧尸肆虐的事实。在列车开车的刹那,一名感染者冲入车厢,很快就发生变异并对乘客展开血腥屠杀。未过多久,列车上的丧
期刊
石博纳特是教我们二三年级的老师。他的胡须刮得净光,头发剪得很短,只在后脑勺上留有一撮毛。学生们一看见他,心里都很紧张。  在动物界中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动物,它们身上长着刺,但是却没有牙齿。可是在我们的这位教师先生身上,这两种东西都长在一块儿了。一方面,他的巴掌、拳头、耳光,犹如击打花园中幼苗的箭雨一样,纷纷落在学生们的身上,另一方面,他那种刻薄火舌般的语言会烧得学生们灵魂出窍。  他经常抱怨说,现
期刊
现代人对猫的喜爱可谓形成了一股风潮。不得不说,猫真是最适合现代人的宠物。在猫的身上,人们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人际关系:心有所向,却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最重要的是,猫一眼就知道你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但它一点也不在乎。历代文人所描写过的动物中,猫也是最常见的。  猫婆  冯骥才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串门聊天。他养猫,而且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  他一怔,扭身从墙角纸箱里掏出个白色
期刊
香港,这座经历了多少年风风雨雨的“东方之珠”,现如今已然成了一种象征。它既现代又沧桑,既发达又市井,难以简单概括。也正因如此,香港成了许多作家的灵感源泉。在他们的文字中,香港是那样复杂多变,但不变的是这座城市曾经走过的悠悠岁月……  倾城之恋  张爱玲  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
期刊
在当今提倡整本书阅读的趋势下,中学生最好广泛涉猎一些普适性的经典,例如“新课标”推荐的那些经典名著。基础教育改革先锋于漪曾说,希望广大中学生能“真正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读一点经典”。有挑战的阅读才是有收获的阅读,在“磨脑子”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提高作文的语言建构。本期我们以朱光潜的选文为素材,来看看如何学会“磨脑子”的阅读。  1论述型范式:主旨句+扩展句  围绕主旨
期刊
不用工作的人类不可避免地投入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慢慢荒芜,人类不需要大房子、不需要运动场、不需要CBD、不需要电影院,只需要一张床、一个头盔式载具,就能拥有一个心仪的世界。  PART1  漫天遍野的风沙铺天盖地地打在宋海城的身上,透过风镜,能见度不足3米,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沙丘的另一边有一片巨大的阴影,影影绰绰,似一头体型庞大的巨兽匍匐在沙海深处。  从情报商人处高价购买的地图指明在这片沙漠的中心
期刊
清晨。高楼大厦像起伏的群山连绵不断。远方,夏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阳光透过白云,照进这个房间。这是80层公寓大楼的第72层。床上躺着的男人就是这间屋子的主人,他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工作,名叫特尔。  太阳升得更高了。窗台上的玻璃雕刻反射出的阳光闪闪烁烁,照射着镶在墙壁上的自动日历,在2050年这个数字上,形成了一个圆圆的光圈。  照射进来的阳光愈来愈强,窗上的大幅玻璃却只带点青白色的光,似乎隔断了太阳热
期刊
充满灵性的少年诗人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出生在位于加尔各答的大宅中。“罗宾德罗纳特”是他的名字,意思是“沐浴阳光的因陀罗天神”。泰戈尔家族属于婆罗门种姓,但在许多方面表现得很开明。泰戈尔的祖父既是孟加拉最早的实业家,也是一位积极的宗教改革者。在他的努力下,泰戈尔家族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达到巅峰。  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他在尚未及读书的年龄便去了学校学
期刊
大方  小学时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好朋友”,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便是“大方”。那时的我们懂得不多,只知道好朋友之间会大方地分享好吃的零食、好玩的游戏。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童年时光正因为彼此的慷慨分享,充满美好的回忆。  时光机——  “大方”在古代  1.方正之极  《老子》:“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句列举了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直译为:最白
期刊
20世纪80年代,自觉的女性写作开始兴起。直到90年代,女性作家们的小说创造精彩纷呈,蔚为大观,逐渐成为中国文坛备受瞩目的现象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人的解放潮流兴起且不断延续,女性问题也逐渐受到各界重视,对此的思考与写作自然而然展开。新时期的社会转型和多元化局面的逐渐形成,使得主流话语的权威性旁落,个体的重要性凸显,为女性写作也创造了自由的空间。此外,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西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