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微粒之间有空隙的实验改进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j2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球形干燥管做微粒间有空隙的实验,“粗中有细”,易于操作、便于观察且现象明显,干燥管吸附在手指上,悬而不落;两手同握塑料软盐水瓶,更具有科学性、对比性,符合绿色环保、废物利用理念。
  关键词:球形干燥管;粗中有细;悬而不落;盐水瓶;对比性;废物利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3-009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34
  一、“微粒之间有空隙”实验改进
  纵观现行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关“微粒之间有空隙”的实验设计,有的比较浪费试剂(需要50mL水和50mL酒精),即便如此,因为量筒较粗,实验现象也不够明显;有的虽然药品用量少,但因导管太细,形成的空隙较小,实验现象也是不太明显。笔者设想,可否设计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实验装置,使用不太多的试剂,并且能产生更大的空隙——这种粗中有细的装置便是球形干燥管。
  1. 实验用品
  主要有:球形干燥管、橡皮塞、注射器(20 mL带针头)、小烧杯 ;酒精(滴红墨水)、水。
  2. 实验装置(见图1)
  3. 实验操作
  (1)取一个球形干燥管,在其下端(粗管口)塞紧一个橡皮塞,以防止漏水;再用注射器抽取一注射器水,从细管口处注入干燥管的球形与圆柱形交界处;然后,用注射器抽取一注射器酒精(滴了红墨水),从细管口处(针头紧贴细管内壁)缓慢注入球形干燥管,至完全加满(如图1)。此时的实验装置,多么像东方之珠啊!
  (2)让学生用食指堵住细管口,大拇指和中指捏住球体部位,上下颠倒实验装置4~5次,以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然后静置,观察实验现象(见图2),细玻璃管最上端出现了1~2cm长的空隙。
  (3)此时不要松开食指,慢慢地松开拇指和中指,将会看到球形干燥管竟被紧紧地“吸”在食指上,悬而不落(如图3);此时学生一声惊呼,紧接着是异常安静,同时无不流露出不可思议而又期待释疑的神情。
  4. 实验注意事项
  (1)一定要先加入水,后加入酒精,而且做到分层明显,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在球形干燥管悬而不落时,另一只手要在球形干燥管的下面接着,既防止实验出现意外,又便于实验结束时及时拿住球形干燥管。
  (3)实验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说“空隙是真空”时,要给予简单的解释——里面含有极少的空气,是接近真空。
  (4)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5. 改进后的实验优点
  (1)实验现象明显、新奇,能刺激学生的感官。
  (2)材料易得,操作简便,药品用量相对较少。
  (3)由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更加顺畅。
  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改进
  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为了说明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安排了“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装置见图4)。由于利用注射器进行实验,操作起来必须两只手互相配合,不太方便。笔者,选用100mL的医用塑料盐水瓶,瓶子大小学生刚好一只手可以握住,操作很是简便,而且用力的差别对比明显。
  1. 实验用品
  主要是两个100mL的医用塑料盐水瓶,水、空气。
  2. 实验操作
  (1)取两个100mL的塑料盐水瓶,一个盛满水,一个充满空气(用注射器注入)。
  (2)请一位学生(右撇子习惯的),左手握充满空气的盐水瓶,右手握盛满水的盐水瓶(如图5),同时用力挤压两个瓶子。
  (3)虽然学生的右手比左手有力,但是左手很容易将充满空气的盐水瓶压缩,而右手则很难将盛满水的塑料瓶挤压变形。
  (4)根据空气比水容易被压缩的实验现象,不难得出“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小、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的实验结论。
  3. 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中一个人同时挤压两个瓶子,更具有科学性和对比性。
  (2)如果是医院废弃的塑料盐水瓶,必须经过消毒以后才能使用。
  4. 改进后实验的优点
  (1)废弃材料再利用,因此体现了节俭意识。
  (2)塑料盐水瓶柔软且封闭性好,通过简单的挤压就能比较液体和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大小,因此操作简便。
  (3)两个实验,可以一人同时操作,对比性强,因此渗透了“比较学习法”。
  总之,上述两个改进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且有很强的趣味性、科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德前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德前. 例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思维方法[J].化学教学,2013,(03):65-68
  [2] 李德前. 氨分子扩散实验绿色化设计[J].化学教育,2008,(06):64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的学习者应该具备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往能力、问题解决方法、信息通讯技术等素养。文章探讨了初中生为迎接未来挑战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内容并探索教师基于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方法和价值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课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2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
谢维扬,男,1947年6月生于上海,原籍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1902—2001年)。198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
【正】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讲话中,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一个全新的论断。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诞生于6个多世纪前的《语助》,是我国第一本诠释文言虚词的专著,可惜历来对其不够重视,研究也甚少。本文通过对比、叙述和分析,阐明该书鲜明的特色:释义通俗易懂、浅近中寓含深义,首
采用水热-共沉淀法,以N,N-二甲基十二烷基氧化胺(DDAO)与硬脂酸铁(Ⅲ)(STFE)组成的囊泡为软模板,Fe SO4·7H2O为二价铁源,Mn SO4·H2O为锰源,Na OH为碱源,制备铁锰复合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