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守护对网球的激情和热爱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7岁学网球开始,郑洁就再未离开过这项运动。2010年,她创办了“郑洁杯”青少年巡回赛,看到比赛中涌现出的“好苗子”遭遇上升困境,她又开始经营网球俱乐部,目标是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职业球员。“网球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进步空间最大。”郑洁表示,“希望能为他们提供更多保障,守护好青少年对网球的激情和热爱。”
  退役后不离开网球
  回首运动员生涯,郑洁遭遇过无数困难,但这些困难给她塑造了一颗“大心脏”。灵活的头脑、高昂的斗志、永不放弃的精神……助力郑洁捧得两座大满贯女双冠军奖杯,并两次晋级大满贯女单四强。
  打过那么多比赛,郑洁对北京奥运会的记忆最深,“运动员能在自己的祖国参加奥运会,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在女双1/4决赛时,郑洁搭档晏紫决胜盘一度以2颐5落后,在对手拿到赛点的情况下上演大翻盘,比赛结束时已经是凌晨3点半。“观众的加油助威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郑洁/晏紫最终收获了一枚铜牌,这是郑洁参加奥运会的最佳战绩。强大的精神力量让郑洁拥有了一个灿烂的职业生涯,而她也积极规划退役后的生活。还在打球时,郑洁就在四川大学攻读行政管理专业。“我退役后肯定不会离开网球,一开始考虑转到幕后,做管理工作。”2014年,郑洁挂职成为四川体育局网球中心副主任,主管训练和比赛。
  2015年温网比赛后,郑洁淡出赛场。她在2016年迎来了儿子“沐沐”。陪伴家人的同时,郑洁积极地规划自己的事业。运动员时期培养出来的不服输精神让她很快走出迷茫。“很幸运,我取得的运动成绩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当我踏踏实实开始自己新的事业时,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举办青少年赛事
  “我在青少年时期比赛机会少,转到成人赛场时为此交了很多‘学费’。对青少年球员来说,经验的累积非常关键。”郑洁说。
  2009年年底在北京冬训时,郑洁萌生了举办青少年赛事的想法。2010年年初,第一届“郑洁杯”青少年比赛拉开大幕。“没想到,2010年的澳网比赛,我和李娜同时闯入了女单四强。首届‘郑洁杯’比赛的开幕式我都没能回来。”郑洁笑着说,“只赶上了颁奖仪式。”
  首届“郑洁杯”筹办初期,郑洁和团队遭遇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办比赛事无巨细,不能有一点疏漏。”郑洁说,“与赞助商和比赛场地沟通,保障裁判和球员的住宿和保险,每件事都需要合理安排。”参与办赛的经历,让郑洁学到了很多东西,“会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2019年,“郑洁杯”在全国拥有8站分站赛,并在深圳举办总决赛,参赛人数超过了3000人,总决赛排名靠前的球员还可以进入专属训练营。“郑洁杯”在练习网球的青少年和家长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这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拥有了靠谱的团队。”郑洁表示,赛事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她最欣慰的,“很多青少年通过这个比赛检验训练水平,从小就能独自面对胜负,技术和心理都能提高,让我特别高兴。”
  办比赛的过程也让郑洁发现很多“好苗子”流失,她十分心疼。“网球是一项早期需要投入很多的项目。很多青少年由于缺少后续培训,尤其是没有接触到专业教练团队,没能成长起来。”郑洁意识到,小升初阶段是很多网球青少年的门槛,由于上升渠道不畅通,很多人在打球和学业的选择中,放弃了网球梦想。
  “通过赛事能发现有天赋的青少年,但想要长期系统地帮助他们成长,还是要有长远规划。”郑洁开始考虑成立青少年网球俱乐部,不但把“好苗子”留住,还要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运营青少年俱乐部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18年10月,郑洁的俱乐部在深圳市福田区落户。虽然俱乐部规模不大,只有6片球场,但“小而美”的模式恰恰适合郑洁的培训理念。
  “因为身高的限制,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不少质疑。”通过自己的经历,郑洁的俱乐部在选材时不仅考虑青少年选手的身体条件、技术特点和现有成绩,更看重他们内心的力量。“走职业球员这条道路非常难,需要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需要高度自律,更需要对网球拥有持久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
  通过“郑洁杯”比赛在全国进行选材,郑洁的俱乐部为选拔来的孩子提供奖学金,让他们在俱乐部附近的学校上学。同时,俱乐部还与深圳的多所学校合作,挖掘培养当地有天赋的孩子,让更多孩子享受到网球的乐趣。
  运营俱乐部这一年多时间,郑洁也遇到了很多意料不到的困难。“有两个小球员意外受伤,非常心疼。”郑洁坦言,虽然竞技体育难免遭遇伤病,但还是很焦急。“小球员水平快速提高时,也会担心俱乐部的保障能否跟上。”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让郑洁逼着自己尽可能事无巨细地考虑问题。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想要打职业只有业余体校这一条路。”郑洁见证了中国网球职业化的起飞和培养模式多元化的起步,“现在,无论传统体校模式,还是家庭培养和俱乐部模式,小球员有了更多选择,如何能让这几种模式互相借鉴和融合,更好地为培养青少年服务,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在郑洁看来,青少年网球俱乐部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体教融合,要保障网球青少年成长并兼顾学业。郑洁团队去年开始了“郑洁校园网球”项目,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合作,在当地35所中小学开展网球项目培训,累计参与学生人次已超过3万。俱乐部的教练不但驻扎在当地学校上课,还会培训体育老师,带动更多孩子参与网球。
  郑洁希望未来还可以将“郑洁校园网球”项目带到更多地区,“中国网球的发展最需要的还是群众基础的扩大,要把打球的门槛降低。做好体教融合,才能让网球这个项目更有生命力,也更有延續性。”
  据《人民日报》李硕整理
其他文献
浙江龙泉青年陶艺家刘杰,2019年以来潜心复刻南宋龙泉窑著名残器“马蝗绊”。借“马蝗绊”来华展出的契机,他先后前往北京故宫和浙江博物馆近距离观察,向专家广泛请益,反复打磨器形和釉色,并用龙泉本地的紫金土制作“锔钉”,描摹“马蝗绊”的神韵。刘杰说:“‘马蝗绊’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我希望能重现它的风华,体会古人的匠心。”  “马蝗绊”是一件南宋时期被带至日本的龙泉窑青瓷葵口碗,在明代被带回中国由锔瓷
期刊
作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中丝博承担了中国各博物馆大量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从事修复工作20多年的楼淑琦是其中资历颇深的一位。她修复的文物达百件,其中就有清东陵慈禧陵的文物。一件是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另一件是绿绉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均为慈禧入殓所用。  因在镜框中保存时间过长,它们被河北清东陵文物管理处送到中丝博时,服装变形和纤维糟朽情况极为严重。糟朽即为朽烂。
期刊
聊宋诗,绕不过“南宋四大家”,他们分别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他们都是生活在南宋早期的著名诗人。因为他们都对南宋的偏安政策怀有不满,一心想要恢复中原,是以也叫“中兴四大诗人”。  在这四个人当中,我们对杨、范、陆都比较熟悉,尤其是杨、陆,更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对尤就不是很熟悉了,甚至可以说是比较陌生。  但尤能排在“四大家”之首,也绝不是浪得虚名。  那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杨、范、陆都那
期刊
不久前,易凡医生刷了屏。1月22日,武汉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易凡医生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病毒将他的生命急速推到悬崖边上,转入ICU,两次使用ECMO,最艰难的时候,浑身插十几根管子……好在,他咬牙挺过来了。  5月,易凡医生出院回到久违的家,和家人守在一起,吃饭、看书、聊天......  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是易凡医生一家人的奢望。  “现在每天和她们在一起,看着孩子做作业,看着爱
期刊
灵芝是我们老家出了名的蛮妹子。工作之余,投身公益事业,奔波在福利院、残障儿童关爱中心,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智障儿童捐物资,坚持了多年。  今年的1月23日,她驾车送表妹回到武汉新洲区三店镇的家里,准备第二天返回长沙。可意想不到的是,为抗击疫情武汉封城了,她哪儿也去不了。  “与其每天坐在家里,不如在武汉做志愿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灵芝曾是一名军嫂———丈夫之前是空军某部飞行员,在武汉工作生活过多
期刊
我于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营建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并入清华营建学系,改称建筑系或建筑学系。当时,系里只有梁思成、林徽因两名一级教授,但是自1950年后,梁、林二位就不再授课了。  梁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时任市长彭真。所以实际日常业务,包括总规、详规、城市设计直至重要建筑方案,都要亲自过目甚至亲笔修改。同时他又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是许多
期刊
料理这个词在日本是菜肴的意思,日餐馆都会挂个日本料理店的招牌。中文料理的词意是处理,我倒觉得中文词意更恰当,因为任何食材都需精心处理之后才变成美味。  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乱了人们日常生活节奏,原本可以拨腿就走的旅行和聚餐都只好取消。之前去餐馆用餐稀松平常,居家防疫期间,为避免聚集,到大小餐馆用餐受控,人们只好自己动手料理食物,一时间成就了个人厨艺。  我是在20岁那年开始自已动手做饭的,当年自己
期刊
八班孩子们渴望决战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他们的班主任老师Susan(苏珊)的脸上。然而,从不言败的Susan,脸上划过一丝犹豫,但瞬间即逝。兴奋中的孩子们并未察觉,可还是被我看到了。  西城外国语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如期而至,学生们也乐得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读书节的舞台上绽放风采,释放压力。作为学生的家长及学校老师的家属,我似乎比其他孩子的家长拥有了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多的接触到这些可爱的
期刊
93岁的她自幼与戏结缘,是柳琴戏“北派掌门人”,灌制了《王三姐剜菜》《王二英思夫》《父女顶嘴》《喝面叶》《秦香莲》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唱片,她的唱腔与表演对后来的柳琴戏演员产生了榜样性的影响。“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五分钱。”这句顺口溜,几十年来一直嵌在鲁南苏北戏迷们记忆深处。这是老百姓对一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最高的褒奖、最真诚的赞美。  日前,笔者专程拜访了这位柳琴戏“北派掌门人”。93岁高齡的张
期刊
17岁学习竹编技艺,22岁创立公司,24岁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6岁获“中国竹编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7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3年来,杨昌芹用自己不懈的奋斗书写了别样精彩的“竹”梦青春。“一根竹子能编织出各色各样手工艺品,还能编织出脱贫致富路。公司取名为‘牵手’就是要通过竹编牵手更多的人,共同‘编织’如同竹子一样节节高的生活。”这是“90后”全国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