彧碎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8933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月皎皎,悬挂在深沉夜空。荀彧伫立窗前,失神地望着那轮弯月,良久后幽幽地叹了口气。时过境迁,唯有明月亘古不变,照见他背井离乡、披星戴月的过往,照见汉宫百年的浮沉变迁,如今轻巧地将一抹银辉撒在他的书案上。
  那里整齐地堆叠着这些年来他倾尽心血写下的时政策文—那是他为大汉所拟的治国良方,而不是助奸佞篡权的工具。
  素笺上的一片丹心,被他悉数掷入熊熊烈火中。明艳的火光在无边无际的黑夜里不安地跃动,让荀彧想到了那夜赤壁江上,千里业火焚尽浮槎的胜景。一生皓然明志,最终只换得灰烬随风而逝。
  窗外是密如银针的雨,一针一针,深深刺入哀鸿遍野的汉庭故土。屋内萦绕着熏香,山水画屏彻寒透骨,宛若覆了厚厚的霜雪。荀彧站在空旷的厅堂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只觉这府邸又幽深了几分。冷风穿堂而过,带着凄清而忧悒的意味。如斯寂寥中,荀彧不由想起那个细雨蒙蒙的夏日午后,自己入营拜见曹操的情景。犹记当时,那人目光灼灼,语气铿锵。
  那也是一个雨天,他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告别冀州故苑时,他踌躇良久,终未留只言片语,转身没入昏沉雨色中。
  那天,曹操握住他的双手激动不已。他带着睥睨天下的气势对他说:“此吾之子房也。”
  在空灵清越的雨声里,他们谈了许久,推心置腹,宛若故人重逢。曹操将他比作张良,大抵是对他才华卓见的肯定。
  时至今日,人心易变,连荀彧自己也分不清,他是真想尽心辅佐曹操,还是不过想靠他复兴汉室。如今看来,于情于理,荀彧都失败了,既未遇到知音,也未达成夙愿。
  自此他就留在了曹操身边,为他运筹帷幄。有时荀彧笃信,自己或许注定将与曹操紧紧相连,荣辱成败,如斯尘缘。
  他亲自回了一趟颍川,那里是依山傍水的风雅之地,仿若人间仙境。他将昔日同窗和少年才子都引荐给曹操,曹操向来欣赏荀彧居中持重、温良恭俭的品格,自然对他信任有加。
  后来他建议奉迎天子,建都许昌。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洛阳,他怀着万分感慨,随曹操踏入这座风雨飘摇的古都。荒凉破败的皇宫正殿里,他看见宝座上有一个着龙袍的少年天子,九旒冕垂下的玉珠相互碰撞,余音回荡在凄凉寥落的大殿内。这个孩子是汉室复兴的希望。
  眉目清秀的小皇帝也望着他,墨眸清澈见底,却透出一丝惶恐。
  堂堂皇室沦落至此,几朝旧事已成惘然。荀彧感叹许久,而后遥遥凝睇曹操的身影,又自顾自地笑起来。曹公定会兴义兵以匡扶汉室,使得海晏河清。
  带着这份美好的憧憬,荀彧更加尽心尽力地为曹操做事。那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官至尚书令,揚名当世。
  偶尔静下来,荀彧一遍遍摩挲那些记载着时政策文的竹简,默诵那些文字。灯昏残卷,皓首成霜,荀彧总想待天下清明便从容归去,任余生繁华落尽。可惜韶光易逝,终究是他看错了人,或者人心本就易变。荀彧拦不住早已暗生野心的乱世奸臣,也阻止不了汉室一步步走向灭亡。
  他一心景仰和辅佐的曹操居然请封魏王、加赠九锡,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荀彧想到郭嘉出殡的情景,听闻远在柳城的葬礼一切从简,故交旧友倾尽一生却未知这虎狼之心。
  那日曹操向他问询晋爵国公、备物九锡之事,他再也不顾虚有其表的知遇情谊,一语道破多年积怨,“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听了这话,敛尽寒光的眸子里闪过一丝错愕,而后挥袖离去。
  也有人劝诫过他,让他看清天下大势,所谓合久必分,大汉绵延四百余年,终归寿数将尽,又何必反对丞相称王?
  荀彧不置可否,多年赤心如一,数载韶光消逝,他依旧温良如水,却秉持着对汉室无比坚定的忠诚。
  也许,往昔追随曹操便是踏错了路。缘分是有的,只可惜,他到底不是张良,又怎能得遇刘邦?
  曹操将他留在寿春,却仿佛将他困于囹圄。在一个萧瑟寒凉的秋日,一位使者打马而来,将曹操所赐之物郑重地交给他。
  他打开雕花繁复、做工考究的木质食盒,心一点点凉下来。三层皆空—三十年来终无汉禄可食。他想要的答案,到头来却如此讽刺。
  火光渐弱,缓缓吞噬掉最后一片竹简,连同笔力遒劲的文字一并化作虚无。愿竭微末之才,辅佐中兴之臣……
  残阳如血,曹操掀开帘子,瞥见枝叶交错间漏出几抹灿金,似夕阳拼力决绝而下。他忽地想起多年前那个细雨朦胧的日子,那个温润谦和的男子投奔到他的帐下,眉目间也是如此决绝,与他谈论汉室兴亡、天下纷争。他记得自己表明了心迹,然而在那顶狭小的营帐内,他究竟说了什么,却始终记不清楚了。
  荀彧命绝是意料之中的事,他却惶惶想到绝弦于钟子期的伯牙、覆醢于子路的仲尼。回过神来,曹操思索良久,然后对驾车的仆役摆了摆手。
  金光明耀处,华贵富丽的车驾绝尘而去,丹楹刻桷的府邸依旧笼在一片斑斓色调里。唯有高悬的牌匾上,“荀府”二字笔走龙蛇,算是彻底藏在阴影里了。
其他文献
看到明月,总会不经意地想起唐僧,那个誓死要将此生交给佛祖的和尚,却在女儿国动了凡心,这是他唯一的心动,让看客难以忘怀。  女儿国的女王,其实是唐僧的一场情劫。当时唐僧被女王请去,夜赏国宝,孙悟空说:“就看师父的道行了。”这里的道行指唐僧的定力。一个风华正茂的男子,面对一位如花似玉的红粉佳人,确实需要非凡的定力才能坐怀不乱。  今日偶读唐代高僧玄奘的一首禅诗,亦知他就是唐僧的原型。小说中,唐僧得观音
期刊
我喜欢白朴以《天净沙》为曲牌所作的四时小令,每每读起总能联想到他的生平,生出无限唏嘘。  白朴生于官宦之家,本该读书问学以博取功名。怎料战乱频仍,尚是幼童的他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在疲于奔命中苦熬岁月。他的父亲忠于朝廷,整日为金朝的存亡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年幼的白朴极少感受到父亲的关怀。随后的流亡生涯中,他又与母亲失散了。  虽然后来他与姐姐被父亲的好友元好问所救,也在四年之后与父亲团聚。然而他经
期刊
一支笔,一卷纸,耳畔响起一首歌,带我回到青涩年少。在那个白纸黑墨的素色世界里,我看到了往来啼鸟、十里湖光,感受到了别样的生活况味。于是提笔书写往昔,回忆渐暖年华。  不知什么时候爱上了胡彦斌的这首《笔墨登场》,不同于其他古风歌曲,他唱的是一种情怀,是对往昔岁月的感念。歌曲里有这样一段歌词:“鼓楼外的小院门口有个门墩儿,我成天骑在上面舔着红果冰棍儿。爷爷说看你也没事儿,不如来家里我教你写写大字儿。”
期刊
莼鲈之思:“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姑苏城外的吴郡小镇里,每逢秋分,便是鲈鱼最肥美细嫩之时。秋风起,莼菜香,家家户户门前的涧水里都长着莼菜,取之即食,也可入汤做羹。  吴郡人最善切脍,每逢秋来,择太湖中生长茂盛的茨菰、
期刊
缃色温雅而娇俏,像极了史湘云。读《红楼梦》时,我一直对湘云爱男装而耿耿于怀,即使着红装也是大红猩猩氅之类夺人眼目的衣裳。湘云的确有男子气,但终归是烂漫女子,最宜缃裙。  她醉眠芍药裀,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满衣襟皆是红香散乱,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可惜,曹老夫子居然没写她那日穿的什么衣裳。我臆想那衣裳仍是缃色,方可衬得芍药丛里的红香绿软。湘云初醒时那秋波
期刊
在众人组团求治愈的“鸡汤时代”,“萌”是一种纯天然无公害的闪光品质,也是呵护玻璃心的最佳小天使。跟小恋一起关注“九点国学”公众号,去那里寻找被萌神吻过的古风歌词吧,记得挑一首可心的抱回播放列表哦。  上善门外 新轿闺秀撩帘望  娘急在一旁撑着伞挡  歌柳词起 私塾小童窗外望  黄鹂两只叫得心好痒  —《清明上河笑》作词/EDIQ 演唱/EDIQ  叶少: 这首歌正合我的胃口,本少不慕功名富贵,就喜
期刊
许是年纪大了开始恋旧,喜欢在空闲时将百听不厌的老歌放在耳边循环播放,动情时仍能热泪盈眶。  小曲儿的《霁夜茶》使我恨不能抛却俗世,做一回歌中的叩门人;他那阕《无字歌》当真无字,却如杜鹃啼血;《奈何》更让我对江湖产生无尽想象,却无法饮下忘川水,来生做一回江湖人……  我熟悉的小曲儿在歌中是仙人,是诗人,也是侠客。  后来听到他的新专辑《十念》,因为一曲《清平误》与阔别许久的他乍然相逢,他摇身变成亡国
期刊
编手札  李白笔下的胡姬像一朵明艳的曼陀罗,在长安的牡丹花海中旁逸斜出,别有风情。作者将胡姬形象浓缩在一个女子身上,她美丽聪慧,崇尚自由,与诗仙在平仄中邂逅,与长安在浮沉中相守。  长安的雨比故国的雨更缠绵。  这座城注定会涌现传奇,那些跌宕的故事从书卷里翩然而出,摇曳着犹带香风的裙角,让她这样的异域女子悠然神往。  她听着长安的故事长大,对这座花团锦簇的城深深着迷。她下定决心要奔赴长安,为此不惜
期刊
远郊的天阴沉沉的,无边旷野与低垂的云交织连接,呈现出一派寂静之景。几处青冢在荒原上矗立,坟墓旁荒草丛生,随着风飒飒飘摇。  一支送葬的队伍由远及近,蜿蜒而来。一匹瘦马走在前面,马头上扎了白绫,不时发出几声嘶鸣,散入风中便消逝得无影无踪。三三两两的人抬着棺椁,在瘦马后面静静地走着,足迹被野草深深没过,心绪也似被掩着,看不真切。  在一个天寒夜长、鸿雁南飞的深秋,陶渊明为自己写下了挽歌。他遥想自己的葬
期刊
那年沈逸来到柳州时,正是人间四月天。那时,他还是个杀手,来柳州刺杀雇主的仇家。  柳州是座小城,百姓过着闲适的日子。他打探到刺杀目标恰巧外出了,便找了一家客栈住下,等那人归来。  客棧的隔壁是小户人家,沈逸每日都会听到琴声隔墙传来,所弹正是他最喜欢的曲子。琴声悠扬,他听得痴了,常常猜想这琴声出自何人之手。有一次,他经过隔壁时又听到了琴声,便故意放慢脚步。透过雕花的木窗,他瞥见弹琴的是一位妙龄姑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