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的教育政策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数量不断增多,高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接受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初级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相对紧张,加上金融危机冲击,各大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缩减,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形势的驱动下产生了诸多问题和情况,本文将会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针对新问题、新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希望可以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1.1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社会在不断发展,各大高校招生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应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开始变得更严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各大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都会以一定的比例不断扩充,2018年,我国毕业生人数已高达820万。虽然高等院校不断在深化改革,其结构还是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具体对策还需做进一步研究。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还在不断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但国内大部分企业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限制。
1.1.1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早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之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资源十分稀少,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大,出现了争抢人才的现象。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处于供小于求的阶段,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明显;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社会人才的供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1.1.2企业选人标准的偏颇导致“人才高消费”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推进高校建设,实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数量也在持续增长。由于我国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建校的时间以及相关师资力量等原因,各高校出现层次化、类型化、特性化等现象,导致不同层次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就业机会、就业岗位也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因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很多企业都会在进行招聘的时候提高企业招聘门槛,把大部分目光都放在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身上,致使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错失诸多就业机会,这不仅是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1.1.3高校毕业生待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数量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在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呈现出不同比例增长。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就业率低,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自我评价高、要求高,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部分毕业生及家长观念比较陈旧、单一,总希望学生一毕业就找到所谓的“铁饭碗”稳定的工作,但常常使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待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压力也变得更大。
1.2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我国高校整体体系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较重视对低年级学生教育,而忽视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等教育工作。
1.2.1就业指导体系缺乏协调化、全局化
在高校体系中,每一个部门以及关注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的教师,没有做好相应的调配工作。对于招生部门来说,固有的思维体系导致他们认为就业工作最主要任务就是为学校做好每一年的招生计划,为学校招进比较好的学生,至此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对于教学部门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大学四年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到足够的专业知识,这就是教学部门的使命;对于就业部门来说,他们认为就业工作仅仅是简单安排一些企业,在学校里边召开双选会,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而已。这三个部门做到的只是各司其职,并没有做好三者之间的有机配合,整体的就业规划缺乏全局性,并没有从学生入学起就端正、培养他们正确就业的意识,这对于学校的就业发展来说是致命的伤害。
1.2.2就业指导缺乏专人化、专业化
大学里虽然设有相应的就业部门或就业助理岗位,但极大多数的作用仅仅是全局性指导,比如开设讲座、论坛,为大部分学生联系企业等等,没有做到完整的专业化和专人化。对于就业,需要专人负责的基本上是年级辅导员,辅导员除了负责学生就业还需要处理其他事务,且辅导员面对的是全年级或全院学生,研究就业知识、就业方法的时间有限,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难免会出现精力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辅导员甚至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进行一些违规操作,也给学校的就业前景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就业指导的专人化、专业化亟待提高。
1.2.3就业指导缺乏长期化、规范化
目前,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来看,众多高校把就业当成是一种季节性的工作,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案中并未设置相关课程,有的高校仅仅是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选修课,对毕业生就业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指导严重缺乏。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大一阶段为学生们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但是这類课程没有指定专业老师或是资历较深的老师教授,导致这类课程成为学生口中的“水课”。
2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合理规划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毕业生是我国各大高校向社会上输送的第一批人才,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规划好教育培养方案,明确就业指导目标,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安排到日常课程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同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量,做好对人才需求预测,提高对大学生的考核指标,从宏观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场所,只有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及正确思想引导下,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树立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理念,比如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就业等,其实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基层工作福利待遇不亚于国内的大型企业,但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欠缺,害怕吃苦,选择了放弃,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其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积极参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选调”等就业项目,提高就业率。
2.3借助政府及社会力量,拓展校企联合,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
高校应当积极宣传政府就业政策,向高校毕业生推荐进入政府工作的机会,输送社会提供的免费培训服务中心等。同时,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在本科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相关专业实习,在学生毕业时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高校还可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专业教师资源,推荐毕业生到研究室担任助理,积累经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进一步改善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4利用“互联网”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工具建立就业服务系统,构建就业形势分析、招聘合作、思想引导等模块,为毕业生提供各项指标,分析目前就业形势,提供合作企业招聘信等。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自我、对职业的科学认识,提高求职技能和职业素质,实现精准帮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是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他们顺利就业,至关重要。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激增,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复杂的社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让毕业生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同时还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全力强化就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1.1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社会在不断发展,各大高校招生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应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开始变得更严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各大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都会以一定的比例不断扩充,2018年,我国毕业生人数已高达820万。虽然高等院校不断在深化改革,其结构还是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具体对策还需做进一步研究。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还在不断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但国内大部分企业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限制。
1.1.1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早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之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资源十分稀少,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大,出现了争抢人才的现象。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处于供小于求的阶段,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明显;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社会人才的供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1.1.2企业选人标准的偏颇导致“人才高消费”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推进高校建设,实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数量也在持续增长。由于我国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建校的时间以及相关师资力量等原因,各高校出现层次化、类型化、特性化等现象,导致不同层次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就业机会、就业岗位也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因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很多企业都会在进行招聘的时候提高企业招聘门槛,把大部分目光都放在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身上,致使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错失诸多就业机会,这不仅是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1.1.3高校毕业生待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数量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在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呈现出不同比例增长。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就业率低,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自我评价高、要求高,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部分毕业生及家长观念比较陈旧、单一,总希望学生一毕业就找到所谓的“铁饭碗”稳定的工作,但常常使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待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压力也变得更大。
1.2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我国高校整体体系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较重视对低年级学生教育,而忽视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等教育工作。
1.2.1就业指导体系缺乏协调化、全局化
在高校体系中,每一个部门以及关注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的教师,没有做好相应的调配工作。对于招生部门来说,固有的思维体系导致他们认为就业工作最主要任务就是为学校做好每一年的招生计划,为学校招进比较好的学生,至此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对于教学部门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大学四年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到足够的专业知识,这就是教学部门的使命;对于就业部门来说,他们认为就业工作仅仅是简单安排一些企业,在学校里边召开双选会,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而已。这三个部门做到的只是各司其职,并没有做好三者之间的有机配合,整体的就业规划缺乏全局性,并没有从学生入学起就端正、培养他们正确就业的意识,这对于学校的就业发展来说是致命的伤害。
1.2.2就业指导缺乏专人化、专业化
大学里虽然设有相应的就业部门或就业助理岗位,但极大多数的作用仅仅是全局性指导,比如开设讲座、论坛,为大部分学生联系企业等等,没有做到完整的专业化和专人化。对于就业,需要专人负责的基本上是年级辅导员,辅导员除了负责学生就业还需要处理其他事务,且辅导员面对的是全年级或全院学生,研究就业知识、就业方法的时间有限,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难免会出现精力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辅导员甚至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进行一些违规操作,也给学校的就业前景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就业指导的专人化、专业化亟待提高。
1.2.3就业指导缺乏长期化、规范化
目前,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来看,众多高校把就业当成是一种季节性的工作,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案中并未设置相关课程,有的高校仅仅是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选修课,对毕业生就业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指导严重缺乏。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大一阶段为学生们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但是这類课程没有指定专业老师或是资历较深的老师教授,导致这类课程成为学生口中的“水课”。
2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合理规划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毕业生是我国各大高校向社会上输送的第一批人才,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规划好教育培养方案,明确就业指导目标,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安排到日常课程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同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量,做好对人才需求预测,提高对大学生的考核指标,从宏观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场所,只有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及正确思想引导下,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树立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理念,比如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就业等,其实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基层工作福利待遇不亚于国内的大型企业,但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欠缺,害怕吃苦,选择了放弃,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其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积极参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选调”等就业项目,提高就业率。
2.3借助政府及社会力量,拓展校企联合,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
高校应当积极宣传政府就业政策,向高校毕业生推荐进入政府工作的机会,输送社会提供的免费培训服务中心等。同时,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在本科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相关专业实习,在学生毕业时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高校还可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专业教师资源,推荐毕业生到研究室担任助理,积累经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进一步改善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4利用“互联网”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工具建立就业服务系统,构建就业形势分析、招聘合作、思想引导等模块,为毕业生提供各项指标,分析目前就业形势,提供合作企业招聘信等。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自我、对职业的科学认识,提高求职技能和职业素质,实现精准帮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是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他们顺利就业,至关重要。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激增,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复杂的社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让毕业生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同时还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全力强化就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