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清歌r——读高维生《归去来兮陶渊明》

来源 :吐鲁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y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到作家高维生兄寄来的新著《归去来兮陶渊明》很长时间了,这期间,我除了读些其他杂著,写些兴之所至的小诗与短文,能够置于床畔且给我以心灵抚慰的,就是这本不厚的小书.说句老实话,在阅读之前,我是没有下笔写些读后的想法的,缘由无它,一则元亮先生是我心底追慕的先贤,二则维生是我的兄长和老友,他的文字我是熟悉的,他内心的明澈之慨我也是了然的.也就是说,读好友写自己倾慕的先哲,是一件十分安静与愉快的事儿,是否有必要写些自己的感受,在我看来,似乎并不显得有多么的迫切与重要了.而在断断续续阅读这册小书的过程中,心中终会次第生发出一些拉拉杂杂的念头,既如此,我也就“听众心的指令”,行行止止地记下一些读余的零墨.
其他文献
小时候,父亲常把我们兄妹几个团在火塘边,说村子里的陈木匠家天天吃米饭吃肉喝酒,那时候家里穷得吃不上饭,父亲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储满厚厚的羡慕与淡淡的嫉意.这便是老实巴交的父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励志故事.父亲的用意颇为直接,长大做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像陈木匠那样,天天吃米饭吃肉喝酒.接下来,父亲就会重复那句说了无数遍的话:“要是你爷爷小时候让我学做木匠就好了.”在老家,农活很苦很累,大春作物收割还没结束,紧接着就得安排小春下地的事.节令是农事铁的纪律,玉米、水稻、小麦、豌豆、荞麦轮番收种,一家人还是吃不饱肚子.
期刊
期刊
奶娘rn小时候,母亲常说我是捡来的一条生命,是家里的那些母鸡下的蛋把我养大的.rn上世纪60年代,很多家庭都生养了一大群孩子.但由于生活拮据,物质匮乏,医疗保障差,部分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我家亦如此,母亲共生了八个孩子,只养大我们兄弟姊妹六个.而我就是母亲失去生育能力前身上掉下的最后一坨肉.
期刊
适逢\'冬至\',朔风怒号,大雪纷飞,平地积雪老深.像这样的天气对于庄稼人来说,是再惬意不过了,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粮归仓,草归垛,钱到手,没有别的心思,大可心安理得地歇一歇,以便养精蓄锐,待到来年打春后,再按农时节令周而复始地劳作.庄稼人跟牲口一样,天生是个出力流汗的命儿,一年当中唯有这么一段闲散时候.村民们大多不愿守着老婆孩子坐在热炕头上看电视,都愿凑热闹,三人一伙五人一堆地聚集在人缘好的老街久邻家里下象棋、打扑克、拉呱儿.
期刊
期刊
期刊
这里人,自家没孩子,抱了本族或亲戚家的娃娃,俗称过继.本文的故事是发生在过继之后的.rn一rn两年前,父亲到了退休年龄,小芳接了班,成为国企服装厂的一名正式职工.从此将端上铁饭碗,她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期刊
那年,我在北京逛街,不知怎么被两个中学生盯上了.从他们眉眼间的好奇表情,我判断他们没有把我当坏人.那么我有什么奇怪的地方?rn后来才知是我胸前那个红底黑字校牌惹的祸.“哑柏中学”,被四只眼睛看成了“哑叭中学”.哑叭会说话,他们怎能不好奇跟着看?由此也可见“哑柏”这地方的著名度都迭到0下了;要不,哑柏这两个字,世界地图上寻不见,中国地图上也没有,还被粗心人认成了“哑叭”.但我心里藏着它,它是西安郊县的一个小镇.我从1959年起,在那里教过9年中学;我的祖父、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在此住过.这便是我产生这个题目的
期刊
汪曾祺说,四方吃食,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确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风物.在故土的烟火里,日子是白的,生活却红如焰火.rn一rn“在那掩没了/前因后果的草丛里/总会有人躺卧/嘴里含着草叶/凝望云朵/发愣”.我不知道辛波斯卡是否于某个冬日生发如此感慨,但总觉得萧杀的时光似乎是从昨天开始的.风的后劲一上来,草丛开始摇摆.而我,就是那个躺在草丛里发愣的人.不过,我嘴里惦记的不是草叶,而是白菜苔.
期刊
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的歌曲时,我立刻就从脑海中浮现出1995年8月,我在新疆葡萄成熟、瓜果飘香的时节,采访“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情景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