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夏的时候,金泰颐寿轩位于善果寺的养老院为老人们组织了一个“认养仪式”,几十位耄耋老人领养了几十盆花。
老年人养花还算新鲜事儿吗?这些老人不少确实曾经养过花,但随着年事渐高、生活空间变小、家门口绿地减少,他们已经多年没体会到一盆小花带来的田园之乐了;而对养老院来说,想让老人们养好花也并不那么容易。
除了希望有助于老年人锻炼身体,工作人员心中还偷偷藏着一个愿望:希望老人们在目睹花落花开之际,更能感悟到生命轮回的平淡与自然,建立起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座养老院位于北京广安门内的善果胡同,是一栋6层楼,住着百余位老人。楼里并不缺少绿色植物,老人的活动室和楼道都摆放着大盆小盆的花草;养老院的楼下有个面积不大的小花园,花园里常年种植着些月季、蔷薇等,本意无非是想美化环境。
这些花草本来不需要老人照料,会有工作人员定期浇水、施肥。然而工作人员经常发现,有老人对花草特别感兴趣,活动的时候,老人会拿着水壶到花园里忙活,或是带着剪刀去剪枝。“从神态上能看出来,那些老人很享受与花草相伴。”养老院院长姜小伟女士说。
然而,让老人亲自侍弄花草,工作人员也有些担心:一些老人腿脚不好,走在湿滑的地上容易摔倒;带着工具干活,如果造成外伤,凭一些老人的体质难以痊愈;即便是室内公共区域的盆栽,弯腰浇水也有可能让老人闪了腰。“谁都希望生活里多点儿绿色,但你看咱养老院的窗台,一般都不让老人摆放花盆。因为老人习惯早晚拉窗帘,万一手一抖,花盆掉下来,便会砸到脚。”姜院长说。即便屋子里摆放花草,也全部是由工作人员照料。
但挡不住一部分老人的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养老院认为,与其压制老人侍弄花草的愿望,不如组织起来,放开个口子。经过一番咨询,养老院确定了4个花种—太阳花、薄荷草、长寿花、吊兰,这都是些好养活且不易引起過敏的花草。
最后,有48位老人决定养花,其中22人认养了室外花架子上的盆栽,26人认养了摆在自己房间里的花草。养老院为老人们举办了一个挺庄重的仪式,特意给每个花盆挂上了定制的小牌子,上面写着主人的姓名;相应的,主人们则得到了一块胸牌。养老院的护工、23岁的刘庆洁姑娘是这个活动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老人真的在乎这些看似平凡的花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为了这些花花草草,几位工作人员还挨个儿去找老人谈话,了解大家的意向。“有些老人耳背,我们就大声地、一遍遍地说,让他们看到我们认真的态度。”
刘傑、贾玉德等6位老奶奶都认养了花。几位老人都已是七八十岁高龄,常在一起活动。说到养花,几位“老闺密”话题不断。“我养的那个花是‘死不了’。”话音刚落,另一个就伸手要捂她的嘴:“那花学名叫‘太阳花’,你这么大岁数了也不知道忌讳。”几位老人笑起来。
老人们一起养花也促进了相互间的感情。每天起床之后,刘奶奶都会下楼摸摸自己的花盆,里面总是潮湿的,说明老伙伴儿浇水的时候顺便也帮自己的花浇了水。“这么大岁数了,我们想互相照顾,身体也不允许,就尽力帮忙照顾照顾彼此的花吧。”
别看有的老奶奶平时遛弯都得靠助行器,有时候看见别人的花开得好,老奶奶还挺不甘心。磨不开面子向生人请教,就跟熟人聊聊养花秘诀。“这些都有助于扩展老人的思维,帮他们摆脱一些老年病的困扰。”刘庆洁说。
贾玉德老奶奶照顾的小盆栽时常开花,让她很自豪
老人们领养的花被统一摆放在花架子上
贾奶奶今年82岁了,但她从没觉得自己老了,连花草都不能照顾。去年夏天,她在小花园里为月季花剪枝的时候,一位路过的老人说了一句:“你折腾它干吗?这儿不是有专人伺候吗?你不懂别瞎弄。”这句话让她不高兴了:“想当初我这手艺是跟北京花乡的正经花把式学来的。”越不让她弄,她心里的瘾头越大。
她觉得自己虽然年岁大了,但养花这份美化生活的工作自己应该去参与。“小时候我就住在鼓楼旁边,那时候的胡同都是土地,但是旧社会大家忙生活,没有谁重视绿化环境这样的事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京城养花的老人才多了起来。但她住着的小杂院里很快挤满了人,空间有限。直到她儿子在花乡工作后,她才有机会时常到花圃里走走,并学来了一些园艺手艺。
但她仍然无从养花。城市改造,搬进楼房,北京街头实现了“黄土不露天”。刮大风的时候倒是干净多了,但生活中缺少绿色,又让她隐隐地觉得不太满意。
“对嘛!当初我家阳台上养了十几盆花,结果锅碗瓢盆就得塞床底下了。没地方放啊。”刘奶奶也有相同的感受。
来到养老院后,几位爱花草的老奶奶便偷偷跑去花园跟月季花“较劲儿”。有的人身体状况还不错,工作人员也愿意让老人们借机多活动,便时常陪着老人在花圃里走走,听她们讲讲养花的学问。
“你看我这小盆栽,开了9朵花。我每天都数,伺候得可好啦。”贾奶奶高兴地展示着她的花。屋子的另外一角摆放着几株插在水中的富贵竹,那是她和已过世的老伴共同伺候过的。
老人脸上的笑容感动着工作人员。姜院长盘算着,明年要在花圃里加个葡萄架,让贾奶奶过足“养花瘾”。楼顶上还有一块不小的地方,如果有专人指导做做防水,或许可以搞起楼顶绿化,开辟个小菜园啥的。听到这个消息,贾奶奶直接就“预订”了管理员的工作。
在老人们心中,城市从黄色的土地变成了灰色的水泥,如今又变成了绿色的花园。即使只是一盆小花,城市的绿色也有自己的一份贡献。
老年人养花还算新鲜事儿吗?这些老人不少确实曾经养过花,但随着年事渐高、生活空间变小、家门口绿地减少,他们已经多年没体会到一盆小花带来的田园之乐了;而对养老院来说,想让老人们养好花也并不那么容易。
除了希望有助于老年人锻炼身体,工作人员心中还偷偷藏着一个愿望:希望老人们在目睹花落花开之际,更能感悟到生命轮回的平淡与自然,建立起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座养老院位于北京广安门内的善果胡同,是一栋6层楼,住着百余位老人。楼里并不缺少绿色植物,老人的活动室和楼道都摆放着大盆小盆的花草;养老院的楼下有个面积不大的小花园,花园里常年种植着些月季、蔷薇等,本意无非是想美化环境。
这些花草本来不需要老人照料,会有工作人员定期浇水、施肥。然而工作人员经常发现,有老人对花草特别感兴趣,活动的时候,老人会拿着水壶到花园里忙活,或是带着剪刀去剪枝。“从神态上能看出来,那些老人很享受与花草相伴。”养老院院长姜小伟女士说。

然而,让老人亲自侍弄花草,工作人员也有些担心:一些老人腿脚不好,走在湿滑的地上容易摔倒;带着工具干活,如果造成外伤,凭一些老人的体质难以痊愈;即便是室内公共区域的盆栽,弯腰浇水也有可能让老人闪了腰。“谁都希望生活里多点儿绿色,但你看咱养老院的窗台,一般都不让老人摆放花盆。因为老人习惯早晚拉窗帘,万一手一抖,花盆掉下来,便会砸到脚。”姜院长说。即便屋子里摆放花草,也全部是由工作人员照料。
但挡不住一部分老人的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养老院认为,与其压制老人侍弄花草的愿望,不如组织起来,放开个口子。经过一番咨询,养老院确定了4个花种—太阳花、薄荷草、长寿花、吊兰,这都是些好养活且不易引起過敏的花草。
最后,有48位老人决定养花,其中22人认养了室外花架子上的盆栽,26人认养了摆在自己房间里的花草。养老院为老人们举办了一个挺庄重的仪式,特意给每个花盆挂上了定制的小牌子,上面写着主人的姓名;相应的,主人们则得到了一块胸牌。养老院的护工、23岁的刘庆洁姑娘是这个活动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老人真的在乎这些看似平凡的花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为了这些花花草草,几位工作人员还挨个儿去找老人谈话,了解大家的意向。“有些老人耳背,我们就大声地、一遍遍地说,让他们看到我们认真的态度。”
刘傑、贾玉德等6位老奶奶都认养了花。几位老人都已是七八十岁高龄,常在一起活动。说到养花,几位“老闺密”话题不断。“我养的那个花是‘死不了’。”话音刚落,另一个就伸手要捂她的嘴:“那花学名叫‘太阳花’,你这么大岁数了也不知道忌讳。”几位老人笑起来。
老人们一起养花也促进了相互间的感情。每天起床之后,刘奶奶都会下楼摸摸自己的花盆,里面总是潮湿的,说明老伙伴儿浇水的时候顺便也帮自己的花浇了水。“这么大岁数了,我们想互相照顾,身体也不允许,就尽力帮忙照顾照顾彼此的花吧。”
别看有的老奶奶平时遛弯都得靠助行器,有时候看见别人的花开得好,老奶奶还挺不甘心。磨不开面子向生人请教,就跟熟人聊聊养花秘诀。“这些都有助于扩展老人的思维,帮他们摆脱一些老年病的困扰。”刘庆洁说。


贾奶奶今年82岁了,但她从没觉得自己老了,连花草都不能照顾。去年夏天,她在小花园里为月季花剪枝的时候,一位路过的老人说了一句:“你折腾它干吗?这儿不是有专人伺候吗?你不懂别瞎弄。”这句话让她不高兴了:“想当初我这手艺是跟北京花乡的正经花把式学来的。”越不让她弄,她心里的瘾头越大。
她觉得自己虽然年岁大了,但养花这份美化生活的工作自己应该去参与。“小时候我就住在鼓楼旁边,那时候的胡同都是土地,但是旧社会大家忙生活,没有谁重视绿化环境这样的事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京城养花的老人才多了起来。但她住着的小杂院里很快挤满了人,空间有限。直到她儿子在花乡工作后,她才有机会时常到花圃里走走,并学来了一些园艺手艺。
但她仍然无从养花。城市改造,搬进楼房,北京街头实现了“黄土不露天”。刮大风的时候倒是干净多了,但生活中缺少绿色,又让她隐隐地觉得不太满意。
“对嘛!当初我家阳台上养了十几盆花,结果锅碗瓢盆就得塞床底下了。没地方放啊。”刘奶奶也有相同的感受。
来到养老院后,几位爱花草的老奶奶便偷偷跑去花园跟月季花“较劲儿”。有的人身体状况还不错,工作人员也愿意让老人们借机多活动,便时常陪着老人在花圃里走走,听她们讲讲养花的学问。
“你看我这小盆栽,开了9朵花。我每天都数,伺候得可好啦。”贾奶奶高兴地展示着她的花。屋子的另外一角摆放着几株插在水中的富贵竹,那是她和已过世的老伴共同伺候过的。
老人脸上的笑容感动着工作人员。姜院长盘算着,明年要在花圃里加个葡萄架,让贾奶奶过足“养花瘾”。楼顶上还有一块不小的地方,如果有专人指导做做防水,或许可以搞起楼顶绿化,开辟个小菜园啥的。听到这个消息,贾奶奶直接就“预订”了管理员的工作。
在老人们心中,城市从黄色的土地变成了灰色的水泥,如今又变成了绿色的花园。即使只是一盆小花,城市的绿色也有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