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老年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g3114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夏的时候,金泰颐寿轩位于善果寺的养老院为老人们组织了一个“认养仪式”,几十位耄耋老人领养了几十盆花。
  老年人养花还算新鲜事儿吗?这些老人不少确实曾经养过花,但随着年事渐高、生活空间变小、家门口绿地减少,他们已经多年没体会到一盆小花带来的田园之乐了;而对养老院来说,想让老人们养好花也并不那么容易。
  除了希望有助于老年人锻炼身体,工作人员心中还偷偷藏着一个愿望:希望老人们在目睹花落花开之际,更能感悟到生命轮回的平淡与自然,建立起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座养老院位于北京广安门内的善果胡同,是一栋6层楼,住着百余位老人。楼里并不缺少绿色植物,老人的活动室和楼道都摆放着大盆小盆的花草;养老院的楼下有个面积不大的小花园,花园里常年种植着些月季、蔷薇等,本意无非是想美化环境。
  这些花草本来不需要老人照料,会有工作人员定期浇水、施肥。然而工作人员经常发现,有老人对花草特别感兴趣,活动的时候,老人会拿着水壶到花园里忙活,或是带着剪刀去剪枝。“从神态上能看出来,那些老人很享受与花草相伴。”养老院院长姜小伟女士说。

  然而,让老人亲自侍弄花草,工作人员也有些担心:一些老人腿脚不好,走在湿滑的地上容易摔倒;带着工具干活,如果造成外伤,凭一些老人的体质难以痊愈;即便是室内公共区域的盆栽,弯腰浇水也有可能让老人闪了腰。“谁都希望生活里多点儿绿色,但你看咱养老院的窗台,一般都不让老人摆放花盆。因为老人习惯早晚拉窗帘,万一手一抖,花盆掉下来,便会砸到脚。”姜院长说。即便屋子里摆放花草,也全部是由工作人员照料。
  但挡不住一部分老人的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养老院认为,与其压制老人侍弄花草的愿望,不如组织起来,放开个口子。经过一番咨询,养老院确定了4个花种—太阳花、薄荷草、长寿花、吊兰,这都是些好养活且不易引起過敏的花草。
  最后,有48位老人决定养花,其中22人认养了室外花架子上的盆栽,26人认养了摆在自己房间里的花草。养老院为老人们举办了一个挺庄重的仪式,特意给每个花盆挂上了定制的小牌子,上面写着主人的姓名;相应的,主人们则得到了一块胸牌。养老院的护工、23岁的刘庆洁姑娘是这个活动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老人真的在乎这些看似平凡的花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为了这些花花草草,几位工作人员还挨个儿去找老人谈话,了解大家的意向。“有些老人耳背,我们就大声地、一遍遍地说,让他们看到我们认真的态度。”
  刘傑、贾玉德等6位老奶奶都认养了花。几位老人都已是七八十岁高龄,常在一起活动。说到养花,几位“老闺密”话题不断。“我养的那个花是‘死不了’。”话音刚落,另一个就伸手要捂她的嘴:“那花学名叫‘太阳花’,你这么大岁数了也不知道忌讳。”几位老人笑起来。
  老人们一起养花也促进了相互间的感情。每天起床之后,刘奶奶都会下楼摸摸自己的花盆,里面总是潮湿的,说明老伙伴儿浇水的时候顺便也帮自己的花浇了水。“这么大岁数了,我们想互相照顾,身体也不允许,就尽力帮忙照顾照顾彼此的花吧。”
  别看有的老奶奶平时遛弯都得靠助行器,有时候看见别人的花开得好,老奶奶还挺不甘心。磨不开面子向生人请教,就跟熟人聊聊养花秘诀。“这些都有助于扩展老人的思维,帮他们摆脱一些老年病的困扰。”刘庆洁说。
贾玉德老奶奶照顾的小盆栽时常开花,让她很自豪
老人们领养的花被统一摆放在花架子上

  贾奶奶今年82岁了,但她从没觉得自己老了,连花草都不能照顾。去年夏天,她在小花园里为月季花剪枝的时候,一位路过的老人说了一句:“你折腾它干吗?这儿不是有专人伺候吗?你不懂别瞎弄。”这句话让她不高兴了:“想当初我这手艺是跟北京花乡的正经花把式学来的。”越不让她弄,她心里的瘾头越大。
  她觉得自己虽然年岁大了,但养花这份美化生活的工作自己应该去参与。“小时候我就住在鼓楼旁边,那时候的胡同都是土地,但是旧社会大家忙生活,没有谁重视绿化环境这样的事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京城养花的老人才多了起来。但她住着的小杂院里很快挤满了人,空间有限。直到她儿子在花乡工作后,她才有机会时常到花圃里走走,并学来了一些园艺手艺。
  但她仍然无从养花。城市改造,搬进楼房,北京街头实现了“黄土不露天”。刮大风的时候倒是干净多了,但生活中缺少绿色,又让她隐隐地觉得不太满意。
  “对嘛!当初我家阳台上养了十几盆花,结果锅碗瓢盆就得塞床底下了。没地方放啊。”刘奶奶也有相同的感受。
  来到养老院后,几位爱花草的老奶奶便偷偷跑去花园跟月季花“较劲儿”。有的人身体状况还不错,工作人员也愿意让老人们借机多活动,便时常陪着老人在花圃里走走,听她们讲讲养花的学问。
  “你看我这小盆栽,开了9朵花。我每天都数,伺候得可好啦。”贾奶奶高兴地展示着她的花。屋子的另外一角摆放着几株插在水中的富贵竹,那是她和已过世的老伴共同伺候过的。
  老人脸上的笑容感动着工作人员。姜院长盘算着,明年要在花圃里加个葡萄架,让贾奶奶过足“养花瘾”。楼顶上还有一块不小的地方,如果有专人指导做做防水,或许可以搞起楼顶绿化,开辟个小菜园啥的。听到这个消息,贾奶奶直接就“预订”了管理员的工作。
  在老人们心中,城市从黄色的土地变成了灰色的水泥,如今又变成了绿色的花园。即使只是一盆小花,城市的绿色也有自己的一份贡献。
其他文献
电影《头号玩家》里,导演借演员之口,说出了“游戏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单纯的快乐”。泸州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不玩网游,不搞电竞,沉浸在单机游戏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这位老人叫杨炳林。每当他打开游戏机,一个下午,就是他独享的世界。他喜欢射击类游戏,有精彩的剧情,画面也非常清晰。  83岁的他说,打游戏跟打乒乓球一样,都是一种运动,一个是脑力运动,一个是体力运动。有这两样爱好的老年生活,有乐趣,也健康
期刊
朱斯蒂娜是欧洲独立传播服务机构Service Plan(服务计划)的一名创意设计师。前不久,她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法国巴黎的街头设计一款既有创意又实用的广告牌。  法国的一所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近半数法国人会闯红灯,巴黎近年来每年都有约4500人因闯红灯导致车祸。为了治理乱闯红灯的行为,法国道路安全局委托“服务计划”设计一块广告牌。他们的要求是:广告牌不仅要能警醒闯红灯者,还要能发挥良好
期刊
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重阳节吃花糕源于重阳登高的习俗。“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义。  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米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籽、栗黄、银杏、松仁等果实;或者做成狮子蛮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  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
期刊
为什么外科医生的手术服都是蓝色或绿色的?医生不是应该身着白大褂吗?其实,在19世纪中期,外科医生都是身着便服做手术的,随着医学的发展,外科医生也开始和其他医生一样改穿干净的白大褂。后来,外科医生的白大褂又变成了蓝色或绿色的手术服,其中的缘由要从色彩学讲起。  在彩色光谱中,由红到紫的颜色连接成的圆环叫作色环。色环里通常有12种颜色,其中位于180°角两端的两种颜色叫作互补色,而红色的互补色为绿色。
期刊
到了冰岛,我感到最震惊的事,就是人们热衷于读书。大概这与冬天太长、人们多在室内打发时光有关。我听冰岛人说,看一个人家里是否有个像模像样的书架,就能衡量出那个人的价值。  相对人口而言,冰岛的大型书店为数众多,冰岛的文学也很发达,赫尔多尔·拉克斯内斯曾在195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说他去世时,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独立的人们》曾经在广播里连续播送了好几个星期。其间,全体国民钉在收音机前,巴士停运,渔
期刊
我小时候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一种恶作剧,就是当别人走路的时候,我会在旁边喊:“一、二、一,一、二、一。”  很快,对方就会按照我喊的节奏走路,然后我就夸他真听话。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  比如,你戴着耳机跑步,跑步的频率会无意识地和音乐的节奏同步,要不然你就会感到不舒服。  室内乐演奏没有指挥,协调节奏的方法就是其中一个乐手夸张地表现自己的呼吸频率,这样其他人就会自动和他同步。  和他人同步,或者说
期刊
东京许多电影院还没有网络售票。售票员会從玻璃窗口的圆洞里递出一张座位表,指指银幕的位置,然后问你想坐前部、后部还是中部,左侧、右侧还是中间。  我当然是选中部,不偏左也不偏右的中间座位,但日本人不。多数情况下日本的影厅坐不满,不过就算稍热门的场次,先被人挑走的也是角落里的位置,我喜欢的座位通常会被剩下。因为日本人看电影喜欢坐最后一排,靠墙边,或是靠过道,起身入座,悄无声息。  在东京,想让自己的存
期刊
要影响他人,最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解释框架。  一杯温水,要想让人觉得热,该怎么办?先让他喝杯冰水就好了。想让人觉得凉呢?那就先让他喝杯热水呗。你看,水本身的温度并没有变化,但是解释框架变了,同一杯水就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  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在花园闲逛,顺口夸了句“好一棵大树”,身边的大臣宇文士及趕紧附和,引经据典地把这棵树夸上了天。李世民变色道:“我听魏征说要提防花言巧语的佞臣,看样子
期刊
2011年的一天,范小虎同谢屈波等三位科技博士聊天,谈到他80多岁的姥姥在2010年时进入重症监护室抢救,医生说还好家人发现得早,没有错过黄金救援时间。三个人听了都感慨起来:大家长年在外读书工作,家乡的父母渐渐老去,大多成了空巢老人,实在令人牵挂,要是能有办法时刻监测空巢老人的安全和健康就好了。范小虎也深有同感。但到底该怎样做呢?  有一次,范小虎在同学家看到了一个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四处清扫,
期刊
梅尔本来是一名土木工程师。一次,他的孙子和同班的孩子们因为吃了有毒食物被送到医院。后来调查发现,学校买的蔬菜是在被工业废水污染过的土地上种植出来的。好在孩子们吃得不多,才没有酿成大祸。这件事让梅尔非常生气。他发现,美国的很多农业用地都被附近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因为身居城市,人们无法自己种植蔬菜,而买来的蔬菜又让人很不放心,于是梅尔决定研究蔬菜的庭院种植,希望所有人都能吃上自种的放心蔬菜。  梅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