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法国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我对于打工这件事情还是做好了思想准备的。在我出国之前,看过一部叫做《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电视剧,当时就把这部电视剧当说明片来看了。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个留学生打工打到耳朵都听不见了,回家一开门就倒地上。后来生活再怎么艰难,我都能承受下来,就是因为我总是想起那个镜头,我告诉自己总还没有苦到失聪失明的地步。
  我的第一次打工经历,是在法国南特市留学的第一个寒假。通过打工,我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法国的乡土人情。
  年底临近圣诞节,南特市中心广场又如往年一样,临时搭建了一个“圣诞市场”——即搭建得非常有秩序的一排排小木头房子,主要卖吃的、用的等。我打工的那个老板租用了圣诞市场的一个小房子,同时在市场的另一端他还有一个做成小火车头样子的小摊位。在我打工期间,这个小火车头就由我来掌管,而且只有我一人。
  我的工作内容就是现做现卖一些用面包做成的类似三明治的食品、烤土豆,以及用蔬菜、肉煮在一起的称为阿尔萨斯特产的大杂烩。从买面包、切猪肉、洗菜、切菜,到把这些东西做熟、卖给客人,然后收钱、找零钱,都由我全权负责。
  我一个女孩子长这么大,在家里被父母娇生惯养,几乎连家务活都不干;寒暑假也是和同学玩啊、逛街啊。可在异国他乡,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一天切10多公斤猪肉、炖10多公斤土豆,第一次用那么大的锅炒菜。忙忙碌碌不说,重要的是还要把它们卖出去,为老板多挣些钱,同时我也想练一下自己的本事。所以我就在小火车头的窗口上主动地和过往行人打招呼,表现出一种热情。在顾客不多的时候,我会给那些被香味吸引过来的好奇的人一点免费食品让他们品尝,以勾起他们的食欲。这个方法还比较奏效,品尝过以后他们几乎会掏腰包购买一些了。
  我发现法国人的本性是很信任人的。我和老板素不相识,但老板就让我一个人料理这个摊位,他只是开始时把这些东西怎么做再简单不过地给我讲了一遍,每天从早上开门到晚上关门,他根本就不干涉我。我只需每天把赚来的钱交给他,然后告诉他第二天需要的原料就可以了。其余问题,他都不会过问。这一点在老板对待一个叫诺艾的人的态度上更能体现出来。
  诺艾是一个63岁的叫花子,穿着破烂,每天在圣诞市场上转悠,经常会有人给他一些吃的、穿的,他偶尔也在路边扯起嗓子唱一些古老的不列塔尼歌曲,以讨得路人的施舍。他经常在我的小火车头旁边转来转去,开始的时候我按照以往对待叫花子的习惯,对他非常提防,生怕他偷偷拿我做好的食品或钱柜里的钱,也不敢和他说话。要知道里外就我一个人,他要真是偷拿,我真怕应付不了。但有一天,他突然拿了一桶奶酪给我,我正纳闷是怎么回事,他开口说是我的老板让他带给我的,同时还告诉我,如果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告诉他,由他到市场的另一头我老板那儿去拿。我这才意识到,他虽然是个叫花子,但是一个正直可信的人。这样一来,他真给我帮了不少忙。在这之前我缺东西时,因为离不开摊位,都是等看到老板娘在广场上遛狗时才让她捎信过去,老板再派人送来我需要的东西。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差诺艾去老板那儿取东西,甚至有几次我做菜的白葡萄酒用完了,我也让诺艾去买。后来,我还会给他现金让他去帮我换零钱。渐渐地,我们成了老熟人,他还跟我开玩笑说会讲几句中文呢。同时我还发现,经常有穿着体面的人看到诺艾,都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握手,明显一副老朋友的样子。
  打工中我还发现了法国人在我看来很有趣的几个习惯。比如,法国人吃海鲜都是凉着吃,越凉越好。在圣诞市场上(饭店里也是如此)吃海鲜,都是在一个大盘子里盛有很多冰块,冰块上面才是海鲜。法国人在家里吃海鲜,也是做熟了后放在窗户外面凉透了再吃。再就是奶酪。法国的奶酷是很有名的,有450种之多。但奶酪是臭的,而且在我们看来臭得邪乎,可他们却觉得越臭越好吃,吃起来很上瘾。
  法国人很有耐心,或者说生活节奏比较慢。每次有人来我这里买三明治的时候,因为要放到烤箱里烤10分钟左右才可以,我本以为客人会嫌等的时间长而放弃,但没有一个表示不满,当我说“要等10分钟左右才能熟”时他们都表示出一种“当然了,没问题,我可以等”的语气和表情。法国的咖啡馆很多,不论什么时候都挤得满满的,有的人要杯咖啡能喝半天。圣诞市场上的咖啡屋都在露天摆了一些桌椅,阳光好的时候人满为患,一杯咖啡、一张报纸可以打发一天的时光。法国人在餐馆里吃饭,前一道菜没吃完,他们不会让你上下一道菜,很多法国人吃一顿饭要5个小时。走在街上每个人的速度都是那么慢,就连老妇人牵着的爱犬也是那么悠闲,让人感觉是在真正地享受生活。
  打工是很有趣的。经常有人到我的摊位上来问一大堆问题,最后却什么也不买,这在国内十有八九会被认为是小气鬼,但在这里却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有人在问了我要等多长时间并在我回答“十分钟”之后表示满意,然后说不买,只是好奇。还有人问我是不是阿尔萨斯人、我的小火车头可不可以开、我晚上是不是开着火车头回家等问题。
  打工又是很苦的。大冬天的,每天在外面又做又卖忙活10小时,不能坐,又冷又累。小火车头三面都是空的,正好又位于一个风口,不到两天我的脸就被吹出一些小口子来,晚上回家以后最痛苦的就是洗手。一天了,手都是冰凉的,乍一暖和过来,感觉手上到处是火辣辣的,像无数的针尖在扎。刚开始工作的前两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总感觉是我一生最痛苦的时刻,感觉无论如何都休息不过来,浑身像散了架,在家哪吃过这样的苦啊!但是打工使我加深了对法国社会的了解,增加了我的生活体验,值!
其他文献
美国:校内打工机会比较多  如果高中毕业去美国读书,最好家里有足够的钱,或者能申请到全奖。一般去美国念博士的,必须拿到助学金,金额在2.2万-2.6万美元/年,助学金必须通过帮老师打工才能获得。如果出国读博士,到了快毕业的时候,有了充足的时间,白天可以去一些公司兼职,把课程都选到晚上,获得的收入一般不会比校内的助学金少。  找工作的途径:在美国打工,校内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一般是校园餐厅、图书馆或者
期刊
樱花一年的储养堆积只为七日开放,所谓“樱时”只有七日  温哥华不是很古老的城市,19世纪初欧洲移民开发了北半球的荒芜小镇,两百年后成为加拿大西部最大城市,美国悦游杂志三次将温哥华列为“美洲最佳城市”,拥有如此传奇经历的城市,游走在旧时光和新摩登时代之间,从不曾停顿。我穿越阿拉斯加山脉,渡过海洋和雪山,11小时后飞机落地,总算登陆温哥华。4月的温哥华,天空是一片找不到杂质的蓝,如此湛空透亮,趁着好时
期刊
“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韭菜为四季蔬菜,尤以春韭为佳。俗话说“一月葱,二月韭”,春韭叶似翡翠、根如白玉,质地柔嫩、清新,香气四溢,最宜食用,可单独成菜,也可做荤素配料。在国内时我经常吃清炒韭菜、韭菜炒蛋这些春季时令佳肴,母亲最爱包的就是韭菜饺子,吃上一口母亲包的韭菜饺子,唇齿留香。韭菜富含维生素A,有明目润肺、降血脂、散淤活血的功效,又因其所含的粗纤维不但可预防习惯性便
期刊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堪萨斯城雕塑公园中心。园内陈列着众多当代艺术家各具特色的作品,包括亨利·摩尔的铸铜雕塑、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动态雕塑、乔治·西格尔的波普风格人物雕塑、马克·迪·苏维洛的抽象派雕塑等等。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出自瑞典公共艺术大师克拉斯·欧登伯格与妻子古斯·范·布鲁根之手的四个高达5.5米的羽毛球雕塑,它们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羽毛球雕塑,被喻为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标志之一。  单
期刊
哪国公民素质也非与生俱来。归根结蒂,又得说到法律上。新加坡以“苛刑酷法”著称。这不仅体现在轻罪重罚上,新加坡很多法律有明确的羞辱意图。胆敢在公共场所或设施上涂鸦的人,会被处以鞭刑。这种古老的刑法在现代社会几乎已经绝迹。除了新加坡,世界范围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还存在这种肉体酷刑。  施刑时,受刑者会被脱得精光,然后穿上露腚短裤,只露出两个胖胖的屁股蛋,被绑在架子上。行刑前,鞭子会在清水中泡一夜,充分
期刊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 徐小平  来到美国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惊奇消失以后,我不得不面对的是如何在这里生存下去。为了完成学业,我在一个中餐馆里打工,干着擦桌子、洗碗、送比萨等在国人看来很“卑贱”的工作。天天洗盘子,我会什么呢?我有音乐,那个时候还没有Smule、IcanMusic,更不能TRAVEL,更没有马蜂窝,要Travel就捅到马蜂窝了。一边洗碗,一边在写歌,洗碗有洗碗的节奏,哗啦哗啦的水。洗碗
期刊
出来留学之前,已经有个在校园流传的“留学等级”说法: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留学美国,家境优越的学生大多选择留学欧洲,剩下的一部分成绩平平、家境普通的学生则会选择留学加拿大……也许这种说法太过片面,可在相当一部分留学加拿大的学生中,却有一部分原本中庸的学生现在蜕变成了名校生;原本依靠父母,不知愁滋味的“小天子”现在成了打工王子。  要是来国外上学没打过工,就和你从来没上过网、看过球、和大家一起唱K疯过一
期刊
据美国《世界日报》编译报道,哈佛、耶鲁等名校曾是无数中国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如今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已不再只注重学校的名声,而是注重实际所学,这也使得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二、三流大学成为直接受益者。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中,以乔州理工学院为例指出,该校日益受到中国学生青睐,申请的中国学生从2007年的33人猛增到去年的2309人,其中不少学生来自中国顶尖大学。
期刊
负笈海外留学,有人选择“一心只读圣贤书”,专心完成学业,在他们看来,打工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率,最后将得不偿失,而且因为打工而丢掉学位甚至被遣返国内的负面例子也不鲜见;但也有人选择半工半读完成学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赚钱,减轻因留学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能有更多与别人沟通的机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锻炼自己。那么,哪种选择才是正确的?在海外留学期间到底应不应该打工?抑或我们该如何辨别
期刊
据英媒报道,英国著名学府圣安德鲁大学2月12日因技术出错,误把录取通知电子邮件发给苏格兰与欧盟国家申请人中的760名申请入学者,并邀请收件人到大学参加开放日。然而还不到半个小时后,校方随即发现失误,紧急补发电子邮件,解释称“由于人为及技术出错,校方误发录取通知书”。不少申请入学者发现空欢喜一场,怨声四起。很多人纷纷在社交网站发泄不满,有人坦言这种错误“残忍”。圣安德鲁大学被迫为此事道歉。
期刊